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
在這一年cosplay一位機場設計師,考慮到使用者的利益,該如何達到目標。這一週開始進行空間配置,我發現,我得先找出老實住在這座島上的七萬居民真正需要的東西。
觀察
- 機車文化/說實話,這座機場真是停了一堆機車。這裡有兩個觀點,一個是大量的平面停車場,造成不容忽視的外部景觀缺陷。另一個是,不斷擴張的停車面積,從炙熱的停車場走道航站真是要了我的命。遊覽車能夠獨占鰲頭的停到碼頭一號柱,汽機車使用者就得路途遙遠。
- 團客/我要來得罪人了,團客候機的時候搞得整個大廳鬧轟轟的。通常團客會提早超過半小時到機場,大量的人與被拉長的候機時間,當然會造成不適。
- 老兵召集令/最近悠閒的農特產中心被改成老兵召集令的集合點,其實倒多了居民參與感。金門的土是黏的,很多在金門當過兵的老兵都藉由這個機會回到金門打卡換高粱。看到金門人接待來金門的老兵,聽他們說一些老故事,還有八十幾歲的老爺爺感嘆的說,甚麼時候多了這座機場。這裡的空間很簡單,一個打卡場景,擺一些桌子和工作人員,溫馨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當然,也要讚嘆高粱的魅力。
- 霧季/彈性的住宿盥洗空間是迫在眉睫。
- 畢爾包效應/前一篇提到,機場通常放入地方追求標新立異的慾望,比起推廣保存地方特色的專家學者們,地方居民或許更希望這棟建築為金門做件事,就像古根漢美術館為畢爾包做的一樣,或是雪梨歌劇院為澳洲帶來的外部效益。我覺得這種想法是很瘋狂的賭注,但既然原本的土地利用便是如此,或許能讓人更想造訪這座可愛的小島。
將建築從歐幾里德的幾何學解放出來
要開始進入量體設計了,超越現代主義以及擺脫歐幾里德的幾何學改以非線性元素,是我這階段的目標。至今,我也重新看待機能主義、形隨機能,不再像低年級時一昧點頭稱是。公共建築以機能為核心,確實能創造最高效益的使用,但我看到的現象會是,好好的製作房間,增加裝修品質與擺放物件,成為呼應機能的標準答案。如果說,機能是為了使用者而存在,那透過房間、物件導致行為被限定,不是剝奪使用者在使用時的自由與選擇權利嗎?這也許是個選擇題,為了使用者存在的機能空間,該是行為區劃明確的空間,或是選擇性更高的空間?我在這邊的答案是後者,因為我要讓使用者蹓躂,一間間房間是蹓不起來的。
結構會是本體
我對於建築看法一直是捏捏量體模,發展出一個帥氣方案後,就鋼結構、斜撐、懸臂、皮層拉一拉,完成。但到了這一週,我覺得還是需要案例分析出各種結構方案,不然到最後依然會拘泥於屋頂,牆壁,地板等建築元素。
我還是要從內部構想出發
在第十週上課時,我提出了內部使用方案,被指導老師說從量體開始,先不要進到室內。但到了這週,我還是想從內部構想出發,因為建築不光是造來讓人看,而是讓人生活其中。而且我一直情不自禁的畫出室內視角的草圖,但我會同步進行量體方案,這樣最後的結果才比較容易是合宜的。這週上課提到“空間的本質是什麼”。我在〈關於城市建築我想說的是〉中,第一頁寫著:城市本質上就像個洞穴、鯖魚群或蟻丘。但它也是刻意而為的藝術品,其公有的架構裡含有許多更簡單、更個人的藝術形式。一路易斯·孟福。我不斷想著,我預計機場的本質是什麼?或是說,我預計候機的本質是什麼?我覺得候機的本質是,喜歡就待著,哪都不喜歡就閉上眼睛(沒錯,我之前用過這句話形容我的貓)。那麼,我該如何去找我喜歡的地方呢?
從議題展場形式到機場設計
上一次畢籌會的幹部會議,大家對於展場形式做一番激烈討論,主要是針對在四散各地的場地,串連的說明告示該複雜與文宣重複性到什麼程度。這讓我想到,這對掌控蹓躂也是很重要的事情。空間標示很像書籍目錄,先區分大塊,等到了差不多位置,在引導你到更精準的位置。但我這個方案還要增加“預知時間多寡”要素。我前幾週是提到用空間門禁管控,但現在不用隔間做行為限制,我馬上聯想到是步行速度。除了有空間性質的告示之外,利用步行速度與登機口距離也能成為告示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才能達到讓使用者有感時間軸與空間軸同時進行的目的。
1/2000量體方案提出。因為在做的過程專注在空間上,就使用最快速的紙膠帶做黏著工具了。後方有一個小山丘,我將起霧時的暫時住宿與盥洗空間設在那兒,脫離機場本體,以利於航站的營業管制。
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
【那些你不知道的速度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