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覺》&《主題樂園幻想工程挑戰賽》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當代藝術館 MoCA

《共識覺》

會來看是因為王柏偉老師在課堂上提到「consciousness」跟「intelligence」之間的差異,並且讓我們來看看這次當代的展覽。

當以這個視角切入展覽時,整個策展脈絡顯得相當有趣。用策展人孫以臻的話來說,是讓觀眾能適度放鬆,在沈浸式的身體性和思考的感知性間來回切換。從VR到生物藝術到虛構舞者到城市意識流,精彩紛呈,卻不致疲憊。

raw-image

空總的《超限社會》談論到的是技術溢出的狀態,在新技術背後的道德約束和社會觀念是否跟上;可《共識覺》講的是「感覺」、「思維」,於是可以用更流動的方式來觀看,如同海洋一般,從信誓旦旦的神明代言人到體外生長的幹細胞,都使觀者能一窺平時沒有機會接觸的感知經驗,徜徉在虛幻的實感中。

raw-image

印象最深的是《晶舟靈雨》這件作品。看完甚至感到意猶未盡。儘管是以「半導體」為主題,卻並非工業化的質感或機械式的都市景象,反而以飄忽不定的迷霧籠罩著全片,將都市中的方格狀辦公大樓,陌生化成無數光點。

整部錄像都如夢似幻,恍惚間似是迷濛著眼的幻象,忽而又以堅硬冰冷的電晶體敲醒大腦。竟呈現出了人眼睡眼惺忪的那股迷糊感,並且自然得異常。

raw-image

另外《神的棲所GiR:化景練習》也為觀眾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能在展場中練習「化景」來與神溝通。四個音響使水波震盪,睜眼所見的是渺淡的波影,緩緩闔上雙眸,又將要被領至另一個維度的空靈。

現今,觀眾對於此類經驗早就不陌生,「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很可惜人潮眾多,沒有體會到《Project ZERO|首部曲》的VR。不過有幸觀看入口處的《意識景觀系列》將大腦外掛出去。稱不上是目前為止最佳的VR體驗,技術上絕對有做得更好的,可當這件作品與《cellF》產生對話時,對於「外部器官」的思索頓時顯得立體起來。不失一個良好的策略。


《主題樂園幻想工程挑戰賽》

raw-image

這是一個拆解化的迪士尼主題樂園。帶著這種觀點去看整個展覽,就覺得一切都恰到好處。作品之間對照關係強烈,拆解人的肢體語言再到社會機制,以幽默的方式回應政治、娛樂及人類本能。

raw-image

《雙生纏結4(第四劇院)》實在過於精準、巧妙了。兩個球體帶起無限遐思,是窺視的眼眸?炫目爛漫的燈光球?夏日揚起的沙灘氣球?使得當觀者戰戰兢兢地探頭觀看時,總覺得自己也正被那兩顆球體反觀看。

raw-image

並且,由於其營造出的劇場特性,使我想到北藝戲劇的秋季公演《千秋場》,當遊走席的觀眾看向台下一張張臉龐、又轉而回到位置坐下時,是否也和這種「被看與看」的立場調換相同呢?可惜這兩件作品沒有共同對話的平台。

張紋瑄的作品之前在關美館展出過,可以看出這次在當代有經過一些改動,使作品更純粹、觀點更精準了。不得不佩服Victoria Chang這個角色的進化,比起魚尾獅那時候又更加自信和到位。

raw-image

我蠻喜歡他對映像管電視的處理。依稀記得先前在關渡是直接把許多台電視重疊,使觀者面對龐大的、難以負荷的資訊量,感到暈眩和不知所措。這次更加收斂,除兩台主要電視外其餘皆以塑膠袋遮起,凸顯教學帶、與之對照的名人影像的重要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藝術評論
21會員
66內容數
Taipei, Taiwan/Bachelor of Art Theory and Curation/Master of Art History
藝術評論的其他內容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3/28
2024年8月,陳琛(1997-)「斷臂 The Severed Arm」於福利社展出,主要以桌面電影(desktop film)形式呈現。所謂桌面電影是於媒體和技術進步之下誕生的一種電影形式,以主角第一人稱進行,電影中的事件都發生在主角的電腦螢幕上,不具有明顯剪輯或轉場,有仿紀錄片之效。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2025/01/28
「返思」和「轉化」兩個展間與展覽主題有效地產生對話,跨越千禧年至今,拍攝媒材由底片轉變為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但「顯影」和「追逐」兩區像是為來臺灣觀光的外國遊客準備的介紹,令人不禁質疑策展人對「神」的認知究竟有多狹隘。
Thumbnail
2025/01/22
《四月望雨》由現場作品、報紙刊物、開幕表演、講座等構成,以不同形式切入對「四月望雨」四首歌的理解。現場作品中,先是塑造出下雨的虛無風景;接著,延伸到位於巴黎的印尼餐館,指出現代社會中意義的缺席;最後,探討形象與實際人物之間的斷裂。
Thumbnail
2025/01/22
《四月望雨》由現場作品、報紙刊物、開幕表演、講座等構成,以不同形式切入對「四月望雨」四首歌的理解。現場作品中,先是塑造出下雨的虛無風景;接著,延伸到位於巴黎的印尼餐館,指出現代社會中意義的缺席;最後,探討形象與實際人物之間的斷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好久沒出門看展了呢」這是我在某日,看到便利商店櫃檯後輪播廣告內容時,心中所產生的想法,對於一個足不出戶的邊緣宅來說,出門看展確實是個難以達成的副本任務,不過湊巧的是,這次展出的主題,確實有吸引到我的興趣。
Thumbnail
「好久沒出門看展了呢」這是我在某日,看到便利商店櫃檯後輪播廣告內容時,心中所產生的想法,對於一個足不出戶的邊緣宅來說,出門看展確實是個難以達成的副本任務,不過湊巧的是,這次展出的主題,確實有吸引到我的興趣。
Thumbnail
「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Thumbnail
「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Thumbnail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Thumbnail
這個展覽中的細節大多由周遭人們的互動而來,卻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忠泰美術館本身的建築構造。王德瑜的巧思和整座美術館融為一體,將整座建築物的細節都無疑地表露,觀眾得以最直觀地感受整個現場,感受發生中的知覺。
Thumbnail
展覽人山人海的背後因素,更甚也源自於人類對於奇觀的追求。追尋此類暴虐的、盛大的、獵奇的影像和視覺刺激,是許多藝術領域的共通現象。 此展一方面帶來奇觀,另一方面又在奇觀中深埋對於「後人類」的隱憂。整個展覽充斥「恐怖谷」的不適感。正是這種下意識的排斥心理,才使得展覽意圖傳達的問題有了討論的餘裕。
Thumbnail
展覽人山人海的背後因素,更甚也源自於人類對於奇觀的追求。追尋此類暴虐的、盛大的、獵奇的影像和視覺刺激,是許多藝術領域的共通現象。 此展一方面帶來奇觀,另一方面又在奇觀中深埋對於「後人類」的隱憂。整個展覽充斥「恐怖谷」的不適感。正是這種下意識的排斥心理,才使得展覽意圖傳達的問題有了討論的餘裕。
Thumbnail
展期|2022.09.30-2022.10.23 地點|高港棧庫群棧4-2倉庫 官網|https://twdesign.tw/exhibition-view/27 策展單位|王舒音 執行單位|臺灣產學策進會 展覽總籌|行也、夢想動畫、馥谷餘 行銷總籌|ASTARHUB
Thumbnail
展期|2022.09.30-2022.10.23 地點|高港棧庫群棧4-2倉庫 官網|https://twdesign.tw/exhibition-view/27 策展單位|王舒音 執行單位|臺灣產學策進會 展覽總籌|行也、夢想動畫、馥谷餘 行銷總籌|ASTARHUB
Thumbnail
策展概念很有趣,以藝術作為呈現形式,探討的卻是知覺與認識的廣泛範疇:我們如何認識這個世界? 如策展人提到,本次作品目標只要能引起思考即算成功,即使當下未能想通,觀者也可能在日後獲取其他經驗時去完整當時的思考。我這邊挑幾件自己很有感的作介紹: 1. 《神的棲所GiR:空耳乩》
Thumbnail
策展概念很有趣,以藝術作為呈現形式,探討的卻是知覺與認識的廣泛範疇:我們如何認識這個世界? 如策展人提到,本次作品目標只要能引起思考即算成功,即使當下未能想通,觀者也可能在日後獲取其他經驗時去完整當時的思考。我這邊挑幾件自己很有感的作介紹: 1. 《神的棲所GiR:空耳乩》
Thumbnail
2021年12月28日,迪士尼有一項專利獲准,將為主題公園遊客創造個性化的互動景點,從而促進迪士尼主題公園的非頭戴式增強現實(AR)的使用。 這項技術的工作原理是追蹤遊客使用手機的情況,在附近的物理空間、牆壁和物體上生成並投影3D虛擬世界效果。
Thumbnail
2021年12月28日,迪士尼有一項專利獲准,將為主題公園遊客創造個性化的互動景點,從而促進迪士尼主題公園的非頭戴式增強現實(AR)的使用。 這項技術的工作原理是追蹤遊客使用手機的情況,在附近的物理空間、牆壁和物體上生成並投影3D虛擬世界效果。
Thumbnail
一開始只看網頁露出的banner真的蠻難想像展覽的內容,實際看了之後卻覺得藝術家的比喻很意思。有一個展間裡放的是藝術家之前展出的作品說明和他這次對新作的論述。將自己製作的虛擬實境藝術裝置比喻作人在做惡夢的過程真的很有趣......
Thumbnail
一開始只看網頁露出的banner真的蠻難想像展覽的內容,實際看了之後卻覺得藝術家的比喻很意思。有一個展間裡放的是藝術家之前展出的作品說明和他這次對新作的論述。將自己製作的虛擬實境藝術裝置比喻作人在做惡夢的過程真的很有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