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張陪伴我超過20年的專輯,這張專輯在我剛進入大學後購買的,至今仍然深愛不已。或許是入學時已過中秋,再加上當年遇到台灣最嚴重的「921大地震」,我們其實延後到十月才開學。
我所就讀的東海大學,位於台中,距離「921大地震」震央非常近,在當時是非常接近「死亡」的地方;然而東海大學校園卻美得像是森林公園,尤其是教職員宿舍那一帶,像是靜謐的農村,更別說旁邊還有東海牧場!
十月多,我在歷經了大地震後,以一種「劫後餘生」的心情,珍惜著這校園美麗的角落。當時入手的這張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死與少女四重奏】專輯,就成了我散步時最常聆聽的音樂:
今天喝咖啡,聽這張《"Trout"Quintet&String Quartet"Death and the Maiden"》
舒伯特是藝術歌曲之王,「鱒魚」後來被舒伯特重新寫成了鋼琴五重奏;「死與少女」也被寫成了弦樂四重奏。不只是「藝術歌曲」,舒伯特的室內樂作品在古典樂中也佔有一席之地,只可惜他有生之年,一直只能做個害羞的「貝多芬粉絲」,在自己的朋友圈裡取暖。
【鱒魚五重奏&死與少女四重奏】曲目已經非常大眾,相關曲目解說也很多,我只試著描繪出這些樂曲在我心裡的感想,還有那段東海歲月。
「鱒魚」鋼琴五重奏
罕見的5個樂章室內樂作品(一般是3~4個樂章)。
第一樂章其實有一種歌劇序曲的感覺,一個明亮和弦勾勒出一幅景致優美、寬廣的田園風景畫。鋼琴的彈奏聽得出有些地方模仿貝多芬的作品,尤其是3:30開始那一段,簡直就是貝多芬《三重協奏曲》的影子!幸好最後沒有從「田園」扭曲變成「英雄」。
第二樂章就是閒適恬靜的鄉村感。我在東海校園樹林間漫步,常常聽著這個樂章,或是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第二樂章。貝多芬的第二樂章雖然較有遼闊感,但時常聽到管樂模仿林間鳥鳴聲,回過來再聽聽舒伯特這首五重奏,竟然能巧妙銜接!《鱒魚》的第二樂章,雖然中間不斷地在灰暗的小調間掙扎,但彷彿穿越秘境,最後有一種「柳暗花明」的驚喜!
第三樂章「詼諧曲」,是一般室內樂或交響樂的過度樂章,通常被認為是取代巴洛克或古典時期的「小步舞曲」樂章;一般較為機巧、活潑、刁鑽,當作輕鬆的過門來欣賞即可。
第四樂章則是著名的「鱒魚」主題與變奏,不斷聽到藝術歌曲《鱒魚》旋律在不同樂器、調性之間做變奏,手法有點像是海頓的「皇帝」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
第五樂章作為「終板」(Finale),展現出舒伯特溫暖而幽默的一面,「明、暗」兩種主題不斷交錯,其中偏向小調的旋律有點像是民謠曲風,比起大調的第一主題更有吸引力。
「死與少女」弦樂四重奏
這是我第一部愛上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到目前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仍然有前三名。
第一樂章開頭就有一股肅殺之氣,彷彿直接就看見死神揮起那亮晃晃的鐮刀。有些樂句,像是疑問,有些像是劈砍,一直讓聽者在懸疑的氛圍中不斷奔跑,最後在極弱的尾奏下絕望地結束。
第二樂章一樣是「死與少女」的主題與變奏,和「鱒魚」的第四樂章一樣。不過,「死與少女」的旋律本身就很淒美,尤其在不同的弦樂器上做變奏,如泣如訴;而每個樂器獨奏的時候,其他樂器伴奏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我覺得是聆聽這個樂章時最大的趣味。
第三樂章是「詼諧曲」,和「鱒魚」的第三樂章一樣,是一般室內樂或交響樂的過度樂章。但是我覺得「死與少女」的詼諧曲開頭每個樂器錯開出現,建立出一種空間感,非常立體,更技高一籌。
第四樂章「急板」則是緊張與刺激迸發,作為作品的終章,成功地把氣氛帶到最高潮。每個樂器都展現了矯健的一面,讓我們體會到浪漫時期的「標題音樂」是如何藉由作曲家優異的技巧來鋪陳、勾勒出「地獄之火」烈焰烹煮的場景。
如果舒伯特也為自己的藝術歌曲「魔王」改寫弦樂四重奏,該有多好!
在大地震後,那段日子人間即煉獄,原本安逸的人們被迫接受死亡與災難。然而,死亡與美麗經常並存,我相信,從這場浩劫中走出來的人,都有能力與勇氣,從黑暗當中重新找到人性最堅強、光明的一面。
Schubert:《"Trout"Quintet&String Quartet"Death and the Maiden"》
在各平台追蹤嵐音社
在各音樂串流平台,欣賞我們的作品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歡迎您
贊助我們,或是成為「
讚賞公民」,並按下下面的「
Like」5下,來支持我繼續寫作喔!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