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0~6是黃金吸收期,給什麼都記在腦袋裡」怎麼做才不會錯過孩子的黃金吸收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我一直相信小孩的學習力的確無限,也真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像是海綿般的不斷吸收!

現代腦神經科學證實,0-3歲是腦神經開發的爆炸時期,三歲腦神經元的連結是一輩子的最高峰,之後會隨著生活經驗,修剪掉不需要的,保留下需要的。

也因此,很多家長努力讓孩子從小有各式各樣的經驗,就是為了幫助他的大腦開發!

爸媽真的很認真,也立意良善為孩子盡最大的努力,這些通通都很棒!

只不過,這些努力有一個小小的漏洞......再回到0-6歲的黃金成長階段,我剛剛說完0-3歲是瘋狂吸收、什麼都連接,而3-6歲在做什麼呢?

3-6歲會開始去蕪存菁。

簡單的說法是,腦神經元的連結會隨著不再使用而被修剪,減少使用的會成為弱連結,只有持續不斷使用的會留著。

也就是說,如果今天我們帶著孩子參與不同的體驗課程,在那些當下,的確觸發了孩子大腦某處的神經元,但是,如果這只是一次性的體驗,那麼,這些連結在未來,也必然會被大腦以自然淘汰的方式修剪掉,結果,就跟沒有去體驗過的情況一樣了。

然而,如果是一直的接觸,這個連結就能夠被保留。

腦神經元的發展

腦神經元的發展

如果站在『把握黃金發展時期,幫助孩子的大腦開發』,你必須要做好做滿,因為停滯的開始,某種程度就是浪費了你之前的努力。

於是,這時候家長是不是開始感到呼吸急促、荷包君要吐血到死了勒?

這樣的解釋或許在有些人的角度看起來很極端,但是人的大腦一直是這樣運作的。

這個運作方式不只是針對幾歲的孩子,成年人的大腦也一直是在用這些方式運行。

舉我自己的例子而言,出社會一年後,我搬去美國住了六年,我從一個英文很爛的人,練習到可以用英文和路人討論政治。

住在美國的那些日子,我常常發現我的中文能力變差了,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是我使用中文的頻率變少,這個神經元的連結正在改變!

但是現在搬回台灣已經快十年了,我的英文不可避免的,也無法像當時在美國居住時的一樣,雖然看電影、看脫口秀、聽podcast還是可以獲得娛樂享受,我常常會在中英翻譯上卡住,知道那個意思的大概,但是說不出來、只好求google給我一個確切的翻譯,不然很多東西我也無法快速的分享給你們。

另外也分享跳跳糖的例子,三歲以前,只要是爸爸唱過幾遍給他聽、或是用youtube播放給他聽,他很快地就能把歌詞唱出來,即使是我們全家三人都不會的日語,他也可以唱出似乎很有一個樣子的「桃太郎主題曲」。

但是就在三歲後,我先生首先發現(因為教唱歌的都是他),兒子不太會唱歌詞,比較喜歡哼歌,我一開始就只是直接敷衍說,可能因為阿公都是哼歌派的,他常常跟阿公在一起,所以他就學阿公哼歌。

但是再繼續觀察下去,我們發現似乎不是阿公的影響,而是他聽聽就把不論是哪種語言歌詞學會的能力,已經逐漸退化了!而且,他現在都很需要理解意思,他常常問我們歌詞XXX的意思是什麼,他已經開始思考語意,不再只是重複聲音的鸚鵡階段。

這非常符合語言學習的進程,以及腦神經科學的進程。

人類語言發展,先設定為了解萬國語言,但是經過長期與某單一、或是某些特定的語言接觸,就會開始鎖定專心學習特定語言,於是能夠將特定語言學的愈來愈好。

腦神經科學也是這個發展理論的支持者,畢竟,用不到的語言連結神經元就會被切斷了,既然切斷了怎麼會聽懂!

所以,我就看著跳跳糖曾經擁有的能力,從他身上消失了。

因為消失了一個能力,他有在使用的台語語言能力真的愈來愈好,他學習單字的能力很強,正確組合句子的能力也急速變得更好,他甚至常常讓我驚訝:這個用法他竟然說得這麼正確!

放掉一些不需要的,才能專注在需要的發展上面。



所以你不太會看我帶他去參加各種體驗課程,除非是我自己有興趣,如果是為了跳跳糖,我就是覺得沒有必要啊......

再次跳回「0-6歲黃金吸收期」,大家心平氣和地思考一下這個句子,六歲以前的小孩,是學齡前的小孩,這之後的孩子,開始進入學校上學,學習知識,為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做各種準備。

如果六歲以前是黃金吸收期,那為什麼,所有教育大師、哲學家、腦神經科學家,沒有努力瘋狂地告訴爸媽,六歲以前的教育該怎麼做,不然就毀了!

而各個國家的教育部,竟然也不認真看待六歲學齡前,讓孩子六歲後才入學,這到底是哪門子的爛政府、爛專家!

一定是因為六歲之前的『學習』,並不是需要安排課程、有所規劃、有所目的地進行,就可以達到適齡上最好的效果,所以全世界的教育專業都不會告訴你,如果不在六歲前學會XXX,你的孩子就毀了。

更重要的是,大腦的學習力是一輩子的!即使一輩子沒有學過俄羅斯語的人,也可以在40歲的時候,經由自己努力學習,學會俄羅斯語。

所以,是否一定要在0-6歲學會英文、學會日文,我都認為不是一個「是非題」。

所以到底0-6歲要給予什麼?

請相信成長是發自內在的動力

這不是我說的,這也不是專家才這麼說的,

孩子就是會去挑戰很多事物,那些把你氣到腦充血的事件:像是跳跳糖把牙膏擠出來再裝水、再擠出來再裝水,這真的超級挑戰我的理智線。

喜歡看書,就會自己一直去看

喜歡看書,就會自己一直去看

但是你知道他在幹嘛嗎?

他就是在做他的實驗,而且在實驗過程中,他要使用對的手指力道把牙膏擠出來,他訓練到他的手指控制力,他要用對的角度拿好牙膏管、才能讓水裝進去這個小小的空間裡,他同樣訓練到手掌和手腕的靈活度,最後,他還要耳聽八方知道媽媽在哪裡,才不會實驗到一半被抓包,強迫終止遊戲。

這些我根本沒有幫他設計的『課程』,對他的幫助很大,他既有興趣又主動、於是他一次次地做,也因此我家所有的牙膏都剩一半還都參水了!

我保證,跳跳糖牙膏遊戲這條腦神經原是連得好很的!

我知道看到這個例子,你會想說:「擠牙膏遊戲對他未來有什麼幫助!沒有幫助吧!」我懂你的想法,我也沒有很多好理由來反駁你,我只想到,當初萊特兄弟在宣稱他們要像鳥一樣飛起來,我相信身邊的成年人一定覺得這兩個孩子就只是在亂玩而已。

當然我不是要往自己小孩臉上貼金,說跳跳糖玩個牙膏就能創造出什麼。我只是想說,孩子的創造力和學習力,真的是在我們成年人的框架之外。

而再多由你主動協助的學習,只要孩子沒有興趣,不想繼續,那這些終究會從他的大腦中淡出。

另外我一直相信,如果家長很喜歡某些特定的活動,你的孩子是你的陪讀書僮,那你們會在這個活動中,產生出不同的樂趣。

這就像是最好的推銷員,都是真心誠意喜歡某項產品,這是很有感染力的宣傳法,如果你超喜歡,你會影響你孩子投入這件事情的程度。

例如我就是個書蟲,我很愛看書,我的孩子就是我的書僮,於是他被我感染的也愛看書;畫家的孩子,從小就在顏料的世界長大,他就對於色彩、線條,特別有感,這些家教與身教,老實說強求不來,因為都發生得太自然了。

我也曾經想過要讓跳跳糖多一點藝術的薰陶,甚至買美國雅馬遜超級推薦的【The Artful Parent--Simple Ways to Fill Your Family’s Life with Art & Creativity】,超認真唸完,貼了一堆標籤紙註記下適合我們的藝術活動,也真的買了無毒顏料,一起在家畫畫。

然後,我發現這不適合我,因為就算在最好清洗的浴室玩顏料,我還是會介意跳跳糖指甲裡殘留的顏料,努力想要幫他刷乾淨,但他並不想讓我刷,於是我們會有一點爭執。如果不是在浴室,我除非把全家地板都鋪滿紙張,都一定會有需要事後收拾的地板災區;當然也可以機會教育和孩子一起收拾,但他真的能夠收到「乾淨」嗎?最後也還是我要收尾做最後的整理。所以我就發現這些藝術薰陶,對我來說是一個負擔,於是,我沒有再提供他畫畫活動了。(而且每天已經自然而然有很多一起收拾的機會教育,為什麼我還要再特地創造........)

如果因此就少了一個畢卡索,那也就只能這樣,畢竟,在養成這個畢卡索之前,我不能確定我是否能夠完好的不抓狂、繼續維持我的不打不罵正向教養、又不違背「不做委屈的母親」的心願(我一直幫別人收拾爛攤子我會容易出現委屈與反感心情)。

我們在家似乎沒有玩藝術,但是他玩他的積木、拼著各種造型、跟我分享這個顏色旁邊他特別選那個顏色,難道就不是藝術了嗎?!

所以,回到給家長們的建議,如果你是為了讓他體驗任何活動、增加任何生活經驗,希望你都有回到照顧好自己的需求中,在孩子的體驗活動以及你是否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中,找到平衡。

最後,如果你跟我一樣,就是不想參加各種體驗行程,不只是腦神經科學為你背書而已,也因為你跟我一樣很懶,那我跟你說,我們也沒有讓孩子輸在哪條起跑點上。

輸贏,是看終點,而人生的終點很長很長,贏家的定義,又大又廣。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糖果家好好睡,現在也可以用聽的囉!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多多分享,也給我拍拍手的鼓勵唷!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寶寶睡眠顧問糖果家好好睡的沙龍
70會員
230內容數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02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2024/11/02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大腦發育和學習能力以及影響個體的身心疾病絕對有關連,今天幫大家整理出一些能力供大家參考,但別把孩子們的童年都放在這些能力的發展好嗎!!
Thumbnail
前情提要 大腦發育和學習能力以及影響個體的身心疾病絕對有關連,今天幫大家整理出一些能力供大家參考,但別把孩子們的童年都放在這些能力的發展好嗎!!
Thumbnail
職能治療是兒童發展及親子溝通的專家 0-1歲是寶寶建立與環境、重要他人的依附性 1-2歲是動作發展黃金期,探索範圍擴大 2-3歲時互動需求大幅增加 感覺輸入是孩子學習與探索的基礎 玩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情境 每個孩子發展速度本來就不一樣,不比較、不過度焦慮 有方法的「玩」可讓孩子快樂的玩出能力發展
Thumbnail
職能治療是兒童發展及親子溝通的專家 0-1歲是寶寶建立與環境、重要他人的依附性 1-2歲是動作發展黃金期,探索範圍擴大 2-3歲時互動需求大幅增加 感覺輸入是孩子學習與探索的基礎 玩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情境 每個孩子發展速度本來就不一樣,不比較、不過度焦慮 有方法的「玩」可讓孩子快樂的玩出能力發展
Thumbnail
文 / 洪蘭 天性是生而有之,不必教的,但是教養不同,它必須透過學習,使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因反覆活化聯結成習慣。當習慣成自然後,它就像天性一樣,不知不覺的表現出來了。 延伸閱讀 自律其實是教養的真諦 田裡先長了野草,稻子就沒空間生長 延伸閱讀 省時又有效的教養心法 改變觀念要知其所以然,才會徹底
Thumbnail
文 / 洪蘭 天性是生而有之,不必教的,但是教養不同,它必須透過學習,使大腦中的神經迴路因反覆活化聯結成習慣。當習慣成自然後,它就像天性一樣,不知不覺的表現出來了。 延伸閱讀 自律其實是教養的真諦 田裡先長了野草,稻子就沒空間生長 延伸閱讀 省時又有效的教養心法 改變觀念要知其所以然,才會徹底
Thumbnail
人類自小就被無知的大人同質化/制約,導致原本可以繼續發育至7歲的神經系統,就在大人給嬰兒(同質化)餵食的那一刻開始關閉,而且通常都是大概是在3歲。
Thumbnail
人類自小就被無知的大人同質化/制約,導致原本可以繼續發育至7歲的神經系統,就在大人給嬰兒(同質化)餵食的那一刻開始關閉,而且通常都是大概是在3歲。
Thumbnail
兒童發展理論大師 皮亞傑 說: 當你在教孩子某項事物時,你是永遠地剝奪了孩子自己發現這件事物原理的機會。
Thumbnail
兒童發展理論大師 皮亞傑 說: 當你在教孩子某項事物時,你是永遠地剝奪了孩子自己發現這件事物原理的機會。
Thumbnail
「我已經錯過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所以英文都學不好」,這是我很常從身旁朋友口中聽到的一句話,就讓我不禁好奇,這樣的說法究竟是一種迷思,還是真理?今天就讓我用五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小孩子與大朋友學習語言的異同吧!
Thumbnail
「我已經錯過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所以英文都學不好」,這是我很常從身旁朋友口中聽到的一句話,就讓我不禁好奇,這樣的說法究竟是一種迷思,還是真理?今天就讓我用五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小孩子與大朋友學習語言的異同吧!
Thumbnail
跳跳糖出生以前,我就有稍微思考過這個主題,因為我也在美國住了一小段時間,我很肯定英文的重要,所以在他出生後,我試著與他盡量用英文交談。 那時候我的確是希望為他創造英文環境,讓他能夠自然的學習英文。  不過,就如同之前三歲感想分享過的,在媽媽講英文、爸爸講華文、阿公阿嬤講台語的三聲道下
Thumbnail
跳跳糖出生以前,我就有稍微思考過這個主題,因為我也在美國住了一小段時間,我很肯定英文的重要,所以在他出生後,我試著與他盡量用英文交談。 那時候我的確是希望為他創造英文環境,讓他能夠自然的學習英文。  不過,就如同之前三歲感想分享過的,在媽媽講英文、爸爸講華文、阿公阿嬤講台語的三聲道下
Thumbnail
我一直相信小孩的學習力的確無限,也真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像是海綿般的不斷吸收! 現代腦神經科學證實,0-3歲是腦神經開發的爆炸時期,三歲腦神經元的連結是一輩子的最高峰,之後會隨著生活經驗,修剪掉不需要的,保留下需要的。腦神經元的連結會隨著不再使用而被修剪,減少使用的會成為弱連結,只有持續不斷使用的會留
Thumbnail
我一直相信小孩的學習力的確無限,也真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像是海綿般的不斷吸收! 現代腦神經科學證實,0-3歲是腦神經開發的爆炸時期,三歲腦神經元的連結是一輩子的最高峰,之後會隨著生活經驗,修剪掉不需要的,保留下需要的。腦神經元的連結會隨著不再使用而被修剪,減少使用的會成為弱連結,只有持續不斷使用的會留
Thumbnail
這個問題是腦媽在哲學星期五@慕尼黑演講時,有位聽眾詢問的問題。 先和各位把麻複習一下,#神經元連結 代表是某種 #能力 的表現,譬如「說話」的能力,就必須透過聽覺、視覺、動覺、語言理解等區塊共同連結合作,才能讓一個人說話。
Thumbnail
這個問題是腦媽在哲學星期五@慕尼黑演講時,有位聽眾詢問的問題。 先和各位把麻複習一下,#神經元連結 代表是某種 #能力 的表現,譬如「說話」的能力,就必須透過聽覺、視覺、動覺、語言理解等區塊共同連結合作,才能讓一個人說話。
Thumbnail
(示意圖) 相信有親自帶過零到三歲階段的孩子都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哭鬧起來可以像個魔鬼,一轉眼可能眼淚未乾馬上又可以嘻嘻哈哈像個天使,尤其是在小孩吃飽喝足睡著了,大人終於可以稍作歇息時,看到在沉睡中偶爾嘴角也在笑的小臉,是不是又覺得很可愛而忘了被小人魔折騰的時刻,真的是天使也魔鬼也讓人又愛又恨的階段
Thumbnail
(示意圖) 相信有親自帶過零到三歲階段的孩子都知道,這個階段的孩子哭鬧起來可以像個魔鬼,一轉眼可能眼淚未乾馬上又可以嘻嘻哈哈像個天使,尤其是在小孩吃飽喝足睡著了,大人終於可以稍作歇息時,看到在沉睡中偶爾嘴角也在笑的小臉,是不是又覺得很可愛而忘了被小人魔折騰的時刻,真的是天使也魔鬼也讓人又愛又恨的階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