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勵馨舉辦記者會發表性侵害案件的相關統計 [1],「熟識者所為高達七成」這個數據其實自我開始關注性暴力以來沒有太多改變,但似乎許多人仍不清楚;而性侵倖存者有54.5%是未滿18歲的兒少 [*2] 。
勵馨沒有強調的是,18歲以下女性更是受害高風險群,這呈顯出了性暴力議題中,性別與年齡的交織性(intersectionality,或稱「交叉性」)。
與這資訊息息相關者,是我一直想跟大家談的「權勢性侵」判決,雖然因為其他事而圖文製作延宕中,倒覺得可先與此則新聞一道提及部分個人覺得算重要的內容,請見下方。
❝大多數被害人,如果面臨陌生人的侵犯,一定馬上反擊,但面對自己信賴之人,如老師、父母或親人,通常是呆在那邊,腦筋一片空白,不知發生什麼事情,或沒有情緒❞
以上摘自【臺灣高等法院 102 年侵上訴字第 244 號刑事判決】,源於為該案件被害人進行心理衡鑑的專家證人諮商心理師證詞。
我認為這段話相當直截了當地擊破了一個每次發生性騷擾或強制性交案件,許多人最常陷入的迷思問題:「#當下為什麼不強力抵抗?是不是拒絕表達得不夠明確?」
而根據我身邊曾被認識者性騷擾的朋友的經驗,顯於外的「呆在那邊」或「沒有立刻表達不舒服」有時不一定是「腦筋一片空白」,而是「腦中太多困惑」第一時間不確定是自己想太多錯怪行為人或者不相信行為人會這麼做。
另一個也常在各案件新聞下留言看到的提問:「#為什麼拖那麼久之後才要把事情說出來?」以下這段,我認為也非常淺顯地回答了(可將案例替換為其他類似案件情境):
❝對老師高度信賴、不加設防,發生問題時會自覺不對,不敢質疑老師,但身體感覺不舒服... 製造出對自己更不利之處境,可見創傷的過程相當複雜,不僅只於憤怒、焦慮,她氣別人也氣自己,此以一般心理測驗是無法作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創傷治療要用這麼多方法進行... 受到創傷太大,腦神經系統就有痕跡,當時有什麼反應,其後發生同樣受迫場景,就會出現同樣反應,蓋因腦神經系統已留下痕跡,
所以創傷被害人在這種情形下,是無法保護自己的,因為創傷是一層一層的,無形中創傷會越來越大,原來反應就是無法保護自己的反應,其後之反應,亦會如此,邏輯上雖不合情理,但從創傷角度,均屬合理,倘若未經治療,將嚴重影響其後生活,所以 #她的行為會遭先前創傷經驗所限制,#一而再再而三的作出無法保護自己之反應,A女也不會因此對被告沒有感恩或是好印象,就如同亂倫的小孩仍然愛他的父母,但他會希望不要發生亂倫之事❞
根據蒲公英性創傷復原中心統計,平均要經歷約60到160次諮商輔導,倖存者的創傷療癒會出現較顯著的改善,而諮商是讓倖存者在想起這段歷程時,不再那麼痛。[*3]
倖存者的復原是漫漫長路,每位倖存者對於性侵害的身心反應機制也不同,因此身邊的親友若能 #覺察自己是否不小心落入完美被害人迷思(ideal victim myth),並能盡量 #將倖存者視為一個主體(換言之,原則上將決定的自主權交給倖存者,將自我定位為傾聽與陪伴者),且不加諸過多的想像或情緒投射,相信應該會很有幫助。
---
[*1] 查了衛福部的統計資料,似乎沒有說明得很清楚「性侵害」是指刑法上的「強制性交」還是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條的定義,包含社會通俗用語意義上的「性侵害/強暴」、猥褻、性騷擾。
[*2] 勵馨助性侵倖存者復原 籲社會友善 >> https://tw.news.yahoo.com/%E5%8B%B5%E9%A6%A8%E5%8A%A9......
[*3] 同註2。
※ 如對內容有疑問,懇請聯繫討論或指正,感謝。
※ 本人此作品採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授權條款,允許使用者重製、散布、傳輸以及修改著作,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使用時必須清楚提及著作人姓名。
photo credit: UN WOMEN
判決中的迷思破除筆記(一):妨害性自主
發佈於性/別/騷/動 等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Joyance 瞧焉思的沙龍
27會員
50內容數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性別騷,動!
Joyance 瞧焉思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26
這一段的笑點可能是:
(1) 身體任何部位流血都不可能像月經一樣啊!
(2) 切除性器官導致下面出血聽起來好慘;月經雖然帶著重要的生物上意義,但大部份時候讓女性感到不方便與難為情。兩件事聽起來似乎都不是讓人太開心——生理女性笑可能是因為難以理解誰會想擁有月經?生理男性笑可能是連結到自我的閹割焦慮..

2024/01/26
這一段的笑點可能是:
(1) 身體任何部位流血都不可能像月經一樣啊!
(2) 切除性器官導致下面出血聽起來好慘;月經雖然帶著重要的生物上意義,但大部份時候讓女性感到不方便與難為情。兩件事聽起來似乎都不是讓人太開心——生理女性笑可能是因為難以理解誰會想擁有月經?生理男性笑可能是連結到自我的閹割焦慮..

2023/06/20
「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在描述性騷擾行為上,雖生動卻相當不正確。
這句話沒有表達出來的前提是:當Y基於某原因而對X做出了「未先明確徵得X同意(consent)的行為」,這行為對X而言「越過某條身體界線或心理界限」(以下統稱「界線」),而X於「消化/處理」(process)此疑似性騷擾的行為時...

2023/06/20
「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在描述性騷擾行為上,雖生動卻相當不正確。
這句話沒有表達出來的前提是:當Y基於某原因而對X做出了「未先明確徵得X同意(consent)的行為」,這行為對X而言「越過某條身體界線或心理界限」(以下統稱「界線」),而X於「消化/處理」(process)此疑似性騷擾的行為時...

2023/06/04
要說「性騷擾零容忍」很容易,要訂立一個性騷擾事件處理流程也不困難(通常名稱會長成「性別平等...」),真正的問題在於——發生疑似性騷擾時,主管、人資、幹部能否不受到「#完美被害人迷思」(myth of an ideal victim)影響,
(1) 立刻確實地介入保護疑似受害者,(2) 並啟動調查。

2023/06/04
要說「性騷擾零容忍」很容易,要訂立一個性騷擾事件處理流程也不困難(通常名稱會長成「性別平等...」),真正的問題在於——發生疑似性騷擾時,主管、人資、幹部能否不受到「#完美被害人迷思」(myth of an ideal victim)影響,
(1) 立刻確實地介入保護疑似受害者,(2) 並啟動調查。

你可能也想看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鼓勵曾經的性侵與性騷倖存者,將自己的傷痛說出來。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準備好聆聽倖存者的故事。許多倖存者正面臨著自己的傷痛被誤解、被質疑的困境。事實上,性侵帶來的痛苦與「身體界限被侵犯踐踏」的傷痛有關。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鼓勵曾經的性侵與性騷倖存者,將自己的傷痛說出來。然而,並非所有的人都準備好聆聽倖存者的故事。許多倖存者正面臨著自己的傷痛被誤解、被質疑的困境。事實上,性侵帶來的痛苦與「身體界限被侵犯踐踏」的傷痛有關。

臺灣MeToo運動持續延燒,讓某些人不解的是,到底事發當下為什麼不說?事後為什麼不勇敢提起申訴、站出來面對處理?
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關於性騷擾或性侵害在申訴通報後,又會展開一場不容易的司法流程。

臺灣MeToo運動持續延燒,讓某些人不解的是,到底事發當下為什麼不說?事後為什麼不勇敢提起申訴、站出來面對處理?
這篇文章想跟大家分享,關於性騷擾或性侵害在申訴通報後,又會展開一場不容易的司法流程。

性騷擾者的心理比你想得恐怖,而且性騷者的心態令人反感。
根據美國一份2016年就業委員會所記錄的13000件性侵犯指控中(這僅是冰山一角),高達83%是由女性所提出,性騷擾事件比你想得還要多,而且受害者有很高比例都是女性。
這些性騷者都非初次犯案,而且幾乎都是慣犯。

性騷擾者的心理比你想得恐怖,而且性騷者的心態令人反感。
根據美國一份2016年就業委員會所記錄的13000件性侵犯指控中(這僅是冰山一角),高達83%是由女性所提出,性騷擾事件比你想得還要多,而且受害者有很高比例都是女性。
這些性騷者都非初次犯案,而且幾乎都是慣犯。

最近新聞性騷擾頻傳或是在組織間因為權力不對等而造成受害者聲音被壓下去的狀況,一定有一派的聲音說,就是要說出來去通報加害者啊!然而,實際要做到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從受害當下會產生的心理歷程,到後續復原都是一段很長的路,究竟為何性暴力的受害者會難以開口求助?在身旁的人又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忙呢?

最近新聞性騷擾頻傳或是在組織間因為權力不對等而造成受害者聲音被壓下去的狀況,一定有一派的聲音說,就是要說出來去通報加害者啊!然而,實際要做到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從受害當下會產生的心理歷程,到後續復原都是一段很長的路,究竟為何性暴力的受害者會難以開口求助?在身旁的人又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忙呢?
性犯罪往往讓被害者陷入心理創傷,而社會對待這類罪行的評價卻與其他犯罪不同,充滿著傳統價值觀、性羞恥和社會禁忌。被害人常常自我懷疑並採取自衛機制,甚至發展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評論者往往無法全面看待事情,並將重心放在被害人身上,這種指責容易產生懷疑和痛苦。被害人經歷隱忍、自我對話和努力弭平傷痕的孤獨
性犯罪往往讓被害者陷入心理創傷,而社會對待這類罪行的評價卻與其他犯罪不同,充滿著傳統價值觀、性羞恥和社會禁忌。被害人常常自我懷疑並採取自衛機制,甚至發展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評論者往往無法全面看待事情,並將重心放在被害人身上,這種指責容易產生懷疑和痛苦。被害人經歷隱忍、自我對話和努力弭平傷痕的孤獨

❝大多數被害人,如果面臨陌生人的侵犯,一定馬上反擊,但面對自己信賴之人,如老師、父母或親人,通常是呆在那邊,腦筋一片空白,不知發生什麼事情,或沒有情緒❞
我認為這段話相當直截了當地擊破了一個每次發生性騷擾或強制性交案件,許多人最常陷入的迷思問題:「當下為什麼不強力抵抗?是不是拒絕表達得不夠明確?」

❝大多數被害人,如果面臨陌生人的侵犯,一定馬上反擊,但面對自己信賴之人,如老師、父母或親人,通常是呆在那邊,腦筋一片空白,不知發生什麼事情,或沒有情緒❞
我認為這段話相當直截了當地擊破了一個每次發生性騷擾或強制性交案件,許多人最常陷入的迷思問題:「當下為什麼不強力抵抗?是不是拒絕表達得不夠明確?」

衛福部保護司統計資料2014年性侵害案件有17,513件是2005年的翻倍,而從近6成施暴者是親密伴侶、熟人甚至是分手伴侶的身分來看,已打破陌生性侵觀點,帶出「熟識者性侵」現象,我們來看看這傳統禁忌的話題,並希望打破對性侵害的刻板印象和得到一些預防知識。
令人不忍的_家內性侵害
一、清楚表達

衛福部保護司統計資料2014年性侵害案件有17,513件是2005年的翻倍,而從近6成施暴者是親密伴侶、熟人甚至是分手伴侶的身分來看,已打破陌生性侵觀點,帶出「熟識者性侵」現象,我們來看看這傳統禁忌的話題,並希望打破對性侵害的刻板印象和得到一些預防知識。
令人不忍的_家內性侵害
一、清楚表達

最近在推特上看見不少人在討論性騷擾的問題……或者說一直有人討論,只是這幾天好像熱一點,總之這算是一直有人在關注,但好像也只有關注,通常沒什麼結果的議題,因為這類討論絕大多數都是以一開口就註定失焦的方式在進行,基本上幾乎可以保證底下再怎麼討論都只有兩造廢話,或者單方面廢話不斷重複,完全沒任何用處。
看

最近在推特上看見不少人在討論性騷擾的問題……或者說一直有人討論,只是這幾天好像熱一點,總之這算是一直有人在關注,但好像也只有關注,通常沒什麼結果的議題,因為這類討論絕大多數都是以一開口就註定失焦的方式在進行,基本上幾乎可以保證底下再怎麼討論都只有兩造廢話,或者單方面廢話不斷重複,完全沒任何用處。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