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台灣有一群心理師引進了美國治療系統的一派,以「正念」為題,輔導團體成長的活動課程,「正念減壓」一詞,在團體成長、心理治療領域,亦蔚為一類風潮。有許多人是從世俗、心理成長的管道來接觸學習,正念減壓、正念培育,逐漸學習到靜下來、身心共存的原理。
不過,站在佛法修行的角度,萃取佛陀教導或靜坐冥想傳統,幫助人們的忙碌生活,一方面是非常好的文化現象,但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提倡「正念減壓」的相關課程-書籍,在宣傳引導上,由於相關推廣人尚未深入佛法領域,而可能帶來的淺碟化「正念」課題。因為一般人而言,看到「壓力」所聯想、感受到的相關概念-思維,試圖「減壓」的奢望,隱含著「逃避辛苦」的動機,往往就是加強促進心理不平衡的慣性現象。
在世俗用語的討論中,「正念減壓」,其中的「減壓」,容易讓人聯想導向「放鬆」與「舒緩」。而不太容易使人進入根本佛法的滅苦層級。有「壓」的身心不適,其實多半來自於自己的行為選擇和作意模式,執取模式。在「苦諦」生命逼迫的--真實性下,壓力本質上就是一直存在不會停歇的,而除了物質-色法本身的壞性現象導致的難以常「好」的逼迫性、不滿意外。真正內心經驗的「壓」,來自於「自我」慣性的造作「衝動反應」,也就是「行蘊」的那種渴、迫、要、避、斥,等等的種種「動機」作用力。
以法的角度來說,真正身心「減壓」的核心實際是「無我」的證悟過程,而在訓練過程當中,對於自然現象的如實觀察,就是佛傳之法。【如實】--意味著態度要是接受、知道、清楚,對於所有現象不急著反應,而是能夠先自制性的「忍耐」「等待」和「保持情緒距離」的觀察身心反應、身心現象的變化,逐漸體知--無我,這樣才能淡化「抓取」--心持續「造作」的慣性壓力。
總結,對於提昇智慧、心靈成長的角度,比較好的世俗語言,我覺得可能是「正念接納」「耐心正念」「當下知道」。正念減壓,因為世俗語言的壓力有「外在」之意思,很容易把身心問題看作是外力。變成轉換壓力的技巧,切入欲樂、輕鬆的氛圍模式。
佛法的修行道路,必定是要如實接受有「壓力壓迫」,觀察根源、使心量提升擴大,才能夠明白真相的突破「自我感」,超越框架我們思路的「常樂我淨」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