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也會有徬徨無助的時候,遠離「待職焦慮」我該怎麼做?

大人也會有徬徨無助的時候,遠離「待職焦慮」我該怎麼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九月底離開公司至今11月已經有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雖說住在外地不免會有經濟上的壓力,但是與之相對我多了很多時間去面對與經營自己,如果你也跟我一樣面對著離開辦公室但又不想太無意義的過日子,或許可以參考看看我這個月的一些小目標與心得。

心態上的調整:做決定的終究是自己

不管是自願離職或是非自願離職就結果來說都一樣,我們一樣都離開了辦公室,無職終究是一個選擇,不需要對自己的身分感到自卑或是有罪惡感,也不需要羨慕他人,只要踏實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算是家人或是朋友都沒資格責罵或是阻礙你的決定,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哪裡、要去哪裡,為了不讓自己自甘墮落,我認為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式重新認識自己:

從零開始規劃自己,可以怎麼做?

1.訂出自己的起床跟睡覺時間:會把這個放第一點是因為這個是大家最容易輕忽的地方,我們必須知道自己一天有多少時間可以運用,才不會把自己壓迫的太緊或是過分放任自己。

2.為自己做一張「合理的」例行公事清單:抓出自己的作息時間後,靜下心列出一些每天都必須做的事情,例如書要看多少進度、要完成什麼樣的家事/運動、要上些什麼樣的課程、要投多少份工作等等。這邊我建議列出3~5項,盡量以30~60分鐘為一單位慢慢去調整,切記不要一下子塞太多東西讓自己沒辦法每天堅持下去,也不要讓自己延宕進度,如此就算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也有辦法累計一定的成效。

在清楚自己的能力下,我給自己的每日任務很簡單,但一定確實完成,乍看之下雖然很簡單,但人一定都有惰性,這時候就告訴自己,至少要完成這些事情才能安心玩耍。

  • 每日一則podcast
  • 每天讀一章節的書
  • 每天寫一篇手帳
  • 每天做一件家事
  • 平日每天投3份以上的工作(檢視自己履歷有沒有需要加強的地方)
  • 每天關注自己喜歡的品牌,看看有沒有靈感寫文章或是轉貼整理資訊
  • 一個禮拜之內產出一篇長文
10月底我把自己在這個月看的書整理成一篇貼文和朋友分享書評

10月底我把自己在這個月看的書整理成一篇貼文和朋友分享書評

3.列出平常自己找理由不做的事情:上班的日子我們的時間被辦公室綁架,一天9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公司跟通勤,下班後由於身心疲累,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奉獻給漫畫與追劇,或是直接攤在床上滑手機,許多想做的事情我們會告訴自己「下一次再做」,然後下一次往往遙遙無期。

這個月我列了一些平常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分批去完成了它,這些事情有些很無聊,有些事情甚至簡單到你會懷疑自己到底怎麼可以拖那麼久,開心的寫,只要想得到的通通寫下來,不需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一時想不到也沒關係,日常中可以多去看看展覽、多看看書,有時甚至只是單純跟朋友聊天都可以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靈感。

  • 一定要去那間開店時間很奇怪的雜貨店(已完成)
  • 想去體驗看看穿大全套蘿莉塔是什麼樣的感覺(已完成)
  • 想去甜點教室烤烤看蛋糕(已完成)
  • 要把(遊戲)動森家裡擺設全部都換過一次風格(已完成)
  • 要去那個平常只會經過但沒進去過的美術館(已完成)
  • 要完成授權過的懶人包(進行中)
  • 要開一家自己的網路商場接案(進行中)
  • 上UI/UX的課程(進行中)
  • 學習剪片(進行中)
  • 要去錄音室玩玩看(尚未開始)
再小的事情,如果不去做就永遠不會做

再小的事情,如果不去做就永遠不會做

允許自己哭,允許自己作夢,允許自己偶爾怠惰

這段期間由於脫離了自己的舒適圈,不少人會慌張不安,一方面只能看著存款日益減少,過著沒有收入的日子,一方面自己一瞬間從朝九晚五的規律日子,變成空白的日程,如果是跟家人住相信日常被問候找到工作沒的壓力更甚。

如果覺得自己快要被壓力壓到喘不過氣了,先找個可以讓你安心的地方,暫離會讓你感到不舒服的空間,放空自己,難過不安就哭,不要壓抑自己,不要認為這樣的自己很軟弱,負面情緒其實跟感冒一樣,它需要時間恢復,如果太過勉強自己反而會讓病好的更慢更痛苦。

小時候大家一定都有過可以盡情大哭的時期,只是長大之後大家漸漸成熟,漸漸學會把自己的情緒藏起來,老實說我覺得這段期間是真正的黃金期,因為在社會化的過程我們都會因為一些「大人的理由」變得世故,會開始把一些情緒貼上負面的標籤,這段期間儘管餘裕不多,但是讓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跟能力內做想做的事情,會發現限制住自己的只有自己,換個角度面對待職這件事情,我想回首這段日子也會是開心的。大家一起加油吧。

avatar-img
米支其的沙龍
18會員
3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米支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24年的8月21日晚間八點十分,我的祖父與他共處88年的世界長辭。 你跟著佛祖的那個晚上 彌留之際,原本緊閉雙眼的祖父突然睜開雙眼,那對眼睛同記憶如炬卻帶水氣,在看了我們一眼後,似是放心停止了呼吸,前後不過幾秒鐘。那時我們沒有意識到那是告別,後知後覺才發現那便是最後一瞬間,緊接著迎接我們的是
這是一個其實不太會玩電玩,卻因劇情吸引而開始入坑玩復古電玩的故事。 保持著知道而未知的距離_我與電玩 從小到大我對電玩一直保持著不近不遠的距離,說來可能讓人難以置信,但從小因為家裡沒電腦,所以我對電玩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同學手上的game boy而已。 當時唯一能碰到遊戲的地方只有學校的電腦課,
一個熱門的作品,一般不會只停留在原作,它可能會被小說化、漫畫化、動畫化、舞台劇化、電影化、遊戲化等等,用不同的樣貌呈現在觀眾面前,然而呈現方式的轉變,未必能讓大眾接受,也勢必會引來不少「原作黨」的批評與指教。而這次我想分享二部我覺得改編的很有味道的作品,以及分享自己對改編作品的看法。 為什麼要改編?
2024年的8月21日晚間八點十分,我的祖父與他共處88年的世界長辭。 你跟著佛祖的那個晚上 彌留之際,原本緊閉雙眼的祖父突然睜開雙眼,那對眼睛同記憶如炬卻帶水氣,在看了我們一眼後,似是放心停止了呼吸,前後不過幾秒鐘。那時我們沒有意識到那是告別,後知後覺才發現那便是最後一瞬間,緊接著迎接我們的是
這是一個其實不太會玩電玩,卻因劇情吸引而開始入坑玩復古電玩的故事。 保持著知道而未知的距離_我與電玩 從小到大我對電玩一直保持著不近不遠的距離,說來可能讓人難以置信,但從小因為家裡沒電腦,所以我對電玩的印象一直都停留在同學手上的game boy而已。 當時唯一能碰到遊戲的地方只有學校的電腦課,
一個熱門的作品,一般不會只停留在原作,它可能會被小說化、漫畫化、動畫化、舞台劇化、電影化、遊戲化等等,用不同的樣貌呈現在觀眾面前,然而呈現方式的轉變,未必能讓大眾接受,也勢必會引來不少「原作黨」的批評與指教。而這次我想分享二部我覺得改編的很有味道的作品,以及分享自己對改編作品的看法。 為什麼要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