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結婚孩子就會生出來了?柯文哲推動結婚補助真正目的與效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柯文哲說「只要結婚孩子就會生出來了」所以北市推動 #結婚補助,明年就要上路。但柯文哲不知道的是,結婚補助這東西早在2016年在日本早就已經實施,「結婚新生活支援事業」在今年更是將補助額從30萬日元擴大到60萬日元(#約18萬新台幣),只要夫婦兩人皆在39歲以下且年收入低於540萬日元就可以申請。

但問題是結婚補助真的有鼓勵生育嗎?

日本2015年總合生育率為1.45,到了2019年只剩下1.36
看日本生育率 #連四年下滑 就知道效果如何了。

結婚補助真的可以鼓勵年輕人結婚嗎?


好啦,鼓勵生育可能真的太難了,我們把問題再往前提
#結婚補助可以鼓勵年輕人結婚嗎?」
實際上,光這個最前設的問題就充滿了問號

根據日本的調查,前項所提的「18萬結婚補助是否能提升年輕人結婚意願?」其結果大家可能不意外。

對於本來就有結婚意願的人有60%表示肯定,而對 #本來沒有結婚意願的人 竟然只有9.3%表示肯定,表示結婚補助對本來就不想結婚的人 #根本沒有鼓勵效果


原因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這點一次性的結婚補助根本對結婚生子沒有太大的幫助,且相比在日本的小孩撫養費用是一個極大的差距。

據統計,全部上公立學校的前提下,在日本養育一個孩子到22歲包含學校教育、飲食、服裝、零用錢等總共要花費約 2721 萬日元,而如果是私立學校,可能需要花費到約 4239 萬日元。對比之下,什麼結婚補助根本是皮毛中的皮毛



柯平時最愛談科學和實用,但結婚補助是真的能有效鼓勵民眾生小孩嗎?還是只是一心想趕快趁著2022大選前推出買票政策

北市府若有這些閒錢,應該更繼續著重於補助幼兒教育及公共托育的支持與設立,都比結婚補助這種看不見效果的 #政策假肉 來的好。

柯市府浪費民眾龐大的納稅錢,目的是為了鼓勵生育還是為了鼓勵他民眾黨僅存的四趴民意?這些行為我們大家都看在眼裡。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大和限時麵
111會員
62內容數
因為喜歡觀察社會現象和政治評論,時常發表個人觀點而產生了這個專欄。
大和限時麵的其他內容
2020/12/17
一名60歲李姓男子於12/13遭控在南投縣埔里鎮一家KTV附近猥褻一名5歲女童,女童家屬父母獲知後,率眾歐打李男,送醫後於16日下午不治死亡。 在第一時間新聞出來之後,各大留言板上的反應不外乎是「正義!」、「死好」、「活該」等語,社群輿論的反應似乎都很樂見這個看似動用私刑伸張正義的舉動。
Thumbnail
2020/12/17
一名60歲李姓男子於12/13遭控在南投縣埔里鎮一家KTV附近猥褻一名5歲女童,女童家屬父母獲知後,率眾歐打李男,送醫後於16日下午不治死亡。 在第一時間新聞出來之後,各大留言板上的反應不外乎是「正義!」、「死好」、「活該」等語,社群輿論的反應似乎都很樂見這個看似動用私刑伸張正義的舉動。
Thumbnail
2020/12/17
曾幾何時台灣的脫口秀演員也有了言論免責權? 黃逸豪用「父親會想性侵女兒」來叫女性穿多一點當作演出段子,既不尊重性暴力受害者,使之受到二度傷害,也完全不好笑。 觀察替曾博恩、黃逸豪等人為歧視言論的辯護方式,不外乎說這是反串、地獄梗,一切都是點出問題的人不懂笑話脈絡、過度政治正確。 但看看圖中他們所謂
Thumbnail
2020/12/17
曾幾何時台灣的脫口秀演員也有了言論免責權? 黃逸豪用「父親會想性侵女兒」來叫女性穿多一點當作演出段子,既不尊重性暴力受害者,使之受到二度傷害,也完全不好笑。 觀察替曾博恩、黃逸豪等人為歧視言論的辯護方式,不外乎說這是反串、地獄梗,一切都是點出問題的人不懂笑話脈絡、過度政治正確。 但看看圖中他們所謂
Thumbnail
2020/12/15
大家如果只看媒體標題,可能會有女學生物化自己的想法。但細看後會發現北一女當初以聊天為項目的攤位,客群是設定為高一學妹,針對108課綱討論選課問題、如何製作學習檔案、社團幹部的工作內容等等。 原來,物化這個活動的不是北一女生自己,而是在這之外的他者物化了這個活動。
Thumbnail
2020/12/15
大家如果只看媒體標題,可能會有女學生物化自己的想法。但細看後會發現北一女當初以聊天為項目的攤位,客群是設定為高一學妹,針對108課綱討論選課問題、如何製作學習檔案、社團幹部的工作內容等等。 原來,物化這個活動的不是北一女生自己,而是在這之外的他者物化了這個活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中國去年的結婚人數創下了有政府紀錄以來的最低數量,進一步加劇了近十年來與出生率下降同時發生的婚姻下降,並引發了政府對人口危機的擔憂。 中國民政部周五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 年約有 683 萬對新人結婚。據官方媒體報導, 這比2021 年的763 萬結婚登記下降了約 10.5%。
Thumbnail
中國去年的結婚人數創下了有政府紀錄以來的最低數量,進一步加劇了近十年來與出生率下降同時發生的婚姻下降,並引發了政府對人口危機的擔憂。 中國民政部周五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 年約有 683 萬對新人結婚。據官方媒體報導, 這比2021 年的763 萬結婚登記下降了約 10.5%。
Thumbnail
2023台灣婚育意願 台灣未婚懷孕現象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1]。根據「2023台灣婚育意願大調查」,有56%的未婚族群希望結婚、生子[1]。然而,未婚懷孕會涉及到法律問題。在台灣,當女方未婚生子時,其監護權(親權)會由母親單獨監護,但當生父認領後,根據民法第1065條提到「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者
Thumbnail
2023台灣婚育意願 台灣未婚懷孕現象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1]。根據「2023台灣婚育意願大調查」,有56%的未婚族群希望結婚、生子[1]。然而,未婚懷孕會涉及到法律問題。在台灣,當女方未婚生子時,其監護權(親權)會由母親單獨監護,但當生父認領後,根據民法第1065條提到「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者
Thumbnail
【新聞時事】中國人口60年首次負成長,新生兒人數創新低!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 中國人口在今年首次出現負成長,新生兒人數創新低。 聯合國認為,印度人口數將在四月時超過中國人口數,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 本週許律師將與聽眾朋友討論中國的生育政策,在中國不斷地推行生育政策與激勵政策
Thumbnail
【新聞時事】中國人口60年首次負成長,新生兒人數創新低! 本所許惠菁律師主持央廣【生活有辦法】, 中國人口在今年首次出現負成長,新生兒人數創新低。 聯合國認為,印度人口數將在四月時超過中國人口數,成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 本週許律師將與聽眾朋友討論中國的生育政策,在中國不斷地推行生育政策與激勵政策
Thumbnail
最近台灣政府時不時會公布少子化警訊,但這些到底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先來看看日本的狀況吧!
Thumbnail
最近台灣政府時不時會公布少子化警訊,但這些到底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先來看看日本的狀況吧!
Thumbnail
行政院為了搶救世界第一低的生育率,從提高補助著手,我看是完全搞錯方向,臺灣人不是未婚率高,而是低未婚率,不是不想生,而是晚婚與遲婚。 「為什麼要結婚?」如果我問你這個問題,你可以答得出來嗎? 肯定有人會說,為了愛情,所以要結婚。
Thumbnail
行政院為了搶救世界第一低的生育率,從提高補助著手,我看是完全搞錯方向,臺灣人不是未婚率高,而是低未婚率,不是不想生,而是晚婚與遲婚。 「為什麼要結婚?」如果我問你這個問題,你可以答得出來嗎? 肯定有人會說,為了愛情,所以要結婚。
Thumbnail
台灣官方的教育部推動家庭教育法修法,收集各官方單位意見,我收到請辦單後,認為台灣常發生家暴及兒虐案件,累慘司法人員、警察、社工,建議強制民眾結婚前,先去各地家庭教育中心接受婚前輔導,評估沒問題才可結婚,從根本防治家暴及兒虐案件。 還好這項建議沒納入修法,因為涉及倫理爭議、可能出現的問題多:
Thumbnail
台灣官方的教育部推動家庭教育法修法,收集各官方單位意見,我收到請辦單後,認為台灣常發生家暴及兒虐案件,累慘司法人員、警察、社工,建議強制民眾結婚前,先去各地家庭教育中心接受婚前輔導,評估沒問題才可結婚,從根本防治家暴及兒虐案件。 還好這項建議沒納入修法,因為涉及倫理爭議、可能出現的問題多:
Thumbnail
柯文哲說「只要結婚孩子就會生出來了」所以北市推動 #結婚補助,明年就要上路。但柯文哲不知道的是,結婚補助這東西早在2016年在日本早就已經實施,問題是結婚補助真的有鼓勵生育嗎?日本2015年總合生育率為1.45,到了2019年只剩下1.36,看日本生育率 #連四年下滑 就知道效果如何了。
Thumbnail
柯文哲說「只要結婚孩子就會生出來了」所以北市推動 #結婚補助,明年就要上路。但柯文哲不知道的是,結婚補助這東西早在2016年在日本早就已經實施,問題是結婚補助真的有鼓勵生育嗎?日本2015年總合生育率為1.45,到了2019年只剩下1.36,看日本生育率 #連四年下滑 就知道效果如何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