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傻了!繁體字簡體字根本沒有哪種漢字是正統,找一種好好學就對了

2020/10/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別傻了!繁體字簡體字根本沒有哪種漢字是正統,找一種好好學就對了
繁體字跟簡體字在前幾年的新聞中,總是時不時會興起一陣波瀾,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各位,不知道您對繁體字跟簡體字的想法是什麼呢?
認為繁體字是傳統、正統、承載了源遠流長的文化,而為此感到自豪嗎?而看起簡體字來,只覺得是簡化構成,破壞原有的字義,認為毀敗了漢字博大精深的含義嗎?
我們現在所叫的簡體字其實應該叫做簡化字,這指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蒐集建立的標準化用字,由傳統中文繁體字根據《漢字簡化方案》實行漢字簡化而來,由1955年開始逐步實行。1964年發布的《簡化字總表》中收錄的簡化字大約有兩千二百餘個,目前2013年版本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收錄的簡化字是中國大陸地區最新的簡化字規範,其中約有簡化字兩千五百個左右。
漢字是從這時候才開始簡化的嗎?
一起來回顧漢字的發展歷史
目前可追溯到漢字的初始文字,是大家所熟知的甲骨文,以「雲」字為例,兩橫代表的是大氣雲層,第三橫捲彎成半圓圈狀代表雲。
「雲」甲骨文
再來到了周朝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這時的「雲」已經稍作簡化成一橫,下方捲彎狀代表雲。
「雲」金文
隨之而後的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有寫在棉布上的楚系簡帛,秦國也有刻在竹子上的秦系簡牘,除了秦國使用的「大篆」規範性較強之外,其餘六國的文字彼此之間均存在一定的分歧。
秦國統一六國後,推行「書同文」政策,雖然秦國統一採行官方的小篆,從「雲」這個字來看,這時古文用的「云」已經被「人云亦云」的用法借走了,於是另造新字,加上「雨」,代表天空中的雲。這時的秦篆有些改動線體,字形簡化,有些則像「雲」字一樣走向繁化。
「雲」秦篆
到了漢代,官方宣告政令都用隸書,隸書成為正體字。然而這也不表示以往的字體完全消失,只能說是其他字體成為異體字,在某些區域或場合特定使用。漢代隸書大行其道以後,漢朝人嘗到了書寫快速的滋味,便再次改動字體,改動書寫方式。
「雲」漢隸 蓸全碑
漢隸在結構上跟以往的字體相比,已經將線條拉直、簡省,但漢朝人仍覺得寫字太慢、太累,所以又再次改動,將書寫線條連續,形成我們現在所說的草書。
草書是一種跟以前文字完全不同的文字,稱之為章草,可說是把筆畫簡省了許多。章草也叫「草藁ㄍㄠˇ(gǎo)」,有草稿之意,因此章草應該是小官員「打草稿」時產生出來的,除了實用以外,由於其線條優美流暢,很多高級官員也寫章草。
章草除了是草稿的寫法外,還有很重的速記味道。章草看起來,和舊式的各種文字都不一樣,說它是一種新文字,也不為過。章草拋棄了自西周以來的象形原則,而以書寫快速為唯一訴求,可謂是將漢隸簡化的速記式簡體字。
章草後還產生了今草、狂草等風格,然而此時的漢字遠離了實用功能,走向簡化跟審美領域,但民間卻開始出現一股聲浪,表示辨認文字過於困難,因此出現新的呼聲,認為自幼兒習字開始,即需學習結構規矩,因此結構嚴謹的唐朝楷書,承襲了北朝碑刻漢字間架的橫平豎直和剛硬嚴謹,再加上一點南朝文人線條筆法的婉轉,就成了新的標準,這是一段由簡化至繁化的歷史過程。
「雲」東晉 王羲之 草書
自此唐楷幾成漢字習字開始的典範,其他字體雖仍然存在,但大多晉升為藝術層次,官方文字也不再使用,除了宋元期間,因為小說戲曲的流行出現一些民間使用的俗體字外,往後的1000多年,漢字幾乎不曾再有大改變。
「雲」唐 顏真卿 楷書
民國初期曾經討論過漢字簡化
這個情況一直持續到清朝末年,眼見國外文字書寫、印刷上的便利,許多學者曾經多次提議要將漢字簡化,這個議題也的確在民初政府討論過,雖然被否決了,但之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倒是接續了這個計畫,並且付諸實行,也就是現在我們說的簡體字。
從歷史的脈絡一路看下來,看到的漢字因應著時代的需求,不斷地進行著簡化、繁化或兩者同時並存的過程,而我也在學習簡體字的過程中,了解到簡體字有許多承襲了傳統的部份,如果問我何者是正統,這是一個難以用三言兩語就可以回答的問題,但我認為簡體字在簡化過程中,其實是相對嚴謹且有系統的。
漢字往後到底會走向何種方向,誰也無法預料,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有幸先習得承襲了唐朝之後的傳統字體,但如果能夠以謙實平和的態度去了解簡化後的文字,相信對於漢字的未來走向也會有莫大的幫助。
「繁體字、簡體字,都是漢字;認真學、好好寫,才是正事。」
你對繁體字跟簡體字的想法,是什麼呢?
歡迎在底下留言跟我分享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十五年前,因為到異地,為了能找個事做,開始在異地教起了華語。 在華語教學及學習過程中,對於漢字形成及演變的探討、華語教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尤其看到許多外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的進步,是我精進教學的動力。 雲遊華語是希望將我過去十五年的一些教學心得,做紀錄及歸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