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練習不聽話到聽見內心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你是否曾覺得家人很難溝通,總無法同理你的感受?或是彼此之間總是相敬如冰、相愛相殺,無法互相理解,於是互相傷害。

如果是的話,那麼在芬妮的《練習不聽話》中,你或許會看到類似的自己。

作者芬妮從小就在計畫中按部就班的成長,但卻在三十歲當媽媽後,發現人生並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照計畫進行。

在兒子即將滿四個月的母親節前夕,鄰居親手斷送了兩個稚子以及自己的生命。這對於當時的的芬妮,造成了非常大的悲傷以及沮喪。她不明白為何她才剛升格為母親,卻有另一位母親帶著年幼的孩子辭世,

為了避免觸景傷情而搬回娘家,但卻因為沒有好好說出自己的憂傷與感受,而與母親之間無法互相理解,甚至被母親說一直住在娘家會沒出息。

她不禁問自己:

以前對於人生若有任何疑難雜症,都還可以請教母親。但碰到與母親之間的衝突時,又可以請教誰呢?

在讀了周志建老師的《跟家庭的傷說再見》後,她認識到原來自己心中有個「內在小孩」,而唯有認回這個驚恐的內在小孩,才能為那個自己,找到一個安放的位置。

於是她試著寫下成年後給母親的第一篇作文。一方面接受了自己受傷的事實,試著與自己和解;另一方面表達了想了解母親,試著與母親和解。

文中沒有忤逆或質疑的言語責怪,只有對自己情緒的坦承以及對母親的情感。
最終也得到母親的回應,化解了之間的衝突。


關於這本書的評價其實很兩極,我覺得或許是因為讀者的背景不同,而造成了感受不同。

有些讀者覺得作者自己不以成熟的方式與母親溝通,還出書抱怨母親。

但那篇寫給母親的作文,有多少人是辦不到、說不出口的?而這篇作文,又給了多少人想要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勇氣?

至於說作者出書抱怨母親的讀者,我想應該是因為這本書與自己的理念不合,所以沒有讀到作者在書中提到對母親的感謝。

甚至在這本書的後記也有提到,作者為了表示尊重當事人,將稿子先給母親看過。雖然母親表示尊重作者而不先看稿子,但也一樣獻上祝福。

另外有讀者不懂為何鄰居自殺有如此大的影響。我想這或許是因為作者的個性
對周遭的人事物較容易產生共感吧。

我想起大學時期,一位見過幾次面的高中學弟在租屋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一陣子我就像書中提到的:

如果我多關心鄰里,她是不是就不會想不開?如果我早一點發現異狀,是不是就可以提供資源協助?如果我多多行善、關心社會,是不是就可以避免憾事發生?

心中不時會出現這樣的自我檢討。

如果就連我這種只是聽到消息的人都會受到影響,更遑論作者經歷了那種「即使將大門緊閉,依然能聽見隔壁家屬歇斯底里的尖叫與撕心裂肺的哭吼。」的臨場感受。

或許有讀者會覺得這本書只是作者任性的無病呻吟,但也確實有些人在這本書中,看到了現在的自己以及不同的可能。

最後,不論這本《練習不聽話》是否引起了你的共鳴,但我想我們都可以從中學習到藉由覺察自己內在的情緒,坦承內心真實的感受,試著與心結難解的親人,好好和解。

希望有一天,我們都能從練習不聽話,進而練習傾聽自己的內心話,最終能夠聽見彼此的真心話。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邊境牧羊少年的沙龍
3會員
5內容數
2023/10/25
故事以一種輕淡緩慢的步調進行, 圍繞著書店老闆英珠、咖啡師閔俊, 有對凡事不感興趣的高中生、 婚姻不美滿的烘豆師…。 也許故事裡也出現了對工作倦怠或對生活迷惘的你和我。
Thumbnail
2023/10/25
故事以一種輕淡緩慢的步調進行, 圍繞著書店老闆英珠、咖啡師閔俊, 有對凡事不感興趣的高中生、 婚姻不美滿的烘豆師…。 也許故事裡也出現了對工作倦怠或對生活迷惘的你和我。
Thumbnail
2023/03/01
你喜歡化學嗎? 化學對我來說,從來就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畢竟沒有交集,又怎麼會有情感?若是有,應該也僅限於我考卷上的分數。
Thumbnail
2023/03/01
你喜歡化學嗎? 化學對我來說,從來就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畢竟沒有交集,又怎麼會有情感?若是有,應該也僅限於我考卷上的分數。
Thumbnail
2023/02/27
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過,當生活中遇到困境時,你會如何思考呢? 或許你是那種在失敗後會自省然後學習經驗的人,也或許你總習慣凡事抱怨個幾句,最後免不了「要抱怨的事太多了,不如怨天吧」。 其實,要不抱怨實在太難了。 畢竟生活中並不是每件事情都如我們所願。就算告訴自己應該要樂觀以對,但難免還是會感到無奈心累。
Thumbnail
2023/02/27
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過,當生活中遇到困境時,你會如何思考呢? 或許你是那種在失敗後會自省然後學習經驗的人,也或許你總習慣凡事抱怨個幾句,最後免不了「要抱怨的事太多了,不如怨天吧」。 其實,要不抱怨實在太難了。 畢竟生活中並不是每件事情都如我們所願。就算告訴自己應該要樂觀以對,但難免還是會感到無奈心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作者是擁有十年以上專業諮商經驗的心理師,書中分享許多令人揪心的母女之間的相處個案,她想藉由這些案例分享,幫助世界上的媽媽和女兒們,修補那些看似微小,卻又隱隱刺痛的裂痕。誠如作者在書中最後所說的,願這本書能夠成為鬆軟的棉被,輕輕地擁抱著世上所有媽媽和女兒的感性,讓母親與女兒之間的相處,能夠有更多的理解
Thumbnail
作者是擁有十年以上專業諮商經驗的心理師,書中分享許多令人揪心的母女之間的相處個案,她想藉由這些案例分享,幫助世界上的媽媽和女兒們,修補那些看似微小,卻又隱隱刺痛的裂痕。誠如作者在書中最後所說的,願這本書能夠成為鬆軟的棉被,輕輕地擁抱著世上所有媽媽和女兒的感性,讓母親與女兒之間的相處,能夠有更多的理解
Thumbnail
你是否曾覺得家人很難溝通,總無法同理你的感受?或是彼此之間總是相敬如冰、相愛相殺,無法互相理解,於是互相傷害。 如果是的話,那麼在芬妮的《練習不聽話》中,你或許會看到類似的自己。
Thumbnail
你是否曾覺得家人很難溝通,總無法同理你的感受?或是彼此之間總是相敬如冰、相愛相殺,無法互相理解,於是互相傷害。 如果是的話,那麼在芬妮的《練習不聽話》中,你或許會看到類似的自己。
Thumbnail
都說孩子的成長會一路看著父母的背影,但有些是閃不掉的陰影。 面對嚴厲幹練的母親,作者芬妮(劉馥寧)從小就很聽話。自己成為新手媽媽後卻因為一場突來的事故,她帶著新家庭寄居娘家,母女的衝突讓原本看似人生勝利組的舞台不時降下黑幕。意外走了一段顛顛簸簸,然而這段人生岔路卻是引導芬妮走向心靈獨立之旅。
Thumbnail
都說孩子的成長會一路看著父母的背影,但有些是閃不掉的陰影。 面對嚴厲幹練的母親,作者芬妮(劉馥寧)從小就很聽話。自己成為新手媽媽後卻因為一場突來的事故,她帶著新家庭寄居娘家,母女的衝突讓原本看似人生勝利組的舞台不時降下黑幕。意外走了一段顛顛簸簸,然而這段人生岔路卻是引導芬妮走向心靈獨立之旅。
Thumbnail
內在對自己很多批判不滿,對自己很多要求,投射於外,是難以善待他人的,但是多數的人,不會知道被頭腦記憶控制的自己,原來如此黑暗,原來擁有陰影。
Thumbnail
內在對自己很多批判不滿,對自己很多要求,投射於外,是難以善待他人的,但是多數的人,不會知道被頭腦記憶控制的自己,原來如此黑暗,原來擁有陰影。
Thumbnail
書名:允許自己選擇愛 作者:馮以量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 頁數:237頁 我只傾聽,不多說。 因為,要談大道理,他比我懂得更多。 我相信他只需要一個宣洩的空間,就夠了。(p059) 我終於可以把焦慮和憎恨還給媽媽。不過,我保留了媽媽給我的愛和關懷。(p106)
Thumbnail
書名:允許自己選擇愛 作者:馮以量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 頁數:237頁 我只傾聽,不多說。 因為,要談大道理,他比我懂得更多。 我相信他只需要一個宣洩的空間,就夠了。(p059) 我終於可以把焦慮和憎恨還給媽媽。不過,我保留了媽媽給我的愛和關懷。(p106)
Thumbnail
單親媽媽:我的母親總說~他不講話,總比打你們好吧?雖然是這麼說沒錯⋯⋯但我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紅了眼眶
Thumbnail
單親媽媽:我的母親總說~他不講話,總比打你們好吧?雖然是這麼說沒錯⋯⋯但我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紅了眼眶
Thumbnail
愛或著可以使人強大,但若有一天,當你被迫活進無愛的城邦,並且依然可以頑強地活著,那愛沒有給你的東西,是什麼給了你?當然答案不是這麼簡單,反面的「恨」,如果現在要我回答,我會說是「文字」--字裡行間的他人的愛,他人的感情、他人的真心,那讓我想望了活著的美好,即便不能擁有。
Thumbnail
愛或著可以使人強大,但若有一天,當你被迫活進無愛的城邦,並且依然可以頑強地活著,那愛沒有給你的東西,是什麼給了你?當然答案不是這麼簡單,反面的「恨」,如果現在要我回答,我會說是「文字」--字裡行間的他人的愛,他人的感情、他人的真心,那讓我想望了活著的美好,即便不能擁有。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