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字課程(一)—漢文字體及文明發展----
----漢文字課程(一)—漢文字體及文明發展----
中國漢文字體發展大致可分為甲骨文和金文(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演變;篆書與隸書是古文字與現代文字的分水嶺,也是從圓形化圖形文字轉至方形化圖形文字的轉折點。而在整個中國歷史紀錄及發展過程中並存有與漢文字相關的重要發明及事件,如字、筆、紙、印刷術的發明,影響漢文字文明的發展迄今。
⏩漢文字體發展演義
中國漢文字書體歷史發展歷程如圖1:中國漢文字相關發展演變圖所摘要顯示。有關漢文字體發展,則大致可分為甲骨文和金文(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及小篆;隸書則有秦隸及漢隸;另外尚有方便快速書寫之行書及草書之演變型式。基本上,秦朝統一古文字及大篆(又稱籒文,史籒發明)為小篆文字體;西漢時則小篆、隸、行、草、楷書流通並用;楷書形成後,中國漢文字形體便幾乎確定,並沿用至今。從篆書體到隸書體,便是文字體從圓形到方形轉折變化的重要過程。篆書體之前的文字偏向圖畫,因此可能更接近文字產生時原意;隸書變方後,更抽象及更接近現代文字體,但對某些文字則也可能略較偏離文字產生時原意。所以,篆書與隸書是文字的分水嶺,篆書的地位有一個承先啟後作用,可以濃縮從甲骨文到篆書這段文字精華,是古文字與現代文字的連接點。
傳說時代倉頡造字,與蘇美楔形文字何關? 秦朝統一古文字為小篆;甲骨文字西元 1899 年始發現...
圖1:中國漢文字相關發展及演變圖
⏩甲骨文:甲骨文至少應是中國商代通行之成熟文字體系統(可能有更早文化及文字系統乎?!),已由獨體字變成合體字及會意型態等字,是王室刀刻在獸骨及龜甲上之占卜文字。甲骨的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氣象、宗教等。特點是字的大小不一、線條細、有菱角。甲骨文字是直到西元 1899 年清朝末年,才由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發現,並成為最早發現甲骨文的人,人稱「甲骨文之父」。目前發現有大約 10 多萬片甲骨,及約四、五千個甲骨文字(但仍有泰半以上未解讀出意義)(圖2:甲骨卜辭)。
甲骨卜辭為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成體系文字
⏩金文:指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西周是金文的全盛期,例如刻有 291 字的大盂鼎及刻有 498 字的毛公鼎等。金文之特點是線條粗、點畫圓潤、字體結構雍容(圖3:毛公鼎金文)。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
⏩篆書:有兩種類型的古篆體字,較大的篆形字(大篆)於約西元前 900 年由宮廷歷史學家史籀(註:大篆又稱籀文)所制定,大篆被創造出來的目的是取代早期青銅器和古代鼓上發現的簡單象形文字。較小的篆形字(小篆),據說是在西元前 240 年左右,由首位中國秦始皇帝的丞相李斯所使用,小篆是為了帝國統一書寫的目的而創造的(註:即所謂書同文)。如今,這些篆體僅用於裝飾性文字目的或用於公家或私人印章刻印。一般分成大篆和小篆,周朝之前之先秦時期流行的大篆字體,如甲骨文、金文都可稱為大篆。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令丞相李斯統一全國文字(註:當時其他各國仍有其各自特殊型式使用文字,如戰國楚系文字等),李斯在秦國文字的基礎上改造成通行新字體為小篆。小篆則是定型方塊漢字的基礎。東漢許慎《說文》亦係以小篆編撰,可說是中文漢字第一次規範化的字體。
⏩隸書:基本上是由篆書變化而來,在漢代時成為正式字體,主要將篆書圓潤筆畫改為方折,用橫、豎、撇、捺、點等書法筆畫技巧書寫篆書,書寫速度較快,可用漆寫在木簡上。隸書是一種正方形的字體,大約起源於西元前 200 年,現在僅用於書法字畫、扇面和石刻碑文(圖4:隸書橫、豎、撇、捺、點書法筆畫技巧)。
隸書將篆書圓潤筆畫改為方折,用橫、豎、撇、捺、點等書法筆畫技巧書寫篆書
圖4:隸書橫、豎、撇、捺、點書法筆畫技巧
⏩楷書:由隸書變化而來,是漢字書法中最常見的一種字體。楷書在紙和墨發明之後逐漸演變成適合新工具的書寫方式,書寫更為流利,字型改為正方形。由於此種字體可以作為「楷模」,故稱為楷體,成為直到現在漢字書寫的標準字體。楷書的出現使漢字定形為漢文字。著名的「永」字八法,是古代書法家練習楷書的運筆技法,「永」字有八筆(如下圖5:「永」字八法:點(1)、橫(2)、豎(3)、勾(4)、仰橫(5)、撇(6)、斜撇(7)、捺(8)。
「永」字八法):點(1)、橫(2)、豎(3)、勾(4)、仰橫(5)、撇(6)、斜撇(7)、捺(8)
圖5:「永」字八法
⏩漢文字書寫類型及書法體例
漢文字分為各種不同的書寫類型或書法體例,雖然所有的書法體例都很古老,但今天它們仍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用途各有分工。除甲骨文及金文外,有篆體、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及宋楷體等。草書(或快速風格)大約起源於西元 350 年的晉代,因最初在乾草製成的紙上書寫而得名,有書寫快捷的特點,現在草書僅用於捲軸或繪畫。還有一類,是在西元 960-1279 年宋朝年間,由印製書籍的人推出的一種專門用於印刷的字體,後人稱其為宋體。行書始於唐朝,約在西元 618 年至 906 年期間形成,行書一直多用於書寫和簿記上。圖6 例示篆體後之漢文字書寫類型。
圖6:漢文字書寫類型例示
⏩書法書寫體演變:
漢文字體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其形、音、義一直在改變,但總體而言其發展變化並不劇烈;至於書法書寫體形式則因個人風格而不同,如中國東晉時代書法家王羲之(西元 303~361 年),被譽為「書聖」,其代表作「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行草楷書諸體兼善,皆為後人書法臨摹對象。另外像是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歐體」、顏真卿的「顏體」及柳公權的「柳體」書法等皆有強烈個人風格之書法書體型式。
⏩漢文字體文明發展:
⏩倉頡造字:參圖1:中國漢文字相關發展及演變圖,中國歷史傳說時代相傳「倉頡造字」,倉頡相傳是中國傳說時代黃帝的右史,其能仰觀天象,俯察萬物,發明文字,堪稱人文始祖。黃帝因感念其功績,乃賜以「倉」姓,字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但一般咸信文字應由 神啟示及由眾人共同發明而得,應非一人可獨立完成(僅或可曰由其主導也)。
⏩蒙恬造筆:商代是刀刻在獸骨及龜甲上占卜之甲骨文字全盛時期;西周則是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全盛時期;東周戰國到魏晉時代,則主要是在狹長竹或木片上書寫文字(稱為簡書)或寫在絹帛上(稱為帛書)。蒙恬(約西元前 250~210 年)係中國秦朝名將,祖居齊國,傳說其發明毛筆。乃據說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內文,這才由史官記於史冊內。考古發現在蒙恬之前中國已有毛筆,蒙恬應該是毛筆的改進者,西元 1954 年湖南長沙發現第一枝東周戰國時代毛筆。
⏩蔡倫造紙術發明:蔡倫於東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後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此時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
⏩沈括活字印刷術發明:印刷術發明(或說改進為實用)者,根據北宋大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記載,應是同樣北宋時期的畢昇(工匠),他發明活字膠泥活字印刷術,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改良先前一次性刻對「死板」的弊端,經過一再琢磨試驗,一字一印,刻後燒堅,終於變為活的膠泥字坯。印刷術發明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大量印製及流通造成巨大影響。
最後並舉列幾類有趣的相關漢文字組合,可重現漢文字盎然生意(尤其古文字體),如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 12 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豕牢家」及「鳥鹿龜魚花草」等、「日月星雲虹雨火山河水」,以及「又右有…」等與人及手形體相關之五種漢文字字體演變經過,一窺此類漢文字演變過程及造字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