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日本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餘生意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文:楊照

童年生涯與《源氏物語》

川端康成特別凸顯自己和日本傳統之間的關係,尤其是平安朝文學美學對他的影響。他和平安朝文學確實結緣甚早,《源氏物語》以一種奇特的方式進入他的生命,在他的青少年成長中占據了奇特的重要位置。

川端康成曾寫過一篇文章描寫他的幼年經驗。文章有個悲哀的標題,叫做〈參加葬禮的名人〉。他說有一段時間左鄰右舍看到他,都叫他「參加葬禮的名人」。因為他小小年紀已經參加過太多葬禮了。

兩歲的時候他父親去世,兩歲半的時候母親又死了。在川端康成早期寫的掌中小說,有一篇〈母親〉,那是取材自家人長輩告訴他父親與母親的故事改寫而成的。

小說中有一段,妻子正在用酒精替生病的丈夫擦拭身體,丈夫清瘦的肋骨間浮現了一層汗垢。丈夫跟妻子說:「我得的是胸部的毛病(肺結核),心臟附近已經快被病蟲蝕光了。」妻子哀怨地回應:「現在病菌比我更接近你的心了。自從你生病之後,就不讓人親近,惡意關閉了那扇和人溝通的門,把我都擋在外面了。我也知道,如果你現在還有力氣,你大概會拋棄我離家出走,讓我找不到你吧。」

丈夫無奈地說:「那我們就三位一體,我、妳和病菌一起殉情吧!」妻子的反應是:「能夠一起死了倒好,你既然病得不想活了,我也不願意自己偷生。」

在真實的人生中,川端康成的母親因為照顧得了肺結核的丈夫被感染了,以至於丈夫病逝後沒多久她也同樣死於肺結核,使得兒子年紀很小就成了孤兒。在小說中,川端康成想像,母親其實是抱持著殉情般的意念,明知道會被感染而刻意不避開的,如此使得父母的故事增添了一份悲懷。

小說中丈夫還是勸妻子,畢竟生了小孩,必須考慮還需要照顧的孩子。他以自己的童年為例,說:「我自幼生母便去世了,很了解這種感覺,妳不要讓我們的小孩未來也承受這樣的痛苦。」然而妻子聽到這裡卻激動起來,一面叫著一面撲向丈夫的嘴唇,丈夫必須緊緊抓住妻子的衣領阻止她。妻子邊掙扎邊叫著:「讓我吃吧,讓我吃吧!」丈夫雖然已經很瘦了,卻還是使盡力氣制止了妻子。

接著出現了詭麗奇豔的畫面。因為衣領被拉住,妻子豐滿的乳房從敞開的衣襟間露了出來,丈夫太用力了吧,以至於吐出一口鮮血,豔紅色的血正巧染在雪白的圓乳上。丈夫驚慌地提醒:「那個乳房可不能再讓孩子吃了!」

川端康成用這種方式,賦予父母之死,自己成為孤兒的緣由一份強烈的傳奇性,作為一種對於孤兒痛苦經驗的慰藉與救贖。

父母過世之後,留下了兩個小孩──川端康成和姊姊。姊姊住到阿姨家裡,但到川端康成七歲時,祖母死了,三年後,姊姊也死了。十三、四歲時,祖父生了重病,經常臥床,到他十五歲,祖父也去世了。才到青少年階段,他已經參加那麼多次親人的葬禮了。

二十六歲時,川端康成發表了自己十六歲守著即將過世的祖父所寫下來的日記。他是由祖父母帶大的,老人家不放心,總是將他關在家裡不讓他隨便出門,如此養成了內向而脆弱的性格。祖父重病時,他沒有事做,也沒有什麼朋友,於是就守在祖父的病床邊讀《源氏物語》。

raw-image

《源氏物語》是用古日語寫成的,現代日本人無法直接讀懂,然而少年川端康成就這樣半懂不懂地一直讀下去,彷彿靠著那樣的閱讀,讓自己離開現實,穿越時空去到一個既陌生又美麗的平安朝世界裡。


川端美學的核心──物之哀

那個世界有一種特別的精神,記錄、保留在《源氏物語》中,進而貫串了日本傳統文學,透過這樣的經驗,深深感染了川端康成,成為他文學美學的核心。那就是「物之哀」。

日本的歷史與文化中,「物之哀」無所不在,但這個觀念很難明確地說清楚。可感而不可說。勉強要用理性語言解釋的話,「物之哀」大致可以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萬物皆有其哀」,因為萬物都在時間之中,時間帶來變化,時間更帶來必然的毀壞,沒有任何事物能夠抵抗時間保持不變,人能想像永恆,然而圍繞著人生的一切卻都不可能永恆,因而顯露其「哀」。萬物難道沒有其樂嗎?對於平安朝的人來說,萬物在不斷地老化、衰頹,所以樂是短暫的,哀是必然的,哀是長遠的。 

第二層意義是,人類所有的情感之中,以「哀」──哀傷、哀愁為最深刻、最寶貴。川端康成有一本名著中文翻譯為《美麗與哀愁》,日文原文是《美しさと哀しみと》,中文譯不出來的是兩個「と」,文法上,這是「同位格」,不只表示「美麗」與「哀愁」,而且有著「美麗即哀愁」、「哀愁即美麗」的意思。美麗與哀愁永遠在一起,哀愁最美,美中必有哀愁。

 「美麗即哀愁」、「哀愁即美麗」:美麗與哀愁永遠在一起,哀愁最美,美中必有哀愁。

「美麗即哀愁」、「哀愁即美麗」:美麗與哀愁永遠在一起,哀愁最美,美中必有哀愁。

關於這層意義,基恩(Donald Keene)曾經引用希臘悲劇理論來說明。亞里斯多德解釋戲劇時說的,喜劇來自於現實,喜劇之所以令人發笑,因為在劇中反映了現實的混亂、無序。相對地,悲劇的位階高於喜劇,因為悲劇比較純粹,在哀傷痛苦中,現實裡的種種瑣碎、混亂無法入心,被排除出去了,使得生命純淨,得到了昇華的效果。那種昇華之美,只能存在於「哀」裡。

什麼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美?什麼時候我們可以超越有限的、凡俗的生命,而進入到美的境界?那就是當我們沉浸在哀愁裡的時候。哀愁使我們認知到自我的限制,哀愁也使我們理解到我們和外界一種深刻的關係。所以最純粹的感情,來自於哀愁。唯有描寫哀愁、捕捉哀愁,我們才能了解人間之美。

「物之哀」的第三層意義,扣回第一層意義,但凸顯了人的特殊性。萬物皆有其哀,然而人卻不只感受自身被時間不斷沖刷改變之哀,還能感受到其他事物的變化衰敗,因而有所哀。甚至因為人的這種共感體會,萬物之哀才能被表達出來,存留在人所創作的文學、藝術作品中。

人和物之間,沒有決然的分別,人會產生與物同一之感。人什麼時候會覺得和萬事萬物,和周遭的自然最為接近?西方浪漫主義傳統選擇的情境可能是孤寂、寧靜,而日本平安朝所認定的卻是:人感到悲哀時──悲哀使人特別意識到時間的無情,於是為自己悲哀,也同時憐憫那些河川裡被沖刷的石頭,在那個時候人和石頭有了一種因為「哀」而產生的連繫關係。

書名:《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名家十講4) 作者:楊照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時間:2022年04月02日

書名:《壯美的餘生:楊照談川端康成》(日本文學名家十講4) 作者:楊照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時間:2022年04月02日

作者介紹|楊照

raw-image

本名李明駿,一九六三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週報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BRAVO FM91.3電台「閱讀音樂」、公共電視「人間相對論」節目主持人,並固定在「誠品講堂」、「敏隆講堂」、「趨勢講堂」及「天下文化人文空間」開設長期課程。擔任麥田「幡」書系策畫人,選書並主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別具代表性之作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麥田出版的沙龍
42會員
67內容數
麥田出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文 / 張金堅 本人行醫近半個世紀,診治超過萬名乳癌病友,在這漫長歲月,見證許多癌友的重生或不幸往生。對外科醫師的我而言,面對癌友是生命的交託,常要在「穩定」與「挑戰」間取捨,有時充滿專業與自信,但也有挫敗的時候。有幸拜讀本書作者陳女士的新作,最深刻的印象是,她非常另類,兼具理性、感性與知性。流露特
Thumbnail
2022/10/19
文 / 張金堅 本人行醫近半個世紀,診治超過萬名乳癌病友,在這漫長歲月,見證許多癌友的重生或不幸往生。對外科醫師的我而言,面對癌友是生命的交託,常要在「穩定」與「挑戰」間取捨,有時充滿專業與自信,但也有挫敗的時候。有幸拜讀本書作者陳女士的新作,最深刻的印象是,她非常另類,兼具理性、感性與知性。流露特
Thumbnail
2022/09/05
美國CIA中國專家白邦瑞,揭露美國過去從政府高官至一般民眾如何被中共欺騙的過程,並逐步分析中共對美國「霸權」不懷好意;如何無中生有「顛覆政權的境外勢力」箭靶,對外國仇恨的政治工程是怎麼煉成的;以及中共在過去四十年間的外交戰略中,針對不同時機的「勢」而發展出韜光養晦、無為借力等策略,並強調「儒家文明圈
Thumbnail
2022/09/05
美國CIA中國專家白邦瑞,揭露美國過去從政府高官至一般民眾如何被中共欺騙的過程,並逐步分析中共對美國「霸權」不懷好意;如何無中生有「顛覆政權的境外勢力」箭靶,對外國仇恨的政治工程是怎麼煉成的;以及中共在過去四十年間的外交戰略中,針對不同時機的「勢」而發展出韜光養晦、無為借力等策略,並強調「儒家文明圈
Thumbnail
2022/09/05
美國CIA中國專家親身懺悔美國過去對於中國的「五大誤判」:美中交往能帶來完全的合作、中國會走向民主之路、中國是脆弱的小花、中國希望和美國一樣、中國的鷹派力量薄弱。
Thumbnail
2022/09/05
美國CIA中國專家親身懺悔美國過去對於中國的「五大誤判」:美中交往能帶來完全的合作、中國會走向民主之路、中國是脆弱的小花、中國希望和美國一樣、中國的鷹派力量薄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Thumbnail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Thumbnail
2023年3月,大江健三郎逝世。整個二十世紀,日本只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的作品寫日本傳統之美,大江健三郎則是風格迥異,其作品有著存在主義的關懷,對於生死和戰爭做出深刻的省思。〈死者的傲氣〉是大江健三郎學生時期的短篇小說,他在當時就已經因為存在主義的風格而受到矚目。
Thumbnail
2023年3月,大江健三郎逝世。整個二十世紀,日本只有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的作品寫日本傳統之美,大江健三郎則是風格迥異,其作品有著存在主義的關懷,對於生死和戰爭做出深刻的省思。〈死者的傲氣〉是大江健三郎學生時期的短篇小說,他在當時就已經因為存在主義的風格而受到矚目。
Thumbnail
  我們對原生家庭總有一種矛盾的情感:企盼著在這個家裡得到認同與容身之處,但離開了家,又迫不及待的伸展出不屬於這個家的、更理想的自我;回到家後,再將不符合父母期望的深深隱藏起來,直到足以將那份企盼消化到不再受到影響。於是在企盼與隱藏、渴望又迴避的過程裡,總會錯失了那些應該表達的話語。
Thumbnail
  我們對原生家庭總有一種矛盾的情感:企盼著在這個家裡得到認同與容身之處,但離開了家,又迫不及待的伸展出不屬於這個家的、更理想的自我;回到家後,再將不符合父母期望的深深隱藏起來,直到足以將那份企盼消化到不再受到影響。於是在企盼與隱藏、渴望又迴避的過程裡,總會錯失了那些應該表達的話語。
Thumbnail
76 完結篇+大總結   曾經有人問過我,為什麼我都寫些悲劇故事,甚至作品讀來總是參雜著一 股淡淡哀愁感?   說實話,不是我願意這樣,我也希望寫出充滿歡樂與正面性的文章,但我 無法……我就是不能……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的人生就是一齣悲劇,註定只有難以改變的命運……   我不喜歡悲劇,我討厭悲劇
Thumbnail
76 完結篇+大總結   曾經有人問過我,為什麼我都寫些悲劇故事,甚至作品讀來總是參雜著一 股淡淡哀愁感?   說實話,不是我願意這樣,我也希望寫出充滿歡樂與正面性的文章,但我 無法……我就是不能……   答案很簡單,因為我的人生就是一齣悲劇,註定只有難以改變的命運……   我不喜歡悲劇,我討厭悲劇
Thumbnail
我見過垂垂老矣的長者,也見過含苞待放的新生, 我見過金榜題名的榮耀,也見過名落孫山的黯然 我見過喜嫁新婚的甜蜜,也見過生離死別的痛苦 生命的進程止不住的翻騰,一波又一波的浪花,不停的衝刷。時光匆匆掩蓋的是歲月的流沙,卻將回憶的傷痕逐年放大。
Thumbnail
我見過垂垂老矣的長者,也見過含苞待放的新生, 我見過金榜題名的榮耀,也見過名落孫山的黯然 我見過喜嫁新婚的甜蜜,也見過生離死別的痛苦 生命的進程止不住的翻騰,一波又一波的浪花,不停的衝刷。時光匆匆掩蓋的是歲月的流沙,卻將回憶的傷痕逐年放大。
Thumbnail
〈生老病死生〉 綠葉盎然成; 黃葉歲月痕; 紅葉美如夢; 棕葉落歸根。 腐葉滋養份; 嫩葉展新生。 葉葉看人生, 生老病死生。 世上的點點滴滴都是美麗的詩句, 透過對話,映照出心的世界, 讓意外的療癒與啟發, 成為珍貴的禮物。
Thumbnail
〈生老病死生〉 綠葉盎然成; 黃葉歲月痕; 紅葉美如夢; 棕葉落歸根。 腐葉滋養份; 嫩葉展新生。 葉葉看人生, 生老病死生。 世上的點點滴滴都是美麗的詩句, 透過對話,映照出心的世界, 讓意外的療癒與啟發, 成為珍貴的禮物。
Thumbnail
川端康成生長於「大正民主」時代,經歷軍國主義風行的昭和年間,見證戰爭爆發時日本社會如何群情激昂,更親身體會終戰帶來的舉國恥辱。在日本戰敗與摯友橫光利一死去的雙重打擊下,影響他畢生創作的「餘生意識」就此形成。如此苟活的餘生,該何以延續?他決心尋找讓日本人能夠藉此重新站起來的理由。
Thumbnail
川端康成生長於「大正民主」時代,經歷軍國主義風行的昭和年間,見證戰爭爆發時日本社會如何群情激昂,更親身體會終戰帶來的舉國恥辱。在日本戰敗與摯友橫光利一死去的雙重打擊下,影響他畢生創作的「餘生意識」就此形成。如此苟活的餘生,該何以延續?他決心尋找讓日本人能夠藉此重新站起來的理由。
Thumbnail
四月二十五參加木馬文化日本文學講座「瞧!一鍋滾燙的欲望:談芥川龍之介煎熬的小說哲學」,本想帶著輕鬆心態聽講,兩周後又興起整理筆記的念頭,畢竟寫下,是另一種真實存在。 不瘋魔不成活完整傳達日本文豪們的特性——變態,不管何種形態、風格,確實都在追求極致, 川端康成的物哀憐矜,谷崎潤一郎虐戀肉慾,鬼才芥
Thumbnail
四月二十五參加木馬文化日本文學講座「瞧!一鍋滾燙的欲望:談芥川龍之介煎熬的小說哲學」,本想帶著輕鬆心態聽講,兩周後又興起整理筆記的念頭,畢竟寫下,是另一種真實存在。 不瘋魔不成活完整傳達日本文豪們的特性——變態,不管何種形態、風格,確實都在追求極致, 川端康成的物哀憐矜,谷崎潤一郎虐戀肉慾,鬼才芥
Thumbnail
「堤上凝望的神情,成為彼此記憶中最後的風景,就此別過,請任意地去經歷往後的人生。」
Thumbnail
「堤上凝望的神情,成為彼此記憶中最後的風景,就此別過,請任意地去經歷往後的人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