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關於「正念」,你瞭解多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正念」(mindfulness,又稱「覺察」)一詞近年由歐美國家傳入台灣,隨著坊間越來越多相關課程推出,逐漸廣為人知。
雖然經過數十年的臨床研究,已經確定它對抒解壓力、緩解疼痛、增強免疫力、改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品質等方面都有效果,但究竟一般人對它的認識程度如何?是否有所誤解?
11月初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 (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最新研究,刊登於《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2020年的impact factor高達12.792,在所有臨床心理學期刊中(131本)排名第2。

研究透過「語義學分析」(semantic meaning),搭配「統合分析」(meta-analysis)與「經驗測試」(empirical tests),嘗試勾勒出一般民眾對正念的認知輪廓,又是否正確。
三個專有名詞都很深奧吧?看不懂沒關係,只要知道這篇研究刊登在排名很高的期刊,表示它很厲害就夠了。讓我們直接跳到結論:
  1. 民眾對正念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但大多只是「坐而言」,而沒有「起而行」(not walking the talk)。
  2. 民眾對於正念的瞭解大多只侷限於第一步驟「覺察」(awareness),但對於更重要的第二步驟「接受」(acceptance)卻不甚瞭解,甚至誤解。
因此,接下來就得談談何謂「覺察」與「接受」了。

☆ 覺察 ☆


對自己當下的感受、想法、情緒、記憶(特別是「負面」的),保持清醒的、不批判的如實觀察。

身心科診間中常見的兩個(反面)例子分別是「氣昏頭」與「難過到麻木」。
  1. 氣昏頭:談到不體貼的另一半、不長進的子女、擺爛的下屬、公司的慣老闆,邊說邊補充「我沒有生氣,我只是在陳述事實」,但明明已經額頭冒青筋、雙手握拳、渾身發抖。
  2. 難過到麻木:與前者正好相反,明明陳述的遭遇就任何角度、任何人來看都及其不幸,卻看似平靜無波。除非真的是是世外高人、超凡入聖,否則極可能是衝擊太大、太久,因而有意、無意的壓抑(負面感受)。如此一來要不就是「內傷」,連「正面感受」也喪失,要不就是壓抑不住而大爆發、言行失控。
透過正念的一系列訓練,首先讓自己學會先「暫停」,不再持續沈浸於諸多負面感受中。接著則是試著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抽離」出來以第三者的角度觀察自己的情緒:這個人怎麼會這麼難過?他怎麼有辦法氣到這種程度?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70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賴仕涵的思考王國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62會員
968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19年半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加上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的其他內容
隨著各領域學門的專業化與分工作,不論在職場、學校、社會等團體中都少不了「團隊合作」。究竟人們在選擇「隊友」時,「會做事」比較重要?或者「會做人」比較重要?
長久以來,「女性比男性情緒化」的想法根植人心,而且不只是一般人,連科學家進行學術研究時(尤其是與「情緒」相關的研究),也常排除女性受測者。主要原因就是認定「賀爾蒙變化」(生理週期)影響情緒很大,會造成研究干擾。 究竟這個看法正確性有多高?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被迫改變為「居家運動」。然而,相較於在健身房及戶外運動時有來自旁人(有意無意)的「督促」,在家得完全靠自己努力,運動時間與品質不免受到影響。 來自加拿大兩所大學的公衛學(Public Health)、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領域學者,透過運動App分析研究,
除非離群索居,否則人一定會和他人進行互動。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人進行「有意義的深入互動」(deep and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有益心理健康。然而,現實生活中為何人們卻較少這麼做?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最新研究怎麼說。
許多人抱怨生活忙碌,缺乏可以自由運用的空閒時間,因而感到生活壓力大、心情不愉快。離退休很遠的希望休一段長假,即將退休者則期盼「好日子」趕快到來,理由幾乎都是「有許多不受限制的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究竟這樣的期待是否合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新心理學研究怎麼說。
過去一年多全球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下,生活各層面都發生許多以前很難想像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不分世界各國,幾乎都發生過「囤積衛生紙」(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事件。
隨著各領域學門的專業化與分工作,不論在職場、學校、社會等團體中都少不了「團隊合作」。究竟人們在選擇「隊友」時,「會做事」比較重要?或者「會做人」比較重要?
長久以來,「女性比男性情緒化」的想法根植人心,而且不只是一般人,連科學家進行學術研究時(尤其是與「情緒」相關的研究),也常排除女性受測者。主要原因就是認定「賀爾蒙變化」(生理週期)影響情緒很大,會造成研究干擾。 究竟這個看法正確性有多高?
受到疫情影響,許多人被迫改變為「居家運動」。然而,相較於在健身房及戶外運動時有來自旁人(有意無意)的「督促」,在家得完全靠自己努力,運動時間與品質不免受到影響。 來自加拿大兩所大學的公衛學(Public Health)、電腦科學(Computer Science)領域學者,透過運動App分析研究,
除非離群索居,否則人一定會和他人進行互動。不少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人進行「有意義的深入互動」(deep and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有益心理健康。然而,現實生活中為何人們卻較少這麼做?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最新研究怎麼說。
許多人抱怨生活忙碌,缺乏可以自由運用的空閒時間,因而感到生活壓力大、心情不愉快。離退休很遠的希望休一段長假,即將退休者則期盼「好日子」趕快到來,理由幾乎都是「有許多不受限制的時間,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究竟這樣的期待是否合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最新心理學研究怎麼說。
過去一年多全球籠罩在疫情的陰影下,生活各層面都發生許多以前很難想像的變化。其中之一,就是不分世界各國,幾乎都發生過「囤積衛生紙」(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事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Thumbnail
正念專注當下,減少雜念、提升專注力。身心放鬆,享受健康。
Thumbnail
正念療法是一種重視自我教育,注重當下的心理療法,「治」是指介入方法,「療」是指結果的療效。其核心概念是通過觀察和接受當前的思想、感覺和經驗,以培養內在的平靜和覺察。 這種療法源自於禪修,但已經被現代心理學廣泛運用。在正念療法中,重要的是要以開放、非評判性的態度來接納一切內在和外在的感受,無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定義及相關翻譯名稱之緣由,例如,如正念、靜觀、覺察等,甚至在辯證行為治療之馬偕的翻譯為「了了分明」。正念所適合的對象包含了小孩到老年人,透過正念可以帶來許多的好處,身心靈的成長、自我成長、疼痛管理、調整情緒等。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焦慮時,我們往往沉浸在過去和未來的擔憂中,忽略了現在。正念,是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加以評價。從感官和情感出發,透過有意識的練習,正念可以幫助降低焦慮,憂鬱,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為我們在焦慮的狀態中帶來平靜。
Thumbnail
在討論減輕焦慮的方法前,我們想要先提及「覺察」的重要性。練習覺察,是與焦慮共處前很重要的事情,唯有與自己的情緒狀態有所連結與覺知,我們才能更適切地作出應對策略。這篇文章介紹如何通過好好呼吸來幫助放鬆並管理焦慮。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
Thumbnail
科學已經證明,冥想、觀想、沉思有助於淨化情緒。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 何為「正念」? 在此引用心理學博士蔡宇哲,及臨床心理師蔡佳璇合著之《好好休息》一書中,第一百一十五頁之內文進行補充: 「『正』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正在』,也就是『當下』,表示現在進行式。例如你正坐著,眼睛正看著書,耳朵正聽著音樂。」接續說明: 「『念』是指心中的念頭、想法、感受、情緒等心理內
Thumbnail
正念專注當下,減少雜念、提升專注力。身心放鬆,享受健康。
Thumbnail
正念療法是一種重視自我教育,注重當下的心理療法,「治」是指介入方法,「療」是指結果的療效。其核心概念是通過觀察和接受當前的思想、感覺和經驗,以培養內在的平靜和覺察。 這種療法源自於禪修,但已經被現代心理學廣泛運用。在正念療法中,重要的是要以開放、非評判性的態度來接納一切內在和外在的感受,無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定義及相關翻譯名稱之緣由,例如,如正念、靜觀、覺察等,甚至在辯證行為治療之馬偕的翻譯為「了了分明」。正念所適合的對象包含了小孩到老年人,透過正念可以帶來許多的好處,身心靈的成長、自我成長、疼痛管理、調整情緒等。
近幾年來很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正念」Mindfulness,包括正念心理學、正念冥想、正念瑜珈等,但「正念」到底是什麼呢? 正念的原型概念源自於佛教的禪修,提醒人們要專注並真正地活在當下。 近幾十年來,這樣的概念漸漸地在中西方各界例如於心理、醫療、教育和科學等都被廣泛地接受及沿用。
Thumbnail
焦慮時,我們往往沉浸在過去和未來的擔憂中,忽略了現在。正念,是把我們的注意力放在當下,不加以評價。從感官和情感出發,透過有意識的練習,正念可以幫助降低焦慮,憂鬱,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為我們在焦慮的狀態中帶來平靜。
Thumbnail
在討論減輕焦慮的方法前,我們想要先提及「覺察」的重要性。練習覺察,是與焦慮共處前很重要的事情,唯有與自己的情緒狀態有所連結與覺知,我們才能更適切地作出應對策略。這篇文章介紹如何通過好好呼吸來幫助放鬆並管理焦慮。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正念(mindfulness)是近幾年開始流行起來的心理治療方式,源自於佛教的概念。從字面上來看,似乎是指正向的念頭,但其實正念跟正向心理學沒什麼關聯,正念指的是覺察當下自己的想法及身心狀態。 一、要怎麼來執行正念呢 目前正念已經被醫學界證實,是最有效治療物質濫用的療法了,只要能夠將自己的腦子清
Thumbnail
科學已經證明,冥想、觀想、沉思有助於淨化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