我爸教我,家庭、丈夫跟孩子,就是女人的全部。
我媽也說,要好好照顧家庭、孝順公婆。
他們從來沒教過我如何保護自己,不要被欺負了。
「敗犬」,形容過了30歲卻單身且沒有子嗣的女子,彷彿沒有建立家庭,就是人生的失敗者。在台灣傳統社會,婚姻似乎是女性社會價值的關鍵,就連電視劇《俗女養成記》的陳嘉玲,在結局也被安排了一位伴侶,似乎暗示了女人「要有伴才能圓滿」。然而,敗犬就不能幸福?女人們一定要依靠某個人嗎?或者其實單身也能通往幸福快樂?
七個從婚姻出逃的失敗故事,編織出了《賢妻良母失敗記》,透過《鏡週刊》文化組主筆陳玉梅的文字,要告訴所有為了婚姻或感情而煩惱的女性,「單身不值得憂慮,一個人反而才能夠活出真正的自己。」
我就像隻鴕鳥,把頭埋進沙堆裡,只要我先生不提要出門,我都當作他沒做那些事。當我先生一講要出去,就好像殘酷的把我的頭拔起來,讓我面對現實,面對我先生根本已經不在家了。
不論是遭逢丈夫外遇、原生家庭的重男輕女、盼望傳宗接代的夫家施壓,或是職業與性向不符合社會期待等,書中家庭失敗的女性,透過一次次的隱忍、挫折、覺醒,最後紛紛放棄婚姻。但從而也了解到婚姻的失敗,並不是人生毀滅的開始,甚至反而能夠重獲新生。而在透過這些女性自我覺醒的故事,作者也控訴著傳統社會性別分工不均的現象,以及對單身女性的歧視。
社會對單身女生有一種偏見,一種覺得我們單身,以為可以對我們下手;另一種則懷疑我們想要幹嘛。還有一些女生會防備我們,
以為我會跟她老公或男友怎樣。拜託,我單身,我還滿珍貴的。
「賢妻良母」,象徵傳統社會對於女性角色的期待,但卻難以找到要求男性負起家庭責任的對應詞。在「男主外,女主內」的父權思想下,親職與「賢內助」的角色形成桎梏,要求女性擔任犧牲的角色,成就家中的男性。雖然比起一本完整的書,更像是許多篇報導的集結,但書中對於性、特種行業等,過去較少談論的敏感議題,也因為類似報導的形式,更加寫實且能引發共鳴。
《賢妻良母失敗記》是四、五、六年級女性永生命經驗寫給所有同胞的信,要告訴那些接受傳統教育、且因為婚姻掙扎的女性,失婚並不代表失去未來,有時放下才能振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