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長久經營下去,就算是公益性質,也得要有品牌觀念。
地方刊物屬於公益?還是偏向營利?或許,後者是不太容易的。
畢竟台灣面積本身就不大,再縮小到願意購買雜誌的客群,是很難光靠賣書就支撐起營利模式的。
但地方刊物能不能當作一個「地方品牌」來經營,還是得先了解商業的「行銷」層面。
你有很多好想法、很多好題材,做了很多功課,匯集了想推廣的內容和對象?
但是,好像沒什麼人知道你在做什麼?
資訊的同溫層很難突破,也很難讓更多人認識你,但明明這些,都是你覺得大家應該會喜歡、也熱於接受的好故事?
以消費市場來說,就像一間新餐廳只做好了「廚房」,其實仍不足夠。
因為你的「門面」、「招牌」、「文宣」還是得同步做好推廣。
一般認為,地方刊物應該屬於「公益刊物」,往往是由政府機關、教育單位、文史工作室、或是社區團體來承接製作。
大家的田野調查和資訊彙整都十分優秀,調研成果也都非常棒。
但是,這些單位通常也較缺乏「品牌行銷」的概念。(甚至有點排斥?)
事實上,地方刊物的行銷觀點,其實可以不只是一本雜誌,而是一種策略性的「觸發媒介」。
將「品牌」的觀念帶入,才有機會觸及更多潛力市場。
除了跳脫政績宣導的傳統樣板,更加接近生活需求,融入社群話題,才能真正吸引不同世代的目光。
用「品牌行銷」的方式推廣「品牌價值」,吸引更多人開始了解、關心自己的家鄉,進而產生品牌的「認同感」。
同時也是「在地認同感」。
我很喜歡說:用一本刊物,去「滙聚」地方的美好事物。
就像我以一位策展人的專業,去轉譯、去串聯、去創造出一個體驗場域:一個讓人可以放下手機、好好閱讀的紙本空間。
也像是一個行銷人,把刊物定義成地方品牌的「發聲平台」。
用流行修辭來說,更像一個「自媒體」,讓大家可以有效率地接收品牌訊息。
所以,就算是地方刊物,仍要以「品牌創業」的定位來認真看待。
因為只有自主創業的精神,加上打造品牌的觀念,一本獨立刊物才有機會真正面對「讀者反應」和「市場淘汰」。
該怎麼創業、該怎麼投資、該怎麼創造需求、該怎麼找協力夥伴、該怎麼與受眾溝通;最重要的,當然還是「這本刊物該怎麼活下去」。
而這些,都跟品牌經營息息相關,也必須應用行銷企畫的脈絡,才有機會長遠經營喔!
用一本地方刊物,凝聚在地認同,推廣對外形象。打造出屬於你心中的地方品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