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漢文字尋見創世記(12)—漢文字課程(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漢文字課程(一)—漢文字體及文明發展----

----漢文字課程(一)—漢文字體及文明發展----

中國漢文字體發展大致可分為甲骨文和金文(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演變;篆書與隸書是古文字與現代文字的分水嶺,也是從圓形化圖形文字轉至方形化圖形文字的轉折點。而在整個中國歷史紀錄及發展過程中並存有與漢文字相關的重要發明及事件,如字、筆、紙、印刷術的發明,影響漢文字文明的發展迄今。

⏩漢文字體發展演義

  中國漢文字書體歷史發展歷程如圖1:中國漢文字相關發展演變圖所摘要顯示。有關漢文字體發展,則大致可分為甲骨文和金文(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及小篆;隸書則有秦隸及漢隸;另外尚有方便快速書寫之行書及草書之演變型式。基本上,秦朝統一古文字及大篆(又稱籒文,史籒發明)為小篆文字體;西漢時則小篆、隸、行、草、楷書流通並用;楷書形成後,中國漢文字形體便幾乎確定,並沿用至今。從篆書體到隸書體,便是文字體從圓形到方形轉折變化的重要過程。篆書體之前的文字偏向圖畫,因此可能更接近文字產生時原意;隸書變方後,更抽象及更接近現代文字體,但對某些文字則也可能略較偏離文字產生時原意。所以,篆書與隸書是文字的分水嶺,篆書的地位有一個承先啟後作用,可以濃縮從甲骨文到篆書這段文字精華,是古文字與現代文字的連接點。
傳說時代倉頡造字,與蘇美楔形文字何關? 秦朝統一古文字為小篆;甲骨文字西元 1899 年始發現...
圖1:中國漢文字相關發展及演變圖
⏩甲骨文:甲骨文至少應是中國商代通行之成熟文字體系統(可能有更早文化及文字系統乎?!),已由獨體字變成合體字及會意型態等字,是王室刀刻在獸骨及龜甲上之占卜文字。甲骨的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氣象、宗教等。特點是字的大小不一、線條細、有菱角。甲骨文字是直到西元 1899 年清朝末年,才由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發現,並成為最早發現甲骨文的人,人稱「甲骨文之父」。目前發現有大約 10 多萬片甲骨,及約四、五千個甲骨文字(但仍有泰半以上未解讀出意義)(圖2:甲骨卜辭)。
甲骨卜辭為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成體系文字
⏩金文:指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西周是金文的全盛期,例如刻有 291 字的大盂鼎及刻有 498 字的毛公鼎等。金文之特點是線條粗、點畫圓潤、字體結構雍容(圖3:毛公鼎金文)。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
⏩篆書:有兩種類型的古篆體字,較大的篆形字(大篆)於約西元前 900 年由宮廷歷史學家史籀(註:大篆又稱籀文)所制定,大篆被創造出來的目的是取代早期青銅器和古代鼓上發現的簡單象形文字。較小的篆形字(小篆),據說是在西元前 240 年左右,由首位中國秦始皇帝的丞相李斯所使用,小篆是為了帝國統一書寫的目的而創造的(註:即所謂書同文)。如今,這些篆體僅用於裝飾性文字目的或用於公家或私人印章刻印。一般分成大篆和小篆,周朝之前之先秦時期流行的大篆字體,如甲骨文、金文都可稱為大篆。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令丞相李斯統一全國文字(註:當時其他各國仍有其各自特殊型式使用文字,如戰國楚系文字等),李斯在秦國文字的基礎上改造成通行新字體為小篆。小篆則是定型方塊漢字的基礎。東漢許慎《說文》亦係以小篆編撰,可說是中文漢字第一次規範化的字體。
⏩隸書:基本上是由篆書變化而來,在漢代時成為正式字體,主要將篆書圓潤筆畫改為方折,用橫、豎、撇、捺、點等書法筆畫技巧書寫篆書,書寫速度較快,可用漆寫在木簡上。隸書是一種正方形的字體,大約起源於西元前 200 年,現在僅用於書法字畫、扇面和石刻碑文(圖4:隸書橫、豎、撇、捺、點書法筆畫技巧)。
隸書將篆書圓潤筆畫改為方折,用橫、豎、撇、捺、點等書法筆畫技巧書寫篆書
圖4:隸書橫、豎、撇、捺、點書法筆畫技巧
⏩楷書:由隸書變化而來,是漢字書法中最常見的一種字體。楷書在紙和墨發明之後逐漸演變成適合新工具的書寫方式,書寫更為流利,字型改為正方形。由於此種字體可以作為「楷模」,故稱為楷體,成為直到現在漢字書寫的標準字體。楷書的出現使漢字定形為漢文字。著名的「」字八法,是古代書法家練習楷書的運筆技法,「」字有八筆(如下圖5:「字八法:點(1)、橫(2)、豎(3)、勾(4)、仰橫(5)、撇(6)、斜撇(7)、捺(8)。
「永」字八法):點(1)、橫(2)、豎(3)、勾(4)、仰橫(5)、撇(6)、斜撇(7)、捺(8)
圖5:「永」字八法

⏩漢文字書寫類型及書法體例

  漢文字分為各種不同的書寫類型或書法體例,雖然所有的書法體例都很古老,但今天它們仍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其用途各有分工。除甲骨文及金文外,有篆體、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及宋楷體等。草書(或快速風格)大約起源於西元 350 年的晉代,因最初在乾草製成的紙上書寫而得名,有書寫快捷的特點,現在草書僅用於捲軸或繪畫。還有一類,是在西元 960-1279 年宋朝年間,由印製書籍的人推出的一種專門用於印刷的字體,後人稱其為宋體。行書始於唐朝,約在西元 618 年至 906 年期間形成,行書一直多用於書寫和簿記上。6 例示篆體後之漢文字書寫類型。
篆體後之漢文字書寫類型
圖6:漢文字書寫類型例示

⏩書法書寫體演變

  漢文字體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其形、音、義一直在改變,但總體而言其發展變化並不劇烈;至於書法書寫體形式則因個人風格而不同,如中國東晉時代書法家王羲之(西元 303~361 年),被譽為「書聖」,其代表作「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美譽,行草楷書諸體兼善,皆為後人書法臨摹對象。另外像是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的「歐體」、顏真卿的「顏體」及柳公權的「柳體」書法等皆有強烈個人風格之書法書體型式。

⏩漢文字體文明發展

⏩倉頡造字:參圖1:中國漢文字相關發展及演變圖,中國歷史傳說時代相傳「倉頡造字」,倉頡相傳是中國傳說時代黃帝的右史,其能仰觀天象,俯察萬物,發明文字,堪稱人文始祖。黃帝因感念其功績,乃賜以「倉」姓,字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但一般咸信文字應由 神啟示及由眾人共同發明而得,應非一人可獨立完成(僅或可曰由其主導也)。
⏩蒙恬造筆:商代是刀刻在獸骨及龜甲上占卜之甲骨文字全盛時期;西周則是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全盛時期;東周戰國到魏晉時代,則主要是在狹長竹或木片上書寫文字(稱為簡書)或寫在絹帛上(稱為帛書)。蒙恬(約西元前 250~210 年)係中國秦朝名將,祖居齊國,傳說其發明毛筆。乃據說蒙恬在鎮守北方時,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又同時前方戰況告急,才改篆刻竹簡由絲卷書寫軍情內文,這才由史官記於史冊內。考古發現在蒙恬之前中國已有毛筆,蒙恬應該是毛筆的改進者,西元 1954 年湖南長沙發現第一枝東周戰國時代毛筆。
⏩蔡倫造紙術發明:蔡倫於東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後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此時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
⏩沈括活字印刷術發明:印刷術發明(或說改進為實用)者,根據北宋大科學家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記載,應是同樣北宋時期的畢昇(工匠),他發明活字膠泥活字印刷術,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改良先前一次性刻對「死板」的弊端,經過一再琢磨試驗,一字一印,刻後燒堅,終於變為活的膠泥字坯。印刷術發明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大量印製及流通造成巨大影響。

字型演繹

  最後並舉列幾類有趣的相關漢文字組合,可重現漢文字盎然生意(尤其古文字體),如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 12 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豕牢家」及「鳥鹿龜魚花草」等、「日月星雲虹雨火山河水」,以及「又右有…」等與人及手形體相關之五種漢文字字體演變經過,一窺此類漢文字演變過程及造字本意。
字型演繹-1
字型演繹-2
字型演繹-3
字型演繹-4
字型演繹-5
字型演繹-6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會員
28內容數
從漢文字當中居然可以尋見平行聖經的史料來源;而且與聖經《創世記》中所描述的許多敘述內容相同,諸如:世界的創造、人類的墮入罪惡,以及挪亞的大洪水等生動精確的全貌梗概及毫不渾沌的細節描繪,您會有什麼反應呢?本專題將陸續以系列文章敘述那令人驚奇的全貌梗概及細節描繪,並進一步連結那隱藏在漢文字裡的聖經真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P. の SALON 的其他內容
明朝末年始,西方來華的傳教士大增,耶穌會傳教士為了在中國立足,十分尊重中國國情,他們身著儒服,援引儒家經典論證天主教教義和孔孟之的一致性;並向中國士大夫介紹西方的科技文化,康熙皇帝據信有許多基督信仰證據...。漢字「祀」及「神」既是形聲亦是會意字,可分別表示 神被釘上十字架及離開十字架的時辰...
合理推測,中國人最初可能亦是從中東肥沃月彎東端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某一處播遷東移出來,這是因在藝術、科學和政府等方面顯示出了諸多證據與後期巴比倫及亞述帝國文化相似。此外,中國歷史之先秦時期開始,似乎也皆從西部開始向東遷徙發展及定居......,而漢文字也是當今存留有力的目擊證人之一。
中國正式歷史紀錄係從所謂史前時代開始,經所謂三皇五帝傳說時代、夏商周、秦始皇帝、西漢、東漢、唐朝、元朝、明朝、清朝,至民國時代等。本篇即以此歷史紀錄為基點來說明中國歷史信仰變化及曾經與上帝的相遇與相離之經過與重要事件...。
道教「新垣平事件」後,明初重新納編祭天儀文並開始建造祭天的「天壇」,本章接續前篇,完整記述十一首《大明會典》祭文之儀式曲名、文言內容、白話文翻譯及英文原著內容。這十一首樂曲並配合每一個儀式演奏:從恭迎上帝駕臨開始至恭送上帝離開,到最後燔燒祭物結束,可謂極其隆盛恭敬。
迎帝神 (中和之曲):「于昔洪荒之初兮,混蒙。五行未運兮,兩曜未明。其中挺立兮,有無容聲,神皇出禦兮,始判濁清,立天立地人兮,群物生生。」 奠玉帛 (休和之曲):「帝垂聽兮,義若親。子職庸昧兮,無由申。冊表荷鑒兮。泰號式尊。敬陳玉帛兮,燕賀洪仁。」
在以人類的「先祖」亞當為元始的基點下,佐以聖經《創世記》及《馬太福音》記述之各代家譜,依照亞當二支後裔家譜,以「事件編年歷史演義」,來探究亞當各代後裔其背後所隱藏的重要人類起源變化意涵,體會那生命的脈動;並認識上帝之創造、救贖及啟示之偉大。
明朝末年始,西方來華的傳教士大增,耶穌會傳教士為了在中國立足,十分尊重中國國情,他們身著儒服,援引儒家經典論證天主教教義和孔孟之的一致性;並向中國士大夫介紹西方的科技文化,康熙皇帝據信有許多基督信仰證據...。漢字「祀」及「神」既是形聲亦是會意字,可分別表示 神被釘上十字架及離開十字架的時辰...
合理推測,中國人最初可能亦是從中東肥沃月彎東端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某一處播遷東移出來,這是因在藝術、科學和政府等方面顯示出了諸多證據與後期巴比倫及亞述帝國文化相似。此外,中國歷史之先秦時期開始,似乎也皆從西部開始向東遷徙發展及定居......,而漢文字也是當今存留有力的目擊證人之一。
中國正式歷史紀錄係從所謂史前時代開始,經所謂三皇五帝傳說時代、夏商周、秦始皇帝、西漢、東漢、唐朝、元朝、明朝、清朝,至民國時代等。本篇即以此歷史紀錄為基點來說明中國歷史信仰變化及曾經與上帝的相遇與相離之經過與重要事件...。
道教「新垣平事件」後,明初重新納編祭天儀文並開始建造祭天的「天壇」,本章接續前篇,完整記述十一首《大明會典》祭文之儀式曲名、文言內容、白話文翻譯及英文原著內容。這十一首樂曲並配合每一個儀式演奏:從恭迎上帝駕臨開始至恭送上帝離開,到最後燔燒祭物結束,可謂極其隆盛恭敬。
迎帝神 (中和之曲):「于昔洪荒之初兮,混蒙。五行未運兮,兩曜未明。其中挺立兮,有無容聲,神皇出禦兮,始判濁清,立天立地人兮,群物生生。」 奠玉帛 (休和之曲):「帝垂聽兮,義若親。子職庸昧兮,無由申。冊表荷鑒兮。泰號式尊。敬陳玉帛兮,燕賀洪仁。」
在以人類的「先祖」亞當為元始的基點下,佐以聖經《創世記》及《馬太福音》記述之各代家譜,依照亞當二支後裔家譜,以「事件編年歷史演義」,來探究亞當各代後裔其背後所隱藏的重要人類起源變化意涵,體會那生命的脈動;並認識上帝之創造、救贖及啟示之偉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書最棒的地方就在於作者以淺顯易懂的筆法,將國中小的課本裡談到的甲骨文,補充了更多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脈絡與文字的發展。社會課本裡教我們的甲骨文,是一種雕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而且多是紀錄商朝時有關占卜術的結果。我也是閱讀完書籍之後才知道,原來要篆刻甲骨文文字還得靠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階層體制。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甲骨文學校》立基於歷史上架築了中華式奇幻浪漫,創建了一個有別於市面上常見西式魔法精靈的奇幻世界,孩童的視角更凸顯天真的孩童面對獻祭等儀式的不忍和千年觀念的巨大差異。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七 中國第一本系統地描述漢語語法的作品是馬建忠寫的《文通》(後人習慣稱之為《馬氏文通》19),於清光緒廿四年出版 (公元1898年),正值戊戌政變之年。行內人都知道,《文通》曾經長期被批評照搬西方的語法 (其實馬建忠以拉丁語為本),用西方語法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書最棒的地方就在於作者以淺顯易懂的筆法,將國中小的課本裡談到的甲骨文,補充了更多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脈絡與文字的發展。社會課本裡教我們的甲骨文,是一種雕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而且多是紀錄商朝時有關占卜術的結果。我也是閱讀完書籍之後才知道,原來要篆刻甲骨文文字還得靠如此龐大的人力物力、階層體制。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甲骨文學校》立基於歷史上架築了中華式奇幻浪漫,創建了一個有別於市面上常見西式魔法精靈的奇幻世界,孩童的視角更凸顯天真的孩童面對獻祭等儀式的不忍和千年觀念的巨大差異。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七 中國第一本系統地描述漢語語法的作品是馬建忠寫的《文通》(後人習慣稱之為《馬氏文通》19),於清光緒廿四年出版 (公元1898年),正值戊戌政變之年。行內人都知道,《文通》曾經長期被批評照搬西方的語法 (其實馬建忠以拉丁語為本),用西方語法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