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戰爭主題策展】戰爭如何轟炸我:《安妮日記》個人的真實 feat. 癮君子、嘎拉嬉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戰爭主題策展】

戰爭看似遙遠,但來襲時往往猝不及防,打斷所有熟悉的生活軌跡。這與後疫情時期的此刻一樣,疫情爆發後才發現再自然不過的日常如此脆弱。日常生活中細小的斷裂,讓我們明白熟悉的日子是再也回不去的。戰爭/疫情後的「非常」,成為我們的日常。

因此,本次歪文系、癮君子、嘎拉嬉皮三位創作者共同發起「戰爭」主題策展,分別以文學、影劇、ACG等不同領域的作品,勾勒出我們眼中的戰爭圖像。戰爭不只有前線的磅礡與英雄,它也從細微瑣碎處滲透進常民生活。除了本文,以下是這次的策展合作文章,歡迎與我們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見「戰爭」:



By陳姿含

炮火隆隆焦土還冒著熱氣,遍地是受傷流血的身軀,如果有希望,寄託在領軍終結戰事的英雄身上。這些是我們在歷史記錄得到的,戰爭印象,似乎距離這個和平時代有點遙遠了。然而,「經歷戰爭」的方式不是只有從軍,不同身分與年齡層的人用各自的方式活著,在他們的回憶之中,更貼近戰爭的描述或許是:從微小地方開始,感受到生活出現裂痕,日常的秩序好像再也無法回復,然後意識到,翻天覆地的破壞。個人的生命歷程被中斷,先於國家,先於時代。

《安妮日記》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寫得誠實,所以殘忍。女孩安妮描述自己在戰時藏匿的感受,呈現出官方敘述中看不到的另一面,這在當前尤受重視,2015年《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2018年《倖存的女孩:我被俘虜、以及逃離伊斯蘭國的日子》等震驚世界之作,也都以「個人」視角出發,寫出一般人感受到戰爭真正的「破壞」。《安妮日記》於二戰期間寫成,被說是「改變世界的10本書」之一,讓我們看見個人臉容之於時代,如此真實。

最近政大的《安妮日記》策展攝影

最近政大的《安妮日記》策展攝影



「密室」的存在

《安妮日記》一開始並不為出版而作,它是戰時荷蘭猶太裔少女躲避納粹藏匿期間(1942-1944)所寫,出自安妮‧法蘭克之手。為了躲避被徵召到集中營的厄運,安妮在13-15歲期間與家人和其他猶太人躲在父親原本工作處的地下密室裡,寫下這本「與自己對話」的日記。

最初,戰爭對於這名少女來說,是不得不的告別,但你來不及說再見。集中營徵召令寄達的那天,安妮與家人離開原本的家,把愛貓留下,來不及也不被允許和正在約會的男孩說聲再見......製造逃亡的假象遷入密室後,他們從此生活在地下,自由在街上行走的記憶與安妮的童年一起遠離,就連開窗透氣也要注意時間、避開眼線,這是新的日常:

我想這棟屋子永遠不會給我家的感覺,倒也不是討厭這裡,住在這裡更像在某間奇怪的小旅店度假,這樣想有點怪,但藏匿的生活就是這麼一回事。密室很適合躲藏,雖然潮濕,地板傾斜,但在全阿姆斯特丹恐怕找不到更舒適的藏身處,不,在全荷蘭都找不到。(安妮‧法蘭克《安妮日記》,2013年皇冠出版,P33)
我們不管做什麼,都很害怕鄰居聽見或看到。我們第一天就立刻動手縫窗簾,其實那哪叫窗簾,只是碎布,什麼形狀、布料和花色都有,我和爸爸笨手笨腳,縫得歪七扭八,然後把這些藝術品用圖釘釘在窗戶上,等到不再躲藏才能拆下來。(P34)

逼仄的空間,侷促的視線,限制人的行動也打碎想像,安妮一家靠著父親公司裡幾個知情的好心人接濟,偷偷送來物資並在黑市中介交易食物,讓他們能簡單烹煮。由於公司仍正常運作,每天都有工人進出,他們過著「不能發出聲音」的日子,一點風吹草動都提心吊膽。「共享」密室的還有范普一家人、杜瑟爾醫生等,8個人努力重建生活秩序,安排可使用空間的範圍、時間、餘興和節日儀式等。

然而患難生活並不溫馨,安妮在日記裡誠實記錄她的心聲,原本互有好印象的幾家人自從被禁閉在狹小空間,生活的摩擦讓他們對彼此失去耐性。可是,戰時不存在「自我」的表達權力,他們被迫成為緊密牽連的共同體,隨著戰爭逼緊,人性自私也被逼了出來,比如范普一家總是藉機佔據食物資源,幾戶人動不動埋怨、吵架等,卻又無路可退、動彈不得,一邊怨懟一邊互相依賴,矛盾地一天天把日子過下去。

什麼時候能走出密室?走出密室之後,日子會怎樣繼續下去?這是安妮,也是藏匿者奢侈的自問。「密室」宛如整個時代的縮影,與隨時監控、搜捕、轟炸的外在壓力形成對應,不知道什麼時候有解放的可能。



戰爭如何轟炸我

在密室中,看不清外界,對於安妮而言,戰爭一直以生活微小的斷裂持續逼近,最終帶來翻天覆地的破壞。

旁觀他人苦難的罪惡感席捲而來,儘管那帶有一點不得不的冷漠。在納粹監控之下,人們出於自保或利益等去做加害者或旁觀者的紀錄不少見,而這本日記揭露出另一種面貌──受害者生存艱難,即便沒有互相分化,也被迫自私些,安妮描述自己得知其他人被帶走時的反應:

無論做什麼,我都忍不住想起那些走了的人。我意識到自己正在大笑時,就會想起這麼開心是可恥的。但,難道我就該整天哭嗎?這我又做不到。低迷的氣氛終究會過去。(P71)
我們沒什麼改變,想的事也一樣沒什麼變化,像旋轉木馬,從猶太人轉到食物,從食物轉到政治。說到猶太人,對了,我昨天從窗簾偷看時,看到兩名猶太人,覺得好像看到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我心中浮現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好像我向當局告發他們,此刻正在偷窺他們的不幸。(P77)

人們被迫連成共同體,窺見彼此私生活的暗面,卻又必須互相依存。而安妮有著敏感心靈,本就對周圍環境有強烈的感知,加上年紀最小,比起其他人顯得適應不良、神經兮兮,她的青春叛逆與戰時的「集體意識」格格不入──這種情境容不下太多「個人」聲音,地下密室又是不見光的存在,因而安妮的敏感天性引起群體焦慮,處處受批評,范普太太就說過安妮的不聽話會「害死我們所有人」。

從眾,是戰爭中最安全的做法,個人臉孔被抹平、犧牲是常見的,可是安妮是個正在成長中的少女,她的「社會化」因此變得艱難、無標準可依循,而成長不可能重來,這場戰爭的代價之於安妮,是錯失被理解、陪伴的機會,與母親關係的破裂亦是。等到戰爭結束,滿目瘡痍的城市可以重建,個人生命史缺失的部分卻不能重來。

或許是有意填補密室生活中言說自己的匱乏,這本日記以個人角度感受著一個時代的破壞,讓我想到《往事並不如煙》紀錄文革期間,羅儀鳳怕被清算,丟掉所有進口高跟鞋,又用熱水澆死滿園玫瑰的一幕。時代的暴力,有時看上去也不過是逼著一個人親手澆死她心愛的玫瑰,但那場面之可怕,讓你確切感受到暴力無所不在,不允許誰擁有多一點點的思想或空間,自由那麼微不足道,活著彷彿就只是呼吸本身。



愛與黑暗

黑暗籠罩之下,安妮卻展現出生命光亮的一面。

這本日記誠實寫下許多抱怨和批評,出自她對人事的判斷,自信地表達「安妮如何看待世界」本身。與納粹搜捕對照,她寫下冒死協助他們的好心人,溫暖的面容;安妮痛罵范普太太自私可笑,又以另一種抽離眼光看待這件事;她埋怨父母對自己的忽視,明知會傷害母親卻也不願說謊假裝愛她,與父親爭執時發出自省。這是一個在成長之中,尚未定型的眼光,她想著:那些,或許都是人類的脆弱面。戰火轟炸,安妮靜靜感受著城市仍在呼吸,外面有許多新鮮的生命,以及,自己蛻變中的身體。

隨著這段期間的相處,安妮與范普家的兒子彼得戀愛。她寫下對身體的好奇,愛欲烈火燃燒,恍惚猛爆,在那之中一種生命熱情被釋放,此時安妮個人的聲音、面貌重新立體了起來,對自己的身體,愛,和性的掌控欲望,讓她以女性的身分重新看待自身,相對於周圍大人的保守,她大膽地感覺這一切,意識到自己與戀人有能力互相理解,並快樂起來。這顆敏感心靈,於此脫離種種批評的聲音,重新看見了自身能量:在集體意識被放大的氛圍下,她的格格不入不過也只是被放大了而已。安妮頭腦清晰,或許有著善感而緊張的性格,因為記憶著痛苦,卻也比起旁人更強烈地感受到快樂與希望。

安妮期待著未來,她能準確說出自己作為一名青少年,相對於大人來說更不自信──因為大人已經長成了,他們摸索過世界的樣子,青少年卻不是,尤其在戰爭之中,他們比起大人更不清楚自己的未來會變得如何。但是,經歷了這些黑暗,安妮仍堅持愛,道出信念與希望,在密室小空間裡不是只有死亡,也有愛欲和生之喜悅,最後她說出在戰後想成為一名記者與作家的期待,用文字書寫個人的面貌,反抗時代的暴力。



結語

最終,密室遭到搜捕,成員被送往集中營。和平在幾年後到來了,只是安妮沒能活過這場戰爭。

《安妮日記》是在戰後由她的父親(法蘭克家唯一倖存者)為完成女兒遺願集結出版成,這位傷痛的父親沒有再去追查,到底是誰出賣了他們。那間密室在戰後仍被保存,閱讀這本日記時,感受到這名少女的真實情緒,不論愛恨欲望都那麼強烈,書末得知安妮的結局,於讀者是很震動的事情。

以個人經歷書寫戰爭的作品,近年來越被重視,比如2015年諾貝爾獎得主Алексиевич С. А.系列作《戰爭沒有女人的臉:169個被掩蓋的女性聲音》報導二戰時期女人們前一晚還穿著高跟鞋想像結婚,隔天即投身戰場,這些曾經的「女兵」存在卻在戰後的官方敘述中銷聲匿跡。2018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的Nadia Murad《倖存的女孩:我被俘虜、以及逃離伊斯蘭國的日子》以自傳揭露ISIS俘虜性奴、實行種族滅絕的暴行。幾本作品很巧合地都是女性執筆,我們得以看見更多「女性」在戰爭中的真實處境,填補了過去敘述的大段空白,也可以發現,當代很有回歸「個人」視角去還原、重現「真實」的意圖,意在打破過往描述戰爭史的宏大敘述──那經常是經過美化的版本,刻意營造戰爭英雄的存在去「挽救」國家形象,以國族想像帶過暴力的成分,但對劫後餘生的人而言,官方敘述經常與他們的記憶不一致。生命是沒有辦法「補償」的,國家的歷史,與個體生命史之間,又要怎樣去比較輕重呢?

有時候,接收到戰爭的資訊,是某年某月戰役中出現多少犧牲者,那樣的一行數字會讓人驚悚,卻沒辦法太深刻地共感。但一本日記,一部自傳,或許多微小身影的報導集結,讓我們看見一個活生生的面容與生存痕跡,在戰爭之下那樣輕易地被抹消,力道絲毫不減於幾千萬人的死亡,在那一刻人類才忽然意識到,個人生命之重,從不只是幾百億分之一而已。

★如果你也關注文學教育,追蹤作者「歪文系why_literature」與專題可以持續看到我們的作品,也可以在下方👏拍手五下表達支持。
追蹤歪文系的 FB IG ,可以更即時掌握最新消息哦!📣


策展徵文

這次由我們發起的主題策展,也在方格子開啟徵文啦!也歡迎用更不一樣的角度,勾勒出戰爭的不同面向。看完我們的文章,也別忘了到癮君子嘎拉嬉皮的文章,看看不同媒材有什麼不一樣的視角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歪文系why_literature的沙龍
1.1K會員
54內容數
每一種差異,都是獨特的理由。用文學的濾鏡,和我們一起歪歪地閱讀世界吧!
2021/08/12
適逢七夕,你曾有過對著成家許久的枕邊人、過了不知道幾個紀念日的另一半,雙手扠著腰,眼球微微上飄,不耐煩地喊出「我做小姐的時陣齁…….」?不論年齡、性別、職業,也不一定要用在伴侶關係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做小姐」的時刻,因為這代表著某一段還是「自由身」的時光。
Thumbnail
2021/08/12
適逢七夕,你曾有過對著成家許久的枕邊人、過了不知道幾個紀念日的另一半,雙手扠著腰,眼球微微上飄,不耐煩地喊出「我做小姐的時陣齁…….」?不論年齡、性別、職業,也不一定要用在伴侶關係上,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做小姐」的時刻,因為這代表著某一段還是「自由身」的時光。
Thumbnail
2021/06/17
《廢墟的故事》是觀傑在得了多項文學獎後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故事不約而同帶點魔幻色彩,卻又觸及「台-馬」二地或「離家/返鄉」的主題。如果說《花甲男孩》寫的是楊富閔眼中的台南,那麼《廢墟的故事》則是跨越國籍的「北漂」,回望自己故鄉馬來半島。主題也涉及少見的馬共歷史,以小說視角看見這段被醜化的過往。
Thumbnail
2021/06/17
《廢墟的故事》是觀傑在得了多項文學獎後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故事不約而同帶點魔幻色彩,卻又觸及「台-馬」二地或「離家/返鄉」的主題。如果說《花甲男孩》寫的是楊富閔眼中的台南,那麼《廢墟的故事》則是跨越國籍的「北漂」,回望自己故鄉馬來半島。主題也涉及少見的馬共歷史,以小說視角看見這段被醜化的過往。
Thumbnail
2021/05/27
「散文可以虛構嗎?」黃麗群在九歌散文選的編者序中試著回答這樣複雜難解的問題。不只是因為去年PTT上爆出了虛構身世的創作者獵獎無數,還有自10年前的毒藥事件開始,便時不時有人拿出來討論。除了文類的探討,當然我們也不免俗地替大家點評了散文選的內容,與大家談談我們眼中喜歡的篇章,哪些是可以注意的眉角。
Thumbnail
2021/05/27
「散文可以虛構嗎?」黃麗群在九歌散文選的編者序中試著回答這樣複雜難解的問題。不只是因為去年PTT上爆出了虛構身世的創作者獵獎無數,還有自10年前的毒藥事件開始,便時不時有人拿出來討論。除了文類的探討,當然我們也不免俗地替大家點評了散文選的內容,與大家談談我們眼中喜歡的篇章,哪些是可以注意的眉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不斷思索和試圖理解安妮為何如此詮釋這段時光、這場婚姻,時而懷疑是她的回憶濾鏡銳化(而非鈍化)了當初的矛盾與不快,時而敬佩地認為這正是她從不裝睡、永遠清醒的銳利誠實。但「暴力」是嚴肅指控,以此形容究竟是精準或言重?
Thumbnail
我不斷思索和試圖理解安妮為何如此詮釋這段時光、這場婚姻,時而懷疑是她的回憶濾鏡銳化(而非鈍化)了當初的矛盾與不快,時而敬佩地認為這正是她從不裝睡、永遠清醒的銳利誠實。但「暴力」是嚴肅指控,以此形容究竟是精準或言重?
Thumbnail
好書大家讀入選結果出爐!小角落文化入選書籍簡介及書評 2022年下半年度的「好書大家讀」已經公布,評選出適合國小至國中生閱讀的各類讀物,很榮幸小角落文化本次共入選三本書籍,編輯部特別撰寫書本心得,也歡迎讀者與我們分享你看完本書的想法喔!
Thumbnail
好書大家讀入選結果出爐!小角落文化入選書籍簡介及書評 2022年下半年度的「好書大家讀」已經公布,評選出適合國小至國中生閱讀的各類讀物,很榮幸小角落文化本次共入選三本書籍,編輯部特別撰寫書本心得,也歡迎讀者與我們分享你看完本書的想法喔!
Thumbnail
作者:瑪莉蓮.亞隆 原文作者:Marilyn Yalom 譯者: 劉卉立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22/03/10 🌷🌷 「我認為,我在二戰結束許多年後提筆寫作這本書,是出於一種虧欠感,我終其一生都欠那些代替我受苦的千百萬人。…… 🌷🌷
Thumbnail
作者:瑪莉蓮.亞隆 原文作者:Marilyn Yalom 譯者: 劉卉立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22/03/10 🌷🌷 「我認為,我在二戰結束許多年後提筆寫作這本書,是出於一種虧欠感,我終其一生都欠那些代替我受苦的千百萬人。…… 🌷🌷
Thumbnail
“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這個成熟、善良的13歲女孩,在脆弱時仍懷抱希望,即便逝世多年,她的故事、她的文字仍激勵著大家,莫忘歷史的教訓,守護人權的未來。離開展館前,我買了一張印有安妮笑臉的明信片寄給自己,要永遠心懷盼望。
Thumbnail
“只要我還活著,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我就不可能不幸福!”這個成熟、善良的13歲女孩,在脆弱時仍懷抱希望,即便逝世多年,她的故事、她的文字仍激勵著大家,莫忘歷史的教訓,守護人權的未來。離開展館前,我買了一張印有安妮笑臉的明信片寄給自己,要永遠心懷盼望。
Thumbnail
炮火隆隆焦土還冒著熱氣,遍地是受傷流血的身軀,如果有希望,寄託在領軍終結戰事的英雄身上。然而,在《安妮日記》這樣的「個人」回憶裡,戰爭的「轟炸」或許只是從微小地方開始,感受到生活出現裂痕,日常的秩序好像再也無法回復,然後意識到,翻天覆地的破壞。個人的生命歷程被中斷,先於國家,先於時代。
Thumbnail
炮火隆隆焦土還冒著熱氣,遍地是受傷流血的身軀,如果有希望,寄託在領軍終結戰事的英雄身上。然而,在《安妮日記》這樣的「個人」回憶裡,戰爭的「轟炸」或許只是從微小地方開始,感受到生活出現裂痕,日常的秩序好像再也無法回復,然後意識到,翻天覆地的破壞。個人的生命歷程被中斷,先於國家,先於時代。
Thumbnail
安妮的日記裡其中一篇描述安妮情緒變化的過程,以及青春期女孩頭一次面臨月事的過程。但安妮表示在一年半回去讀那篇文章時感到非常訝異,甚至覺得自己當時的文筆很沒教養,她也表示自己已經
Thumbnail
安妮的日記裡其中一篇描述安妮情緒變化的過程,以及青春期女孩頭一次面臨月事的過程。但安妮表示在一年半回去讀那篇文章時感到非常訝異,甚至覺得自己當時的文筆很沒教養,她也表示自己已經
Thumbnail
在世界上有這麼一本書,一位在二戰期間生活在密室裡小女孩所寫的日記。 安妮出生於富裕的家庭,在一次生日禮物收到了一本紅白相間的日記本,它成為了安妮最好的朋友「吉蒂」,她將自己生活的一切點滴紀錄下來,從青澀單純的文筆到現實成熟的文筆再到更加的深入紀錄,一本日記讓我們進入了這位小女孩的世界裡,一切的轉折是
Thumbnail
在世界上有這麼一本書,一位在二戰期間生活在密室裡小女孩所寫的日記。 安妮出生於富裕的家庭,在一次生日禮物收到了一本紅白相間的日記本,它成為了安妮最好的朋友「吉蒂」,她將自己生活的一切點滴紀錄下來,從青澀單純的文筆到現實成熟的文筆再到更加的深入紀錄,一本日記讓我們進入了這位小女孩的世界裡,一切的轉折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