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黃軒醫師說:愈來愈混亂的COVID-19 🦠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臺灣日前,出現了一個特殊案例。

個案在台灣住了83天後,才被診斷出來是COVID-19。

這名個案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存在太多不解的問題,等待我們專家來一一解釋。

  • 3月份:他在比利時,已經有COVID-19。
  • 5月份:經過隔離入境後,他開始在臺灣工作。
  • 7月份:返國前做採檢,才發現陽性(+)。

以下記錄⋯⋯

一、核酸檢測結果

  • 第一採,Ct值34至35間,模糊地帶,未確定。
  • 第二採,Ct值33多,因此弱弱地確診⋯⋯

二、血清抗體

  • IgM抗體是陰性,代表其急性感染期已經過了,感染應已有一段時間。
  • IgG抗體,目前呈現強烈陽性。

三、時間軸

  • 3月到5月入境臺灣
    今年3月第2週,個案於比利時檢疫時喪失嗅味覺且無其他症狀。到5月份入境,也依隔離政策,才出來上班,這時,「也過了14天傳染期」?不會傳染給人類?
  • 5月到7月在臺灣工作
    從5月入境台灣到確診,也已經86天。
    不是「也過了14天傳染期」?不會傳染給人類?
  • 臺灣可能的感染時間
    彰化衛生局初步推估外籍工程師感染時間點就在6月25日至7月8日之間,這段期間匡列了371人,做篩檢措施。

先說清楚的迷思

  1. 二次感染?
  2. 再度復陽?
  3. 抗體持久?
有沒有可能「二次感染」?

世衛組織專家瑪麗亞.範克爾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博士說,部分患者新冠病毒檢測前後兩次均呈陽性,不意味著他們二次感染。

她說,醫生發現患者的肺部痊癒過程中出現了「死細胞」現象。這些人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但個體並未遭受二次感染。可能是這些「死細胞」導致檢測呈陽性。這類檢測呈陽性的個體是不具有傳染性的,也沒有感染新冠病毒,實際上是處於痊癒過程中。

美國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的傳染病專家約書亞.希弗(Joshua Schiffer)博士說,任何二次感染的跡象都需要詳細地檢查,「到目前爲止,我還沒有在科學文獻中看到確定的二次感染病例。要真正證明再感染的發生,並將之與首次感染有關的漫長的病毒脫落期區別開來,就需要對第一和第二種病毒進行測序,並證明這兩種病毒在基因上是不同的。」

有沒有可能「復陽」?

中國研究
有臨床研究報告了部分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出院後檢測又恢復陽性的案例,認爲新冠肺炎可能會成爲長期感染的慢性病,疫情也可能「長期化」。

韓國研究
對於韓國出現51個「復陽」病例,韓國中央防疫表示,推測該國康復者「復陽」的原因很可能爲病毒「復活」,而不是患者再次被感染。
專家認爲「復陽」可能是患者體內病毒在出院時並未全部被清除,再加上核酸試劑敏感度和取樣問題,容易出現之前的「假陰性」情況,而後才又轉為陽性。

以上的可能都有可能?
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5月研究顯示,這種新毒株於2月在歐洲出現,很快傳播到美國東海岸,自3月中旬以來一直是全世界的主要毒株。新毒株除傳播速度更快外,報告警告說:可能使人體在第1次感染後容易受到第2次感染。

新冠肺炎抗體不持久?

英國研究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追蹤研究90名新冠肺炎患者身上的抗體反應,發現染疫後3週,抗體水平達到頂峰,之後急速減少。6成患者出現強烈抗體反應,但3個月後依然能維持的只達17%,部分個案中,抗體完全消失。

德國研究
慕尼黑的一項類似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有可能二次感染,同樣是因為抗體會隨時間推移而減弱。德國施瓦賓醫院(Schwabing Clinic)對康復後的新冠病毒患者進行血液測試,發現多數被測試患者的免疫系統製造的抗體會顯著下降。

中國研究
抗體反應不足以建立持久的免疫。重慶醫藥大學的研究發現IgG抗體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平均下降消失了70%。


回到臺灣案例


1. 繼續持陽?
從比利時感染,持陽(+)到7月?這個太神了!

2. 台灣感染
在臺灣感染,持續80幾天PCR一直呈陽性!(金巴黎台商,就是一直持陽(+)80幾天)。感染在臺灣境內,IgM很快消失,但是3-4個星期後,IgG抗體才會強烈peak呈現!

3. 復陽(+)
原本在比利時病毒🦠是很低、很弱的,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在一開始就抑制了病毒🦠,至終卻無法殺死,導致體內複製太多原本的病毒🦠?或是只是因為偽陰性的誤判?

4. 新冠病毒抗體,何時出來和消失?
新冠病毒抗體在三週內抗體會強烈呈現頂峰,三個禮拜後,逐步消失。在三個月後,8成以上幾乎消失(不可能是80幾天前未入境台灣的抗體強烈地呈現至今?)。

我也想不透的問題點


1. 抗體可以從3月持續至今?
比利時人的血清抗體呈現強烈陽性,你會想告訴比利時說,這個是比利時感染而來的COVID-19 ?想不透這個問題。因為如果算是「境外感染」,那不是應該已經過了「抗體消失的時間」? 合理推測──這個人天賦異稟?

2. 犧牲了病人權益?
為什麼:
  (1)只有「強烈 」的IgG 抗體 (+),已過了急性期
  (2)「微弱」的RT PCR 檢體(+),也不具傳染力的病人,

「過了急性期」加上「 不具傳染力」,卻需要住院隔離?這個是要治療病毒?還是隔離治療社會心理?這點會不會犧牲了病人權益?

合理推論可能的情況

  1. 匡列,檢驗,全陰,結案,放人。境外或境內已經不重要,因為皆不具感染力啊。
  2. 承認是境內,但找不到感染源,而社區活動那麼久,也過了急性傳染時間了,大家不必擔心。
  3. 就是從比利時感染一直持續到現在?這個要用更多醫療證據説明!還是說這是一個醫療極端例子或個案?其實醫療最喜歡用「不排除」..😅😂😂🤣

如果我是比利時衛生單位會怎麼想 ?

  1. 一定是臺灣染疫,因為83天,人都在台灣,之前在比利時都沒有問題!
  2. 臺灣已經做完疫調和檢驗報告陰性。臺灣只匡列371人,自認是有高危險族群,但如何保障沒有漏掉的匡列人呢?臺灣沒有普篩其他可能的人選,也許這些不是他們自己認為的高風險,才是真正的感染源?
  3. 為什麼已經有抗體且低傳染的比利時國民,在台灣需要強制住院隔離?

可能性太多

可能性太多了,導致一時不知道該把比利時人歸納為境外或境內?🤷‍♂️

這些都是考驗,指揮中心的智慧了。享受著權力的指揮,就得有智慧的發揮。大家一起努力💪!

如果你已經看到最後,可以免費支持我,幫我按下方的【拍手五下】,讓我有機會獲得內容創作的酬勞喔,創作不易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黃軒醫師的沙龍
896會員
57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黃軒醫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1/08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2023/01/08
《航班95.7%廢水,有新冠病毒痕跡》 抽查癈水,看看有沒有病原體,以便知道研究的社區,研究的群體中,有沒有會發生什麼樣的流行疾病趨勢,這個對公共衛生事件應變,是非常重要的檢驗方式! 一樣的,在pandemic 下,我們去檢驗航班的廢水中的covid 病毒濃度量,就是要看看有沒有病原體帶入境來。這樣
Thumbnail
2023/01/07
媒體詢問:為何「驟然解封」,會導致疫情擴散失控?A. 英國🇬🇧研究這個關於如何,解封才是最佳的模式,早在2020年10月,英國🇬🇧的Oxford大學研究團隊,就已經做了探討:" 什麼才是最佳解封降階方式? "他們提出兩種解封降階的方式比較 :1.馬上開關的策略(On and Off Stra
Thumbnail
2023/01/07
媒體詢問:為何「驟然解封」,會導致疫情擴散失控?A. 英國🇬🇧研究這個關於如何,解封才是最佳的模式,早在2020年10月,英國🇬🇧的Oxford大學研究團隊,就已經做了探討:" 什麼才是最佳解封降階方式? "他們提出兩種解封降階的方式比較 :1.馬上開關的策略(On and Off Stra
Thumbnail
2022/02/20
記者問:KTV 唱歌📷,容易染疫嗎?」 這答案:當然是的! A. 我常常提醒 在pandemic 下,唱歌📷,都要戴口罩📷才安全 尤其是一群朋友,你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 只要一起唱歌跳舞,更需要戴口罩📷! 因為現在的病毒📷,已經大都會以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呈現 在大家一起歡唱時
Thumbnail
2022/02/20
記者問:KTV 唱歌📷,容易染疫嗎?」 這答案:當然是的! A. 我常常提醒 在pandemic 下,唱歌📷,都要戴口罩📷才安全 尤其是一群朋友,你認識也好,不認識也好, 只要一起唱歌跳舞,更需要戴口罩📷! 因為現在的病毒📷,已經大都會以無症狀、或輕微症狀呈現 在大家一起歡唱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我的體質是不容易感冒,可一旦感冒就一發不可收拾那種,且事前通常沒有任何感冒症狀,就直接從發燒開始,這次確診新冠不外乎也是相同的劇情。
Thumbnail
我的體質是不容易感冒,可一旦感冒就一發不可收拾那種,且事前通常沒有任何感冒症狀,就直接從發燒開始,這次確診新冠不外乎也是相同的劇情。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新冠(SARS-CoV-2)的再感染(reinfections, RI)、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s, PI)、長新冠(long COVID, LC)其實是三個不同的專有名詞,但也經常被混淆。牛津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上發現,普通人群中高比例。。。
Thumbnail
我們常聽到新冠(SARS-CoV-2)的再感染(reinfections, RI)、持續性感染(persistent infections, PI)、長新冠(long COVID, LC)其實是三個不同的專有名詞,但也經常被混淆。牛津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發表在《自然》上發現,普通人群中高比例。。。
Thumbnail
"新冠病毒的幽靈已經困擾全球四年了…”2024年2月13日美國《科學人》的文章一開頭用「幽靈」(The specter of COVID)來形容新冠的陰魂不散...
Thumbnail
"新冠病毒的幽靈已經困擾全球四年了…”2024年2月13日美國《科學人》的文章一開頭用「幽靈」(The specter of COVID)來形容新冠的陰魂不散...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