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提「勞退基金」或是自行投資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 (VT) 選擇

自提「勞退基金」或是自行投資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 (VT) 選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篇是給高所得稅族群使用的,也就是薪資收入,扣完扣除額之後,還要在30%以上的群眾,約2420000+120000(單身)+200000(標準)+108000(自提6%)+(其他),大約2828000萬以上,才有意義,不然幾乎不考慮自提。

先看勞退基金的規則

  1. 自提最高佔薪水6%,或是最高到9000元,也就是每月薪水15萬就到頂。
  2. 勞退必須在60歲以後才能提領出來
  3. 自提勞退的最大優勢是免稅,未來退休金時再課稅 (退休後若無其他收入,則幾乎免稅)

再來看看勞退的報酬率為3.41%,比其他公家基金都低,可以順便看看這個新聞,不免讓人覺得哀怨,退休金是老人的基礎生活費用,被搞成這樣,實在是很慘。

勞退的報酬率為3.41%

勞退的報酬率為3.41%

再來看看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 (VT)

  1. 本基金採被動式(或稱指數型)的管理方式,以追求FTSE Global All Cap Index表現為投資目標,該指數包含成分股為約2900檔分散於47個國家的股票,這些國家包含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本基金投資標的抽樣自FTSE All-World Index,故會與該指數具有相似的特性與風險。
  2. 總管理費用0.08%
  3. 10年平均報酬率約9.6% (來源)

我總共設計了4組不同的投資版本給大家參考

  1. 9000元全部投入勞退
  2. 9000元先被課30%稅後剩下6300元,全部投入VT,並且運氣不好,未來VT只剩下5%平均年報酬率
  3. 9000元先被課30%稅後剩下6300元,全部投入VT,且未來VT保守8%平均年報酬率
  4. 9000元先被課40%稅後剩下5400元,全部投入VT,且未來VT保守8%平均年報酬率

如圖及表格

raw-image
raw-image

可以看到除非是最慘的第二種情況,勞退跟VT會得到差不多的結果,但是勞退其實也是跟VT有很大的相關性,若全世界股票都不好,勞退基金也不會好到哪裡去。若VT還是正常發揮,則是無論如何都不要自提。

初期的部分還可以拉開來看

raw-image

勞退最大的優勢是初期投入資本較高,所以前10年會勝過,約15年才會被VT(8%)*0.7超過,20年才會被VT(8%)*0.6超過,也就是說,若已經可以領退休金的前10~15年,可考慮開始自提退休金,短期稅務優勢還是存在的。

結論:

對於年輕高薪者來說,即使被扣40%,自提依然不如VT,選VT就好。但是在可以領退休金前的10~15年,並且所得稅依然要繳30%以上的人,可考慮自提,但是可能會有資金卡死的疑慮,需要慎重考慮。


avatar-img
晨星的沙龍
2會員
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晨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接續前面講的低利率和低經濟成長率會導致退休基金和醫療保險破產,政府有幾個作法可以做。第一是開源,在台灣是提高勞保費率和健保費率,為了健保開源的部分我記得折損了好幾位衛生署長直到楊志良奮力調漲成功。第二是節流,這部分阻礙更大,譬如刪減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年金改革、公務人員退休制度從75制改成85
看到聳動標題買的書,但是實際看下去覺得十分有道理。他不是講主動投資會勝過指數投資,而是即使是指數投資,也抵擋不了各種總體經濟趨勢。其中各項經濟數值下滑,包括經濟成長率、勞動力成長率(因為歐洲及美國開始人口老化)和生產力成長率(能源產出成本上升)都變差。
整體來說,這本書只要看完內容簡介就等於閱讀完整本書要表達的內容。我覺得作者引用很多資料卻沒有去蕪存菁,並且有1/3內容是用案例的方式去複述前面提起的主旨,書籍後半段我都是跳著看,跳過案例的段落。 整本書應該可以濃縮成2~3篇的部落格文章。
接續前面講的低利率和低經濟成長率會導致退休基金和醫療保險破產,政府有幾個作法可以做。第一是開源,在台灣是提高勞保費率和健保費率,為了健保開源的部分我記得折損了好幾位衛生署長直到楊志良奮力調漲成功。第二是節流,這部分阻礙更大,譬如刪減退休軍公教人員優惠存款、年金改革、公務人員退休制度從75制改成85
看到聳動標題買的書,但是實際看下去覺得十分有道理。他不是講主動投資會勝過指數投資,而是即使是指數投資,也抵擋不了各種總體經濟趨勢。其中各項經濟數值下滑,包括經濟成長率、勞動力成長率(因為歐洲及美國開始人口老化)和生產力成長率(能源產出成本上升)都變差。
整體來說,這本書只要看完內容簡介就等於閱讀完整本書要表達的內容。我覺得作者引用很多資料卻沒有去蕪存菁,並且有1/3內容是用案例的方式去複述前面提起的主旨,書籍後半段我都是跳著看,跳過案例的段落。 整本書應該可以濃縮成2~3篇的部落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