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視角切換: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Les deux anglaises et le continent, 1971)
當然所有傑出的導演在視角上的切換是不可能混淆的,因為視角的混淆相對地會使得要傳遞給觀眾的訊息變得混亂。然而在那些楚浮最傑出的作品中,視角上的切換有著更進一步的意義:楚浮只會在主角情緒達到最頂點的時刻才採用主觀視角;如此一來其他那些客觀視角的鏡頭便像是在累積情緒一般,使得觀眾在看到主觀視角時更能進入主角的情緒;同樣的手法可見〈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但此一手法在〈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中使用得最為精煉而集中。
最佳意象使用: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撒旦的情與慾〉(Antichrist, 2009)
絕大部分的觀眾都不看片尾其實是一件滿可惜的事。播放片尾可以做的事其實非常多:回味整部電影、注意工作人員名單等等,有時片尾的配樂也是特別寫的,且由於這時音樂不需服務畫面,本身在創作上會有更大的自由度(例如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的片尾曲)。但是侯導那些最傑出的片尾不只於此:在〈悲情城市〉中,片尾配樂是延續了最後一個鏡頭,這時會使得片尾有種在畫面上「留白」而把重點放在音樂上的感覺;同樣的手法亦可見他的〈珈琲時光〉。
最佳服裝畫面:馬汀‧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