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的外功與內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幾年前我曾經好奇自己,為什麼我想分享的內容,經常在談自我探索與成長?

我的工作應該是被歸類在教養/教學/管理頻道,多談一點教養上或教學上的作法或策略?似乎比較切題?

後來我發現,談論自我多一點,是這些教養 或管理「策略」,只能算是教養或管理路上的外功。

一個武林高手,除了要對外功了然於心,更重要的,是要有渾厚的內力。

剛開始練習時,會招招分明:譬如說,恩,孩子現在抗拒吃飯了,我要運用「兩個選擇」,讓她選要先吃飯還是先吃肉?這樣她有選擇權,但還是在吃飯的前提下做有限的選擇。

接著,練到中間,孩子也逐漸大了,爸媽一開始學習來的外功也比較純熟,不過孩子逐漸長大也會開始出變化球。這時候可能會幾個招數一起使用。

譬如說,同樣是吃飯的事件,大一點的孩子不想吃飯,你給她兩個選擇,很大機率她不會買帳,會提出「我不要現在吃」這個第三選項。這時候就可以在兩個選項碰壁後,搭配著「好奇」的外功,去好奇她:媽媽想知道,你現在不想吃飯,是因為什麼原因?

如果孩子說不太出來,再給孩子幾項可能的選擇,引導孩子去覺察自己「是因為還想要玩剛剛在玩的玩具?是因為現在還不餓?對於今天的菜不喜歡?還是有其他原因?」

最後,再搭配「溫柔而堅定」的原則,訴說:「原來是這樣啊,媽媽知道了。謝謝你告訴我。但是...」這樣的結構去與孩子商討合理與彈性的空間。

練到這裡,在教養上,成人狀況好的時候,可以解決至少一半的教養挑戰。

但是總會有練到心很累的那種瞬間。就是感覺我已經溫柔而堅定了,這個小子怎麼越來越不知好歹?越來越不買帳?或是老公還是長輩怎麼看不懂我的用心?種種OS。

如果再搭配上工作上碰到心煩的事、睡眠不足、與伴侶關係緊張等等的狀況,運用所謂的「正向教養」就會像在掏空自己的能量一樣。

甚至在這時候會出現一種對自己的憐惜與委屈感:「我以前不是這樣被帶大的,但是我現在很努力的在給孩子堅定跟溫暖的愛,但怎麼看不見成效?或很少人理解我?」

只專注在外功的練習,很容易遇到卡關,或運用一陣子後,沒力。

這時候就是內功進場的時機了。我想這也是當初走上薩提爾學習之路的原因之一。因為從一起床開始上班,就要在管理、教學、育兒所有的任務中「溫柔而堅定」。但內功不夠渾厚的我,有時候只想「爆炸加怒吼」。

適時地修持內力,能夠在低潮時自我補充能量。也能夠在情緒快要爆走時,因為內功的加持而不讓快要呼之欲出的難聽話從嘴巴中噴出。

有了內功,外功能夠更好更落實的被運用。也感覺自己比較可以溫而堅定更久不爆走(還是會啦~但時間真的有變長)。

最重要的是,內功加上外功,才會在策略之下,依然帶有著對人的關愛與接納在應對。

避免給人一種:所有的作為都是為了某個「策略」,或是都是某種想要我表現好的手段,這樣的感受。

這種沒有目的性的、全然被接納的感受,在人與人深層的連結上,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家庭裡面的親密與歸屬感,也很深的被這樣的感受影響著。

-

當然外功還是很重要的。

未來或許也會多一點的在教養策略上的分享。

-

不要小看教養上的內功。

內功是一種狀態。而教養上最重要的,就是在互動中,傳遞我們對孩子的無條件的愛。

並且在有這樣的愛的前提下,建立起規範,協助孩子建構良好的生活習慣、態度與價值觀。

孩子是從觀察成人的一舉一動中學習,那些嘴上說的策略或方法,有時候,都敵不過我們最真實的狀態,帶給孩子的教導。

攝影師:RODNAE Productions,連結:Pexels

攝影師:RODNAE Productions,連結:Pexel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bby Liu的沙龍
13會員
19內容數
Abby Li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4/19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2024/04/19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2024/04/15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2024/04/15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2024/03/08
當親子雙方內在的空間都變得很小很小, 還有這樣一件需要用力的任務擺在眼前。 該怎麼辦呢? 我想到了敘事治療裡, 提到的「改寫」概念。 看起來像是問題的事件, 當我們跳脫了慣性,拿回了主權, 可以用什麼方法, 跟這個事件, 建立另一個我與孩子會比較喜歡的關係呢?
Thumbnail
2024/03/08
當親子雙方內在的空間都變得很小很小, 還有這樣一件需要用力的任務擺在眼前。 該怎麼辦呢? 我想到了敘事治療裡, 提到的「改寫」概念。 看起來像是問題的事件, 當我們跳脫了慣性,拿回了主權, 可以用什麼方法, 跟這個事件, 建立另一個我與孩子會比較喜歡的關係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前些日子(孩子約三歲半),觀察到孩子的精細肌肉、思考邏輯和語言表達有了明顯的進步,似乎到了下一個成長階段。因此思考著陪伴她的日常中能多做些什麼? 幼兒教育上重要的三件事 把過往幾個學習過的教育派別複習一下掃過一次,它們在幼兒教育上有三個共通點:著重烹飪、藝術、自然或園藝。中式料理已經成為我們的日
Thumbnail
前些日子(孩子約三歲半),觀察到孩子的精細肌肉、思考邏輯和語言表達有了明顯的進步,似乎到了下一個成長階段。因此思考著陪伴她的日常中能多做些什麼? 幼兒教育上重要的三件事 把過往幾個學習過的教育派別複習一下掃過一次,它們在幼兒教育上有三個共通點:著重烹飪、藝術、自然或園藝。中式料理已經成為我們的日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Thumbnail
溫和而堅定的正向教養到底該怎麼做呢? 看多看久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有時候容易忽略孩子原來的優勢,即使看到好的行為也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如果可以放大這種「理所當然」,才有機會往更健康的方向發展,也減少需要不斷提醒甚至罵人的辛苦,一起來看看怎麼做吧。
Thumbnail
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能力。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他們學習的效果與模仿和聽講的對象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常說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Thumbnail
六歲以下的兒童在模仿和聽講方面具有極高的能力。他們的學習是主動的、智能的,而且隨時在潛移默化地進行。他們學習的效果與模仿和聽講的對象密切相關。因此,我們常說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對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孩子上了小二以後複習功課、練琴,不喜歡媽咪在旁邊,總是指定爸爸。我很納悶,是兒子崇拜爸爸?兒子已經脫離跟媽咪撒嬌的階段?亦是男人間建立了秘密對話?可是兒子才八歲耶! 要稱作男人應該還早吧!
Thumbnail
孩子上了小二以後複習功課、練琴,不喜歡媽咪在旁邊,總是指定爸爸。我很納悶,是兒子崇拜爸爸?兒子已經脫離跟媽咪撒嬌的階段?亦是男人間建立了秘密對話?可是兒子才八歲耶! 要稱作男人應該還早吧!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Thumbnail
「老師,請問妳有沒有課程是開給小孩上的?」 今天在 @基隆 尚仁國小 分享 #薩提爾 主題是:陪伴孩子認識情緒,從自我照顧開始 講座結束後,一位媽媽上前來問我這個問題 媽媽的提問,讓我回想起,在大寶燁2-4歲的時期,那是我在媽媽這個角色上,感到最崩潰的幾年 大寶與我共享了2年多,我被催產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