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適應症

2020/12/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小時候,家裡總是有很多書,被不小心撕裂一角的童書,仿若外星符號的英文圖畫書,許多爸媽作為回憶、從來沒再翻過的教科書和字典,還有翻到書肩都被磨損與的漢聲小百科與小小百科。
我印象中最愛的一本書,是大班時候大姑姑跟姑丈送的一本正方形的成語童書,那是我第一本帶有書衣的精裝書,潔白的封面上寫著成語故事,裡頭每個成語都是兩頁可愛的漫畫敘述的故事。我總是慢慢翻,捨不得書角有任何折損,那些光滑的書頁,讓一個孩子的世界,出現了「精緻」的概念。
那是我第一個回憶,一個讓自己埋首於故事的另一個世界的通道,閱讀,在那個年紀,是一種單純的快樂,像是解碼、有著猜對謎題的快感;因為可以獨立、不用依靠大人的傳達,來認識好玩的事物;因為可以讀字,所以得到了更多大人的肯定。
閱讀故事,在長大的過程中,漸漸變得沒那麼有趣,漸漸失去一種動力,因為只要多一點時間閱讀自己想要的讀物,就會少了準備考試的時間,少了一種自我的肯定;慢慢地,不再去想著,我喜歡什麼樣的題材,哪些故事是可以觸動人心的啟發。
然而,我還是喜歡埋首書堆的感覺,喜歡圖書館舊書櫃中留連,在書背的標題中,找尋阿雜人生的答案,喜歡翻看書瞬間所聞到的書味,那些混雜著紙張、油墨與黴菌的特殊氣息。
就在年少與青春中,閱讀轉變一種知識的累積,在政治中拼湊出從未知曉的台灣歷史,在生科論文中學習著邏輯與分析,在英文散文中找尋自己的烏托邦。然而,時間的更迭,工作和生活的消耗,閱讀的步調,也如同網路的流速成長般,迅速、大量、但卻也越來越難從此得到平靜:因為無法快速地在有限的時間中,讓自己安靜地進入文字的世界中,這樣的閱讀,仿若帶上了錯誤度數的眼鏡,文字傳達的香氣和景象,都變得朦朧與陌生。
這兩年,陪著孩子一起看故事書,初衷是希望孩子們能培養閱讀習慣,然而,最主要的目的,是讓我跟孩子每天都有練習跟增加德文字彙與發音的機會。
在朗讀的過程中,孩子會有許多的想法和問題,在那些故事,孩子可以轉換自己的身分、視野,去看到其他主角的情緒和想法,認識不同的衝突或是事件中,人們會出現的驚喜快樂,以及挫折悲傷。在這些故事中,我再次找到過往的足跡、曾經擁有的生活片段、那些腦中的狂想,以及對於人生價值的評斷。
不過,被兒童讀物包圍的生活,偶爾也會讓人感到無趣,最近找到空檔,開始唸自己有興趣的書。原來,德文的大眾哲學讀物,介紹哲學學派發展,常常是先從故事講起,在事件中夾雜著書信片段、詩詞歌賦、真實的史料文字記載,在末尾提到這些事件所造成的歷史連鎖效應。
原來,這些故事,是一個個文化的痕跡,在不同的闡述中,重新描繪著那些光榮的年代,以及殘酷戰爭的折磨。字裡行間,我想起了的家鄉的歷史、思考著自己的文化:原來,人性的光輝與邪惡,不是任何一個民族或是國家的專利,我們都有可能站在那個時間軸上,經歷那些歷史風暴,但是,我們也都可以有機會,來建立與捍衛自己文化與思想的價值。
故事的力量,是引導著讀者,產生共鳴、理解、反省與思考。
故事,可以也讓時間在閱讀中,幻化成一種感情,一個符號,留下一個繼續擁抱生活的力量。
Gewissen
Gewissen
曾是埋首於疾病、人群與實驗室的兒科醫師。在人生中場移居至一個從未到訪的國家,熱衷閱讀,在三種語言之間找尋自我,目前正在為生活的下一個目標,繼續努力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