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她被性侵的原因,是因為社會產生了一個性侵她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研究受害者樣貌」跟「檢討受害者」不一樣,前者是客觀的,後者是用客觀的資料做主觀的判斷。

在最近那篇引起爭議的文章《她被性侵的原因》裡頭,作者聲稱「女性受臨時起意性攻擊的比率跟衣著暴露程度有關」,當然,他提不出任何數據作為佐證,但我們退萬步言,假設這個論點是真的,那能不能得出「女生衣服不要亂穿」這種結論?

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解讀。所謂的錯誤,意思是指他的解讀方式只會導致弱勢變得更加弱勢

《她被性侵的原因》上

《她被性侵的原因》上

《她被性侵的原因》下

《她被性侵的原因》下

舉個例子:前一陣子澳洲前總理曾拿出犯罪統計數據,證明澳洲原住民入獄率高於其他族裔,有著較高犯罪率。

這是客觀的數據,但對我來說,是非判斷的原則在於你如何使用這個數據。如果你拿來說明原住民被侵佔的歷史或是受到的歧視,進而爭取更好的福利政策或轉型正義,這樣的行為絕對是值得稱許的;但是,如果你是拿來落井下石,增加弱勢族群的負面刻板印象,給予他們更大的壓迫,那無論背後有沒有數據支持,這個使弱勢更加弱勢的行為本身都應該受到譴責。

把女性受性侵的原因歸咎到女性本身的衣著、個性或舉動也是一樣,把這個觀察拿來研究為何我們的文化不懂得尊重特定類型的女性,與把責任歸給被害人、進而壓縮女性的權利是完全不同的。許多研究都指出,性犯罪的比率首先關乎於這個文化對女性的尊重程度,不去處理權力關係中的壓迫者,反而希望透過改造被害人來解決問題,這種方法永遠不會是合理的處置,況且,在一個連女性衣著自主權都無法被尊重的社會,性犯罪只會更加猖獗

1979年伊朗發生的伊斯蘭革命就是最好的例子,短短幾年間,同一地區的女性從偏向西方、開放的穿著,變成了傳統的伊斯蘭保守服飾,但至今,伊朗仍是女性最危險的國家之一。同樣的,在路透社的調查中,全球女性最危險的國家是印度,其首都新德里更被冠上了「強暴之都」的惡名,這顯然也不是因為印度女性的穿著暴露。

1971年伊朗德黑蘭大學學生的穿著

1971年伊朗德黑蘭大學學生的穿著

同樣的,權力關係也展現在父親、丈夫或男友身上,使他們成了性侵兩造關係中最常見的加害人,在性侵害被害人創傷復原中心的調查中,性侵兩造關係前兩名分別是「父親/手足」(32.4%)、「權威/長輩」(20.6%),在衛福部的調查中,最可能的加害者是「男女朋友」或「普通朋友」,諷刺的是,這篇文章中還提到「家中有一個人的話你必須要聽,因為他是最理解動物的人:父親。」

至於作者聲稱的「受臨時起意性攻擊」,在近10年統計中,被陌生人侵犯的比例是6.5%,還低於被直系親屬侵犯的機率,更荒謬的是,在作者的故事裡,加害者必須先買藥才能下藥迷暈受害人,這稱得上是臨時起意嗎?從犯人買藥決定犯案的那一刻起,這世上可能就注定多了一個受害者,被害人穿再多的衣服也不會減少性犯罪的總數量,唯有減少加害人才可以

不可諱言,人都有著「動物性」,但文明發展的方向是順應著理性而非動物性,研究受害者樣貌進而降低犯罪者出現的機率,這是理性,但檢討受害人只是我們的動物性本能,因為認定受害者具有某些特質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認定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反而會降低我們做出正確判斷或降低傷害的可能性。

上面這段文字就寫在我心理學課本的第一章,但許多自認洞悉社會心理的人,至今仍在用錯誤的歸因產生錯誤的結論。繼續檢討受害者對社會沒有多大幫助,因為犯罪永遠是加害者主動,不是被害者主動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Tsuki Kuang-avatar-img
2020/10/24
 我以為當初談大學宿舍門禁的時候,是要追求「被強暴的自由」呢。自由本來就有代價,而很多時候,人們不願意為了自己所享受的東西而付出相應的價值。當你不願意付出價值的時候,最好的應對方法之一,就是收稅,讓所有人都一起來付出價值。   這也很是有趣啊。因為另一方面來說,「集體」的追求才會使人們縮減他人的行動能力,就比「動物性」來說好了,有些人就是predator,難道縮減他們的動物性會比縮減女性想自由穿著的動物性來得重要嗎?也可以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兩邊都限制,這樣當然會比較「公平」,然而這種追求公平、集體利益與實用性的社會,會變成《禁愛世界》——即使我認為那種極權非常合理,但明顯很多人都不會想要這種極端追求集體感的社會。   我覺得,自稱「客觀」就已經很有問題了吧?「受害」首先,你必須感到自己被「傷害」,但集體的傷害感就是「客觀」了嗎?難道「受害」的定義之中就無主觀成分?   再來說一個不怎麼相關的話題,要說犯罪就得說到法,要說到法就得說到法的執行,要說到法的執行就得說到power projection的影響「範圍」。而這篇文章也稍提及「動物性」,我就得說說:將有相當高多樣性的人類總體社會——或甚至只有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全部納入「一個」犯罪與法的概念之下,這不是暴力、差異抹除,是什麼呢?而我個人會提出的想法是:這種功利性的集體利益追求,是不是有非常嚴重的生命/人性中心思維?這種立場真的可以適用於如此巨大的暴力機器嗎?而如果要允許差異存在,那就回來動物性的話題了:哪種動物性的追求,才是「真理」或接近「真理」或是天高皇帝遠的國家機器終極目的?如果我們強迫了「道德」,為什麼不直接用藥、基改來「修正」這些犯罪的「動物性」?是因為那麼做,不「道德」?那怎麼能說強迫、洗腦的道德會是道德呢?   雖然我這麼吐槽,單純只是抱怨罷了。畢竟台灣這麼小,很難避免「集體」的概念被拉過整個社會呢。
avatar-img
林艾德的大腦迷宮
6.5K會員
274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艾德。 最近突然有感,報紙、網路媒體、新聞頻道各有立場,想靠文字評論生活就必須進入他們的體制,無形中也是接受了他們的束縛;方格子則提供了一個新的機會,看看我們能不能擺脫媒體的綁架,透過直接來自讀者的支持,得到真正獨立思考產生的文字,我想努力看看。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5/24
現在有些人開始喊著要衝進立法院,其實從馬英九第二任期一直到太陽花運動佔領立法院,大叔阿姨們都是在街頭上學到何謂「公民不服從」,後來台北法院在太陽花一審無罪判決中,曾給出公民不服從的七大要件
Thumbnail
2024/05/23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Thumbnail
2024/05/23
當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在議場發言時,指出立院外的主辦單位已經宣布人數超過8千人,國民黨立委們則刻意地發出訕笑試著激怒他,而原本在開直播的黃國昌,聽到周圍國民黨立委的笑聲立刻也陪著笑,同樣的笑容,也曾出現他得知柯文哲要他當法務部長時,也曾出現在傅崐萁友好地摸了摸他的頭後。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2024/01/16
根據台北市過去幾年的民調資料,柯文哲支持度最高的年齡層始終停留在20至29歲,他執政8年後,這些柯粉多數應該落在30至39歲,但這個年齡段柯文哲的支持度並沒有提升,而對柯文哲執政表現「非常不滿意」的比例不分年齡皆大幅成長,顯示他始終只能吸引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而且這些年輕人幾年後變成柯黑的機率很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性騷擾者的心理比你想得恐怖,而且性騷者的心態令人反感。 根據美國一份2016年就業委員會所記錄的13000件性侵犯指控中(這僅是冰山一角),高達83%是由女性所提出,性騷擾事件比你想得還要多,而且受害者有很高比例都是女性。 這些性騷者都非初次犯案,而且幾乎都是慣犯。
Thumbnail
性騷擾者的心理比你想得恐怖,而且性騷者的心態令人反感。 根據美國一份2016年就業委員會所記錄的13000件性侵犯指控中(這僅是冰山一角),高達83%是由女性所提出,性騷擾事件比你想得還要多,而且受害者有很高比例都是女性。 這些性騷者都非初次犯案,而且幾乎都是慣犯。
Thumbnail
性犯罪往往讓被害者陷入心理創傷,而社會對待這類罪行的評價卻與其他犯罪不同,充滿著傳統價值觀、性羞恥和社會禁忌。被害人常常自我懷疑並採取自衛機制,甚至發展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評論者往往無法全面看待事情,並將重心放在被害人身上,這種指責容易產生懷疑和痛苦。被害人經歷隱忍、自我對話和努力弭平傷痕的孤獨
Thumbnail
性犯罪往往讓被害者陷入心理創傷,而社會對待這類罪行的評價卻與其他犯罪不同,充滿著傳統價值觀、性羞恥和社會禁忌。被害人常常自我懷疑並採取自衛機制,甚至發展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評論者往往無法全面看待事情,並將重心放在被害人身上,這種指責容易產生懷疑和痛苦。被害人經歷隱忍、自我對話和努力弭平傷痕的孤獨
Thumbnail
❝大多數被害人,如果面臨陌生人的侵犯,一定馬上反擊,但面對自己信賴之人,如老師、父母或親人,通常是呆在那邊,腦筋一片空白,不知發生什麼事情,或沒有情緒❞ 我認為這段話相當直截了當地擊破了一個每次發生性騷擾或強制性交案件,許多人最常陷入的迷思問題:「當下為什麼不強力抵抗?是不是拒絕表達得不夠明確?」
Thumbnail
❝大多數被害人,如果面臨陌生人的侵犯,一定馬上反擊,但面對自己信賴之人,如老師、父母或親人,通常是呆在那邊,腦筋一片空白,不知發生什麼事情,或沒有情緒❞ 我認為這段話相當直截了當地擊破了一個每次發生性騷擾或強制性交案件,許多人最常陷入的迷思問題:「當下為什麼不強力抵抗?是不是拒絕表達得不夠明確?」
Thumbnail
女孩被性侵了不敢告訴別人,男孩在學校被脫褲子拍照也不敢告訴別人,就這樣子被威脅著然後持續被霸凌,類似的事件太多太多了。 有沒有想過?當我們不斷地看見被害人寧願持續地被傷害也不願意求助親友和社會時,這代表著什麼? 代表著:對這些被害人來說,這個社會比加害人恐怖太多了......
Thumbnail
女孩被性侵了不敢告訴別人,男孩在學校被脫褲子拍照也不敢告訴別人,就這樣子被威脅著然後持續被霸凌,類似的事件太多太多了。 有沒有想過?當我們不斷地看見被害人寧願持續地被傷害也不願意求助親友和社會時,這代表著什麼? 代表著:對這些被害人來說,這個社會比加害人恐怖太多了......
Thumbnail
「女生穿太露會引人犯罪」這句話依舊深植在某些人心中,即便女權聲浪日益壯大,但在兩性平權這條路上仍是高難度的挑戰,我想,我們依舊有好長一段路要奮鬥。
Thumbnail
「女生穿太露會引人犯罪」這句話依舊深植在某些人心中,即便女權聲浪日益壯大,但在兩性平權這條路上仍是高難度的挑戰,我想,我們依舊有好長一段路要奮鬥。
Thumbnail
不知道最近因為什麼因素,性侵這件事情又登上google的熱搜榜。有很多自稱女權的意見領袖經常提到“性侵的成因不是因為性慾,而是因為權力關係”,然而作為一個研究非社會期待女性群體的作家,我認為如果今天我們不強調不符合社會刻板印象的女性被性侵的處境,那麼即使道理講得很多,這個社會也依然相信那些謬論。
Thumbnail
不知道最近因為什麼因素,性侵這件事情又登上google的熱搜榜。有很多自稱女權的意見領袖經常提到“性侵的成因不是因為性慾,而是因為權力關係”,然而作為一個研究非社會期待女性群體的作家,我認為如果今天我們不強調不符合社會刻板印象的女性被性侵的處境,那麼即使道理講得很多,這個社會也依然相信那些謬論。
Thumbnail
認定受害者具有某些特質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認定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反而會降低我們做出正確判斷或降低傷害的可能性。
Thumbnail
認定受害者具有某些特質會讓我們產生一種虛假的安全感,認定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這反而會降低我們做出正確判斷或降低傷害的可能性。
Thumbnail
本文回應對象 (本文回應對象為註冊組長adair本文、陳穎青回應) 性侵害其實是一種「假的」性行為(pseudo sexualacts),它的動力是來自於一種心理功能短暫或慢性失常的現象,所以性慾通常不是性侵害的主要驅力。 性侵的行為成因 ▌權力型(55%) 主要的目的在於證明自己能夠主宰一個人,藉
Thumbnail
本文回應對象 (本文回應對象為註冊組長adair本文、陳穎青回應) 性侵害其實是一種「假的」性行為(pseudo sexualacts),它的動力是來自於一種心理功能短暫或慢性失常的現象,所以性慾通常不是性侵害的主要驅力。 性侵的行為成因 ▌權力型(55%) 主要的目的在於證明自己能夠主宰一個人,藉
Thumbnail
不幸事件中,在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輿論通常會選擇與被害人站在一起,被害人已經身心俱疲了,大眾當然會同情弱者,不去落井下石、說三道四,所以「檢討被害人」似乎是談不得的事。但我覺得,惡人千百種,怪事無奇不有,我們不能控制惡人行為如何、外在的環境如何,但可以控制自身的行為,藉由討論事件發生的過程,或許可以
Thumbnail
不幸事件中,在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輿論通常會選擇與被害人站在一起,被害人已經身心俱疲了,大眾當然會同情弱者,不去落井下石、說三道四,所以「檢討被害人」似乎是談不得的事。但我覺得,惡人千百種,怪事無奇不有,我們不能控制惡人行為如何、外在的環境如何,但可以控制自身的行為,藉由討論事件發生的過程,或許可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