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談日本雅樂:鳥兒飛落到星狀的庭院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春日權現驗記繪卷 第2卷(部分) / Takashina Takakane,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日本雅樂,一般當然都說是中國古樂之遺,屬於「禮失求諸野」的那種。但其實與中國雅樂不是同一概念。
這二十年來,我在台灣大陸推廣禮樂文化,常有人來問日本雅樂如何,或以日本雅樂來繩度我們恢復的雅樂。這也難怪,由於文化斷層,現在想恢復,多半要取途於日本。所以大家都會以日本為模型來想像唐風。
但這其間其實還有不少落差必須注意。為了稍做說明,我迻譯了寺內直子《雅樂を聴く:響きの庭ヘの誘い》第一章(二〇一一年岩波書店出版)以供參考。請先讀,再看我譯後的說明:
若問雅樂是什麼,回答起來還真不容易。
雅樂是日本音樂與藝能史中最早登場的項目,含有豐富的儀式性。幾經歷史洗汰,如今之雅樂,包涵起源於本土的神道系歌舞;大陸傳來的各類器樂合奏音樂;有音樂伴奏、戴著異國風情的面具及華麗裝束演出的舞樂等等。
但狹義的雅樂,仍專指渡海傳來的樂舞,在日本諸藝能中特具異彩。日本音樂與藝能中,歌語以少數音樂伴奏的,稱為「聲之藝能」;與多種樂器合奏的不屬一類,唯雅樂例外。
雅樂表現形式,是宮廷貴族長年累月儀式化之結果,多在宮中或寺社禮儀場合使用,配合儀式,莊嚴神聖。但在這總體儀式感之中,它又仍有各個不同美感樣式。底下我就簡單對雅樂的音樂、歌詞、舞蹈諸特徵及歷史軌跡略做說明。

一、雅樂釋詞

雅樂一詞,指中國古代依孔門禮樂思想而形成的音樂,正聲配以正行。正,代表中正和平之秩序,若國家衰亂、人行不端,樂音自亦邪亂,所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歷代皇帝對此均極重視,正樂律,被視為國家管理之一重大事務。
這是因為中國知識人教養以六藝為內容,六藝者,禮樂射御書數是也。禮樂居其首,可見此事在中國人心目中之地位,亦為政教攸關之事。故「雅樂」具體指的就是:依據儒家禮樂思想,實踐表現於祭祀天地神祗及祖先的儀式音樂。
儒教的雅樂,是歌、舞和多種樂器合奏的音樂,分上下兩部,稱為堂上登歌、堂下樂。依宋代馬端臨《文獻通考》(一三一七年)之考證,唐代堂上登歌是用琴瑟來配合歌唱,堂下器樂演奏則有鐘、磬、琴、瑟、笙、篪、鑰、簫、塤、柷、敔、拊、搏、建鼓、應鼓、朔鼓、靈鼓、靈鞀、雷鼓、雷鞀、路鞀、鞀鼓等。跳著佾舞,手持雉尾與笛的是文舞,若持盾與斧就是武舞了。
中國的這套雅樂形式與禮制,影響了周邊所有地區。像韓國的雅樂就是中國宋代傳過去的。在朝鮮末期的李朝時期頗獲發揚。日本殖民統治時期(一九一〇~一九四五年),這套樂制直接歸日本宮內省管轄。
韓國獨立以後,韓國國立國樂院也繼續繼承著這種傳統藝術音樂。首都市內現在仍有安置歷代君王牌位的宗廟、祭祀孔子的文廟,春秋以雅樂致祭。其用樂,編鐘十六個為一組,編磬也是十六枚,還有用棒子擊打箱底的柷,與老虎背上一排竹子可用來刮奏的敔等。

二、中國的燕(宴)樂、俗樂、胡樂

在中國,雅樂之另一方,是世俗音樂,一般即稱為俗樂。這些俗樂,有許多是經由「絲路」,自西域傳入中原地區的胡樂。唐代俗樂,便屬於這種胡漢融合的音樂。宮廷宴饗則用燕樂。
唐初燕樂,有清樂伎、西涼伎(甘肅省)、高麗伎(高句麗)、天竺伎(印度)、龜茲伎、疏勒伎、安國伎、康國伎、高昌伎十種,又稱為「十部伎」。
清樂伎是俗樂,西涼伎以下均屬胡樂,它們的樂器也是中原本土與周邊民族雜混的,地域色彩極其豐富,比雅樂還繁雜。有箏、笙、笛、臥箜篌、阮咸,方響、尺八、琵琶(以上俗樂器);琵琶、豎箜篌、篳篥、簫、五弦琵琶、腰鼓、雞婁鼓、答臘鼓(揩鼓)、銅鈸(以上胡樂器)。
這些,大抵也渡海來到了日本。

三、日本的歌舞

日本自古就與大陸交流,文化輸入甚多。六世紀時,朝鮮半島音樂傳來之事,還記載於《古事記》中。七世紀以後,遣隋使遣唐使絡繹於途,大陸藝能更是大規模傳入。
當然,在大陸藝能尚未傳入之前,日本列島本來也有歌舞。彌生時代,古墳時代出土的埴輪、鈴等遺物,以及奈良時代、平安時代一些故事書的記載,如《續日本紀》《東大寺要錄》《正倉院文書》《令集解》《類聚三代格》《內裡式》《貞觀儀式》《西宮記》《北山抄》《江家次第》等,均可以看到許多。有神樂、久米舞、五節舞、田舞、東遊、倭(和)舞、大歌、吉志舞、盾伏舞、筑紫舞、諸縣舞、國棲歌笛、隼人等各種藝能在宮廷中演出。
其中筑紫舞、諸縣舞、國棲歌笛、隼人,也在服屬大和朝廷的地方豪族處演出。如奈良吉野地方,即有國棲的遺存,隼人則在南九州島島島還有。另外,神樂、東遊、倭舞、久米舞、五節舞(大歌),於今亦尚存在。
御神樂,是宮中傳承的樂舞,規格較高,與全國各地施行的里神樂不同,故特稱為御神樂。目前每年十二月在皇宮神座前都還會舉行御神樂之儀演出。是規模盛大的活動,內容可分為淨場、神降、神作、神去四大部分。宮內廳樂部現在演出時,在執行長的指揮下,以神樂笛、篳篥、和琴、笏拍子伴奏,曲目分別為:
淨場:庭燎、阿知女作法
神來(采物):榊、幣、韓神
神作:薦枕、志都也、磯等、筱波、千歲、早歌
神去:吉利吉利、得錢子、木棉作、朝倉、其駒
這個次序大約是十一世紀時定的,平安時代則要比現在的曲目多一倍呢!
東遊,東國(駿河國)原是地方藝術,後來被吸收進宮中的。倭(和)舞則是大和地方的。現在宮裡春分秋分舉行皇靈祭,祀拜皇室先祖,下鴨神社、春日大社、石清水八幡宮、鶴岡八幡宮、冰川神社等地也配合之。以一歌、二歌、駿河歌、求子歌、大比禮歌等複數歌曲形成組曲,駿河歌、求子歌還配了舞,以高麗笛、篳篥、和琴、笏拍來伴奏。
相對於倭舞、東國、駿河地方的歌舞和畿內大和地方的歌舞藝能,宮中十一月行鎮魂祭,奏《大直日歌》,伴以《倭歌》之舞。鎮魂祭,是指太陽之力在一年冬至季節時衰弱了,故要把天皇之靈性活化之謂,鎮魂實為振魂。伴奏用的是龍笛、篳篥、笏拍子等。
久米舞與五節舞,現在於天皇即位的大嘗會上演出。久米舞,由久米歌的複數歌曲組成,舞者著宮中武官裝束,中途會拔出太刀來舞動。歌詞是描述天皇家祖先平定地方豪族後勝利祝壽之情狀。由古代入仕大和朝廷的久留米部人傳承著。
五節舞,以《太歌》伴奏,由未婚女性著「十二單」跳舞。平安初期,僧正遍照(良岑宗貞)曾作詩云:「天之風云通路吹,舞姿宛轉」,以歌詠六歌仙中一位舞姬。這舞姬就是跳五節舞的。久米舞、五節舞都用龍笛、篳篥、和琴、笏拍子伴奏。
誄歌,是天皇及皇后葬儀時用的追悼歌曲。曲子是《古事記》記載倭建命薨去之際詠的四首古歌謠,用和琴、笏拍子伴奏。旋律如一九一二年明治天皇大喪時的曲子。

四、傳來的歌舞

七、八世紀時,日本與大陸交流愈趨密切,朝鮮半島和中國之藝能傳入者甚多。最早,國內開始教習傳來的吳樂,稱為伎樂,用笛、鉦、腰鼓(吳鼓)伴奏,是戴面具的舞劇。六一二年始由百濟人味摩之、大和櫻井教習傳授。鎌倉時代,在諸寺廟演出,奈良一部分寺院行事中也有,幕府末期才漸廢。
目前法隆寺、東大寺、正倉院都還有許多伎樂面具寶物遺存,由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寶物館、宮內廳正倉院事務所具體管理。鎌倉時代的樂書《教訓抄》(狛近真撰,一二三三年),對其演出曲目有所記錄。
朝鮮半島,古稱三韓,包括新羅、百濟、高麗,其樂舞之詳,今已不可得而知,據七〇一年大寶令制立的國家機關雅樂寮之相關記錄,新羅琴與箜篌在東大寺及正倉院寶物遺存中仍有之。這些朝鮮半島上的音樂,在平安時代,與渤海國(朝鮮半島北部)傳來的樂舞統合起來,總稱為高麗樂。
中國及中國東南一帶興起的歌舞,則在隋唐時期隨燕樂大量傳入,迄今還傳承著多種曲目。依七五二年東大寺大佛開光供養紀錄《東大寺要錄》所記,奈良時代唐樂即有唐古樂、唐中樂、唐新樂、唐女儛之別。
而起源於東南亞的林邑樂、度羅樂也於唐時傳來。林邑樂乃今日緬甸高棉之樂舞,度羅樂則究竟在什麼地方仍有爭議。
據雅樂寮之相關紀錄,九世紀中期左右傳來的唐樂有歌、舞、橫笛、尺八、排簫、篳篥、笙、箜篌、琵琶、箏、方響、鼓。正倉院收藏之樂器還有竽、阮咸、五弦琵琶(正倉院還有朝鮮半島系樂器新羅琴,中國文人喜歡的獨奏樂器七弦琴、日本固有的和琴、唐三彩磁鼓俑、吳鼓伎樂俑等)。
今日唐樂所用韶笛、篳篥、笙、琵琶、箏、太鼓、鉦鼓、鞨鼓,高麗樂所用高麗笛、篳篥、太鼓、鉦鼓、三鼓,在奈良及平安時期均已廣為施用了。推測東大寺大佛開光供養會上就表演過日本內外樂舞的盛大場面。
中國另外的踏歌散樂當然也頗有傳入。各地踏歌乃是巫祝意味甚強的集體舞踴,目前云南省少數民族仍傳承著這種男女踏歌輪踴之舞。於七世紀末傳來。
平安期宮廷中,正月十四日男踏歌,正月十六日女踏歌分別演出。前者十世紀後半葉廢絕了。後者於江戶時代末期斷絕。早期朝廷對此是置有專門之散樂戶以保存其技藝的,奈良時代末期廢止,樂工只在民間農耕禮儀上演出,後來田樂、猿樂成立後,遂寄託了一部分於其中。

五、平安時代的變化

日本吸收外來文化之特點在於善加融合,變成日本人適合的樣貌,雅樂的情況也一樣。
平安時代,日本人把傳入的唐樂高麗樂汰選整理後,約九世紀中葉,採唐樂旋律配以歌詞而形成之新聲樂流行於貴族間,仁明天皇(八一〇~八五〇年)時代還一度以製度來實現這種分判,史稱「仁明樂制改革」。
也就是說,傳入的音樂,刺激催生了本土的創作。……
九世紀中,還出現一種新聲樂:催馬樂與朗詠。
催馬樂是日本語和歌的變形,旋律採用唐樂與高麗樂樣式,詞則新配,伴奏用笙、篳篥、龍笛、琵琶、箏,主唱者用笏拍子,由貴族手各持其半拍擊之,是兩枚木片拍打著唱的。
朗詠則是唱漢詩,以笙、篳篥、龍笛伴奏,以漢詩訓讀的讀音來唱。
據考證,平安朝後期,催馬樂約有五〇曲,詳《三五要錄》《仁智要錄》;朗詠十四曲,頗有人以「郢曲」稱之。

譯後說明:

中國雅樂,是相對於俗樂、胡樂而說的,指中國古代固有且非流行於民間之宗廟祭祀音樂及朝廷樂章,也指其格調高雅、不媚流俗。
在日本,雅樂卻是泛指古典音樂。而且不只是由中國傳入的唐樂,還有朝鮮半島及東南亞之音樂。
當然,在這些音樂傳入日本時,其本土音樂,相對來說,只屬俗樂,故此類音樂皆可蒙「雅樂」之稱。然而自後世視之,日本本土之古俗樂也仍是雅的。故均並稱為雅樂了(此理與我國《詩經》中之十五國風,和《楚辭》雖然多只是地方風謠,但因都屬上古遺音,故後世一併視為雅樂是相同的)。
所以日本雅樂既有本土古曲也有外來古樂,外來之範圍尤不限於中土。
這,一般說,當然是活化石,是中國古代雅樂的傳承,是足以令現代中國人汗顏之古樂。但事實上它是日本古代音樂的統稱。內容包括唐、天竺、林邑、高麗、新羅等地傳入日本之音樂,以及依此淵源而創作之曲與舞。由於它整體上都使用雅樂樂器、依循雅樂的法則、旋律、演奏法,故與後來受西方影響的音樂體系不同。
但最主要的不同,恐怕還不在樂器和演奏法這類「技」與「器」的層面,而在其精神領域。雅樂主要用於祭饗等禮儀場合,具有神聖性,要體現人們對事、對尊長、對鬼神的敬意,還要體現人的活動是與天地運行之道相結合著的。故是天道倫常之樂,非世俗之聲。在西方,只有聖樂可以比擬,但聖樂又不用於人事,故仍與雅樂不同。
在日本,一般學習雅樂者,均教之以五常之曲(即仁、義、禮、智、信,五德之樂),就是這個緣故。
這種音聲與五行、五德、五常相配之觀念,是由中國而來的。中國音樂強調天人和會,角徵宮商羽,配木火土金水,也配肝心脾肺腎、目舌口鼻耳、春夏季夏秋冬。故春屬木,音樂當用角調,夏屬火,音樂用徵調等等,以此類推,形成《黃帝內經》所說「五音療疾」之體系。
此一體系也是雅樂所依循的內在原理。因此年中行事必選擇適當之樂曲,以之祭祀宴饗。
倒是中國人現在對於這種天人合德的禮樂文化思維卻早已淡忘了,過年過節都不知該怎麼過,偶爾過節辦活動、做慶典,也不知如何用禮用樂,大喇叭胡放亂播一通,春行秋令、夏有冬聲,不講時則、不合規矩。
中國樂之傳入日本,《日本書記》說是推古天皇二十年(隋煬帝大業八年):「百濟歸化人味摩之自吳國學得伎樂舞」,故是隋時南方之伎樂,並非朝廟樂章。據《教訓抄》考之,乃是一種喜劇舞蹈,故與雅樂更遠了。
鎌倉時期興福寺佛生會之伎樂有師子、吳公、迦樓羅、金剛、婆羅門、崑崙、力士、大孤、醉胡、武德樂九曲。與聖武天皇時法隆寺的《資財帳》所登錄之十一曲相較,少了師子、治道、金剛三曲。可是無論哪一種,都顯示了當時所傳,除《武德樂》勉強可算雅樂外,餘均為胡樂。
同時,中國古代的音階有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七聲,以七聲配十二律,可得八十四調。日本雖然輸入了唐代的音調,但並非全部,他們只吸收了商調和羽調,即日本的呂旋和律旋。呂旋有壹越調、大石調、雙調;律旋有平調、黃鐘調、般涉調等。
大部分曲子的來源記載不詳。
例如青海波,日本最早的琵琶譜三五要錄、最早的箏譜仁智要錄、最早的笛譜博雅笛譜都有這首曲,並標明是新曲。新曲不同於古曲,傳入的時間較晚。
《源氏物語》紅葉賀一章,提到過青海波,並認為是唐人樂舞。可見在平安時代就已認為這首曲目來自中國。可是唐天寶十三載改諸樂名的記載中並無此曲的記載。只有李白的東山吟提到「酣來自作青海舞,秋風吹落紫綺冠」;魏萬在李翰林集序提到「飲數斗,醉則奴丹砂撫青海波。滿堂不樂,白宰酒則樂」。
另外,現存《青海波》和《萬歲樂》裡舞者所戴的冠,跟成都趙廷隱墓出土的彩繪陶花冠女舞俑的舞女冠很相似。推測它應該與唐樂確有很大的關聯,也可能與李白有關,至於如何傳入日本仍是謎。
現行的雅樂曲譜則是明治年間編纂的。跟博雅笛譜的青海波對比後,可發現現行的曲子多出了許多的譜字,而且演奏速度也十分緩慢。
青海波如此,其他樂曲也常有這類現象。
另外,林邑樂雖傳自東南亞,但與唐樂關係密切,唐樂中迦陵頻、菩薩、陪臚、拔頭四曲據說原本就是林邑樂,而顯然也非中國之所謂雅樂。
而散樂是規模較小的歌舞或雜伎,多胡樂,《蘭陵王》《胡飲酒》《安摩》《萬秋樂》四曲林邑樂即屬此。至於《劍氣渾脫》《輪鼓渾脫》,則是由正樂中摘出來的散樂。
正因為如此,日本雅樂之樂器才會兼容並包琵琶、箜篌、箏、高麗笛、百濟琴等。
在演出時,往往同時演出唐樂與高麗樂,唐樂在左,高麗樂在右。左以紅色為主,右以青色為主。左右交替稱為「番舞」,左右對答名為「答舞」。另有文舞武舞之分。武舞持劍盾,著掛鎧,《秦王》《散手》《皇帝》《陪臚》《太平樂》五曲屬之,餘為文舞,這則是本於我國的。
一年之中,如何用樂?則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十二年(八二一年)《內裡抄》開始規定宮中歲時行事須奏雅樂。而選曲用樂之基礎,一是季節節日,二是去惡疫、辟邪氣,三是四季移樂。這些都本於中國古代思想,只不過在什麼場合、什麼事件上用舞用樂仍有其自身之考慮與原因,與中國頗不相同。
據東儀俊美《雅樂神韻》(平成十一年,邑心文庫)所述,自平安時代以來,凡節會、宴樂、祭祀均須雅樂伴奏以添容色。其曲目及音調須配合時令行事而為。
元正
元旦節會時,樂用雙調,曲用胡飲酒破、酒鬍子。這兩曲是樂人站在庭子裡奏的,稱為立樂。
臨時客
自平安朝開始,一年方始時,都會招大臣上殿饗宴,名曰「臨時」。這是例行的大饗,由皇太后宮及中宮操辦,樂曲無固定。
白馬節會
是正月七日,天皇在右馬寮引馬來見之儀式。由豐樂院、紫宸殿操辦。弘仁二年(八一一年)開始舉行。其原因是以馬為日獸,春天的顏色又是青,故取「青陽見則邪氣消」之意而為此典禮。此禮也是由大陸輸入的,不過古時用青馬,至延長年間(九二三~九三一年)卻已改為白馬了。此禮於平安末期開始衰微,馬數由二十一匹依次遞減,應仁亂後遂絕,代之以七草節會。
調用平調。曲則例年一般奏三台鹽、雞德。
上元
上元、中元、下元合稱三元。上元於正月十五日,這天要喝七榖粥(米、大豆、小豆、栗、粟、柿、小角豆煮成)。
卯杖
去除邪氣的杖。正月上卯日,大學寮、諸衛府、大捨人寮都用柊、棗、桃、梅、椿合成的五尺三吋長、以五色絲紮起來的杖子,在天皇中宮、東宮上獻。此禮於持統三年(六九九年)開始,平安末期流行。樂由紫宸殿雅樂寮樂人奏之,所奏何曲已不可考。
踏歌節會
是在天皇紫宸殿踏歌供御覽之禮,用以賜宴五位以上大臣。
立樂,舞樂左右兩方。立樂奏賀殿急、酒鬍子或胡飲酒。舞樂演振鉾、萬歲約、延喜樂、桃李花、登殿樂、陵王、納曾利七曲,以及退出音聲的長慶子與盛澤山。
賭弓
正月十八日,由朝廷主持近衛、兵衛舍人射箭儀式,觀者可賭物品。賭弓結束後,勝利的一方於大將府邸舉行饗宴,又稱賭弓還饗。樂舞陵王、納曾利。
曲水宴
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三月三於水畔湔祓。奈良時代即已流行。攝關時代在貴族府邸中舉行。於庭院中,以曲溝引水入,公卿坐於兩側,水上浮著的酒杯、流到面前即取之而飲,並以詩歌賦詠其事。此禮於古代甚有名,現今民間也頗復活行事,但因新舊曆有些不同,桃花開放有遲早之別。其樂,奏黃鐘調桃李花。
櫻宴
觀櫻之宴。天皇、東宮、中宮、貴族、文人、女房等俱集於紫宸殿、清涼殿,詩歌管弦之。弘仁三年(八一二年)嵯峨天皇御神泉苑時最早舉行。
管弦,樂舞兩方,頗為盛大,曲目繁多,歌、舞、飲、食終日。
駒率
是每年八月十五(後改為十六日)諸國牧場獻馬予天皇御覽之禮。曲目為陵王、納曾利、蘇芳菲、撥頭、落蹲、近衛府冬遊等。
端午
五月五日節,又稱重五。樂舞蘇芳菲、㹮龍(廢絕曲)。
競馬
也是五月五的活動。二馬競走。奏打球樂、八仙、慶雲樂,退出音聲的長慶子。舞者八人、笙七人、篳篥五人、笛六人。弦方人數未載。
菖蒲根合
端午節,宮中以左右所分菖蒲之根長決勝負的遊戲。永承六年(一〇五二年)記錄宮中為此戲,比三次,右方勝,後來主人禦笛,內大臣執拍,民部卿和琴,二位中納言鼓箏,經信卿彈琵琶,定長朝臣吹笙,隆役配役奏篳篥。其所謂主人,蓋謂後冷泉天皇也。
七夕
是天皇必參加之活動。奏秋風樂、咸秋樂(廢絕曲)等多曲。
相撲節會
每年七月,在宮中召集全國勇士相撲以供御覽的活動。平安時期便已流行。據延長六年(九二八年)的記錄。奏三台鹽、皇仁庭、太平樂、胡德樂、陵王、納曾利、還城樂、㹮犬八曲。其他節會的記述則多了撥頭、劍氣褌脫等曲。其後重陽、仲秋、立冬諸行事大抵皆依次而損益之。
亥子
十月亥子亥刻食餅除百病、祈求子孫昌繁的儀式。以豬為吉祥物,因其像徵多子多孫也。樂用慶雲樂。
菊合
把人分為左右兩方,比賽簪花選美之遊戲。以歌添趣。曲用萬歲樂、太平樂、石川、長保樂。
子祭
十一月子日舉行。用林歌、有管樂器、打擊樂器、奏一弦箏。機上置大黑像,夜半時奉供祭物。箏奏者一人,奏林歌及合歡鹽。
以上是歲時行事用樂情況。另外,許多曲子還有特定用途:
去惡蟲子曲(甘州、裹頭樂、還城樂)
避邪崇之曲(劍氣褌脫、蘇合四帖只拍子)
天變詩奏曲(蘇芳菲、撥頭)
祈雨之曲(河水樂、陵王、青海波、胡飲酒)
逆亂祈平之樂(安世樂。天慶二年、公元九三八年,平將門反叛時,即奏此以祈太平)
天皇祈禱之曲(五常樂、感恩多、聲名樂)
有些曲子是日本人作的,例如胡飲酒。舞是大戶真繩,樂是大戶清上作;拾翠樂急,堅物賴吉作;輪台.青海波,舞大納言良岑安世卿作,樂和邇部大田麼作,均見《教訓抄》。
樂器之變化也很大。
正倉院藏由中國傳入之樂器,如豎箜篌、五弦琵琶、方響、尺八、阮咸、七弦琴、腰鼓,現在日本雅樂已不用了。
其中神樂歌部分,用和琴、神樂笛、篳篥、笏拍子。東遊部分,用和琴、高麗笛、篳篥、笏拍子。久米歌部分,用和琴、龍笛、篳篥、笏拍子。以上為第一類,統稱「國風歌舞」。
其次為管弦,管用笙、篳篥、龍笛;弦用琵琶與箏;打擊樂用羯鼓、太鼓、鉦鼓。
至於舞樂,左舞與管弦相同,右舞用高麗笛、篳篥、三弦、太鼓、鉦鼓。舊時文獻上記載的臥箜篌、大角、小角、振鼓、白盤、銅缽子,現今已不見使用了。更別說唐人流行的鳳首箜篌、大篳篥、桃皮篳篥、毛員鼓、婁鼓、少鼓、齊鼓、簷鼓、銅鈸了。
顯然當時雖入唐求法,但整體舞與樂之規模卻要小許多,再加上若干自創之樂舞,自然就與中土雅樂頗有差異了。
這其中,納曾利、胡德樂、胡飲酒、陵王都是面具舞。
納曾利是右舞,二人邊走邊跳,面具作龍形,綠青色底,銀目,上下各有二牙突出口上,金髮,髭逆生。又名雙龍舞,據云由「落蹲」演變而來,在《枕草子》中已有落蹲二人舞之記載,江戶時代天王寺聖靈會詩則有二人舞或一人舞,曲目都用納曾利。
胡德樂,右舞,作笑面,有三種類型,一是藏面。這舞共六人登場,四人舞、一人持瓶、一人勸杯,做主人招待客人狀。故首先是藏面。面縱長,以墨畫目鼻口,面扁平。取酒,舞者相與戲笑。然後是腫面,黑地、腫面、開口,表示酒醉了,戲樂更甚。最後是笑面,開口、高鷲長鼻,表演酒足飯飽,鼻子左右甩動。
胡飲酒,左舞,也是擬狀胡人醉酒,濃茶色地,眉目上吊、大鼻子、茶色長髮兩邊分披下來,表示喝醉了非常愉快,手持桴,遊走於舞台上,如醉客持杯也。
陵王則不用說了,乃著名蘭陵王戴假面入陣破敵故事之演繹。
日本雅樂中,這種戴面具的還很多,著名的有蘇莫者、八仙、采桑老、綾切、散手等。其中「八仙」非我國流行的八仙故事與形象,乃四人對舞,左右各四人,故曰八仙。面目類鶴頭,濃紺地、黑金目、尖鼻長嘴如鳥形,鼻端還掛一小鈴。
蘇莫者,即我國通稱之蘇幕遮,但是猿面金髮,象山神出行,吹笛而舞,與我國似乎不一樣。
另外,與陵王、納曾利這類具有勇武意味相似之樂舞,在武舞中頗不少。如相撲節會時奏的太平樂,即武舞。日本武舞中有五大破陣樂,含皇帝破陣樂(演項莊舞劍故事)、秦王破陣樂、散手破陣樂、䏽臚破陣樂、武將破陣樂。太平樂卻又不同,乃大曲,有破有急。破,持鉾而舞;急,拔太刀而舞。四人合舞,鎧甲全備。
另外,要再稍予補充的是朗詠的問題。朗詠是在日本發展起來的,也被視為雅樂之一部分。以日語誦讀漢詩,後來又吟和歌等,類似我國古代人吟詠詩篇;配上一定節奏旋律,且有龍笛、篳篥、笙等樂器伴奏的型態。唯詠唱時沒節拍,音高也不固定,有時還會配上劍舞或扇舞。
朗詠又稱吟詠、吟道、詩吟。江戶時最盛,私塾與藩校頗採此調以教學,日田的咸宜園、江戶的昌平黌之吟誦法更被推廣予各處,且另分化成各流派。情況跟我國有各地不同的吟誦聲腔類似。
依日本詩吟詩學院岳風會所編《吟詠教本》看,內容包括漢詩篇、和歌、今樣、俳句、新體詩篇。
至今這種吟詩團體更有脫離雅樂獨立發展之勢,著名者有鷺惠會、鵬泉會、錦城會、岳風會等,還有英洲流、臥風流、早旦流、米澤流諸流派。據說僅哲泉流日本吟詠協會在全國便有五百餘處教室,有不少還是戰後才興起的,可見其生命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讀書筆記龔鵬程《中國文學史》摘要。
Thumbnail
avatar
木天心
2023-09-10
觀音山2023年孝親‧報恩‧祈福‧迴向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 法會壇場功德主✦結緣除障大祿位及超薦大蓮位|供養三寶、供花供「觀音山 孝親‧報恩‧祈福‧迴向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將於9月9日、10日,於臺中健行國小盛大隆重舉辦。凡所有成為本場法會功德主,將為您所發心之金額圓滿平均地護持當日法會壇城布置、軟硬體設備、供養三寶薈供品、供花、供燈、蔬食打齋,法會籌備及宣傳等各項所需,一日之中圓滿建立功德,福慧滿盈。
Thumbnail
avatar
觀音山吉祥洲
2023-09-06
觀音山 2023年孝親‧報恩‧祈福‧迴向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 法會壇場功德主 護持法界盛會•共成菩提緣種「觀音山 孝親‧報恩‧祈福‧迴向 中元普度盂蘭盆法會」將於9月9日、9月10日臺中健行國小盛大隆重舉辦。一場冥陽兩利的聖業,需要十方共同護持成辦廣大的利生事業。敬邀善信護持殊勝籌辦法會所需之一切資具,每一分善念、護持,都將成就眾生的解脫大利;每一分慈悲,也都將匯聚成深廣的功德法海,福不唐捐。
Thumbnail
avatar
觀音山吉祥洲
2023-08-26
[台北旅遊]集體意識、社區營造成功典範的鵬程快樂農園,城市中松山區市民最佳農場、歡迎大家來走走​ 隨著都市不斷開發成大樓都市內荒地與空地越來越少,現代人對於種植回歸農田生活有著一股嚮往。要在家裡種菜與種花越來越困難,以台北市松山區來說更是如此。鵬程快樂農園便是台北市松山區民一塊難得農園。 鵬程快樂農園相關資訊:: ​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健康路325巷24弄12號 ​電話: 02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3-08-20
週二重新開工,評國情咨文:小馬可仕第一年的成績單颱風好像也是Filipino time ,陰晴不定,姍姍來遲
Thumbnail
avatar
Aufheben 奧夫突變兮
2023-07-25
心理師談職場不公平怎麼辦?瞭解自救的第一步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例如: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
Thumbnail
avatar
養心齋超直覺心理諮詢
2022-09-03
移工逃逸成長率達400% 鄭運鵬:政府應調整移工逃逸成長率達400% 鄭運鵬:政府應調整 記者賴正琳/綜合報導 2022-05-19 鈺鵬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https://yupengcompany.com.tw/ ★推薦:五國通譯需求歡迎洽談Line ID : officeyupeng 鈺鵬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5.異業結盟。
Thumbnail
avatar
鈺鵬國際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2022-05-20
移工逃逸成長率達400% 鄭運鵬:政府應調整移工逃逸成長率達400% 鄭運鵬:政府應調整 記者賴正琳/綜合報導 2022-05-19 Vietnammanpower Company Official website : https://vietnammanpower2000.com/
Thumbnail
avatar
越南人力Vietnammanpower
2022-05-20
《Cambly》新功能團體課程Group Lesson│全英文母語師資此功能目前還在測試中,很開心有機會參與此計畫,迫不及待想跟大家分享我試上完後的感想。
Thumbnail
avatar
海包包 x Seal
2022-02-07
塔羅反思#16|職場不公平是常態,但可別讓內心的不平衡變成常態 不公平?世界從未公平過,但這也許是另一種形式的公平。 最近,有一位好友為公司付出多年,他終於得到了重視,委派許多重要的任務,但卻還是得不到更好的福利待遇,眼看著其他人獲得更好的待遇時,他心裡感到挫折與不甘心,向我訴說這一切的「不公平」。 當我們感到吃虧時,願意為自己舉起「不公平」的旗幟,去要求平等
Thumbnail
avatar
胡瑋婷
2021-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