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末後才泛起想念——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孃》

2020/11/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堤上凝望的神情,成為彼此記憶中最後的風景,就此別過,請任意地去經歷往後的人生。」
⠀⠀⠀⠀⠀⠀⠀⠀⠀⠀⠀⠀
川端康成的這部經典,讀起來不太好懂,字句彷彿飄散在溫泉鄉的裊裊輕煙之中,令人捉摸不定。時常覺得前後句中間的場景切換過快,很難順接得上。這讓我想起之前讀《睡著也好醒來也罷》的經驗,敘事語氣的感覺很相似,當時和別人討論到這本書時,對方說這是因為作者的寫法比較像是傳統的日本文學,所以可能看不太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想到了這句話,於是有種:「啊,原來是這樣啊。」的感覺。
⠀⠀⠀⠀⠀⠀⠀⠀⠀⠀⠀⠀
故事描述一個學生在伊豆遊歷時,結識了一群遊藝團的朋友,由於路途相近便一起旅行。短短幾天的相處,過程中是愉快的,主角也對遊藝團中的一位名為熏子的舞孃抱有好感,可以感覺得到熏子也有一樣的想法,但礙於現實的因素,兩人依然無疾而終。
⠀⠀⠀⠀⠀⠀⠀⠀⠀⠀⠀⠀
在故事中可以看見在時代的變遷下,有些事會變,有些則恆常存在。例如小說中有一段主角一行人走在山路上,在河邊停下來喝水,團中的阿媽讓主角先喝,並說:「女人喝過的水,怕是髒了。」以現在的角度看來,令人相當傻眼。主角和遊藝團間也彷彿有道隱形的牆般,可以看見在相處過程中主角並特別不在意身分的問題,但遊藝團的成員都還是會刻意的保持距離,感覺是怕壞了學生哥的名聲,因為就連一起吃飯的時候旅社的老闆娘還偷偷和主角說:「請這種人吃飯,浪費了。」最讓人起雞皮疙瘩的地方不是這些事情存在,而是活在其中的每個人對此都深信不疑,於是受到不平等對待的人居然就這麼習慣了。
⠀⠀⠀⠀⠀⠀⠀⠀⠀⠀⠀⠀
主角與熏子間的感情,應當是本篇重點,所佔篇幅卻不多,但留下了很悠長的餘韻。他們倆人見面總是得有第三人在場,不是熏子的哥哥,就是阿媽。只有在山間趕路時,主角刻意加快腳步甩開所有人,只有熏子拉起裙擺緊跟在後頭,卻還是永遠保持大約兩公尺的距離,不再靠近。那樣的距離再往前進一步會發生什麼事?讓人想起梁靜茹的歌 :「若如果拿來當藉口,那是不是有一點弱?」而在是什麼樣的如果橫亙在兩人之間,讓他們彷彿是林中的兩棵樹,天上的兩枚星星,僅在咫尺,卻永遠只能遙望。
⠀⠀⠀⠀⠀⠀⠀⠀⠀⠀⠀⠀
汽笛聲把一切吹得很遠很遠,日未落,但舞孃的身影已成為遙遠的昨天。我躺在甲板上不顧他人眼光暢快地流淚,若有人問起原因,只是淡淡地回答:「我剛剛,同她離別了……。」
⠀⠀⠀⠀⠀⠀⠀⠀⠀⠀⠀⠀
故事到這裡,已是終末,主角才第一次將情感外顯。而這樣的節制是我覺得川端康成的文章最美的地方,他筆下的角色永遠給人欲言又止的感覺,不論是描寫對話或心裡的念頭,都很想叫他再多說點什麼。從一開始的不解,再讀一次後像是把什麼嚥下去似的不快,再到後來,那些空白變成像是薄霧般輕輕地披覆在整個畫面之上,那些空白的部分都成舞蝶似的,翩翩飛在角色灼熱的視線之間。
⠀⠀⠀⠀⠀⠀⠀⠀⠀⠀⠀⠀
何必把話說得那麼清楚呢?就讓那些意念保持各自解讀的空間,相信留在彼此心中的,必定都是美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河野若悠
河野若悠
比起風景更愛看動物的眼睛,那裡面有世界最初的模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