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大眾對人類有夢,有兩個常見迷思。迷思一,作夢代表沒睡好。當然不是,一個完整的睡眠,大約有四到五個夢的週期,一個週期平均約90分鐘,每個週期裡會有個「慢波睡眠」,然後接著「快速動眼期」(REM),絕大多數的夢都是出現在REM。越後面的週期越長。
迷思二,佛洛依德《夢的解析》是研究夢一定要讀的書。錯錯錯,對現在的科學家來說,要研究夢,這本書已經沒有什麼關鍵重要性。不過這不代表心理治療時討論夢沒有意義,有經驗的治療師,可以從個案記得那些夢的內容、如何訴說、如何看待、討論的方式,得到許多有用訊息。
一直有科學家認為「作夢」沒有實際的功能,可能只是某個重要生理作用的副產品,比如趁睡眠時清除腦內毒素或鞏固昨天記憶時,擾動了休眠中的神經系統。也有人認為,夢是跟隨其他重要功能一起演化,現在其實並不重要。有些老鼠若剝奪REM睡眠,就會逐漸死亡。但也有人沒有REM睡眠,還是活得好好的。
夢的研究非常難做,因為當我們醒來,如果沒有馬上回憶、記錄,很快地,這些夢的記憶就會快速流失。有些研究夢的學者,必須讓受試者做睡眠腦波,當偵測到受試者在做夢時,就趕快把他搖醒,搜集資料非常困難,沒辦法客觀記錄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