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停不下來,就先學會慢下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當你發現自己正懊悔地思考著過去時,可以默念:『過去』;若是擔憂未來,就說:『未來』;當鑽牛角尖或產生批判時,就說:『批評/評價』,然後讓自己遠離這些想法,它們就只經過你的覺知的事件、聲音和影像。」
Photo by Lorenzo Fattò Offidani on Unsplash
非得一定要打坐或待在安靜的空間中才能練習正念冥想嗎?其實,實踐正念及感知身體的知覺就在我們每一刻呼吸的鼻息之中,不僅是吃飯、走路,甚至是如廁,每一刻我們都可以打從心裡沉靜下來,去感受。
正念具有療癒的能力,也許這不是我們頭一次聽到正念的好處,但正念究竟是什麼呢?我很喜歡「正念」這個詞的意思,它告訴我去接受自己的所有現狀,覺知到身而為人可能會擁有的任何情緒,包含負面感受。正念的「正」想表示的僅只是「不偏不倚」,如此想著,就連時刻必須保持樂觀的壓力也真正卸下了。
現代人活得是不是很緊繃呢?我以自己的狀況推敲他人,狂放自大,所以必須得回到本質,看看自己。所謂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指的是如何有意識地看待自己的外在及內在問題,那些潛藏於體內的慢性疼痛、情感糾結、焦慮及恐懼,我真的認識它們嗎?還是我只是像個無情且拼命發號司令的指揮官那樣叮嚀著:「還有什麼沒做好」、「應該要把什麼做得更好才是」⋯⋯諸如此類,不願放過身心,就連對放鬆這回事也緊抓著執著,難怪我總感到備感壓力。
正念不只是放鬆,因此,它才能成為我的幫助和救贖。
如果停不下來,就先學會慢下來》書中提到「正念減壓」的創辦人Jon Kabat-Zinn曾於美國麻州大學成立「減壓門診」,實施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e Reduction,英文簡稱MBSR)用以幫助人們舒緩壓力、焦慮、疼痛及疾病。聽起來或許會覺得不可思議,但跟著書中的正念指引做了一個月多,奇妙地覺得生活中有時突然湧現的平靜感會帶給我抽離事事或與萬事萬物融合的感受。
我從事冥想練習已經有一年多了,對於有時靜不下心或容易分心仍感到挫折,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想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慢下來,又或者說,給自己更充裕的時間去改變大腦的結構。
大腦有慣性,就像習慣忙碌和習以為常的悲觀思考一樣,人類的身體和大腦會記憶慣性並產生迴路,當我們習慣恐懼,就會被恐懼感控制,其實任何一種情緒都是一樣的,忙碌產生的興奮感,亦同。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容易因為「不忙碌」而產生罪惡感,不忙,就沒有產出;不忙,就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我用忙碌來讓自己不會無所適從,但我始終沒探究到真實的原因是因為我的心根本不平靜,所以才靜不下來,誤把忙碌當成方向,殊不知忙碌是沒有方向性的,越忙越害怕如果不忙了,我是什麼呢?
「我為什麼不能接受什麼都不做,也沒有產出的自己?」
「我怕別人覺得我是沒有價值的嗎?」
「那我認同我的價值由別人決定嗎?」
「我的產出等於我這個人嗎?」
我曾自問著無數的大哉問,隨著感知到正念存在於我的心中,意識到我就只是我這個單純的存在,我既不是我的感覺或情緒,也不是我的成就感,更不是我的焦慮不安,既然如此,那些不是我的東西,只是一種人生體驗,單一片段的體驗也不等於完整的我。
如果不再以追求幸福快樂的日子為目標,不追了,是否就擁有了呢?乘著名為「信念」的交通工具,現在我的內在本身就擁有幸福與快樂,也擁有了它們的反面,但那依然只是個片段的體驗,於是,就只是接受了!接受本質性的存在,接受好與不好的,接納我什麼都不是,也什麼都是,不掌控才會讓人感到自在與存在。
本書不只是描述正念如何「有用」的宣教守則,它更是一本能夠讓人讀來「清醒十分」的練習指南,我特別喜歡在讀完每一小節後跟著書裡的練習步驟做做看,興許是刷牙的時光,也或許是散步或睡前,不用乖乖坐好,不用花上很長的時間,只要善用覺知的力量,我可以活在正念中,正念也可以活在我的生活中。就這樣運用正念的療癒力一步一步改造我的大腦吧!據說長期練習正念,腦中杏仁核的威脅系統會產生微妙的變化,神經元對「戰或逃反應(fight or flight respone)」的能力與密度會降低,並讓前額葉皮質區的活動明顯增加,如此便能減少恐懼感及壓力,人的情緒也會更為穩定。
但如果光想著正念的好處,而不是循著身心覺知的軌跡,那麼正念之路便很有可能會走得辛苦些,身心的改變源自於大腦結構的變化,若僅是急於求成,認為花時間就會得到放鬆或良好的感覺,那麼,正念可能還尚未深植於心中。
引述著書中一段讀來令我格外平靜的話:「當你發現自己正懊悔地思考著過去時,可以默念:『過去』;若是擔憂未來,就說:『未來』;當鑽牛角尖或產生批判時,就說:『批評/評價』,然後讓自己遠離這些想法,它們就只經過你的覺知的事件、聲音和影像。」終其一生,在覺知中來來去去的事件可能不只一兩件,然而,我即便我停不下來所有想法,但至少能先慢下來學著用第三者的角度去接納及觀想。
讀完本書,我完全通曉正念是什麼了嗎?我不知道,不過,因為接受自己不知道,所以才有可能知道, 若我總是用一成不變且既有的思維去認識身邊的人、事、物,那麼我所看見的就永遠會有所極限。
當人生走到終點之前,我希望能替自己和別人留下什麼呢?
已不奢望一生都能完美或毫不脆弱,但我期望那些回憶閃現的片刻,能感知到每一刻的珍惜與愛,我想那就是活在正念中,無法取代的寧靜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謝謝您在一日珍貴的時光中,撥空閱讀我的文章。
如果您喜歡我的創作,期望您幫我點擊小愛心及文章下方綠色拍手按鈕 5 下,您的肯定將成為我的創作動能。
若您願意且有餘裕的話,亦可成為我的讚賞公民,或點選視窗右上方的「贊助」按鈕,支持創作有價,鼓勵我持續創作。
我將於方格子持續發布新文章,也歡迎您追蹤我的專題《我們廚房的那些小事》及《簡單又美好的生活練習》。
祝福您日日好日,健康順心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vatar-img
226會員
234內容數
|The Stories of Our Kitchen| 雖然我能懂一個人做料理的優雅,不過,我偏愛為所愛之人洗手作羹湯的感動。 即便我隻身一人也能好好吃飯品茶,然而,我更著迷和所愛之人分享美食與咖啡的濃情。 如果問我,生活是什麼?我會說:「柴米油鹽醬醋茶,像極了最極致的親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Lily Chen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曾經我很希望姑姑是我的母親,但姑姑就是姑姑,讀了幾年書之後,我更喜歡叫她姑姑,因為她的存在讓我能有一位我明白她愛我且我也很愛她的姑姑。姑姑不是我的母親,因為我有自己的母親,任何關係都是無法取代的,只能重建、修復或創造。
這是一本節錄我做給一位好朋友的生日禮物,因為她孩子雙滿月的時候,剛好是她生日附近。想來想去,我想要送一個很特別的禮物,於是,便一天天畫著這本「媽媽使用指南」。親愛的媽媽們,我想除了照顧孩子,照顧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外在客觀的事物如何影響我們本身,其實端看我們的心態怎麼去解釋,這道理與人都是活在自己所創造的主觀世界頗有雷同之處。讀完《我要找回我的帽子》這本書後,保有很多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間。繪本醞釀的風味令人可以靜下心來細細思量,沒有標準答案,沒有限制框架,我想這才是培養孩子自主思考的優秀教材。
為誰而寫?我想是為了內在的自我;行有餘力之後,我還想以真誠的文字回應我的讀者,所以,也為他人而寫,為有幸能以文字成為他人幫助這件事而寫,如同本書作者所言:「遵從本心,照料他人 」,這亦是我寫作的初衷。
瑜伽(Yoga)一詞,是連結、合一的意思。直到我讀到了《瑜伽這檔事》,我才懂瑜伽二字代表的意涵。不過,這已經是我練習瑜伽的第六年了,這期間我斷斷續續地自學瑜伽,雖然也跟過專業的老師練過幾堂課,但我的學習都仍止於動作上的模仿,曾經我在每一個動作裡都戰戰兢兢地想要做得標準,殊不知我的極限就在自己的內心。
饕客之所以為「饕」,並不只是因為單純的貪吃,而是那份對食物的真誠反映在自身對吃的品味與文化了解。愛吃是人類的天性,但懂吃則是一門善待自己身體的哲學。舉凡講究吃的國家,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吃飯之道,從餐桌上的禮儀到食器、擺盤、配色、醬料等絲毫都不馬虎,當然韓國也不例外。
曾經我很希望姑姑是我的母親,但姑姑就是姑姑,讀了幾年書之後,我更喜歡叫她姑姑,因為她的存在讓我能有一位我明白她愛我且我也很愛她的姑姑。姑姑不是我的母親,因為我有自己的母親,任何關係都是無法取代的,只能重建、修復或創造。
這是一本節錄我做給一位好朋友的生日禮物,因為她孩子雙滿月的時候,剛好是她生日附近。想來想去,我想要送一個很特別的禮物,於是,便一天天畫著這本「媽媽使用指南」。親愛的媽媽們,我想除了照顧孩子,照顧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外在客觀的事物如何影響我們本身,其實端看我們的心態怎麼去解釋,這道理與人都是活在自己所創造的主觀世界頗有雷同之處。讀完《我要找回我的帽子》這本書後,保有很多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間。繪本醞釀的風味令人可以靜下心來細細思量,沒有標準答案,沒有限制框架,我想這才是培養孩子自主思考的優秀教材。
為誰而寫?我想是為了內在的自我;行有餘力之後,我還想以真誠的文字回應我的讀者,所以,也為他人而寫,為有幸能以文字成為他人幫助這件事而寫,如同本書作者所言:「遵從本心,照料他人 」,這亦是我寫作的初衷。
瑜伽(Yoga)一詞,是連結、合一的意思。直到我讀到了《瑜伽這檔事》,我才懂瑜伽二字代表的意涵。不過,這已經是我練習瑜伽的第六年了,這期間我斷斷續續地自學瑜伽,雖然也跟過專業的老師練過幾堂課,但我的學習都仍止於動作上的模仿,曾經我在每一個動作裡都戰戰兢兢地想要做得標準,殊不知我的極限就在自己的內心。
饕客之所以為「饕」,並不只是因為單純的貪吃,而是那份對食物的真誠反映在自身對吃的品味與文化了解。愛吃是人類的天性,但懂吃則是一門善待自己身體的哲學。舉凡講究吃的國家,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吃飯之道,從餐桌上的禮儀到食器、擺盤、配色、醬料等絲毫都不馬虎,當然韓國也不例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Thumbnail
正念專注當下,減少雜念、提升專注力。身心放鬆,享受健康。
Thumbnail
正念療法是一種重視自我教育,注重當下的心理療法,「治」是指介入方法,「療」是指結果的療效。其核心概念是通過觀察和接受當前的思想、感覺和經驗,以培養內在的平靜和覺察。 這種療法源自於禪修,但已經被現代心理學廣泛運用。在正念療法中,重要的是要以開放、非評判性的態度來接納一切內在和外在的感受,無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在一場講座中和正處於轉職與待業階段的夥伴們分享了如何透過正念,好好的照顧自己。 帶大家一起練習正念呼吸,許多夥伴在練習後都表示變得很放鬆,即使腦袋對於未來還是有擔憂的念頭,也更能接納自己了。做正念伸展練習時,有夥伴覺察到自己身體的緊繃,發現每天花點時間伸展身體的重要性。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焦慮時,我們往往沉浸在過去和未來的擔憂中,忽略了現在。正念,是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加以評價。從感官和情感出發,透過有意識的練習,正念可以幫助降低焦慮,憂鬱,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為我們在焦慮的狀態中帶來平靜。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人因專注於過去和未來而失去與當下的聯繫,導致情感疏離、壓力增大和生活滿意度下降。本文探討透過正念冥想、設立界限和積極互動等方法,幫助人們拉回對當下的覺知,並從心理學、神經科學及人際互動的角度解析其正面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接納感,增強幸福感和生活質量。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Thumbnail
正念專注當下,減少雜念、提升專注力。身心放鬆,享受健康。
Thumbnail
正念療法是一種重視自我教育,注重當下的心理療法,「治」是指介入方法,「療」是指結果的療效。其核心概念是通過觀察和接受當前的思想、感覺和經驗,以培養內在的平靜和覺察。 這種療法源自於禪修,但已經被現代心理學廣泛運用。在正念療法中,重要的是要以開放、非評判性的態度來接納一切內在和外在的感受,無
Thumbnail
冥想和正念對於現代忙碌的生活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了冥想和正念的概念、區別和如何練習。同時還提供了四個生動的比喻幫助你沉澱內心。作者通過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冥想和正念對於保持內心平靜和清明的重要性,並鼓勵讀者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最後,文章還提供了與冥想和正念相關的延伸閱讀建議。
Thumbnail
在一場講座中和正處於轉職與待業階段的夥伴們分享了如何透過正念,好好的照顧自己。 帶大家一起練習正念呼吸,許多夥伴在練習後都表示變得很放鬆,即使腦袋對於未來還是有擔憂的念頭,也更能接納自己了。做正念伸展練習時,有夥伴覺察到自己身體的緊繃,發現每天花點時間伸展身體的重要性。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焦慮時,我們往往沉浸在過去和未來的擔憂中,忽略了現在。正念,是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加以評價。從感官和情感出發,透過有意識的練習,正念可以幫助降低焦慮,憂鬱,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為我們在焦慮的狀態中帶來平靜。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