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0~6是黃金吸收期,給什麼都記在腦袋裡」怎麼做才不會錯過孩子的黃金吸收期?

2021/05/2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我一直相信小孩的學習力的確無限,也真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像是海綿般的不斷吸收!
現代腦神經科學證實,0-3歲是腦神經開發的爆炸時期,三歲腦神經元的連結是一輩子的最高峰,之後會隨著生活經驗,修剪掉不需要的,保留下需要的。
也因此,很多家長努力讓孩子從小有各式各樣的經驗,就是為了幫助他的大腦開發!
爸媽真的很認真,也立意良善為孩子盡最大的努力,這些通通都很棒!
只不過,這些努力有一個小小的漏洞......再回到0-6歲的黃金成長階段,我剛剛說完0-3歲是瘋狂吸收、什麼都連接,而3-6歲在做什麼呢?
3-6歲會開始去蕪存菁。
簡單的說法是,腦神經元的連結會隨著不再使用而被修剪,減少使用的會成為弱連結,只有持續不斷使用的會留著。
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我們帶著孩子參與不同的體驗課程,在那些當下,的確觸發了孩子大腦某處的神經元,但是,如果這只是一次性的體驗,那麼,這些連結在未來,也必然會被大腦以自然淘汰的方式修剪掉,結果,就跟沒有去體驗過的情況一樣了。
然而,如果是一直的接觸,這個連結就能夠被保留。
腦神經元的發展
如果站在『把握黃金發展時期,幫助孩子的大腦開發』,你必須要做好做滿,因為停滯的開始,某種程度就是浪費了你之前的努力。
於是,這時候家長是不是開始感到呼吸急促、荷包君要吐血到死了勒?
這樣的解釋或許在有些人的角度看起來很極端,但是人的大腦一直是這樣運作的。
這個運作方式不只是針對幾歲的孩子,成年人的大腦也一直是在用這些方式運行。
舉我自己的例子而言,出社會一年後,我搬去美國住了六年,我從一個英文很爛的人,練習到可以用英文和路人討論政治。
住在美國的那些日子,我常常發現我的中文能力變差了,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是我使用中文的頻率變少,這個神經元的連結正在改變!
但是現在搬回台灣已經快十年了,我的英文不可避免的,也無法像當時在美國居住時的一樣,雖然看電影、看脫口秀、聽podcast還是可以獲得娛樂享受,我常常會在中英翻譯上卡住,知道那個意思的大概,但是說不出來、只好求google給我一個確切的翻譯,不然很多東西我也無法快速的分享給你們。
另外也分享跳跳糖的例子,三歲以前,只要是爸爸唱過幾遍給他聽、或是用youtube播放給他聽,他很快地就能把歌詞唱出來,即使是我們全家三人都不會的日語,他也可以唱出似乎很有一個樣子的「桃太郎主題曲」。
但是就在三歲後,我先生首先發現(因為教唱歌的都是他),兒子不太會唱歌詞,比較喜歡哼歌,我一開始就只是直接敷衍說,可能因為阿公都是哼歌派的,他常常跟阿公在一起,所以他就學阿公哼歌。
但是再繼續觀察下去,我們發現似乎不是阿公的影響,而是他聽聽就把不論是哪種語言歌詞學會的能力,已經逐漸退化了!而且,他現在都很需要理解意思,他常常問我們歌詞XXX的意思是什麼,他已經開始思考語意,不再只是重複聲音的鸚鵡階段。
這非常符合語言學習的進程,以及腦神經科學的進程。
人類語言發展,先設定為了解萬國語言,但是經過長期與某單一、或是某些特定的語言接觸,就會開始鎖定專心學習特定語言,於是能夠將特定語言學的愈來愈好。
腦神經科學也是這個發展理論的支持者,畢竟,用不到的語言連結神經元就會被切斷了,既然切斷了怎麼會聽懂!
所以,我就看著跳跳糖曾經擁有的能力,從他身上消失了。
因為消失了一個能力,他有在使用的台語語言能力真的愈來愈好,他學習單字的能力很強,正確組合句子的能力也急速變得更好,他甚至常常讓我驚訝:這個用法他竟然說得這麼正確!

放掉一些不需要的,才能專注在需要的發展上面。

所以你不太會看我帶他去參加各種體驗課程,除非是我自己有興趣,如果是為了跳跳糖,我就是覺得沒有必要啊......
再次跳回「0-6歲黃金吸收期」,大家心平氣和地思考一下這個句子,六歲以前的小孩,是學齡前的小孩,這之後的孩子,開始進入學校上學,學習知識,為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做各種準備。
如果六歲以前是黃金吸收期,那為什麼,所有教育大師、哲學家、腦神經科學家,沒有努力瘋狂地告訴爸媽,六歲以前的教育該怎麼做,不然就毀了!
而各個國家的教育部,竟然也不認真看待六歲學齡前,讓孩子六歲後才入學,這到底是哪門子的爛政府、爛專家!
一定是因為六歲之前的『學習』,並不是需要安排課程、有所規劃、有所目的地進行,就可以達到適齡上最好的效果,所以全世界的教育專業都不會告訴你,如果不在六歲前學會XXX,你的孩子就毀了。
更重要的是,大腦的學習力是一輩子的!即使一輩子沒有學過俄羅斯語的人,也可以在40歲的時候,經由自己努力學習,學會俄羅斯語。
所以,是否一定要在0-6歲學會英文、學會日文,我都認為不是一個「是非題」。
所以到底0-6歲要給予什麼?
請相信成長是發自內在的動力
這不是我說的,這也不是專家才這麼說的,
孩子就是會去挑戰很多事物,那些把你氣到腦充血的事件:像是跳跳糖把牙膏擠出來再裝水、再擠出來再裝水,這真的超級挑戰我的理智線。
喜歡看書,就會自己一直去看
但是你知道他在幹嘛嗎?
他就是在做他的實驗,而且在實驗過程中,他要使用對的手指力道把牙膏擠出來,他訓練到他的手指控制力,他要用對的角度拿好牙膏管、才能讓水裝進去這個小小的空間裡,他同樣訓練到手掌和手腕的靈活度,最後,他還要耳聽八方知道媽媽在哪裡,才不會實驗到一半被抓包,強迫終止遊戲。
這些我根本沒有幫他設計的『課程』,對他的幫助很大,他既有興趣又主動、於是他一次次地做,也因此我家所有的牙膏都剩一半還都參水了!
我保證,跳跳糖牙膏遊戲這條腦神經原是連得好很的!
我知道看到這個例子,你會想說:「擠牙膏遊戲對他未來有什麼幫助!沒有幫助吧!」我懂你的想法,我也沒有很多好理由來反駁你,我只想到,當初萊特兄弟在宣稱他們要像鳥一樣飛起來,我相信身邊的成年人一定覺得這兩個孩子就只是在亂玩而已。
當然我不是要往自己小孩臉上貼金,說跳跳糖玩個牙膏就能創造出什麼。我只是想說,孩子的創造力和學習力,真的是在我們成年人的框架之外。
而再多由你主動協助的學習,只要孩子沒有興趣,不想繼續,那這些終究會從他的大腦中淡出。
另外我一直相信,如果家長很喜歡某些特定的活動,你的孩子是你的陪讀書僮,那你們會在這個活動中,產生出不同的樂趣。
這就像是最好的推銷員,都是真心誠意喜歡某項產品,這是很有感染力的宣傳法,如果你超喜歡,你會影響你孩子投入這件事情的程度。
例如我就是個書蟲,我很愛看書,我的孩子就是我的書僮,於是他被我感染的也愛看書;畫家的孩子,從小就在顏料的世界長大,他就對於色彩、線條,特別有感,這些家教與身教,老實說強求不來,因為都發生得太自然了。
我也曾經想過要讓跳跳糖多一點藝術的薰陶,甚至買美國雅馬遜超級推薦的【The Artful Parent--Simple Ways to Fill Your Family’s Life with Art & Creativity】,超認真唸完,貼了一堆標籤紙註記下適合我們的藝術活動,也真的買了無毒顏料,一起在家畫畫。
然後,我發現這不適合我,因為就算在最好清洗的浴室玩顏料,我還是會介意跳跳糖指甲裡殘留的顏料,努力想要幫他刷乾淨,但他並不想讓我刷,於是我們會有一點爭執。如果不是在浴室,我除非把全家地板都鋪滿紙張,都一定會有需要事後收拾的地板災區;當然也可以機會教育和孩子一起收拾,但他真的能夠收到「乾淨」嗎?最後也還是我要收尾做最後的整理。所以我就發現這些藝術薰陶,對我來說是一個負擔,於是,我沒有再提供他畫畫活動了。(而且每天已經自然而然有很多一起收拾的機會教育,為什麼我還要再特地創造........)
如果因此就少了一個畢卡索,那也就只能這樣,畢竟,在養成這個畢卡索之前,我不能確定我是否能夠完好的不抓狂、繼續維持我的不打不罵正向教養、又不違背「不做委屈的母親」的心願(我一直幫別人收拾爛攤子我會容易出現委屈與反感心情)。
我們在家似乎沒有玩藝術,但是他玩他的積木、拼著各種造型、跟我分享這個顏色旁邊他特別選那個顏色,難道就不是藝術了嗎?!
所以,回到給家長們的建議,如果你是為了讓他體驗任何活動、增加任何生活經驗,希望你都有回到照顧好自己的需求中,在孩子的體驗活動以及你是否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中,找到平衡。
最後,如果你跟我一樣,就是不想參加各種體驗行程,不只是腦神經科學為你背書而已,也因為你跟我一樣很懶,那我跟你說,我們也沒有讓孩子輸在哪條起跑點上。
輸贏,是看終點,而人生的終點很長很長,贏家的定義,又大又廣。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糖果家好好睡,現在也可以用聽的囉!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也給我拍拍手的鼓勵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