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貓的孩子-如何在期待中成長

更新於 2020/12/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摘自:卡里.紀伯倫《先知》

意圖靠近必先撕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此系列劇名一出,加上青少年朗誦詩人紀伯倫詩作的影像,馬上戳中了許多父母的心,紛紛跳了出來高呼冤枉,批評這樣的影集是在鼓動少年、青年們不孝、違反倫理,表示作為父母也有許多辛酸與無奈。
  「貓的孩子」這一劇中案例正是最極端的家庭,配合恐怖片般的節奏、氛圍,渲染了男主角阿衍對於母親揪心的控訴,以及他巨大壓力下產生的精神症狀,在在都刺激著觀眾的神經,昭示著這世間原來有人過得如此痛苦與掙扎,甚至讓人在心中暗暗地問著自己:「這是不是在說我?」
  這樣強烈的刺激必然帶來部分的反感,但看完整部戲劇,我認為帶給觀眾最強烈的感受是:「親子之間無法靠近的遺憾」。誠如原作者與導演所說,看了會不舒服,是因為這些故事都是真的,也正因為這些撕裂的經驗已經存在,才是對於觀看眾人最好的提醒:「你還要往這條路走嗎?」
期待中順勢而為,還是逆勢而出?It is a question.
  回頭看看劇中角色的選擇,阿衍和母親的一切都順應著他人的期待而活,一個為了得到母親的愛,另一個為了在家中站穩妻子、媳婦的地位。所以他們一起忍著害怕、哀傷、憤怒,吞下所有生命的苦,只為了培養一個符合家族期待的「滿級分」人才。

  這對母子的生命因著「期待」如此緊密的連結在一起,卻也因此造成他們之間的隔閡,而無法感受到彼此之間濃厚的母子親情。直到阿衍因為精神壓力及現實挫折的傷害,開始產生幻覺等解離症狀,這過度糾纏的母子關係才在一聲聲:「我怎麼會變成這樣?」的質問中破碎。
  但單純的打破期待就能獲得快樂的新生活嗎?顯然在現實或是劇中都不會如此簡單,沒有了家人的愛與連結,無論掙脫或是滯留最後都是苦痛。只有被重要的家人看到自己對於愛的渴望,並且獲得了家人真誠的回應,才能解決當前的生命困境。
  就如同阿衍差點失控殺害母親前一刻,所聽到的新生小貓叫聲,喚醒了母子在心中對彼此的愛,因而相擁,在那時他們暫時放下了想要完成期待的執著,專注在眼前差點失去的家人身上,意識到自己很久沒有認真地聽家人說他想要的是什麼了,同時願意花心思來滿足對方的需要,他們才一起得到了解脫。
付出生命代價的同理
  「貓的孩子」在表現上絲毫沒有討好之意,意圖呈現生命的實相,但我認為它並沒有撕裂親子關係的意思,表現更多的是渴求被了解的疾呼,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想要獲得所愛的人(在此處為母親)的同理。
  最動人的是結局的提問:「如果你殺了耶穌,該如何得到祂的原諒?那要是殺的是一隻貓呢?」凡人並沒有神之子的超脫和無盡時間,該如何在傷人與被傷後復原?
  結尾的畫面似乎給了解答,阿衍跟女同學渾身髒污與血垢相視而笑,像是一幅譬喻畫,說著凡人若是傷人,必須與對方受盡相同的痛苦,嚐盡他的辛酸血淚,毫不逃避地陪伴對方一起走過生命的低谷,才能在終點時用理解的眼光,牽著對方的手,繼續共構下一段人生。

※本文原刊載於文化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心靈照顧專欄
※圖片來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官方粉絲專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昊森無疑是這部電影的亮點,從「紅色氣球」到「美男魚澡堂」,可以看到他作為演員表演的成長,讓人看了很舒服。印象最深的是阿漢在海邊大吼,不斷揮舞雙手的鏡頭,我覺得陳昊森在這個簡單的動作裡,充分的表現出青少年的躁跟無力。
心理師沒辦法幫你的人生負責,但會對諮商負責,他應該能說明清楚自己的處遇,去除過程中神秘跟說教的意味,讓你知道諮商中的你們現在在哪,又將會往哪裡去。
真實的情況是,諮商師動輒有十幾、二十個個案(甚至三十多個),同時其中一定有數個較為危機的個案,說的誇張一點,假如一個諮商師的數個個案同時發生狀況,請問諮商師應該先去陪誰?危機時刻本來就需要有人負責不同的工作來分擔,不可能期待諮商師要趕到各種危機現場。這是實際面上的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有說話就是溝通,但溝通的本質其實是「聽」大於「說」,而且這個聽的比例遠大於大家想像的很多、很多、很多。一旦認真聽到兩人深層的「害怕」,就能重新看到兩人各自對對方的指責(指責對方說謊、指責對方大男人主義),其實都事出有因,也許欠缺的只是好好擁抱對方這樣一個害怕的靈魂而已。
陳昊森無疑是這部電影的亮點,從「紅色氣球」到「美男魚澡堂」,可以看到他作為演員表演的成長,讓人看了很舒服。印象最深的是阿漢在海邊大吼,不斷揮舞雙手的鏡頭,我覺得陳昊森在這個簡單的動作裡,充分的表現出青少年的躁跟無力。
心理師沒辦法幫你的人生負責,但會對諮商負責,他應該能說明清楚自己的處遇,去除過程中神秘跟說教的意味,讓你知道諮商中的你們現在在哪,又將會往哪裡去。
真實的情況是,諮商師動輒有十幾、二十個個案(甚至三十多個),同時其中一定有數個較為危機的個案,說的誇張一點,假如一個諮商師的數個個案同時發生狀況,請問諮商師應該先去陪誰?危機時刻本來就需要有人負責不同的工作來分擔,不可能期待諮商師要趕到各種危機現場。這是實際面上的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有說話就是溝通,但溝通的本質其實是「聽」大於「說」,而且這個聽的比例遠大於大家想像的很多、很多、很多。一旦認真聽到兩人深層的「害怕」,就能重新看到兩人各自對對方的指責(指責對方說謊、指責對方大男人主義),其實都事出有因,也許欠缺的只是好好擁抱對方這樣一個害怕的靈魂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家庭,是一個生命誕生最早接觸的環境。 家人,是一個孩童學習最先觸及的對象。 在很多時候,家人可以是背後最強大的依靠,有些往往成為了一個最傷人且痛苦的利器,對自身的期待、要求,觀念、想法,如果彼此沒有對等以及適當的交流與理解,常常在無形中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卻不自知。不論什麼朝代,父母都有對孩子的期盼,
紀伯倫說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未來,而這未來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而這思想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欲望,而這欲望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而這人生不屬於你的。所以別把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欲望、未達到的未來都放在孩子身上,這不但是束縛了孩子的自由,亦是一種親情綁
在美式賣場買的這本小說,是電視劇都播完的時候。單純抱著想要知道這書紅些什麼的心情,趁著年假,用很舒服的速度看完。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怎麼開心,也知道這些故事一天到晚在上演。 親屬作為情感羈絆的基礎,亞洲社會對於這樣的關係,在各種關係網路裡,更難梳理得清楚。從所謂的「西方」傳來的「獨立個體」這個概念,在「
Thumbnail
我最早聽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句話,是從劉仁州老師口中聽到的,現在,我終於從原著中知道了:原來是出自紀伯倫的《先知・論孩子》。當然,第一次從劉仁州老師聽到這句話時,我第一個疑問就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那是誰的」?劉老師也很快的就回答了:「孩子,是上天的,上天只是透過父母的結合,讓孩子得以誕生⋯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二部作品,比起上一集媽媽的遙控器,恐怖驚悚有過之而無不及。幾乎能用字面上的「慘綠」來形容的風格,失控的家人,崩壞的價值觀,瘋癲的同學還有,見到藍色月亮就能進入的平行世界。
Thumbnail
「貓的孩子」看起來似乎沒有擺脫父母對孩子的控制以及在挫折中的情緒勒索,不過,若從片尾再回頭去看整齣劇,貓的孩子已經從「控制」的主題,轉變成在這升學主義高張力的壓力之下,如何透過「救贖」來達成彼此的饒恕,而不再讓人活在「控制」以及「被控制」的傷害之中。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家庭,是一個生命誕生最早接觸的環境。 家人,是一個孩童學習最先觸及的對象。 在很多時候,家人可以是背後最強大的依靠,有些往往成為了一個最傷人且痛苦的利器,對自身的期待、要求,觀念、想法,如果彼此沒有對等以及適當的交流與理解,常常在無形中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卻不自知。不論什麼朝代,父母都有對孩子的期盼,
紀伯倫說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未來,而這未來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而這思想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欲望,而這欲望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而這人生不屬於你的。所以別把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欲望、未達到的未來都放在孩子身上,這不但是束縛了孩子的自由,亦是一種親情綁
在美式賣場買的這本小說,是電視劇都播完的時候。單純抱著想要知道這書紅些什麼的心情,趁著年假,用很舒服的速度看完。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怎麼開心,也知道這些故事一天到晚在上演。 親屬作為情感羈絆的基礎,亞洲社會對於這樣的關係,在各種關係網路裡,更難梳理得清楚。從所謂的「西方」傳來的「獨立個體」這個概念,在「
Thumbnail
我最早聽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句話,是從劉仁州老師口中聽到的,現在,我終於從原著中知道了:原來是出自紀伯倫的《先知・論孩子》。當然,第一次從劉仁州老師聽到這句話時,我第一個疑問就是:「孩子不是父母的,那是誰的」?劉老師也很快的就回答了:「孩子,是上天的,上天只是透過父母的結合,讓孩子得以誕生⋯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二部作品,比起上一集媽媽的遙控器,恐怖驚悚有過之而無不及。幾乎能用字面上的「慘綠」來形容的風格,失控的家人,崩壞的價值觀,瘋癲的同學還有,見到藍色月亮就能進入的平行世界。
Thumbnail
「貓的孩子」看起來似乎沒有擺脫父母對孩子的控制以及在挫折中的情緒勒索,不過,若從片尾再回頭去看整齣劇,貓的孩子已經從「控制」的主題,轉變成在這升學主義高張力的壓力之下,如何透過「救贖」來達成彼此的饒恕,而不再讓人活在「控制」以及「被控制」的傷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