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雄割據的食物配送市場
Delivery Hero在2011年在德國柏林創立,短短9年的期間快速成長為全球性的食物配送公司,其業務涵蓋全球42個國家,並在2020年取代深陷金融醜聞的德國Wirecard成為DAX30的成分公司。雖然成立至今尚未盈利,但投資者對DH還是深具信心,尤其今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對於DH的表現更有推波助瀾的效果,具體表現可以呈現在節節高升的股價上。
據研究估計[1],在2024年整體線上食物配送市場可以達到1645億美元的規模,2019年到2024年的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可以達到11.4%,再加上電子商務科技的普遍,消費者對便利性以及最後一哩路(last mile delivery)運送的需求提高,市場足以容納大大小小的公司競爭。從自帶配送的餐廳,到與平台合作運送服務,甚至到平台的中央餐廚配送,多樣化的食物類型、簡單的點餐平台與在地化配送網絡都標誌著這個市場是五彩繽紛、極具地方特色但也激烈競爭。
每個市場有其領導品牌以及大大小小的競爭者。以美國市場來說,在2020年Doordash佔有45%的市場佔有率[2],其他競爭者像Uber Eats與Grubhub則在20%上下,競爭第二的位置。在歐洲的部分,Delivery Hero, Just-Eat Takeaway, Deliveroo分別在不同國家激烈廝殺;而在中國大陸則是由當地的品牌“美團”佔有領導地位;其他的亞洲國家則主要由DH旗下的foodpanda與Uber Eats來競爭。如果以收入與營運國家數量來說,大致可以從這個圖看出一些端倪。

Source: https://www.businessofapps.com/data/uber-eats-statistics/
其中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Just-Eat Takeaway在2018年吃下了DH的德國市場(品牌:Lieferheld, Pizza.de and foodora),標誌著DH正式打包離開了家鄉,全心全意出外打拼;而在2020年Just Eat又收購了美國的Grubhub,正式插旗北美市場。雖然總營運國家不比DH與Uber Eats多,且主要著重在歐洲與美國市場,但其仍雄霸一方,規模在其他兩者之上。
Delivery Hero擴張的腳步也沒有停歇,從2011年創立以來,已經陸續透過收購進入各個國家,營運超過40個國家,每天有超過400萬筆訂單,旗下的品牌在台灣與亞洲區有大家熟知的foodpanda,在北歐有foodora,以及各國當地的食物配送品牌。前面提到DH將自身的市場賣給了Just-Eat,根據公司的說法是,德國的外送配送率是全歐最低,所以DH更傾向於把錢投資在更有機會的新興市場,這樣的舉動不僅十分理性大膽,但也同時具有前瞻性。
Uber Eats在北美遭受激烈競爭,在歐洲市場與亞洲市場承受來自Just-Eat與DH的壓力也不小,在2019年退出了南韓以及印度市場,後來又結束了在捷克、埃及、羅馬尼亞、烏克蘭、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的營運。雖然每年營收不斷擴大,成長率也相當驚人,但營運成本也隨之提高,跟其他各大競爭者一樣,從開始至今仍舊難以獲利。因爲消費者不願意負擔過高的運送費用,而配送員也不願接受過低的酬勞,這個結果就是降價流血競爭,看誰更有能力接受虧損。
Delivery Hero商業模式
食物配送的商業模式基本上差不多,以Delivery Hero來說,DH提供本土化的餐廳POS點餐系統,餐廳能夠即時看到來自平台上的訂單,除此之外,DH提供產品包裝、廣告、印刷與配送的服務。營收的主要來源是每筆訂單一定比例的佣金,其他部分是運送費以及在平台搜索時將餐廳置頂的廣告費用。在2019下半年,DH也開始推出所謂的“dark stores”、”dark kitchen”,這是類似中央廚房的形式,只有單純配送餐點,靠著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更高的獲利空間,配送更可以壓縮到15分鐘以內。
未來發展的方向著重在提供更簡便的點餐流程、更豐富的美食呈現方式、個人化的餐廳推薦系統、更多元的付費選擇等等,目的要讓消費者重複透過平台來點餐。除此之外,由於配送網絡已經形成,舉凡雜貨店、藥局、花店等都會是合作發展的對象,相關的平台也在逐步推展,在2019年,在全球各市場相關的訂單每月已超越1百萬張,這會是帶給DH未來發展強而有力的引擎。
物流3.0:Quick Commerce
Delivery Hero在2020年有超過50萬家餐廳在訂餐平台上,平均在28分鐘內可以將食物送達,而在某些區域,雜貨配送甚至可達15分鐘以內,這標誌著eCommerce已經逐漸進化到下一個階段,同Delivery Hero的CEO兼創辦人Niklas Östberg所說的:「We have now entered the era of quick commerce. 」
一般的電商配送需要3-5個工作天,然而在配送普及化的狀況下,這種last mile的配送競爭也漸趨白熱化,各大平台像Delivery Hero, Amazon, Zalando紛紛推出同日配送的服務,誰能在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內搶得先機,就有機會搶佔這個預計到2030年全球4480億歐元的市場[3]。

source: Delievery Hero
Q-Commerce的一大特徵是雙輪而非傳統的貨車。目前DH與超市、雜貨店、咖啡店、藥局等合作,擁有超過15000個合作店家做單日貨物的配送服務,透過每個在街上奔走的配送員與龐大的接單社群,Delivery Hero可以達到24/7且60分鐘內送達的使命,其平均配送的距離在2.2公里,透過雙輪的便利性,接近即時的配送從不可能變為可能。
Amazon很久就注意到這樣的趨勢,從到無人機配送的開發,到最近推出的Amazon Flex,讓每個人透過自己的交通工具成為配送員,賺取額外的時薪。這樣的零散化物流成為了趨勢,傳統上我們習慣穿著制服的物流公司配送員可能慢慢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會是隔壁老王XD。
要能驅動整體食物配送網絡,背後需要有強大的科技技術來支撐。舉凡存貨管理、整體配送員的經營、路徑的計算、匹配、動態計價、時間估計、預測與客戶個人化體驗等等,與其說Delivery Hero是食物配送公司,倒不如說是一間科技公司,如同Uber, Airbnb, Zalando等等,這些公司已經跳脫出我們傳統認知的服務業範疇,更多的是展現在科技上的雄厚實力以及對該產業服務的細膩理解。
進入市場最快的方法就是併購
在地配送網絡的建立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在現今快速競爭的時代,要進入一個市場最快的方法就是透過併購,像是DH透過收購南韓的Woowa Brothers來進入南韓市場,進入日本的腳步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放眼望去,除了中國市場,英美這兩個大市場DH也還沒有任何的機會。
在UK,本土的Deliveroo正在跟Uber Eats以及Just Eat Takeaway爭搶地盤,DH執行長也坦言,對他來說收購是進入市場最快的辦法,但主要問題還是成本與報酬。在美國市場,歐洲的Just-Eat收購了Grubhub,雖然美國的市場非常誘人,但對DH來說,將有限資金投入在最有價值的地方是當務之急,也是股民對於仍未獲利的DH最基本的期望。
配送市場持續整合是大趨勢
食物配送是個非常競爭的市場,尤其現在人手一機,資訊非常透明,消費者可以自由地在不同平台轉換,找到最喜歡的餐廳與食物下單。由於配送時間很短,消費者更注意的是哪一家平台食物比較吸引人、費用比較低廉,而不在乎是哪一家公司品牌做配送;對此平台公司需要做大量的投資來維持消費者,也必須有足夠的銀彈來抵抗價格競爭;此外透過不斷的併購來獲取當地消費者、餐廳與配送網路來達到規模經濟,這也是一路以來DH與其他配送巨頭進行的策略,而未來還有哪些在地的公司被併購,會是這個市場值得觀察的一點。
喜歡我們的文章嗎?請持續按讚、追蹤與訂閱喔! :)
你們的支持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1] Source: https://www.researchandmarkets.com/reports/4775751/online-food-delivery-market-global-industry
[2] Source: https://secondmeasure.com/datapoints/food-delivery-services-grubhub-uber-eats-doordash-postmates/
[3] Source: Delivery Hero company pres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