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紀的教會以驚人的幅度增長,要歸功於聖靈的能力。耶穌在十字架上被釘死後,門徒一度極為懼怕,甚至躲在屋內不敢外出。復活的耶穌給了他們盼望,聖靈降臨,讓他們有能力把福音傳開。
耶穌用水和聖靈為衆人施洗,在祂復活升天後,聖靈降在聚集的門徒頭上,使他們說起各國的方言來,讓從各地而來的猶太人驚訝不已。彼得和其他門徒將耶穌的事向他們說明,衆人眼看這些原本沒什麼學問的人居然能說這麼令人扎心的道理,當天信徒就增加三千人。「他們住在一處,凡物公用,又賣了田地、家產,照各人所需要的分給各人。」(使徒行傳 2:44,45)
使徒行傳的前半部主要描寫耶穌的急性子門徒彼得,後半部則多著墨於從逼迫基督徒到改信基督信仰的保羅。保羅原是逼迫基督徒不遺餘力的猶太教徒(註),一次在路上與耶穌相遇,眼睛便看不見,三天不吃不喝。上帝感動另一位信徒來找保羅,為他按手禱告,他的眼睛就復明了。
從此保羅全心跟隨耶穌,致力於將福音傳給外邦人(指非猶太人)。他建立不少教會,離開後又寫信勸勉各教會,堅固他們的信心。他的宣教行旅最遠到羅馬。新約聖經中的書信絕大部分都是保羅寫的,特色之一是開頭和結尾在主裡的問候。
羅馬書緊隨於使徒行傳後面,中心思想是因信稱義。我們信主之後固然應當行善(如此一來我們的行為跟我們的身分才相稱),但我們卻不是因為做善事、好行為而達到上帝的拯救標準。得救純粹是出於上帝所賜的恩典,也因著我們的信心。只要相信耶穌是我們的救主,我們就得以稱義(被宣判為無罪),上帝不再看我們為罪人。
羅馬書五章 8、9 節說:「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做的。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罪的原文是「矢不中的」,也就是箭沒有射中靶心。罪是從亞當傳給我們的,除了耶穌以外,沒有一個人能達到上帝的標準。因為公義的上帝愛我們,不願意見到祂創造的人類滅亡,遠在我們在母腹裡成形之前,就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來,成為我們的挽回祭。耶穌是無罪的,所以祂的寶血可以潔淨我們的罪。祂不折不扣是替罪羔羊。
註:猶太教徒相信舊約聖經,但不相信耶穌是救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