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 安妮.法蘭克│《安妮日記:70週年紀念典藏版》:安妮帶給我這位母親的啟示

2020/12/1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為人母後,部分神經會變得異常纖細,這讓我在讀完《安妮日記》後,心酸的淚流滿面,我哭的不是戰爭所造成的悲劇,而是安妮與父母彼此之間那「來不及的了解」。
《安妮日記:70週年紀念典藏版》| 安妮.法蘭克 著 | 呂玉嬋 譯 | 皇冠叢書 出版
二戰接近結束時,安妮的父親奧圖.法蘭克在得知妻女皆已死於集中營後,翻開了小女兒安妮的日記,並在日後的回憶錄裡寫道:「我開始慢慢的閱讀,每天只讀幾頁,再多是不可能的,因為我無法承受痛苦的記憶。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新的發現,一個與我所失去的孩子截然不同的安妮出現,我不知道她的思想和感受那麼深刻。」

在閱讀《安妮日記》的整個過程中,我從未對他們一家所面對的困境感到絕望或是悲傷,因為安妮的文字裡一直保持著樂觀!然而,後記裡奧圖的這段話,卻我的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掉,一直的往下掉;因為,這位父親認識自己女兒的距離,竟是天人永隔的遙遠……

或許,這一切可以歸源於所有人的靈魂被各自的分隔在各自的軀體裡,無法直接對話;當人們僅能依對方的行為去推測對方的心思時,誤解就很容易產生。當時,13歲少女安妮正處於青春期那種心態複雜,內在隨時充斥著矛盾、彆扭、敏感與迷惘的階段,使得她試圖用自我封閉的方式去保護心中柔弱的那一面;安妮曾在書中提到:她有兩個自己,一個外向、活潑與直率,這是她用來與外界交流的性格;一個內斂、沉穩、思想細膩且見解成熟,安妮不願將其輕易示人,所以把這一面鎖在了心底。

安妮在密室生活的那段日子裡,直率不懂得掩飾的性情,讓她在與人應對進退時顯得不夠成熟,她的父母將其視為孩子氣的表現,認定她仍是個未長大的孩子,安妮不服氣,彼此間的誤會越積約深,產生出無數次的爭執與對立。安妮與母親伊迪絲.法蘭克的關係更是糟糕到讓戰後準備出版日記的奧圖必須避開部分安妮對母親的情緒性批評。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她們母女決裂的呢?又有什麼方法可以減緩親子間的衝突呢?安妮寫下過一段我覺得值得所有父母警惕的話:「我不管做什麼,不管寫什麼,都會想像以後自己對子女要做一個怎樣的母親,不會把別人說的每句話都當真,但會把我說的話看得很認真的那種母親。」所以,其實內在的那個安妮是渴望被聽見與看見的!如果她的父母能夠暫停一下,看著她,耐心的聽她說說話話,也許他們就能提早在生離死別之前見到那塊被深藏的珍寶。

回頭,我看了看女兒,10年後她也將來到安妮寫日記時的年紀,我無法確定到時候的她會一直像現在一樣願意與我無話不說;但,我會期勉自己盡量不以眼前的所見去定義她,並且隨時記得敞開一道門,等待她自己走進來。
簡語凝
簡語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