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識覺》&《主題樂園幻想工程挑戰賽》

2023/07/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代藝術館 MoCA

《共識覺》

會來看是因為王柏偉老師在課堂上提到「consciousness」跟「intelligence」之間的差異,並且讓我們來看看這次當代的展覽。
當以這個視角切入展覽時,整個策展脈絡顯得相當有趣。用策展人孫以臻的話來說,是讓觀眾能適度放鬆,在沈浸式的身體性和思考的感知性間來回切換。從VR到生物藝術到虛構舞者到城市意識流,精彩紛呈,卻不致疲憊。
空總的《超限社會》談論到的是技術溢出的狀態,在新技術背後的道德約束和社會觀念是否跟上;可《共識覺》講的是「感覺」、「思維」,於是可以用更流動的方式來觀看,如同海洋一般,從信誓旦旦的神明代言人到體外生長的幹細胞,都使觀者能一窺平時沒有機會接觸的感知經驗,徜徉在虛幻的實感中。
印象最深的是《晶舟靈雨》這件作品。看完甚至感到意猶未盡。儘管是以「半導體」為主題,卻並非工業化的質感或機械式的都市景象,反而以飄忽不定的迷霧籠罩著全片,將都市中的方格狀辦公大樓,陌生化成無數光點。
整部錄像都如夢似幻,恍惚間似是迷濛著眼的幻象,忽而又以堅硬冰冷的電晶體敲醒大腦。竟呈現出了人眼睡眼惺忪的那股迷糊感,並且自然得異常。
另外《神的棲所GiR:化景練習》也為觀眾提供前所未有的機會,能在展場中練習「化景」來與神溝通。四個音響使水波震盪,睜眼所見的是渺淡的波影,緩緩闔上雙眸,又將要被領至另一個維度的空靈。
現今,觀眾對於此類經驗早就不陌生,「冥想」已蔚為風潮,許多繁忙於文明的人們也藉此尋覓一絲慰藉。但當這一切搬到展場中,又套上「乩童」這一文化框架,此種類似的體感意義也完全迥異。「冥想」僅僅是追尋內心的平靜,可藝術家希望觀者能追求的是另一層次:非物質存有的凝視。這是一種不仰賴視覺的「看見」。
很可惜人潮眾多,沒有體會到《Project ZERO|首部曲》的VR。不過有幸觀看入口處的《意識景觀系列》將大腦外掛出去。稱不上是目前為止最佳的VR體驗,技術上絕對有做得更好的,可當這件作品與《cellF》產生對話時,對於「外部器官」的思索頓時顯得立體起來。不失一個良好的策略。

《主題樂園幻想工程挑戰賽》

這是一個拆解化的迪士尼主題樂園。帶著這種觀點去看整個展覽,就覺得一切都恰到好處。作品之間對照關係強烈,拆解人的肢體語言再到社會機制,以幽默的方式回應政治、娛樂及人類本能。
《雙生纏結4(第四劇院)》實在過於精準、巧妙了。兩個球體帶起無限遐思,是窺視的眼眸?炫目爛漫的燈光球?夏日揚起的沙灘氣球?使得當觀者戰戰兢兢地探頭觀看時,總覺得自己也正被那兩顆球體反觀看。
並且,由於其營造出的劇場特性,使我想到北藝戲劇的秋季公演《千秋場》,當遊走席的觀眾看向台下一張張臉龐、又轉而回到位置坐下時,是否也和這種「被看與看」的立場調換相同呢?可惜這兩件作品沒有共同對話的平台。
張紋瑄的作品之前在關美館展出過,可以看出這次在當代有經過一些改動,使作品更純粹、觀點更精準了。不得不佩服Victoria Chang這個角色的進化,比起魚尾獅那時候又更加自信和到位。
我蠻喜歡他對映像管電視的處理。依稀記得先前在關渡是直接把許多台電視重疊,使觀者面對龐大的、難以負荷的資訊量,感到暈眩和不知所措。這次更加收斂,除兩台主要電視外其餘皆以塑膠袋遮起,凸顯教學帶、與之對照的名人影像的重要性。
15會員
43內容數
主要在台北看展覽,以藝術大學理論組學生的身份做一些簡單的評論。希望能跟喜歡看展覽的人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