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書|每個女人都是演員,這是成年女性的自我修養—《千年女優之道》

閱讀時間約 40 分鐘
今敏的《藍色恐懼》
講到「活得坦率又自由」你會想到誰?
我會想到今敏北野武
兩位傳奇人物,我覺得他們都非常了解自己,對很多事情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具有思辨及批判性。
只有了解自己的人可以活得坦率又自由,因為他懂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真是令人羨慕啊!
當人生沒有包袱,對於任何事情即使感到羞愧還是可以坦白,今敏從這本書的文字中透露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不曉得你是否看過今敏的漫畫或是電影作品?
今敏,日本導演、漫畫家、作家。
今敏,2010年去世的今敏年僅46歲,呱吉都快活過這個年紀了,才華洋溢的今敏卻病逝了,而且在2020的今年,死後10年我才認識他,看了四部他的電影作品《藍色恐懼》、《千年女優》、《東京教父》、《盜夢偵探》也看了這本書,我喜歡今敏,尤其是看了這本書之後,我喜歡他的文字,那彷彿他就在你旁邊說當初準備《藍色恐懼》的辛苦歷程,你會很想拍拍他的肩膀跟他說聲:「辛苦了!」,也會被他的幽默措辭逗笑。
今敏,就是一個幽默有趣、心思細膩、對作品要求很高的作家。
我喜歡他的天馬行空,喜歡他探究現實與夢境之間的關聯,還有超強剪輯。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兩部向今敏致敬的作品《黑天鵝》跟《全面啟動》,劇中有幾個畫面分別跟《藍色恐懼》和《盜夢偵探》基本上是相近的。
《盜夢偵探》與《全面啟動》電梯打鬥畫面
我很喜歡《全面啟動》可以進到一層又一層的夢境中的概念,得知這部電影有向《盜夢偵探》致敬的意味,讓我更覺得今敏不愧是「造夢大師」。
博客來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
本書是動畫教父今敏僅有的自傳性隨筆,記錄了他的執著夢想和坦率生活。為了能讓每一天都過得有意義,他扔掉了世俗意義上的幸福,捨棄了安定的生活,一生沉浸於摯愛的動畫事業。《千年女優》中最後一句台詞:「其實我真正愛的,是追尋他的我自己。」是今敏的心聲,也是他追尋夢想的寫照。
這本書主要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今敏闡述準備《千年女優》及《藍色恐懼》的過程;後半部是今敏的notebook,也就是散文雜談。對我而言,後半部的衝擊大過於前半部,讓我更了解今敏的核心理念。
這就是讀書有趣的地方,總是可以刺激思考。
驚豔「原來還可以這樣思考啊!」「原來今敏是這樣覺得的,但我不認可」「是阿,或許……」等等看這本書的感受,讓我一定要寫出這本書的心得。
你可以在這篇文章看到:
  • 透過《藍色恐懼》戰記發現今敏的可愛幽默
  • 對於作品可能誘發犯罪,今敏的看法是?—這部分我會加入《小丑》一起探討電影對於當代社會犯罪的影響
  • 今敏對《藍色恐懼》的結局做出解釋—真想看今敏對每一部作品結局做解釋,但我不是柯P只重視結局。
  • 我跟今敏很不一樣—今敏對於現代人愛「回鄉下」工作或療癒身心的看法
  • 你追求什麼樣的人生呢?—今敏的人生觀、工作觀
  • 值得一看—今敏對於「上吊自殺」的理論

《藍色恐懼》戰記

籌備《藍色恐懼》的過程真的是一場戰爭,跟時間賽跑跟黑洞製作人各種誇張行徑,透過這大約150頁的闡述,讓我知道今敏在工作及作品上是一個怎麼樣的人,而且他的字裡行間都會夾雜著漫畫式的幽默口吻,讓你在閱讀時更有畫面感。

今敏的反思跟自嘲很可愛

構思和想像力是被過去的體驗限制著的,對吧?不知道的事物當然也想不出來,我因為不學習,所以沒看多少電影和小說,一到需要大量知識的時候,能想到的實在是非常少。這都是當年懶惰的報應。P22
在這個汲汲營營的社會,誰會這般坦率的跟大家說「對阿,我就是因為不學習所以現在構思跟想像力被限制,真的是當年懶惰的報應」我覺得只有極少數的人可以這麼有成就又坦率。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句子「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比你強的人,比你還努力」,這是一個追求努力跟成功的世代,你的生活充斥著不斷要你精進自己、下班後繼續進修、上班時也要時刻學習的廣告、文章,你喜歡的明星或KOL也都倡導著這樣的上進行為。
廣告會賣給你一個夢,告訴你應該要現在多努力打拼才能成功。而市面上成功的定義不外乎是職場上的頭銜、創業當老闆、財富的多寡、買的起房子等等大家嚮往的生活。
今敏不是這樣看待人生的。

「啊!他是真的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且還能養活自己」

我沒精力為畫面付出更多時間和勞動,因此我打算在腳本上多費心思,為分鏡付出更多。雖然有時候想法諸多,不知道如何是好,但是一點都不痛苦。這麼快樂又能賺錢,啊,真是蜜月啊蜜月。P54
今敏此刻的心理是我人生的終極目標,做喜歡的事情還能養活自己。怎麼可以輕易說出「這麼快樂又能賺錢」這樣令人羨慕的感嘆呢?今敏真的是太過分了。雖然今敏工作時很開心,但他跟我們一樣,也是會感到不安的。
每天工作的時候,我都在心裡想著「真的要按這個進度表來工作嗎?」或「為了便於按進度工作,肯定要吵架」,與不安玩著兩人三脚,拼盡全力的修改眼前的鏡頭。P98
今敏對於工作真的好有熱情,喜歡與不安玩兩人三脚這段話,大概就是想要表達是啊,是不安,但還是得往前,所以跟不安的共存是需要默契的。
對於作品有要求的今敏,在字裡行間中用生氣的口吻表現出生動的畫面感,這樣的寫作手法我很喜歡。
打算認真製作的作品換來啼笑皆非的反饋,連故事都講不明白還算什麼作品,連商品都算不上--剩下的時間就算拼死工作,做出來的也無非如此。給糞堆上灑一杯香水也蓋不住臭味。那我還費什麼勁啊?P89
降低工作質量、畫自己意識到沒畫好的畫、為了量而草率工作,能獲得的樂趣和自豪感連灰塵都不如。P102
說的拼命工作,並不是只靠作畫導演和導演兩人就能修改構圖設計和原畫。演出松尾先生雖然在各方面貢獻了智慧,但他並不是畫畫的人。洪水面前,只有兩個水桶,能有什麼用啊!?P102
髮際線也在打撤退戰嗎?真是湊熱鬧。P95
蛤蜊的話將我發怒的力氣都奪走了。人型黑洞。將所有向前的意願和努力都吸走、不再吐出來的虛無。大家的血與汗、努力與熱情啊,再見。P143
是不是已經感受到今敏十足的幽默了呢?他真的好多神比喻啊,他才不是他說的那種缺乏想像力的人,缺乏想像力還可以拍出《盜夢偵探》這樣的電影,那我們應該就是毫無想像力了!

電影助長犯罪?

曾經有看過成品的女性質問我:
「你把女性的人權置於何地!?」
「我關心著社會上的所有女性。」我吐了一口煙。
「這是將女性視作物品、蔑視女性的動畫。至少想一想這會對孩子們造成怎樣的影響啊!」
「小看動畫不也是個問題嗎?動畫又不是只給小孩看的。」噗的一口煙。
「你有沒有意識到這種直白的性和暴力描寫,會助長現實犯罪行為啊?」
不管看沒看,該犯罪的人還會去犯罪,不犯罪的人還是不會去犯罪。」噗噗——
「你不知道現實裡確實有因為下流的影片而引發的犯罪的例子嗎?」
「不也有用球棒殺人的例子嗎?那就把球棒都銷毀吧?但這麼做也實在太沒腦子了吧。」呼——一口煙。P121
你覺得電影會不會助長犯罪呢?
我個人是比較傾向不會,從以前到現在多少大大小小的犯罪電影,是否有明確的數據可以表示因為這些電影導致犯罪率提升?
電影《小丑》上映在美國引起犯罪疑慮
去年上映的《小丑》就有引發這個話題,從BBC報導「《小丑》引發的爭議:這部電影在美國為何成為安全議題」中提及「七年前,另一部蝙蝠俠系列電影《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公映時發生一起槍擊案,一名男子在人群開槍射殺,導致12人死亡和70人受傷。」大家把那次的槍擊案歸因於電影,不就表示如果沒有這部電影這個人就不會在影院開槍射殺,這個人就會過得幸福快樂的日子,絕對不會有任何讓他想要殺了別人的念頭。
這合理嗎?
我覺得犯罪都是社會要共同承擔的,也都是社會的根本問題,撇除過失或是心理疾病的犯罪,好好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走上犯罪這條路呢?
報導中可以發現大眾認為《小丑》讓暴力合理化,誘發觀者對於暴力的同情,也認為電影是在宣傳暴力。
如果你覺得這部電影是在宣傳暴力,那你可能真的看太少暴力的電影了。《小丑》根本原因大概是因為他原本被定位為「反派」,相信大家不管是看劇看電影或是生活中已經很習慣選邊站,怎麼可以站在反派的那邊呢?反派就是絕對的壞,這部電影怎麼可以合理化反派的壞呢?這樣不就是宣傳暴力嗎?
看似很有邏輯的話其實是屁話。
大眾喜歡選邊站,因為選邊站才可以說「是他們」而不是「我們」,當你做到了切割,那所有的事情都不甘你的事了,你可以減少愧疚感,以及負擔感,然後,這個社會只會更加冷漠而已。
導演說「這部電影講的是缺愛、童年創傷和缺乏同情心的世界。我認為人們是能夠理解這個訊息的。」導演希望我們能夠正視小丑所面臨的問題,不是只看到他暴力的一面。
誠如上面我提及的,不管是犯罪的邏輯推倒或是導演的用意,我仍傾向電影不會助長犯罪。

《藍色恐懼》中的留美與假想的未麻

《藍色恐懼》結局—與過去和解

看完《藍色恐懼》後,網路上有一些影評針對這部電影的結局做了很多腦洞大開的猜測。有人說留美其實已經死了、也有人說未麻死了、或是未麻其實是很有心機的人、或是留美取代了未麻等等的推測,每次都很真心佩服這些影評人對於電影的細膩觀察,我也很好奇這部電影的結局是否就真的是如此美好,感謝今敏在這本書中做了結局的解釋。
比起考慮讓觀眾看到什麼內容,我更希望是個「有回報」的故事。
如果讓留美扮演的假想未麻──不用說,就是過去的未麻──死了,故事會有一種「抹殺過去」的感覺。不應該這樣。未麻沒有抹殺過去,而是只能接受過去。雖然救了即將被卡車撞上的留美這樣的行為有些不合理,但是能很好的解釋未麻向前邁步這一超出理解的無意識動作。總之,我不想讓留美死掉。P128
我喜歡今敏在字裡行間透露的任性,尤其最後一句「總之,我不想讓留美死掉。」由他來決定故事的結局,他認為不應該抹殺過去,這點是我沒有思考到的。如果讓留美扮演的假想未麻死去就是殺了過去的未麻,但他覺得應該是「接受」過去,而不是「抹殺」過去。
這真的跟我想的很不一樣。
金高銀在2015年曾主演一部韓國電影叫《中國城》,金高銀飾演放高利貸的黑道在最後有一幕是在卡車上掐死一個小孩,那個小孩就是她自己的小時候,唯有殺死過去的自己才能讓自己長大,成為「媽媽」口中的成熟的大人,擔任組織的老大,不再心軟。
電影《中國城》中飾演討債黑道的金高銀
我認為的長大有兩路,一路就是抹殺童稚的自己,唯有如此你才能看透很多事情,不再抱有幻想,老老實實腳踏實地去面對很多事情,這樣也可以避免受傷時太痛,因為不期不待不受傷害,不是嗎?
另外一路是跟過去和解。幾年才看到「與過去和解」這個說法時真的很震驚,因為我不知道還有這種方式可以面對過往的一切,即使活到這個年紀我仍然時時刻刻想要重新來過,我可以跟80%的過去和解,但剩下的20%讓我無法成為像今敏一樣坦率的人。心情好的時候覺得沒有什麼接不接受的,過去已經發生就順其自然的接受就好;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想要重新來過。
這麼正向的今敏,像是牆壁隙縫中小嫩芽,而我就像因髮色不美麗而彷彿失去世界的霍爾一樣,流滿全身的綠漿。

〈泡沫十年〉P192-208

〈泡沫十年〉這篇文章真的很經典,今敏在這篇文章大肆討論友誼、自殺、自由職業者、返鄉者、犯錯、工作及生活,今敏很有自己的想法,雖然不一定全面認可但還是刺激著我的思考。
接下來會有長篇的摘文,為了讓主題一致,我有重新調整今敏的文章順序,所以你會看到頁碼是跳來跳去的。

關於友誼

過去,曾經被認識的人說「你根本不珍惜朋友」,我考慮後得出了「確實,就是這樣」的結論。應該怎樣才能算是「珍惜朋友」?說到底,我從沒有不珍惜朋友的想法,但只是為了維持而維持友誼確實毫無意義。P193
對於別人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評價,今敏很是處之泰然,不管他認不認可他也不打算改變你的想法,你要覺得我不珍惜朋友,我就不珍惜朋友,即使我從來沒有不珍惜朋友的想法,你要怎麼看我都可以。
即使今敏覺得不認可,內心有過反思及可以拿出來辯論的想法,但,說服別人是沒必要的,自己怎麼想比較重要。至少我覺得今敏是這樣的一個人。

1998年26歲的今敏活在泡沫經濟下的不安

當時,我任性的讚揚著那種生活,一邊感到滿足,對無拘無束的生活說著「高興就好」,一邊被腦海中某處對將來的巨大不安所吞噬。P194
仔細想想,沒有正經工作的我「如果不希望以後大富大貴,可能就這麼糊里糊塗過下去了」之類幼稚妄想纏身,籠罩著整個社會的、泡沫期的集體無意識可能是間接原因。總之,這都是因為當「自由職業者」在當時受追捧且流行。
泡沫時期,那些頂著與其說是「自由職業者」不如說是「不被公司束縛的自由者」這一稱號的、為擁有空虛的優越感而感到自豪的人,現在怎麼樣了啊?還是說已經上吊了?如果有出色的「第一代自由職業者」這種生物棲息在世上,請一定要聯繫我。別當真。
但是,這裡所說的「第一代自由職業者」不是現在在經濟不景氣情況下的那類,而是從心所欲的自由職業者們。現在經常見到的人,應該說是「不得不成為自由職業者」才對吧,那時恐怕是打工比上班更能賺錢的輕鬆狀態。
「不用上班也能維持生計。」
這種情緒濃重的籠罩著整個社會。
「上什麼班啊?」現在變成了「上班難」,這也能讓人切深體會到「十年一昔」。父母和錢不會一直在,一樣的道理,世上沒有不變的東西。眾所周知,現在的經濟與以前不可同日而語。即便如此只是說經濟狀況變差了,也不能說日本是經濟狀況不好的國家──是個充滿了商品和金錢的好國家。

對「回鄉下」的批判

能單純的替代無保障生活中的「輕鬆」的詞,只有作為資本的「年輕」吧。我身邊讚頌著輕鬆生活的人們中,也出現了從事穩定工作並結婚的人。他們突然開始對未來感到不安與膽怯,順勢留下了不知從哪來的「要安定下來」、「沒才能」、「東京不適合自己」這些意味不明的話。對「安定」這兩個字的渴求讓他們像拔梳子齒一樣,一個接一個的回到鄉下。現在和過去一樣,回鄉下這事當然也在不斷重演。P195
就算將「U型灣」改為「I型灣」,英文字母的改變也不能改變回鄉下的事實。

回去吧,東京是盲目的鄉下人的樂園。

東京是買賣才能的巨大市場,我認為這一特性到現在都沒有改變。這裡不適合那些只擁有成不了商品的才能的人長住。雖然這麼說,沒有用武之地的才能與能力,它們的殘骸到底被埋在了東京的巨大隙間。真的感到困擾的是將東京作為故鄉祖祖輩輩生活著的人們,他們真是可憐,鄉下人進進出出、吵吵鬧鬧的。
魯迅說:「人的悲喜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就像是鄉下人跟東京人是不相通的,東京人只覺得鄉下人吵鬧一樣。
今敏把東京形容成一個巨大賣場,讓我想起高中時讀的一本小說《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作者Lily Franky這樣形容東京的:
「春天一到,東京就像吸塵器旋轉的馬達不斷吸進灰塵般,把年輕人從日本各個角落,聚集了過來。
昏暗的細管是通往夢想與未來的隧道。即使跌跌撞撞還是滿懷雀躍,期待的心情更勝於不安。嚮往著一些沒有根據的可能性,認為只要到了那裡,就可以變成新的自己。可是,穿過隧道才發現,那裏是垃圾場。」
這本書對高中時期的我衝擊很大,作者把東京形容成一個垃圾場,對我而言就像是把台北形容成一個垃圾場一樣,因為我不是台北人,我當初就是即將成為從台灣各個角落聚集到台北的年輕人。
轉眼間已經在台北生活了12年,從過去嚮往台北的一切到現在覺得台北也沒什麼了不起,甚至很可能就變成今敏文字中「回鄉下」的那群人。
明明說了「討厭鄉下」而離開,生活不好便又啟動安全裝置似的回鄉下,這種行為是來自農耕民族的基因吧,我是怎麼都理解不了。再有,將「回鄉下」隨意、愚蠢的與「環保」混為一談的人真悲慘。P196
「果然還在養育了我們的大自然中生活好啊。」
呵呵。為了地球的環境,這類人應該消失。在城市裡四處製造垃圾、生活在自以為是文化環境的大量消費生活中並讚揚之,這些人們在生活中透過物質獲得情緒上的滿足。別告訴我他們悠閒。
我大概也不喜歡「在都市生活太累而回鄉下療癒身心」這種想法。把鄉下當成什麼了啊?說「希望故鄉永遠不要改變」這些話,把住在故鄉的人們都當成什麼了啊?鄉下不是城市落伍者的收容所。電視劇《北國之戀》讓我厭惡得反胃。北海道不是喪家犬的樂園。真是的,我越來越生氣了。
你還記得當初離開家鄉的原因嗎?
離開家鄉念大學是default,我從來沒有想過要留在家鄉念大學所以不管去哪都好,就是要離開,而我離開的不是「家鄉」而是「家」。所以今敏說的「討厭鄉下」或許也是我當初離開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當初我對於大都市是非常非常嚮往的,但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討厭家」。
只要離開那個環境,就可以遠離家的一切紛擾。
現在想想,唉,大學時期應該是我這三十年來最低谷了。多少還是得跟家裡拿錢、沒有完全經濟獨立、超級窮、過分在意同儕的眼光、第一次遠離家鄉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自尊心很強、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心直口快而傷害了別人、思想不如現在成熟、導致把家裡的紛擾看得過分嚴重,好痛苦啊,當初。
雖然我不會把回鄉下跟環保綁在一起,但相較於今敏,我是可以理解那些「在都市生活太累而回鄉下治癒」以及「希望故鄉永遠不要改變」的心態。我曾經也有這樣的想法過,不要說回鄉下工作了,現在周末或連續假期一到,很多人就會往中南部或東部跑,光這個行為其實就是要離開都市去鄉下親近大自然治癒一番,所以我並不認為這樣有什麼不妥,回鄉下工作也沒有什麼不好,我不認為回鄉下的人都是城市的失敗者,我覺得願意回到鄉下增加鄉下的勞動人口,為鄉下注入新的氣象沒有什麼不好。
希望故鄉永遠不要改變是一種情懷。久久回去一次,對於家鄉越來越感到陌生,深刻體會「笑問客從何處來」,跟家鄉真的很不熟,但家鄉充滿了我童年的回憶,即使我再怎麼嚮往都市,我還是很喜歡自己出生在鄉下,從小在田裡奔跑拔雜草、踩扁土撥鼠的路徑、幾次失敗後總會成功的灌出蟋蟀、在溪裡玩水還要小心不要被水蛭附著上、雨天偷跑出去淋雨抓一整個奶粉罐的蝸牛、我喜歡這些美好的體驗及回憶,讓我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也因為過於美好,所以希望故鄉可以不要改變,永遠保持一畝畝的田和乾淨的溪水,而不是一幢幢的高樓大廈。
電影《小森食光:夏秋篇》在豔陽下耕田流汗的女主
你看過五十嵐大介的《小森食光》嗎?
它讓我嚮往這樣的生活,我忘記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點接受鄉下生活,畢竟我已經是個長年生活在都市的飼料雞,忘記什麼時候開始竟然有點覺得鄉下生活也滿好的。可能是18年那趟斯里蘭卡志工之旅吧。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要能夠自給自足真的不簡單。
從都市回到鄉下的女主開始了自給自足的生活,種田、收割、種菜、煮出一道道美味的料理。真的太厲害了,這樣的生活好愜意啊!
我真的變好多。
我喜歡的我。
還有,將年輕當作過去犯下的愚蠢過錯的免罪金牌,我厭惡這種沒有責任感的行為。「過去犯下了錯但是現在已經好好的改正了」的人也是一樣。我厭惡廉價的不良少年美學和溺愛他們的世間。不過是曾經的不良少年改過自新,成了合格的社會人,周圍卻過度喜悅──至少也會表示讚許。愚蠢的傢伙。不良時期犯下的罪過,在成為普通人後就會被原諒嗎?這就可以補償當時的受害者了嗎?愚蠢的傢伙。用一生去贖罪吧。啊,真是反胃。P196
今敏是一把很銳利的刀,針對犯錯這件事情我跟他有很不一樣的想法,年輕時—可能五年前—的我會站在與他相同的立場一起義憤填膺覺得犯罪者都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但近年來就像前面說的,我真的改變很多。
我覺得所有的罪犯根本原因都是社會的責任。就像前面提及《小丑》這部電影一樣,我不再覺得那麼的事不干己;我也不會覺得反正地球現在人口爆炸天災死去多一點人也沒什麼不好;也不再認為「別人的孩子死不完」(台語)。因為最終每一個人做的事情都是社會要一起承擔的。
尤其我深刻的體會到我們不是上帝,無法像看電影或劇一樣使用「上帝視角」去看到事情的全貌,每一個人看待事情都是「瞎子摸象」,可能每個人都是對的,但即使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你還是會有你的立場跟角度,可能因為你的性別、你的年紀、你的背景、你的環境等等因素每個人對單一件事情都會有不同的立場。
也因為這樣的深刻體會,所以我有了座右銘: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never know, be kind. Always.」
我已經沒有那麼憤世忌俗了,相較於懲罰,我更希望這些犯罪的人可以受到好的教育、治療跟對待,因為我選擇把這些人想的跟我們一樣,畢竟終究沒有「他們」,始終只有「我們」,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好,社會才會好。
我是這樣相信的。

對生活的追求—工作、幸福、不安

1999年的今敏大約36歲,他對於人生、生活的追求與理念都給我一種超脫感。文章中他說明為什麼他選擇「自由職業者」的原因直接顛覆當代社會父母希望兒女所追求的「穩定」、他認為的「幸福」也是我嚮往的、還有他最具人性面的心情,他跟我們沒有不同,一樣會懷疑自己、感到不安、焦慮但還是這樣磕磕碰碰的走下去。
第一是「自己一定會過上平凡的生活」這種自大。P199
究竟打算怎麼做呢?
「慢悠悠的生活著,不知何時過上了符合大眾文化的生活」這種自作主張、堅定不移的想法非常蠢,「自己沒法鶴立雞群,但是過中產生活的能力還是有的」這種主張大概是毫無根據的、愚蠢的。尤其是對按照「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生活的這種人生沒有起伏的人來說,可能會不由自主的產生「將至今為止在集體中的位置延續到社會」這種瘋狂的想法,為了確實的過上「平凡的生活」,在文部省所鼓勵的範圍內競爭。
至少我高中時的成績非常好。我是學美術的人,雖然大學多上了一年,但總有一天會畢業,可能也迷迷糊糊的糾結過「以後也會過上平凡生活」吧。真是愚昧。
那時我的過錯是,我拒絕了依靠「上班」這棵大樹而生存,選擇了「自由職業者」這一本質都不明的社會角色為起點。當然不會每個月都有收入,在穩定的白領家庭成長的我也就會對無法想像的生活型態感到不安。是我自作主張選擇了「不安」。覺悟實在是太不夠了。說到我為什麼討厭「上班」這兩個字,是因為害怕「能夠具體的看到十年後的自己」。讀大學時,我經常目擊白領們在居酒屋用講上司的壞話當下酒菜而觥籌交錯這一能化成畫的場景。就在那時,我突然這麼覺得:他們自己在多少年之後,也會變成自己所品頭論足的無能上司那樣──而且還需要某種程度的運氣和能力。P200
當所有人都在追求「穩定」害怕「意外」時,今敏害怕的則是「穩定」。我沒有想過自己創業當老闆,對於成功人士都會說你要把自己當作品牌一樣經營感到疲憊,還沒抓到自己確切想要的是什麼,就這樣日復一日的上班,即使如此,我還是無法具體看到十年後的自己。
小時候最喜歡幻想長大了!
總是跟姊妹或朋友們談論著長大後的生活,想像著18歲、25歲、30歲的自己,但活到了30歲卻無法想像40歲、50歲的自己,人家都說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但我覺得是現實限制了我的想像。
這30年來我長期受到社會刻板印象、意識形態以及大量廣告的荼毒,年紀是致命傷。成功人士告訴你職涯關鍵在25-35歲、社會告訴你30歲還單身就是剩女、廣告告訴你再不努力就不來不及。
焦慮感。
年紀使人感到焦慮。彷彿我們30歲一到就應該要找到人生志向,成家立業,事業要有所成就、或組成家庭;40歲基本上定型,無法再嘗試任何新的事物;50歲-65歲就是在同一公司做到退休;65-90歲就是退休生活。
隨著科技的發達,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我想等到我50歲時,可能人的壽命都可以活到100歲了。如果人的平均壽命是100歲,30歲的我才活了人生的1/3到底在焦慮什麼?還有70年的時間可以探索,為什麼非得在30歲就好像很「厲害」的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
強力推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
我討厭受到年齡的限制,卻又總是因為年紀而感到焦慮。
我感到恐怖:如果作為白領生活下去的,在同樣的工作場所,每天都可以看到幾年後的自己。總有一天自己會坐上自己現在所咒罵的人的位置,在暗地裡被部下用同樣的話議論,自己還會說更上層的上司的壞話。這樣不斷循環,感覺不到愛和希望,能感受到無法忍受的厭惡吧。反而言之,這也是在販賣一種「安定感」。
此時販賣的「安定感」這支股票,現在能看到世間的家家戶戶都在買,有點賺到了的感覺。騙你的,不是他們有點賺到了,而是我看到他們的失敗有點痛快。
過著「自由職業者」這雖然有時快活但實際上不安定的生活,就離「平凡的生活」越來越遠了。其中當然有年紀輕輕就取得成功、過上非凡生活的人,但我不過是在果實很少的貧瘠土讓上耕種罷了,沒辦法結出平凡生活的果實。
之前提及的本質上的誤解就是這樣。「平凡的生活」究竟是什麼啊?「正經地過著普通日子」這種事實際上根本不可能存在,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其特殊之處。
雖然這麼說,但多數人所想像的「那樣」卻覆蓋了世間。正因如此,可以感到相對的「不如『那樣』」和「已經超過『那樣』了」這些忌妒感和優越感,可為有喜有憂。

世間所認為的「平凡的過日子」具體是什麼啊?

「順利地從大學畢業,在不用擔心會破產的公司工作,然後找到一生的伴侶,共同敲響幸福之鐘。周末開自家的車兜風或者旅行,幾年後有了孩子,存了足夠的錢後卻買房這一心願,雖然還貸有點痛苦,但是擁有了被寵物和孩子所包圍的、快樂的一家。老年時,家庭也安心幸福。」P201
雖然會有異見,但大體如此。人們所謂的「幸福」看上去應該就是這樣吧。電視廣告裡不斷播放著這些具體化的「幸福」,這是政府應該獎勵、日本人應當追求的道路。只要不偏離這條道路,就會聽到一個聲音對你說:「沒問題,繼續吧。」有能夠經常確認自己位置的指針,也有值得追求的樣本,這樣就可以安心了吧?
日本沒國民普遍信仰的宗教與意識形態,我認為這些「幸福」可能正是在經濟快速發展期形成的「習慣被馴養的方法」。國民齊心協力將其作為目標,形成安定的社會秩序,這就是「被馴養的方法」所強加的價值觀。
為幸福的模糊印象與現實中的自我之間的溝壑感到不安是自然的心理狀態。反過來說,正因被它們所束縛,我的大腦才意識到自己被多餘的焦躁與不安所困擾。但我不會善罷干休。
扔掉吧。
這麼想的那一剎那,我的心情放鬆了些。
美滿的婚姻、安定的生活、美食的滿足、孩子們的可愛笑靨、夢想的住宅……我全部扔掉了。我不由得意識到,這些模糊的規畫不過是虛無。並非厭惡,也不是想超越這些「幸福」,如果人能真正擁有的至多一兩樣,那就只能選最重要的。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工作。P202
今敏說「為幸福的模糊印象與現實中的自我之間的溝壑感到不安是自然的心理狀態。」他提出我們為什麼感到焦慮及不安的原因,他說他不會善罷干休所以他決定扔掉世俗價值觀所追求的「美滿的婚姻、安定的生活、美食的滿足、孩子們的可愛笑靨、夢想的住宅」。你過得好不好只有自己最清楚,即使表面上擁有世俗的價值觀,但內心卻無法感到開心,就得思考這是你想要的嗎?
什麼是幸福?

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就是無上的幸福。

雖然這麼說,但不可能如此簡單。捨棄,伴隨著苦澀的結果。我將它鮮活的紀錄在了這裡。
當然,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在專業人士的世界中歷練,讓突出的才能得以綻放。大概還有以普通才能無法企及的領域,和以更高境界為目標的人,每天看著這樣的人,絕對不會繼續有「我才厲害」這種妄想。如果自己的才能使用殆盡,也不再努力,就會變得比普通人還遭。自己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就放棄嗎?並非如此。
自己不行的話就承認這一點,然後以此為起點。做到這一點,心情會愉悅起來,看待事物的方法也會變得更為平和。
很多人不願意離開現在的位置,是因為不想當看到困難就逃避的人,他們總把每次的困難當作挑戰,去磨練自己的意志。但很多時候,我們得承認自己不行,沒什麼好羞恥的,我們不是神沒辦法什麼都會。承認自己的不行就可以像今敏一樣心情變得愉悅起來。
還有,懷疑自己的技術和能夠表現的題材也是必要的。無論做什麼,都有一個個的懷疑定理、常識的必要。雖然這會耗費精力,但是我認為懷疑自己已經獲得的技術和想法,不斷提出「真的如此嗎?」的疑問很有必要。P203
再具體一些。例如要畫一幅「人坐在椅子上」的畫,如果將這個課題交給你,你會怎麼想呢?那個人男的女的?老年人還是小孩?怎樣的身材?穿著怎樣的衣服?開心還是傷心?疲憊還是精力充沛?椅子是四條腿的嗎?是板凳還是沙發?有多高多大?那個人是端端正正的坐在椅子上,還是斜靠著的,或是把轉到前面、跨坐著的?
只要稍微想想就能想出很多可以成為細節的特徵,逐一驗證,按自己的喜好選擇,應該會遠離自己最初的設想──「懷疑」就是這個意思。詞彙量少的人和他說出的話一樣無聊,詞彙量和想像力都很豐富的人可以表現出更多內容。習得一種表現方式,可以表現的對象應該也會增加。
我在某段時期盡己所能地捨棄了自己主張與「一定能做到」,首先嘗試從「什麼都不做出來」這一步重新開始。這當然有效,只不過可能因為我無法擺脫這種嗜好,反而也有在毫不動搖地自信中做不出決斷的情況。
回到原來的話題。
我那時毫不猶豫地選擇的「工作」,不是「賴以為生的工作」──當然也包含這一部分,我想表達的是自己願意去做一輩子的工作,也許可以說就是我自己。
肯定會有人對他人抱怨「工作和我哪個更重要?」,對我來說,這個問題等同於「你與我哪個更重要?」。當然是坦率的回答:意味著「我」的工作。我認為,無法珍視自己的人,大概也無法珍視他人。P204
我選擇了工作,但我工作沒有附帶「安定」二字。如果能喜歡上附帶「安定」二字的工作也好,但我喜歡自己的工作。真沒辦法,迷迷糊糊地走上了無法回頭的路。
將喜歡的事物置於最上位後,我想整理一下其他事物的位置,既然已經不期待有安穩的現實,可以將其置於次位。
這麼說是因為僅僅是維持現實生活就要花費大量金錢,就這一點而言,可以說,人可以換算為金錢──這當然不是無情的話。「人的價值是無法用數字衡量的」只是學生氣的玩笑話。可以計算。「我真去做就能做到」和「無論何時都能睡著的才能」之類幼稚妄想在飢渴面前沒用。「做得到」就是全部。擁有作為日本國民而生活的權利,自然附帶著義務,要明白自己現實中每個月要花多少錢。
為了活下去需要吃飯。人不能只靠吃麵包活下去,還要喝酒──尤其是我。還要買衣服,有住處,工作需要道具和交通費,還要交稅。
雖說我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做為社會一員,不得不做的事情有一大堆,以這些事情「當然要做到」為前提再去考慮其他的──因為它是立足之本。雖然「當然要做到」,但是自己能不能做到就不好說了,這也是我之前所糾結的問題。
做不到這點的話怎麼辦?P205
這就是我在天亮之前焦躁的根源。對此,我想到的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上吊自殺怎麼樣?」這一非常正確且明智的回答,簡直是烏雲間射下的一道光。我怎麼就沒意識到這一點呢?真是不可思議。

上吊自殺使用守則

在〈泡沫十年〉這篇文章中,今敏在文章一開頭大概第二段時就提及「上吊自殺」,最後也以此題作為結尾。如果只想表達「自我結束生命」這件事情,其實可以單純寫成「自殺」就好。不是「自殺」而是「上吊自殺」,今敏選擇這個詞,我覺得給我一種「切腹自殺」的感覺,也帶有一點愧疚跟羞恥感。

自殺是一種斷尾求生?

貸款買東西後還貸天經地義。因為還不起而上吊自殺也是沒辦法的事。即便是在泡沫時間沒有直接過失,但現在自殺的中老年人越來越多也不是沒道理。說真的,我覺得這令人惋惜,但蜥蜴斷尾求生是世間常態。P194
這段非常有趣,因為自殺代表著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斷尾求生則是為了生存下去而捨去身體的一部分。兩者看似完全不同的意思,但今敏卻把「上吊自殺」視為一種斷尾求生。
說到「上吊自殺」,我當時曾經認真思考過這件事。「敏感、容易受傷的我不被周圍任何人理解,活得有點累了」、「一死了之也不錯」──我想過這些。騙你的,自殺什麼的這種不知為何就令人感到恐懼的事情我根本不會去想。與其上吊,不如說是做好最壞的打算。最近本該勒緊的腰帶有點鬆,腰粗了。這是我切深體會到的「十年一昔」阿。我變胖了。P194
這段今敏又解釋了,對他而言所謂的「上吊自殺」其實是「做最壞的打算」而不是字面上的意義。所以,在上一段他才會說上吊自殺是斷尾求生。
做好最壞的打算,活下去!

今敏斷尾求生的過去

可是,十年前有過類似的感覺。之前提到的上吊自殺就是那段時間的事,是我在二十五歲的時候吧。P198
我曾經被強烈的不安侵襲
我當時住在骯髒的公寓裡。離日出還有一會兒、天還沒亮的時候,我突然受到了焦躁、不安與憂慮三為一體的攻擊。精神城堡沒有防禦,城牆接連崩潰,敵人以破竹之勢逼近內城。
大概那時我正處於工作不順的時期,正備受煎熬,還要為了第二天養精蓄銳,我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黑色不安突然襲來,從四面八方包圍,我無處可逃。
房間漸漸變得明亮,我從床上起身。表面上我一直在忍耐,但內心卻只有焦躁。奇妙的狀態。
無論何時都無法預想未來的自己,那時恐怕處於連五年後、十年後的自己都無法想像的狀態。什麼都想像不出來,期望的狀態都想像不出來。即便只想消除不安,值得想的、積極的事情也一點都沒有。全身搔癢、想要抓撓般的不安。
就像我前面提及的,對於未來我時刻感到不安,跟今敏一樣,我無法預想未來的自己。剛出社會時,我曾經覺得中國作家李尚龍很厲害,看了他的著作《你所謂的穩定,不過是在浪費生命》跟《你要麽出眾,要麽出局》,看到這麼強烈的書名就知道他是非常具有批判性的人。他在書中提及他怎麼面對每一次的困難,他也不是特別幸運的人,他只是特別努力的人。他的努力值得佩服,但最讓我嚮往的是他的目標明確,彷彿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安與焦慮。他教書、出書、當導演拍電影,為了達成他想要的,他付出百分之兩百的心力,他總是能這麼清楚明瞭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我想要什麼?
我沒有抽菸,只有沉思。
那時突然有了撥雲見日般的天啟:

「對阿……只要上吊自殺就可以了。」

今敏提出解決不安與焦慮的方法,對我來說也是撥雲見日般的天啟呢!原來還有這樣的方法啊,他這個方法對個人來說是真的有用,但不是社會價值會推崇的行為。結束生命在這個社會是負面的,會被貼上不夠勇敢、怎麼會有跨不去的坎、不夠努力、生病了、太衝動、想不開、不負責任、令人惋惜等負面的標籤。
說得有點偏離主題。我那時候簡直已經下定去死的決心了。不,我不會去死。順著這個思路接著思考下去。P199
一言以蔽之,過著這種連明天會發生什麼都不知道的日子,以後會過上平凡生活吧?這是我不安的根本原因:沒有新鮮感。
這種不安的想法本質上包含了自大和誤解。
「上吊自殺」P205

生活不下去,死了就好。

這不是為了讓自己更珍惜人生而做出的懲罰。雖然不是鼓勵自殺,但這麼點權利自己是有的。──還稱不上是權利吧?真死了的話可不行,不能忘了向生活在世上所獲得的事物表達至高的感謝。
做喜歡的事情,但是不被社會接受,現實生活艱難。比起這樣羞恥的活在世上,還如去死。但即便羞恥,如果活得下去就活下去,我那時是這麼想的。
跟每一個人一樣,今敏就是這麼矛盾又反覆。
我也是一般人,會不斷的推翻自己的想法,很多的「但」,就像是我不鼓勵自殺,也覺得生命珍貴,但討厭結束生命在這個社會default是負面的。
與其是一種權利,不如說是一種選擇吧。
你無法選擇生命的開始,但可以選擇生命的結束。這個社會很難也很容易,我不覺得這是在轉念之間可以有的變化,但我會希望大家都能夠活得開心,(這是什麼社會主義的話),而我認為要活的開心的話,改變想法很重要。
真是矛盾。
因為我意識到,做了就是做了,如果徹底完蛋也不用後悔。這一點到現在都沒變。比起那時,我現在肩負起更多的責任,但是「如果徹底完蛋就上吊自殺」我這一最基本的大原則沒有改變。當然,我不是一直這麼認為的,說到底,它只像是我的最後保險。
在本應輕鬆愉快的文章裡,難得出現了「自殺」與「死」之類不合時宜的話題。我再思考一下。

「死」是可怕的東西。

小時候有「死了怎麼辦」「不想死」這種非常普通的畏懼,我在被子裡極度不安地望著天花板。那時,我切身體會到並思考源於重病等的死亡,不是「什麼時候總會死的」這類死了心的想法,也並非理性的「接納」死亡,而是真正感受死亡。這是一定要鈍化的感受吧。P206
無論是皈依了特定的宗教或是無信仰,我認為,隨著歲月流逝在自己的心中樹立宗教觀,可以形成自己對待死亡的態度。對我而言,我不認為「什麼時候死都可以」,但常認為「無論何時,死了都是沒辦法的事」。多虧日常中常有這種混雜著覺悟與執念的感覺,我每天都想做些有意義的事情。

「無論何時,死了都是沒辦法的事。」

天經地義。只是將其作為天經地義的事情是因為理性與知識,若要自己去接受它,面前有一道又深又廣的溝壑。
每天播放的新聞報導著由於災害、戰爭、爭執、事故與疾病等死亡的人。最近有在光天化日下殺人的無差別殺人者,也有非常頑劣的年輕人因搶劫白領導致無辜者死亡。看到這些新聞,我雖然產生了「又來了」這樣能感到自己精神鈍化的感想,但這些新聞與自己並沒有關係──不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名字也會作為被害者出現在新聞哩,那時我就會連自己的新聞都看不到了。
離開家之後可能會突然被車輾死,睡覺的時候可能會被墜毀的飛機壓死,既然可能發生這些意外事故,我也可能因飲酒過度引發重症肝炎,也可能因過度吸菸使心情灰暗,肺部全嘿,罹患肺癌。這些因自己而導致的死亡也近在身邊,不可能不去想。
我明確意識到了這些。正因此,我想讓度過的每一天都有意義。

對死亡的領悟是讓我度過的每一天都開心有意義。

好了,話題已經扯得夠遠了。對我在十年前天還沒亮的時候感受到的焦躁,對我所想到的「上吊自殺」這一最後保險,想法如下:P207
雖然得到了這一道光,但生活當然不會有重大改變。雖說人生如戲,但是狀況不可能輕易好轉,過度的敏感會像薄膜一樣蓋住自己。但即便如此,也會活得再開心一點點吧。我沒想過在享樂中渡過人生,但想要活得開心。
我所喜歡的工作沒有大起大落。我的依賴漸漸增強,一直從事這份工作至今。我可能就是因為這種可恥的骨氣,在捨棄了許多「幸福」後好好的工作,才得到了幸福的真隨。騙你的。
多虧我減少了心中多餘的負擔,為工作整備出更多精力,工作本身才更有趣。工作毫無疑問比什麼都開心。
可以樂於工作並保持這份心情,「上吊自殺」也從無意識中消失了,總之我認為這十年非常值得感謝,希望今後也如此。
自那個焦躁的黎明以來,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些許成功。仔細想想,曾經想要參與卻沒有實現的泡沫經濟可能已經像一層薄膜蓋住了我。我的「泡沫經濟」可能還在繼續。為了讓氣球不被扎破,現在更要讓裡面填滿東西,我正考慮著這些不符合我性格的溫和作法。
即便如此,如果到了不得不被扎破的時候,上吊就可以了吧。
感謝您的傾聽。以上是我的「青年的主張」。P208
(NOTEBOOK20 1999.9.23)
總的來說,對今敏而言「上吊自殺」是做最壞的打算。十年前因為無法預見未來的自己而感到不安與焦慮的夜晚,有了撥雲見日的天啟就是透過自殺來結束這些不安,卻又總在生活中矛盾的反覆打臉自己,一下子覺得「比起這樣羞恥的活在世上,還如去死。」一下子又覺得「但即便羞恥,如果活得下去就活下去。」最後對死產生了覺悟「無論何時,死了都是沒辦法的事。」,所以要讓往後的每一天都過得開心又有意義。
今敏真的是太任性了!
即使今敏在最後說「上吊就可以了吧」他也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因為今敏從一開始就不打算上吊。
這篇文章真的很有趣有溫暖,給人一種「啊,今敏懂我」的感覺。

後記。

「我要懷著對世上所有美好事物的謝意,放下我的筆了。那麼,我就先走一步了。」摘自今敏遺書
今敏的遺書真的太過煽情了,讓我淚流不止。
最後,我想說即使今敏在〈泡沫十年〉大談看似很悲傷的自殺,但他在現實中用行動來表達對於生命的熱情。
能活下去,就活下去。
今敏四部電影作品中,《東京教父》最暖心。
43會員
83內容數
印地安人有句話說:「不要害怕你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然而我們通常害怕,怕得要死。我們不斷用種種聖賢的恐嚇來規範自己和下一代,不要隨心所欲,變成自己和這個社會都無法想像的人。《月亮與六便士》毛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正田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杯酒〉 鄭浩承 人生 不曾為我買過一杯酒 儘管冬夜 死巷盡頭的路邊攤 我抖空衣兜 為人生買過好幾次酒 人生卻從未為我買過一杯酒 即使在下雪的日子 即使在石蓮花無聲綻放 又凋謝的日子
對妳縈懷的思念 化成枕畔溫馨的夢 相思的淚,像雨水低落沙中 妳,是我不能忘懷的憂傷 「妳,是二十歲的我 不能忘懷的憂傷」,你
〈杜鵑〉 假如妳離我而去 因為我令妳厭倦 無言的,我會默默目送妳 我將採擷滿盈的杜鵑 在寧邊的藥山上 遍撒妳行將走過的山徑 踩著輕輕的腳印 妳,一步一步 踐踏繽紛的落花離去 假如妳離我而去 因為我令妳厭倦 縱然死去,我也不會哭泣
「你永遠不會好起來,只能一天天的過。這會是你每天醒來想到的第一件事,直到有一天,它變成你醒來後想到的第二件事。」我默默記下這個從每劇裡看來的哲理,一天天數日子。
這本書透過對話的方式,闡述達賴喇嘛跟南非大主教對於人生的智慧。很多生命的智慧都顯得如浮雲般的遙遠,讓人覺得一點都不接地氣。但,達賴喇嘛跟南非大主教直接顛覆你的想像。
道德浪女所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我們的文化老是認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
〈一杯酒〉 鄭浩承 人生 不曾為我買過一杯酒 儘管冬夜 死巷盡頭的路邊攤 我抖空衣兜 為人生買過好幾次酒 人生卻從未為我買過一杯酒 即使在下雪的日子 即使在石蓮花無聲綻放 又凋謝的日子
對妳縈懷的思念 化成枕畔溫馨的夢 相思的淚,像雨水低落沙中 妳,是我不能忘懷的憂傷 「妳,是二十歲的我 不能忘懷的憂傷」,你
〈杜鵑〉 假如妳離我而去 因為我令妳厭倦 無言的,我會默默目送妳 我將採擷滿盈的杜鵑 在寧邊的藥山上 遍撒妳行將走過的山徑 踩著輕輕的腳印 妳,一步一步 踐踏繽紛的落花離去 假如妳離我而去 因為我令妳厭倦 縱然死去,我也不會哭泣
「你永遠不會好起來,只能一天天的過。這會是你每天醒來想到的第一件事,直到有一天,它變成你醒來後想到的第二件事。」我默默記下這個從每劇裡看來的哲理,一天天數日子。
這本書透過對話的方式,闡述達賴喇嘛跟南非大主教對於人生的智慧。很多生命的智慧都顯得如浮雲般的遙遠,讓人覺得一點都不接地氣。但,達賴喇嘛跟南非大主教直接顛覆你的想像。
道德浪女所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我們的文化老是認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剛好在奧運期間,我來分享一本相關的書。《別說你害怕》是索馬利亞短跑國手,薩米亞・尤瑟夫.奧瑪的真實故事,她曾經參加過北京奧運。
Thumbnail
這段時間大大小小的媒體相繼離場,這是預料得到的結果,但並不是結局。不是說真相的傳播不重要,而是在有限的空間需要更重視文化的延續。最近......
Thumbnail
你是一路開掛的人生勝利組還是從未享受過成功滋味的人? 在這個世代,競爭從你出生開始就伴隨你成長直到死亡 社會上會為你設定很多不同標準,讓你併一生的努力去完成 在你的世界彷彿只有一條跑道,有人的裝備只有一雙鞋 但另一面可能有人的配備是一輛車 你可能有抱怨過為什麼你只有一雙鞋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
Thumbnail
你已經開始把年份寫錯了嗎? 我今天寫行事曆的時候,第一次寫錯,還是習慣寫2020年哈哈 很多人都說2020是個不平靜的一年,所以都迫不及待擺脫這個「不好」的一年 我想我不太認同這個說法,世間萬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每一年都有它存在的必要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親人逝世、朋友吵架、失戀分手、考不
Thumbnail
隨著疫情延燒,各國空氣一度因為人類活動減少而好轉,不少人開始重新反思,而廣告導演盧建彰在此時出版的《空烏》,更企圖以小說的形式,重新喚起人們對於台灣本土污染,以及生命逐漸凋零的關注。
Thumbnail
書中,朋城講述到自己第一次不去學校上學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那天早上,他找不到一本簿子。老師和全班同學叮嚀一定要帶,他翻遍了整個房間還是找不到,媽媽跟他說,找不到就不載你去上學,朋城感到很焦急、很無助,他想說這樣下去一定會遲到,索性就躺到床上不起來了,從這次開始之後,朋城開始斷斷續續不去上學,媽媽卻…
Thumbnail
到底是對過渡期的痛苦多一點,還是對孩子的同理心多一點,我想問題從來都不會因為做出一個選擇之後便海闊天空。困難和猶豫的當下總是充滿利弊得失的權衡,也許是說成害怕孩子哭泣的軟弱也好,但跨過軟弱之後會不會留下對自己的殘忍記憶?會不會軟弱只是對當下的煎熬所掩上的逃避?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三天, 我們觀察一整週民調與金融市場的變化(包含賭局), 到本週五下午3:00前為止, 誰是美國總統幾乎大概可以猜到60-70%的機率, 本篇文章就是以大選結局為主軸來討論近期甚至到未來四年美股可能的改變
Thumbnail
剛好在奧運期間,我來分享一本相關的書。《別說你害怕》是索馬利亞短跑國手,薩米亞・尤瑟夫.奧瑪的真實故事,她曾經參加過北京奧運。
Thumbnail
這段時間大大小小的媒體相繼離場,這是預料得到的結果,但並不是結局。不是說真相的傳播不重要,而是在有限的空間需要更重視文化的延續。最近......
Thumbnail
你是一路開掛的人生勝利組還是從未享受過成功滋味的人? 在這個世代,競爭從你出生開始就伴隨你成長直到死亡 社會上會為你設定很多不同標準,讓你併一生的努力去完成 在你的世界彷彿只有一條跑道,有人的裝備只有一雙鞋 但另一面可能有人的配備是一輛車 你可能有抱怨過為什麼你只有一雙鞋 但是你有沒有想過.....
Thumbnail
你已經開始把年份寫錯了嗎? 我今天寫行事曆的時候,第一次寫錯,還是習慣寫2020年哈哈 很多人都說2020是個不平靜的一年,所以都迫不及待擺脫這個「不好」的一年 我想我不太認同這個說法,世間萬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每一年都有它存在的必要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親人逝世、朋友吵架、失戀分手、考不
Thumbnail
隨著疫情延燒,各國空氣一度因為人類活動減少而好轉,不少人開始重新反思,而廣告導演盧建彰在此時出版的《空烏》,更企圖以小說的形式,重新喚起人們對於台灣本土污染,以及生命逐漸凋零的關注。
Thumbnail
書中,朋城講述到自己第一次不去學校上學的原因,僅僅只是因為那天早上,他找不到一本簿子。老師和全班同學叮嚀一定要帶,他翻遍了整個房間還是找不到,媽媽跟他說,找不到就不載你去上學,朋城感到很焦急、很無助,他想說這樣下去一定會遲到,索性就躺到床上不起來了,從這次開始之後,朋城開始斷斷續續不去上學,媽媽卻…
Thumbnail
到底是對過渡期的痛苦多一點,還是對孩子的同理心多一點,我想問題從來都不會因為做出一個選擇之後便海闊天空。困難和猶豫的當下總是充滿利弊得失的權衡,也許是說成害怕孩子哭泣的軟弱也好,但跨過軟弱之後會不會留下對自己的殘忍記憶?會不會軟弱只是對當下的煎熬所掩上的逃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