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的一手— — 如何運用 In-App Review 客製化流程,提升 App 商店評價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小小備註:寫在文章前頭,由於負責的產品有機敏性,以下內容僅會說明,站在產品經理角度,如何透過流程設計,讓 In-App Review 達到最大效益(白話一點就是如何有效提升你的App在商店的評分囉)。
那麼,我們開始吧!

我手上所負責的 App 屬 to B 性質,且 2020 年初剛進行過翻新,包含介面設計、程式架構,整體 App 不論是穩定度或使用者流程,都比去年釋出的版本優化許多。然而我入職接手後,發覺商店評論與評分都還是留在去年的用戶歷史— — 可以想見,是很慘烈的負評;也因此,我便著手進行「如何提升商店評價與評分」的研究。
以下我會分成 4 個階段說明:
  1. 前期研究
  2. 流程設計
  3. 條件設定
  4. 實作上線與成效

1. 前期研究

我必須承認,這是我第一次負責 App 的產品,過去並沒有類似的產品開發經驗可以參考,所以前期花了不少時間研讀相關的文章,包含 In-App Review 的風險iOS/Android 用戶在評價行為上的差異用戶對於 App 穩定度的感受….等等,前後零散時間加起來,至少花掉我一週左右。
之所以砸下這不短的時間成本,是因為在我認知中,「主動要求用戶給予正評」這件事本身是有相當的風險存在,而我手上負責的這個 App 沒有太多承受負評的本錢。試想在現實生活,你記得你最近一次在 Google 或是 Facebook 給商家評論是在什麼狀況嗎?我想,有一部份是在你感受不好時留下的評價吧。
當時 Apptentive 所做的一系列 App Case Studies 給我蠻大幫助的。它整理的 Yearly Benchmark Report,裡面提供了雙平台(iOS & Android)在不同 App 類型的評分取向— — 例如,同樣是 Food & Drink 的分類,iOS 用戶超過 78% 用戶給予五星正評,但是 Android 用戶卻銳減到只剩 56%,1 星負評則提高到 23%。(延伸閱讀:2020 Mobile App Engagement Benchmark Report by Apptentive
裡面我得到一個很重要的資訊:以統計數據來看,不論正評或負評,Android 的評論數量都遠大於 iOS 。
Source: https://www.apptentive.com/wp-content/uploads/2020/06/Apptentive_Graphs_VolumeofReviewsperApp.png
當然,這其中主要原因是地域性平台用戶基數就不同(註:台灣平台用戶比例 Android:iOS 約為 54:45。資料來源)。根據 Apptentive 報告說明,Android 用戶年齡層較年輕,且更容易傾向給予負面評價。
有了手機用戶對於「商店評價」的基本認知後,我便開始著手進行第二階段:流程設計。

2. 流程設計

In-App Review 流程目前主要有 2 種做法:(1) 使用官方提供的樣版 (2) 自刻畫面。
我們先來看看 iOS 官方提供的 In-App Review 樣版:
Source: https://developer.apple.com/design/human-interface-guidelines/ios/system-capabilities/ratings-and-reviews/#:~:text=To%20use%20this%20feature%2C%20you,and%20an%20optional%20written%20review.
Android 官方樣版在我設計流程期間仍在測試階段,直至2020 年 8 月正式釋出
Source: https://developer.android.com/guide/playcore/in-app-review
使用官方樣版的好處在於設定好觸發條件後,用戶直接點擊彈窗上的星等,送出後便直接將評分送至平台,等於完成評價流程;對於用戶的評價成本相對而言很低,因為用戶不需離開你的 App 到 Play Store 或 App Store 幫你評分。
但是這簡潔的流程也伴隨著風險— —代表用戶很輕易可以送給你一星評等。加上官方樣版無法調整畫面與用字遣詞,當時我在心裡其實很快就決定不採用官方提供的評價機制,而改走自定義的流程。
對於自定義流程,我初步的構想是:盡可能在評價過程中擋下可能會給予負評的機率,同時也要能吸引願意給我高星等的用戶。
流程簡化說明大致如下(適用雙系統):
  • 第一步驟:最重要的一步!這步驟是幫助你篩選出「目前對你產品有明確看法(Like or Dislike)」、「目前沒有評價意願(Maybe Next Time)」、「別拿評價煩我(Dismiss)」的 3 種用戶類型。透過這個流程,你可以引導願意給予評價的用戶去到應該去的地方
  • 第二步驟:在第一步驟選擇「喜歡」的用戶,這時候再詢問是否願意至商店評分。由於在一開始用戶已經是對產品抱持正向態度,這時給予高星等評價的機率會很高;用戶點擊至商店後,iOS 預設開啟評價頁面並 default 在五星(如下圖),Android 用戶則會到 Play Store 你的 App 頁面。
iOS App 評價頁面
  • 反之,第一步驟選擇「不喜歡」的用戶,就不必冒險引導此類用戶到商店,而是透過意見蒐集的方式,讓願意給你評價(即便是負評)的用戶得到另一種 Positive Feedback;身為 PM 的你也能得到 End User 的意見。
而在第一步驟剩下的另外 2 種用戶類型,則是另外標記:選擇 Dismiss 的用戶,暫定為「不希望在使用 App 過程中被評價機制打擾到的用戶」,故之後任何 In-App Review 都會跳過他們。選擇 Maybe Next Time 的用戶則歸類在「未來有機會再次詢問評價」,就待之後新的評價規劃再把他們放回 Pool 裡。

3. 條件設定

那麼,進到 Trigger Review 的條件— — 沒有人喜歡被打斷使用、瀏覽產品的感覺(想想手機瀏覽器惱人的蓋版廣告),所以觸發評價視窗的時間點必須得特別注意:別讓用戶不開心!
條件設定會根據你的產品類型、用戶行為而有很大的差別,並沒有一套成功的準則。你得站在產品經理(產品負責人)的角度深入觀察你的用戶:他們在你的產品上最常做那些事?完成他們想做的事情得經過哪些流程?平均花費多少時間?完成哪些事情會讓他們當下是感到愉悅、滿足的?
根據這些觀察結果,決定出一條最佳路徑,在路徑的終點就是你的 Trigger Point。

4. 實作上線與成效

這是我們團隊第一次嘗試做 In-App Review,其實身為產品經理的我心裡是很忐忑的(XD),如同先前提到的:我們沒有承受大量負評的風險。
開發完成到測試階段時,我自己列出好幾個 User Test Case 並進行實際測試,確保用戶在滿足特定條件下會跳出評價、已經選擇拒絕的用戶,無論再滿足幾次相對應條件後都不會再看到評價視窗等等。
很幸運地,評價觸發機制上線後,我們在短短 3 週內從雙系統獲得超過 34 個五星評分;雖然在商店上看起來並沒有巨幅的評分跳升(這會牽涉到雙系統計算評分的條件,這邊不多贅述),然而比起之前我們平均 1 個月才能獲得 1 顆 5 星比起來,已經是很大的突破。後續將成果表現分享給團隊工程師與其他成員,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大家對產品的信心度又大增了— — 這是我覺得最大的收穫!
最後補充一個小小插曲:我們產品用戶 Android 占比約 3 成左右,不過貢獻了超過一半的五星評分,這也算是驗證 Apptentive 的使用者報告:Android 用戶的確較願意給予 App 產品評價 :)

文章同步發表於 Medium
    Leah|軟體PM的日常
    Leah|軟體PM的日常
    從軟體業的內容行銷、商務起步,到現在成為全權負責網站、APP產品開發與維運的的PM。熱愛接收科技新知,喜歡在工作上嘗試不同做法,想找個地方寫下這些有趣的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