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談職場不公平怎麼辦?瞭解自救的第一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糟心事,可能是工作或感情,因為自己或環境的資源有限,在相互的配合或競爭中,就可能產生不公平的狀態。
不公平,是容易引起人們氣憤情緒的開關。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每個人或許可以接受拿到的少,但不能接受拿到的多,卻不公平。
在心理機制上,這是一種「相對剝奪感」,而人的大腦對於這樣的感受很敏感,因為遠古時期,捍衛自己生存權是相當重要的事,不這樣幹的基因祖先,也早就被淘汰。因此本能的會使人們的大腦中的杏仁核,掌管情緒的部分,開始活躍運作,發出警告訊息要自己去處理一番,處理不了就想遠離這樣的情節,戰或逃的本能在身體中運作。
也因為這樣的的運作,會使人們對他人或環境,產生敵意與不信任,更多的是不快的感受,心理好似蒙上一層陰霾。
若是能循正常管道解決,那當然是好事。若是頃刻間無法改變他人,改變環境的結構,那自我調適就非常重要。
自我調適,就是要設法讓自己「能夠接受」這局面,給自己一個理由。
你說:「這是不是合理化那些不開心?為別人找藉口,自己騙自己?」
是有這樣的意味在,但若自己都能說服自己,給自己帶來好處,那這理由對自己就是真實的事了。
例如:
我明明工作較認真,但為什麼主管比較喜歡、照顧另一個人?
因為主管喜歡聽好聽、馬屁的話?
所以主管是個爛人?!
若想到這裡就給對方貼上標籤,自己大概也難跟這樣的人合作共識了,一看到對方就糟心。
相反的,若推測變成「人都喜歡聽好聽話,因為自尊的需求,這樣會比較說服,所以主管的自尊可能不高,才更需要被看見,以致於影響他的公平判斷。」
「他應該認為他判斷的有理,但他沒料到自己的盲點,也許他在他的程度,已經盡力了呢?」
當能這樣想時,就是自我調節,自己心理就會好受一些,因為對不公平,找到一個可以解釋,可以接受的理由給自己。
心理豁然開朗,活力回來。
如果我們不滿意自己的現況,改變的行動還是需要去做。
但「為對方找理由,不是想否認對方的問題」
而是「想讓自己好過一些」,當自己內心中糾結著不開心的事,是「讓對方的惡,把自己送進心理的牢籠」。
為什麼「壞的是對方,受苦的卻是自己?」
自己既是清白無辜之身,不該對自己的善良感到慶幸自豪嗎?
因為其中,隱藏著「受害者心態」、「無法解釋」、「無能為力」,這也是一種剝奪感。
但事實上,不是別人對自己剝奪,別人是創造了事,但「自己著眼在此,才自己對自己產生剝奪」,因為腦子中的事,是可以自己決定怎麼去想的。
當自己能給自己一個能接受的理由,就是把自己從心靈牢籠釋放,也是一種情緒調節,它使得自己與環境,不再對立、不信任。
一但這些負向的感受獲得舒緩,大腦也才能騰出空間,思考對策,解決問題。我們需為自己的大腦創造空間。
你可能不知道,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是掌管思考、問題解決,但他有一個特性,是一遇到壓力就下線,不工作了(也就是由情緒的腦杏仁核接管)。
所以先讓自己好過一些,不被自己的負向感受逼死,才可能暫時和問題共存,有些時間、平緩的心情、能量,能好好思考對策,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可以說,當自己願意接受問題時,問題已成功處理一半了!
------------------------------------------------------------
把心養好了,前方的路都是能走順的!
養心能斷煩惱,覺知找回喜悅
------------------------------------------------------------
作者林玉珊心理師,陪你療癒生命難題,有需要可以來信詢問annacathea@gmail.co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金剛經說「善護念」,透過對心性、意識、心念的關注,以心為本,進行修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家長:老師,你說獨立就是相信和不干涉,這道理我懂,可是實際運行時好難啊!如果我的孩子就是沒有內在動力怎麼辦? 是的,我們需要尊重孩子自己成長的節奏,可是若孩子的節奏就是停滯不前,或不願意長大怎麼辦? 這時現實接種而來的狀況、旁人的關心、時間的流逝,就會衝擊我們的對於獨立的信念。
前篇文章提到,在實際運用上執行獨立的三個關鍵密碼是「從生活中開始獨立」、「提供選擇,但尊重決定」、「討論約定的框架」。 從生活中開始獨立,意思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就盡可能讓他自己做到。小至吃飯、穿衣服,大至幫忙家人的事,都是訓練孩子擁有獨立能力的一環。
媽媽:「心理師,為什麼我的孩子都要我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我不說他就不會自己主動學習?那明明是他的事、他的責任?」 我:你在他小時候是不是常跟他說什麼事情應該怎麼做才是好?也時常提醒、叮囑他幾句? 我:那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時常掌控的他的生活,那他要如何『練習獨立』? 所以想要獨立,得靠自己立著才行。
在父母口中,時常會聽到的擔憂,因為孩子無法按照他們的期望走,深怕孩子落後別人,將來出社會沒有競爭力,生活辛苦,因此總希望孩子在求學、工作的每階段,都在他們為他制定好的藍圖中謹慎步伐,不要犯錯的前進,保有最大的競爭優勢。 殊不知,這樣的控制,反而是弱化孩子的處事能力、心智的強韌度。
父母說:為什麼你都不好好看書,如果我在你這個年紀有人這樣栽培我的話,我現在就不一樣了。 小孩說:這又不是我想要的! 父母說:你沒有想清楚你要什麼,這樣才是對你最好的。 當父母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時,是在引導孩子變得更好更有競爭力嗎?還是會給孩子更多的壓力呢? 下面有三件事情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男方和女方每月各自拿3萬養家共6萬,但這6萬又要支付房租1.6萬和保姆費1.5萬等等,女方被男方抱怨不會存錢亂花,根本無法存錢買房,所以女方上來po文,請大家看看她的開銷何如? 其中,教育費每月6000,包括中英文圖書和繪本,以及一些課程。那一個2.5歲的小朋友會需要這些嗎?
家長:老師,你說獨立就是相信和不干涉,這道理我懂,可是實際運行時好難啊!如果我的孩子就是沒有內在動力怎麼辦? 是的,我們需要尊重孩子自己成長的節奏,可是若孩子的節奏就是停滯不前,或不願意長大怎麼辦? 這時現實接種而來的狀況、旁人的關心、時間的流逝,就會衝擊我們的對於獨立的信念。
前篇文章提到,在實際運用上執行獨立的三個關鍵密碼是「從生活中開始獨立」、「提供選擇,但尊重決定」、「討論約定的框架」。 從生活中開始獨立,意思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就盡可能讓他自己做到。小至吃飯、穿衣服,大至幫忙家人的事,都是訓練孩子擁有獨立能力的一環。
媽媽:「心理師,為什麼我的孩子都要我一個口令一個動作,我不說他就不會自己主動學習?那明明是他的事、他的責任?」 我:你在他小時候是不是常跟他說什麼事情應該怎麼做才是好?也時常提醒、叮囑他幾句? 我:那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時常掌控的他的生活,那他要如何『練習獨立』? 所以想要獨立,得靠自己立著才行。
在父母口中,時常會聽到的擔憂,因為孩子無法按照他們的期望走,深怕孩子落後別人,將來出社會沒有競爭力,生活辛苦,因此總希望孩子在求學、工作的每階段,都在他們為他制定好的藍圖中謹慎步伐,不要犯錯的前進,保有最大的競爭優勢。 殊不知,這樣的控制,反而是弱化孩子的處事能力、心智的強韌度。
父母說:為什麼你都不好好看書,如果我在你這個年紀有人這樣栽培我的話,我現在就不一樣了。 小孩說:這又不是我想要的! 父母說:你沒有想清楚你要什麼,這樣才是對你最好的。 當父母把自己的期待放在孩子的身上時,是在引導孩子變得更好更有競爭力嗎?還是會給孩子更多的壓力呢? 下面有三件事情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男方和女方每月各自拿3萬養家共6萬,但這6萬又要支付房租1.6萬和保姆費1.5萬等等,女方被男方抱怨不會存錢亂花,根本無法存錢買房,所以女方上來po文,請大家看看她的開銷何如? 其中,教育費每月6000,包括中英文圖書和繪本,以及一些課程。那一個2.5歲的小朋友會需要這些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抱怨的源頭 不滿意的情況: 想像一下,你在工作中碰到了一個你覺得不公平的情況,或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個令你感到沮喪的挑戰。這時候,你很可能會開始抱怨,因為你覺得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無法控制的因素: 有時候,事情超出了我們的控制範圍,比如說天氣、經濟形勢或他人的行為。當這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時,
Thumbnail
企業主管和連續殺人犯有著同樣冷靜與冷血的人格特質,精神醫學與犯罪心理學稱為「反社會人格」…啊啊啊!!! 你不要害我得罪人啊!!! (丟書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在職場上,同事是資源的競爭者,而長官則是資源的分配者。此外,文章還探討了人性的幾個現象及看法,如不對人性抱有太高期待、當別人對你太好時要小心等。最後邀請讀者進一步探索作者的其他文章,分享互動的方式。整髒的內容充滿了關於如何應對職場及人性的智慧。
Thumbnail
在職場中,不公平待遇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現象。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情緒勒索,或者冷漠不友善的語言對待, 這讓我們感到無助和受傷。尤其是遇到溝通不良的直屬主管, 就像親密關係中一樣令人受傷, 如何可以轉換逃離這種負面情緒
Thumbnail
人本來就喜歡挑剔自己、折磨自己,搞得自己很緊張。這些預設的想法讓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很負面,跟自己的關係搞得很惡劣。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書中說這樣的思考與念頭,引發心中不安、憤怒的情緒,交互影響下,進而形成「情緒化思考」,讓自己困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跳脫。但相對來說,只要改變思考方式,也就可以改變情緒的生成。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別人的情緒是別人的,不必因為對方生氣就去討好。
Thumbnail
今天我們要來談談,讀書到底有啥屁用 Hello guys ,我是NeKo嗚喵,歡迎回來我的說書時間,嗚喵! 社會上有一條叫做食物鏈的東西,決定了我們存活的能力和生存條件,而站在食物鏈上的哪一邊又取決於掌握了多少資源而定。不一定是錢,有時候是權力、技術、美貌、名聲,甚至是強大的社會關係。像是伊莉莎白
抱怨的源頭 不滿意的情況: 想像一下,你在工作中碰到了一個你覺得不公平的情況,或是在生活中遇到了一個令你感到沮喪的挑戰。這時候,你很可能會開始抱怨,因為你覺得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 無法控制的因素: 有時候,事情超出了我們的控制範圍,比如說天氣、經濟形勢或他人的行為。當這些因素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時,
Thumbnail
企業主管和連續殺人犯有著同樣冷靜與冷血的人格特質,精神醫學與犯罪心理學稱為「反社會人格」…啊啊啊!!! 你不要害我得罪人啊!!! (丟書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你曾經因為他人的一句話而感到自己被對方貶低嗎? 或是你總是亟欲證明自己比其他人更值得被讚賞而感到疲累呢? 人之所以容易感到煩惱與痛苦,多半都是因為比較心態作祟,雖然說適當的競爭有益於整體社會的進步,但過度在意與他人之間的地位高低卻容易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黑洞。 首位提出「高敏感」概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在職場上,同事是資源的競爭者,而長官則是資源的分配者。此外,文章還探討了人性的幾個現象及看法,如不對人性抱有太高期待、當別人對你太好時要小心等。最後邀請讀者進一步探索作者的其他文章,分享互動的方式。整髒的內容充滿了關於如何應對職場及人性的智慧。
Thumbnail
在職場中,不公平待遇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現象。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情緒勒索,或者冷漠不友善的語言對待, 這讓我們感到無助和受傷。尤其是遇到溝通不良的直屬主管, 就像親密關係中一樣令人受傷, 如何可以轉換逃離這種負面情緒
Thumbnail
人本來就喜歡挑剔自己、折磨自己,搞得自己很緊張。這些預設的想法讓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很負面,跟自己的關係搞得很惡劣。
Thumbnail
相信每個人在跟別人互動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曾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書中說這樣的思考與念頭,引發心中不安、憤怒的情緒,交互影響下,進而形成「情緒化思考」,讓自己困在負面情緒中無法跳脫。但相對來說,只要改變思考方式,也就可以改變情緒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