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創刊實務】如何判斷這裡需要一本地方刊物?反正我很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先捫心自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認識你的家鄉嗎?」
在這個資訊爆炸、卻也破碎和雜亂的年代,隨著手機佔據人們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也離自己居住的家鄉越來越遠。
有些地方明顯流失的是人口,但有的人口雖然很密集,但逐漸流失的,反而是「人心」。
當一個地方失去了文化,就會失去自我認同,也會失去世代的傳承。感覺就像浮萍一樣,無法找到自己歸屬的根。
所以我們應該藉由這個痛點去思考,這個地方還缺少什麼樣的「社會服務」。
比如說,餐飲服務、教育服務、科技服務...等,其實所有的民生消費都是一種服務。
但是,似乎沒有一種服務,可以讓我們好好地「了解自己的家鄉」?
也沒有一個方便的地方,可以讓人有條理地、有主題的去接觸到這些資訊。
當然,你可以說,區公所、圖書館、學術單位、文史工作室...等,都有非常豐富的田野調查或歷史書籍。
但是,你真的會跑去這些地方詢問,把它特地翻來看嗎?
以我創辦雜誌的家鄉「新北市新莊區」為例。
新莊在日治時期曾經是個「郡」,對,郡主的郡。
其隸屬於台北州的新莊郡,其行政轄區包含了新莊、三重、蘆洲、五股與林口等地。
現在新莊廟街上的新莊派出所,可是當年鼎鼎大名的「新莊郡役所」。
而且,新莊更是台北歷史最悠久的繁華商港之一,短短兩公里的老街上便有十數座的百年廟宇,清朝時劉銘傳還在新莊蓋了鐵軌、跑起了火車。
很有趣吧!你有沒有覺得,多知道了這些背景故事,對於新莊也多了些親切感呢?
這就是「知識」的力量,當你越認識這個地方,就會越提升認同感。
但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這裡居住了幾十年,卻幾乎還是一無所知。
而這種資訊落差,也代表了現今同溫層之間的區隔劃分,更加明顯化。
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這裡缺少了一個讓人更容易認識在地,可以彙整多元主題、串聯資訊的「發聲平台」。
而地方刊物,就會是一個可以切入需求的「社會服務」。
當然,「社會服務」這四個字聽起來,好像在叫人去做公益活動:也就是不會賺錢、也不該賺錢?
但我的看法會是,無論起心動念屬於公益還是社福,創辦地方刊物還是要當作「創業」來看待。
當然,如何藉由多重收益來支撐經營,這部分往後會繼續深談;但地方刊物要自己活下去,的確是非常不簡單。
下面這張,是2018年有人彙整過,曾經出現的台灣地方刊物列表,累計多達四十幾本。
然而,才短短兩年過去,2020年還在繼續出刊的,就已經剩下十本左右了。
因為大部分的地方刊物,都是因應學校的專題作業、或呼應當下某個社會議題而集結誕生的產物。
編輯團隊多半是一時的理念聚集,製作成本也多靠著申請到政府補助,才有辦法支應成本費用,然後印個它一兩期。
於是,當這個組織或社團逐漸解散的時候,刊物往往也跟著宣告結束。
又或者,他們以為只要做出來了就會有人看,有人看就會有人買,然後自然就會損益兩平?
想想看,一個花了很多錢和很多心力的東西,卻從沒有認真面對過消費市場,卻不熟悉品牌或商品開發的行銷觀念。是不是很可惜呢?
就像很多年輕人還是會看的「風格小誌」一樣,雖然屬於小眾,把特定需求的族群給經營好、做出口碑、產生效應,那麼你在這個領域就會擁有一定的「話語權」,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品牌。
所以,充滿濃厚地方特色的刊物,其實還是有創業市場的,也具備難以被取代的價值門檻,更有成為地方自媒體、文創聯盟平台的潛力喔!
最後來問問,你覺得創辦地方刊物屬於「地方創生」嗎?
【地方創生】這個名詞,是國家發展委員會於2018年提出來的策略方針。
借鏡了日本近年的經驗,擴大解釋了以往「社區營造」的侷限範疇,轉變為更加廣泛、也更多元的共創形式。
所以,我的個人建議會是:
把地方刊物當作「觸發」地方創生的重要媒介,是很棒的出發點喔!
如何找到地方公眾的需求,從服務的角度切入!
地方刊物不只是一本刊物,也要具備創業的態度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7會員
101內容數
從策展企劃到知識跨界的職人筆記,偶而聊聊古生物博物館的冷門經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梁子Liangz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想要長久經營下去,就算是公益性質,也得要有品牌觀念。
要辦一本地方誌,其實「刊物名稱」的觀感是很重要的。 基本上就是行銷策略的「品牌定位」,一個最好能充分代表"品牌個性與人設"的關鍵字詞。但話說回來,刊物名稱又不比書籍名,很少有超過五六個字的...
近年來,面對資訊傳播的精確性且分眾化,所謂的「自媒體」逐漸成為握有「話語權」的品牌行銷利器。而除了影音類的創新崛起,紙本刊物的回歸也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文藝趨勢。我個人覺得,「地方誌」將成為從傳統社區營造、到現今地方創生的重要新型媒介...
今年初,在發行第一本專屬新莊的地方誌之後,意外地獲得極大迴響。雖然原本就期望有正面反應,但有這麼多居民、店家都給予熱烈支持,以及提出未來可以合作或贊助的眾多想法。 都讓我們更加確定,發行地方誌是非常值得深耕的好事...
想要長久經營下去,就算是公益性質,也得要有品牌觀念。
要辦一本地方誌,其實「刊物名稱」的觀感是很重要的。 基本上就是行銷策略的「品牌定位」,一個最好能充分代表"品牌個性與人設"的關鍵字詞。但話說回來,刊物名稱又不比書籍名,很少有超過五六個字的...
近年來,面對資訊傳播的精確性且分眾化,所謂的「自媒體」逐漸成為握有「話語權」的品牌行銷利器。而除了影音類的創新崛起,紙本刊物的回歸也成為一種獨具風格的文藝趨勢。我個人覺得,「地方誌」將成為從傳統社區營造、到現今地方創生的重要新型媒介...
今年初,在發行第一本專屬新莊的地方誌之後,意外地獲得極大迴響。雖然原本就期望有正面反應,但有這麼多居民、店家都給予熱烈支持,以及提出未來可以合作或贊助的眾多想法。 都讓我們更加確定,發行地方誌是非常值得深耕的好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為了工作讀的一本書,想說也該認識認識這個負責的業務,於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增加了原先對桃園貧乏的認識,也看見這個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都不少的城市,多元文化並存且歷史文物頗豐的一面,不再印象停留在慈湖和豆乾,其他一無所悉的小白狀態。 地方學儼然成為顯學的當代,可惜的是遲遲沒有發展出好的模式來推廣。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純樸的集集小鎮,曾被票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的集集小鎮,不但擁有歷史悠久的鐵道支線特色,更結合迷人自然生態、懷舊人文風光,還有各式在地小吃和創意美食,感受樸實恬淡的小鎮氛圍。 返鄉青年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家鄉更美好,形成永續生態支持系統,這才是永續城鄉真正的實踐。透過「人、地、產」的盤點,挖掘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晚間散步的時候,來到審計新村。審計新村原本是個公務機構的老社區,活化成為一個台中市遊憩景點還沒幾年。白天的時候行車經過向上國中,外牆邊的審計新村總是滿滿的人潮;絕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穿梭在的狹窄的小店遊逛,或在精緻的小館消費,神情大半都非常開心。晚間的審計新村,並沒有多少人,別有一種寧靜之美。
隨著跟我同年齡的「鳳山大書城」即將熄燈,在這個全台人稱文化沙漠的高雄,無疑是一個重傷,難道高雄要成為台積電的炒地都市,在地人所要討論的就是『房子、房價、台積電』嗎?
Thumbnail
​深入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小型博物館,走入博物館會發現很多當地地介紹。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就是個典型例子,此場館於西元二零零三年一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幕啟用,是中華民國第一座地方性質博物館,現在由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分館管轄。 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一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為了工作讀的一本書,想說也該認識認識這個負責的業務,於是從公共圖書館借來,增加了原先對桃園貧乏的認識,也看見這個原住民、客家人、閩南人都不少的城市,多元文化並存且歷史文物頗豐的一面,不再印象停留在慈湖和豆乾,其他一無所悉的小白狀態。 地方學儼然成為顯學的當代,可惜的是遲遲沒有發展出好的模式來推廣。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純樸的集集小鎮,曾被票選為「台灣十大觀光小城」的集集小鎮,不但擁有歷史悠久的鐵道支線特色,更結合迷人自然生態、懷舊人文風光,還有各式在地小吃和創意美食,感受樸實恬淡的小鎮氛圍。 返鄉青年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家鄉更美好,形成永續生態支持系統,這才是永續城鄉真正的實踐。透過「人、地、產」的盤點,挖掘
Thumbnail
「宜蘭不是指行政疆界,而是個狀態。」 當前最夯的便是在地學,例如:台北學、桃園學等,但台灣就這麼小,哪來的這麼多學、那麼多的差異。學跟學之間除了地域的名稱之外,除了談在地、自明性的東西之外,更重要的尋找一種不同於西方城市發展價值的台灣學的普遍價值,讓台灣學成為一論述台灣價值的基礎,再依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Thumbnail
晚間散步的時候,來到審計新村。審計新村原本是個公務機構的老社區,活化成為一個台中市遊憩景點還沒幾年。白天的時候行車經過向上國中,外牆邊的審計新村總是滿滿的人潮;絕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穿梭在的狹窄的小店遊逛,或在精緻的小館消費,神情大半都非常開心。晚間的審計新村,並沒有多少人,別有一種寧靜之美。
隨著跟我同年齡的「鳳山大書城」即將熄燈,在這個全台人稱文化沙漠的高雄,無疑是一個重傷,難道高雄要成為台積電的炒地都市,在地人所要討論的就是『房子、房價、台積電』嗎?
Thumbnail
​深入台灣各地都有許多小型博物館,走入博物館會發現很多當地地介紹。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就是個典型例子,此場館於西元二零零三年一月二十八日正式開幕啟用,是中華民國第一座地方性質博物館,現在由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分館管轄。 新北市立圖書館新店文史館 相關資訊:: ​地址: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路一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