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貓的孩子-如何在期待中成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摘自:卡里.紀伯倫《先知》

意圖靠近必先撕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此系列劇名一出,加上青少年朗誦詩人紀伯倫詩作的影像,馬上戳中了許多父母的心,紛紛跳了出來高呼冤枉,批評這樣的影集是在鼓動少年、青年們不孝、違反倫理,表示作為父母也有許多辛酸與無奈。
  「貓的孩子」這一劇中案例正是最極端的家庭,配合恐怖片般的節奏、氛圍,渲染了男主角阿衍對於母親揪心的控訴,以及他巨大壓力下產生的精神症狀,在在都刺激著觀眾的神經,昭示著這世間原來有人過得如此痛苦與掙扎,甚至讓人在心中暗暗地問著自己:「這是不是在說我?」
  這樣強烈的刺激必然帶來部分的反感,但看完整部戲劇,我認為帶給觀眾最強烈的感受是:「親子之間無法靠近的遺憾」。誠如原作者與導演所說,看了會不舒服,是因為這些故事都是真的,也正因為這些撕裂的經驗已經存在,才是對於觀看眾人最好的提醒:「你還要往這條路走嗎?」
期待中順勢而為,還是逆勢而出?It is a question.
  回頭看看劇中角色的選擇,阿衍和母親的一切都順應著他人的期待而活,一個為了得到母親的愛,另一個為了在家中站穩妻子、媳婦的地位。所以他們一起忍著害怕、哀傷、憤怒,吞下所有生命的苦,只為了培養一個符合家族期待的「滿級分」人才。

  這對母子的生命因著「期待」如此緊密的連結在一起,卻也因此造成他們之間的隔閡,而無法感受到彼此之間濃厚的母子親情。直到阿衍因為精神壓力及現實挫折的傷害,開始產生幻覺等解離症狀,這過度糾纏的母子關係才在一聲聲:「我怎麼會變成這樣?」的質問中破碎。
  但單純的打破期待就能獲得快樂的新生活嗎?顯然在現實或是劇中都不會如此簡單,沒有了家人的愛與連結,無論掙脫或是滯留最後都是苦痛。只有被重要的家人看到自己對於愛的渴望,並且獲得了家人真誠的回應,才能解決當前的生命困境。
  就如同阿衍差點失控殺害母親前一刻,所聽到的新生小貓叫聲,喚醒了母子在心中對彼此的愛,因而相擁,在那時他們暫時放下了想要完成期待的執著,專注在眼前差點失去的家人身上,意識到自己很久沒有認真地聽家人說他想要的是什麼了,同時願意花心思來滿足對方的需要,他們才一起得到了解脫。
付出生命代價的同理
  「貓的孩子」在表現上絲毫沒有討好之意,意圖呈現生命的實相,但我認為它並沒有撕裂親子關係的意思,表現更多的是渴求被了解的疾呼,即使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想要獲得所愛的人(在此處為母親)的同理。
  最動人的是結局的提問:「如果你殺了耶穌,該如何得到祂的原諒?那要是殺的是一隻貓呢?」凡人並沒有神之子的超脫和無盡時間,該如何在傷人與被傷後復原?
  結尾的畫面似乎給了解答,阿衍跟女同學渾身髒污與血垢相視而笑,像是一幅譬喻畫,說著凡人若是傷人,必須與對方受盡相同的痛苦,嚐盡他的辛酸血淚,毫不逃避地陪伴對方一起走過生命的低谷,才能在終點時用理解的眼光,牽著對方的手,繼續共構下一段人生。

※本文原刊載於文化大學學生諮商中心心靈照顧專欄
※圖片來源: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官方粉絲專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昊森無疑是這部電影的亮點,從「紅色氣球」到「美男魚澡堂」,可以看到他作為演員表演的成長,讓人看了很舒服。印象最深的是阿漢在海邊大吼,不斷揮舞雙手的鏡頭,我覺得陳昊森在這個簡單的動作裡,充分的表現出青少年的躁跟無力。
心理師沒辦法幫你的人生負責,但會對諮商負責,他應該能說明清楚自己的處遇,去除過程中神秘跟說教的意味,讓你知道諮商中的你們現在在哪,又將會往哪裡去。
真實的情況是,諮商師動輒有十幾、二十個個案(甚至三十多個),同時其中一定有數個較為危機的個案,說的誇張一點,假如一個諮商師的數個個案同時發生狀況,請問諮商師應該先去陪誰?危機時刻本來就需要有人負責不同的工作來分擔,不可能期待諮商師要趕到各種危機現場。這是實際面上的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有說話就是溝通,但溝通的本質其實是「聽」大於「說」,而且這個聽的比例遠大於大家想像的很多、很多、很多。一旦認真聽到兩人深層的「害怕」,就能重新看到兩人各自對對方的指責(指責對方說謊、指責對方大男人主義),其實都事出有因,也許欠缺的只是好好擁抱對方這樣一個害怕的靈魂而已。
陳昊森無疑是這部電影的亮點,從「紅色氣球」到「美男魚澡堂」,可以看到他作為演員表演的成長,讓人看了很舒服。印象最深的是阿漢在海邊大吼,不斷揮舞雙手的鏡頭,我覺得陳昊森在這個簡單的動作裡,充分的表現出青少年的躁跟無力。
心理師沒辦法幫你的人生負責,但會對諮商負責,他應該能說明清楚自己的處遇,去除過程中神秘跟說教的意味,讓你知道諮商中的你們現在在哪,又將會往哪裡去。
真實的情況是,諮商師動輒有十幾、二十個個案(甚至三十多個),同時其中一定有數個較為危機的個案,說的誇張一點,假如一個諮商師的數個個案同時發生狀況,請問諮商師應該先去陪誰?危機時刻本來就需要有人負責不同的工作來分擔,不可能期待諮商師要趕到各種危機現場。這是實際面上的問題。
很多人都以為有說話就是溝通,但溝通的本質其實是「聽」大於「說」,而且這個聽的比例遠大於大家想像的很多、很多、很多。一旦認真聽到兩人深層的「害怕」,就能重新看到兩人各自對對方的指責(指責對方說謊、指責對方大男人主義),其實都事出有因,也許欠缺的只是好好擁抱對方這樣一個害怕的靈魂而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瘋人說》這本書是在講,作者(穆戈)在當精神病院的實習醫生時,與精神病患之間的故事,總共有十七個章回,其中「請幫幫我媽媽––雙重人格」這章回讓我特別有感,特別想寫成讀後心得,我記得當時我看完這章回時,心裡悶悶的,很想哭,特別想把心得寫下來。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近期與家人有一搭沒一搭的會為了別人家的事情爭論,父母對於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這樣的想法根深蒂固的無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一個普通的家庭背後隱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秘密。父親其實是一位天使,他為了愛情選擇成為人類。
這是一部詳細描述在離異家庭中適應困難的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的電影,也是描述自殺者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他不是沒有求救,而是求救的訊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
Thumbnail
家族人孩子和荒野狼孩子需要的愛是不同的,透過瞭解孩子的通道特質,可以更有效地表達愛。不要自責或懷疑,要相信,妳是擁有妳所需要的能力的,而妳的孩子也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瘋人說》這本書是在講,作者(穆戈)在當精神病院的實習醫生時,與精神病患之間的故事,總共有十七個章回,其中「請幫幫我媽媽––雙重人格」這章回讓我特別有感,特別想寫成讀後心得,我記得當時我看完這章回時,心裡悶悶的,很想哭,特別想把心得寫下來。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近期與家人有一搭沒一搭的會為了別人家的事情爭論,父母對於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這樣的想法根深蒂固的無
Thumbnail
看過動畫《龍貓》嗎?有一幕是小月和小梅的媽媽躺在床上對爸爸說:「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畫面裡的母親,表情裡有很多的不捨。因為她明白當孩子表現得成熟懂事,代表內心壓抑了想耍賴、想偶爾不乖、想隨心所欲成為自己的渴望,並且盡量不惹人厭、不造成別人的麻煩。乖巧聽話的好處,是孩子換得了他人的喜愛;但付出
一個普通的家庭背後隱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秘密。父親其實是一位天使,他為了愛情選擇成為人類。
這是一部詳細描述在離異家庭中適應困難的青少年與父母的關係的電影,也是描述自殺者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他不是沒有求救,而是求救的訊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
Thumbnail
家族人孩子和荒野狼孩子需要的愛是不同的,透過瞭解孩子的通道特質,可以更有效地表達愛。不要自責或懷疑,要相信,妳是擁有妳所需要的能力的,而妳的孩子也是❤️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