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感覺統合的那些錯誤認識,是時候捋清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家孩子沒問題,不需要感統訓練。”


“感統訓練都是騙人的,不就是體育運動嘛,換個說法就來騙人!”


……


  對陌生而熟悉的“感統訓練”,寶爸寶媽總是在不經意間掉進坑裏,對感統訓練的錯誤認識導致不開展或者無法正確開展感統訓練,容易延誤訓練的黃金時期。接下來,我們就來說壹說那些寶媽經常會陷入的感統誤區。


關於感覺統合的那些錯誤認識,是時候捋清了




  誤區1:感統訓練是有問題的孩子才需要,我家孩子很正常不需要感統訓練!


  不!感統訓練並不是特殊孩子的專屬訓練,而是適合每壹個孩子訓練。


  寶爸寶媽不時聽到“x家孩子有xx毛病,所以去了做感統訓練”,此時的感統訓練,是為了彌補孩子之前的不足;而對正常的孩子來說,開展感統訓練是為了達到提升感統能力的目的,預防感統失調。因此,這句話並不能代表“感統訓練等於有問題的孩子才需要”。


  而且由於孩子每日外出活動的時間減少、活動空間受限、家長過度保護等原因,很容易導致孩子的感統訓練不足,所以更加建議普通孩子也應該及早開展感統訓練。


  誤區2:孩子不需要進行感統訓練,長大了自然就好了


  感覺統合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後天的訓練十分重要。從小對孩子進行感統訓練(並不是指參加早教機構的感統課,在家做感統遊戲壹樣算數),能幫助孩子接受環境信息的刺激,通過訓練讓孩子的大腦和身體互相協調,不斷促進他的感統統合能力的發展。


  從小開展感統訓練,並不等於讓孩子上感統訓練課,寶爸寶媽可以將感統遊戲融入到日常的親子互動,讓孩子在娛樂中得到鍛煉,效果說不定會出乎妳所料。


關於感覺統合的那些錯誤認識,是時候捋清了




  誤區3:感統訓練就是運動鍛煉!


  感統訓練和運動鍛煉有重疊相似的部分,但兩者並不是壹回事。


  體育運動,是為了達到鞏固和發展身體素質的目的。例如:跑步、跳高、遊泳等等;而感統訓練,是為了提高兒童加工和整合感覺信息的能力,悍馬糖 漢馬糖改善兒童在日常生活、玩耍(包括社會參與)和學習的獨立性和參與性。感統訓練的形式比較多樣,會借助運動或者遊戲對多感官進行刺激,像跳皮筋、跳房子、抓子等,寶爸寶媽小時候玩的遊戲也是感統遊戲之壹。


  誤區4:進行感統訓練,只需要把孩子帶到早教機構交給老師就好了。


  感統訓練,並不是單靠在課堂就能完成的。感統訓練並不只是在早教機構、康復機構等進行,在家訓練亦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短短1小時的課堂能讓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提供更專業的建議,但並不是感統訓練的全部。但這1個小時能讓寶爸寶媽體會感統訓練的要點,以便妳在家與孩子進行感統訓練。


  感統訓練少不了寶爸寶媽的參與。在訓練過程中的親子交流,其實也是鼓勵孩子逐漸進步的動力。所以,就算是帶孩子在外進行感統訓練,也別打算當甩手掌櫃,課堂上多留心老師說的細節,永春糖 馬來西亞永春糖 B糖 Candy B Candy B+ Complex回家找時間和孩子玩玩感統遊戲、培養親子感情,把感統遊戲引入作為日常親子遊戲也是不錯的選擇。


  最後想提醒寶媽壹點,感統訓練並不是單壹、機械的訓練,而是能借助遊戲進行的訓練。將感統遊戲融入到親子遊戲,其實就能達到感統訓練的目的。嘗試跟著網上的感統遊戲視頻學壹學,妳會發現感統其實是個很有趣的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說穿了,台灣小孩從小「動」得太少了!
avatar-img
okudaxo的沙龍
1會員
3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職能治療是兒童發展及親子溝通的專家 0-1歲是寶寶建立與環境、重要他人的依附性 1-2歲是動作發展黃金期,探索範圍擴大 2-3歲時互動需求大幅增加 感覺輸入是孩子學習與探索的基礎 玩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情境 每個孩子發展速度本來就不一樣,不比較、不過度焦慮 有方法的「玩」可讓孩子快樂的玩出能力發展
Thumbnail
職能治療是兒童發展及親子溝通的專家 0-1歲是寶寶建立與環境、重要他人的依附性 1-2歲是動作發展黃金期,探索範圍擴大 2-3歲時互動需求大幅增加 感覺輸入是孩子學習與探索的基礎 玩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情境 每個孩子發展速度本來就不一樣,不比較、不過度焦慮 有方法的「玩」可讓孩子快樂的玩出能力發展
Thumbnail
年幼的小孩會爬上爬下,爬沙發,轉來轉去嗎?是不是很頭疼呢?會是過動嗎? 之前有皮膚科醫生這樣說小孩, 皮膚科不是兒童科,當下覺得皮膚科女醫師沒耐心,感覺不好, 想知道孩子為何靜不下來原因,就看這篇吧!
Thumbnail
年幼的小孩會爬上爬下,爬沙發,轉來轉去嗎?是不是很頭疼呢?會是過動嗎? 之前有皮膚科醫生這樣說小孩, 皮膚科不是兒童科,當下覺得皮膚科女醫師沒耐心,感覺不好, 想知道孩子為何靜不下來原因,就看這篇吧!
Thumbnail
文 / 洪蘭 天性是生而有之,不必教的,但是教養不同,它必須透過學習,使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因反覆活化聯結成習慣。當習慣成自然後,它就像天性一樣,不知不覺的表現出來了。 延伸閱讀 自律其實是教養的真諦 田裡先長了野草,稻子就沒空間生長 延伸閱讀 省時又有效的教養心法 改變觀念要知其所以然,才會徹底
Thumbnail
文 / 洪蘭 天性是生而有之,不必教的,但是教養不同,它必須透過學習,使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因反覆活化聯結成習慣。當習慣成自然後,它就像天性一樣,不知不覺的表現出來了。 延伸閱讀 自律其實是教養的真諦 田裡先長了野草,稻子就沒空間生長 延伸閱讀 省時又有效的教養心法 改變觀念要知其所以然,才會徹底
Thumbnail
幾年前我曾經好奇自己,為什麼我想分享的內容,經常在談自我探索與成長? 我的工作應該是被歸類在教養/教學/管理頻道,多談一點教養上或教學上的作法或策略?似乎比較切題? 後來我發現,談論自我多一點,是這些教養或管理「策略」,只能算是教養或管理路上的外功。 - 當然外功還是很重要的。 -
Thumbnail
幾年前我曾經好奇自己,為什麼我想分享的內容,經常在談自我探索與成長? 我的工作應該是被歸類在教養/教學/管理頻道,多談一點教養上或教學上的作法或策略?似乎比較切題? 後來我發現,談論自我多一點,是這些教養或管理「策略」,只能算是教養或管理路上的外功。 - 當然外功還是很重要的。 -
Thumbnail
我一直相信小孩的學習力的確無限,也真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像是海綿般的不斷吸收! 現代腦神經科學證實,0-3歲是腦神經開發的爆炸時期,三歲腦神經元的連結是一輩子的最高峰,之後會隨著生活經驗,修剪掉不需要的,保留下需要的。腦神經元的連結會隨著不再使用而被修剪,減少使用的會成為弱連結,只有持續不斷使用的會留
Thumbnail
我一直相信小孩的學習力的確無限,也真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像是海綿般的不斷吸收! 現代腦神經科學證實,0-3歲是腦神經開發的爆炸時期,三歲腦神經元的連結是一輩子的最高峰,之後會隨著生活經驗,修剪掉不需要的,保留下需要的。腦神經元的連結會隨著不再使用而被修剪,減少使用的會成為弱連結,只有持續不斷使用的會留
Thumbnail
並不是人人都會成為父母,但每個人都在父母的教養下長大。「教養」是一個比表面字義上解讀還要複雜許多的詞彙,往往涉及教養者所抱持的信念與偏見,也會對被教養者造成或深或淺的影響。因此當討論「教養」議題時,談論的眼光不該只望向孩子,往往更需要回到教養者本身.....
Thumbnail
並不是人人都會成為父母,但每個人都在父母的教養下長大。「教養」是一個比表面字義上解讀還要複雜許多的詞彙,往往涉及教養者所抱持的信念與偏見,也會對被教養者造成或深或淺的影響。因此當討論「教養」議題時,談論的眼光不該只望向孩子,往往更需要回到教養者本身.....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活動,也包涵了不少感覺統合的練習哦!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活動,也包涵了不少感覺統合的練習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