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Time to go pro!

2020/12/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專職,以此為生。」作為第二部分的開頭,這個主題再適合不過了。如果讀者們還有印象的話,第一部分是為了建立背景知識,偏「理論」的討論;第二部分則是歷經操作一段時間後會才會遇到的,偏「實務」的主題。筆者設定的「理論」和「實務」的差異和一般認知可能會有些許的不同(好吧,或許不只是「些許」)。以筆者而言,「理論」和「實務」其實只是階段上的不同,何出此言?對於沒有投資經驗的讀者,談何實務?一切都只是空想。因此,必定只能先從各種理論去建構觀念。對於已經擁有一定程度知識或者經驗的讀者,實務的討論才會具有貼近現實的意義。這並不是說實務的地位比理論更高,只是討論的範圍更小更深入而已。理論引導實務,實務修正理論。兩者相輔相成,目的都是為了幫助我們把事情看得更清晰,理應不互相違背。當然,因筆者本身也是一名交易者,所以咖啡杯的文章即使是純理論也都不會離現實太遠。因此文章開頭才會說,對於咖啡杯而言,理論和現實只是階段上的不同。
全新章節
  既然第二部分的主題是實務,也就是親身經歷。既然是親身經歷,那麼就與「痛」息息相關。而事情只要牽扯到痛,整個討論就會變得很不一樣。如果說,一個有良心的基金經理人,對於客戶的資金擁有塔雷伯所說的切膚之痛(skin in game)。那麼以自己的自有資金操作,並且以此為生的專職投資人擁有的就是椎心之痛(soul in game)【註1】。這個章節要和各位聊的,就是擁有椎心之痛的專職投資人。一開始當然還是由筆者的個人經驗做為開頭。
  事情發生於學習投資一些日子後,操作逐漸上手,當時筆者的當沖【註2】交易做的非常順手,因此產了這樣一個疑問:
「為何不做專職交易者?」
找不到反對的理由,於是乎開始朝專職交易者之路邁進。一旦決定成為專職交易者,「痛」就開始介入了,首當其衝的是交易時的心態。一名業餘交易者在執行交易時,比較容易著重在正確的操作,並且清楚認知到最後的損益只是一連串操作後結果。但是當自認為是全職交易者時,這份自我認知會對你的心態產生某種奇妙的影響。試想一個假設情況,你今天進了一家公司,辛辛勞勞的打拚整天,人事部不僅沒發你當日的薪水外反而還要你自掏腰包補貼公司,這是相當違背常理的行為。一般的工作型態除了會讓你覺得自己每天的工作(交易)都應該賺錢之外,還會放大我們對每一筆交易結果的情緒波動【註3】。其次受到影響的是交易時間外的生活品質。業餘的交易者,因為都有自己的本業工作,所以可以較容易的把投資損益置於生活之外。有賺就多花一點,沒賺或賠錢就少花一點,反正本業會提供穩定金流,生活也不至於受到影響。但是專職的交易者就不是這麼回事了,賺錢是必需的,因為這是唯一的資金來源,而你不再具備選擇的權利。有多賺並不能多花,因為需要更多的錢才能擴大你的交易資本,進而帶來更高的收入。沒賺或賠錢卻也不能少花多少,因為生活還是要過,貸款還是要繳。最後還有一個很明顯的影響,也就是工作上下班時間的模糊。一般的工作都有自己明確的上下班時間,偶爾加個班,但也不至於模糊了上下班的界線。但是專職交易者卻不是這麼回事,一般讀者可能會認為交易者上班的時間就是9:00(台股開盤)~13:30(台股收盤)然後就下班了,最多花個半小時左右整理資料14:00就能下班。但是事實上是(台北時間):8:00~16:00(亞洲股市)15:00~00:30(歐洲股市)21:30~5:00 (美國股市);只要你願意,全球股市24小時都有東西可以交易,和Las Vegas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就算不交易,還是需要持續觀察市場動向,以利明天的操作。因此所謂的下班時間就變得曖昧不明。即便是例假日,市場不開盤,也會有整理不完的資料。在這樣的壓力之下,筆者撐不了幾個月就放棄了,重新做回了一個業餘的交易者。就如同開頭說的一樣,痛的介入讓本來看似單純的事情變得複雜。
  筆者的專職交易之路,在這裡就告一段落了。但是咖啡杯並不打算在這裡結束,事實上,重點現在才要開始!在筆者的投資生涯中,有幸透過一位友人認識了一名專職交易者。這位專職交易者名叫「小萬」【註4】,從開始工作以來一直都待在金融相關的行業。根據本人的描述:「…我的經歷,先待過券商和外商銀行,之後才轉入專職,並不是直接切入專職做交易。」身為一名專職交易者,小萬第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是認真工作。待在小萬的交易討論群組中,從早到晚任何時候都有機會看到小萬分享的資訊。這些資訊種類繁多,有時候是某公司的聲明稿、有時候是某團體所做的各種分析報告、有時是一些數據分享、有時是一些重要人物提出的可能政策方針、甚至是一些已經被內化整理過的資訊…等。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資訊,帶給人一種強烈的感受,那就是小萬身為一名專職交易者無時無刻都在吸收、整理和分析各種資訊與訊號。在一次小萬的分享會上,筆者好奇的問了像他這樣一名專職交易者,一天工作的時間大概是多長。得到的回應是:
「每天最少12小時起跳」
  或許是媒體,也或許是自己的天真,讓我們對專職交易的工作產生了錢多、事少、離家近的美好錯覺。「錢多」或許是真的,但現實有些不太一樣。專職交易者多賺的部分是所謂的風險溢酬(Risk Premium),簡單的說就是因承擔風險所獲得的額外報酬。至於為什麼承擔風險會獲得額外報酬呢?請讀者參閱固定咖啡杯第9章的內容。「事少」的部分很明顯是個誤會,不論是筆者的自身經驗還是小萬的言行,都強烈述說著工作只會更多不會更少的事實。至於「離家近」到是真的,甚至是太近了(直接就在家工作),最後導致了上下班分界的模糊。至於界線模糊的影響,近期由於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各地家上班的民眾劇增,這個議題在國外已有相當程度的討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閱相關資料,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本章節想表明的觀點是,專職交易的工作其實不如一般大眾眼中那麼的輕鬆愉快,甚至更不友善。專職交易者除了必須是該領域的佼佼者、承受高度的不確定性、負擔更重的責任和大量的工作以外,還不能保證有固定的收入。如果在一般工作上你願意承受如此之多,同時你也有能力承受如此之多,那麼你的薪酬一定相當可觀。由此可見,和一般工作相比,專職交易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同樣都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才能得到相稱的回報。而我們認為專職交易特別美好的想法,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罷了。
最後小萬本人看過了本文後,對於有興趣成為專職交易者的朋友,提供了下面的意見:(原文轉述,只修改了一些標點符號而已。)
「可以補充一點。專職交易者必須對於市場敏銳度很高,市場的方向趨勢要看的夠廣。基本上理論和實務這點差異很大,中間的確會有很多修正過程,這是很困難艱辛的。專職的路並沒有想像中好走,除非做研究員起家,對產業很熟悉或在業界待的夠久,這方面的歷練才有機會。另外還有就是心理層面。文中有提到,那個壓力,這塊的確是。抗壓性如果不足,走這塊,很快就會陣亡了!並不是光有資金,就可以走的長久。」
如果有讀者對於筆者所寫的文章有任何疑問、建議,或是有引起你心中一絲小小的波瀾,想找人討論的地方,都歡迎來信到[email protected],筆者會在能力範圍內盡快回覆。
【註1】納西姆 · 尼可拉斯 · 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所著的《不對稱陷阱》p25 和p68
【註2】一種在同一個交易日內,進場又立刻出場的操作。
【註3】換句話說,你很容易一下開心(賺)、一下憤怒(賠),而且會經常保持焦躁的狀態。除了對自身不健康,對身邊的人更是不公平。或許有人可以把這樣的狀態駕馭的很好,但以筆者的經驗來說這是相當痛苦的一件事。
【註4】再次感謝小萬願意讓我使用真實暱稱,並且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固定咖啡杯
固定咖啡杯
歡迎來到固定咖啡杯,我是主辦人Darrel。 這是一個受德國的投資大師—科斯托蘭尼啟發的財經知識同好會。社團的成立目的是讓有興趣瞭解投資相關知識的人能有一個學習和討論的空間。如同當年科斯托蘭尼在咖啡廳裡辦的講座一樣,希望能凝聚來自各行各業,擁有不同背景和領域的人一同參與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