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況:探討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以及對中國觀感辨識
每逢選舉將至,統獨議題討論的激烈程度,時常高過於候選人提出的政見,台灣、中國更是彼此關注在政治上的用字遣詞,「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中華民國.台灣」,這些字眼經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有時更是談話中避免的關鍵字。
目前在台灣憲政體制框架下,已擁有完整對內的主權與治權、政黨體系及選舉制度,更發展出獨有的風俗民情、文化情感,但對外在國際上,主權仍存有爭議是不爭的事實,畢竟連台灣人自己都還未對國家主權有共識。
思考一下,台灣身為地緣政治關鍵的核心角色,要說出我們是「獨立國家」,需要多少厚實的國際經貿地位及軍事實力,才能勇敢說出來? 再者,想成為獨立國家,如果鄰國掐著經濟命脈會產生什麼後果?
請看以下統計圖表我們可以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
資料來源:經濟部研究發展委員會/ 2020年統計1-10月份
- 台灣對中國進出口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並且佔台灣貿易總量的3成;單看出口部分已高達5成。
- 2000-2008年陳水扁總統任內,兩岸貿易總額比重成長最多,從11.2%增加至26.7%,成長1倍;對中國出口比重,從17.6%增加至39%,成長1倍。
- 2008-2016年馬英九總統任內,兩岸貿易總額及對中國出口的比重僅平均增加2.2%。
- 在陳水扁總統任內推動一邊一國、正名制憲運動,似乎對中國的切割,明顯心口不一? 而馬英九總統上任後簽訂許多兩岸合作協議,對台灣的經濟成長也未帶來爆發性的成長?
你也許會有疑問?台灣有近5成產品出口至中國,為什麼大部分民眾仍嚐不到經濟成長的碩果?口袋依舊沒有賺飽飽的感覺呢? 因為台灣接到的訂單有52.4%在國外生產,形成「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情況,所以即便總訂單量上升,卻是回饋到海外工廠,對台灣勞動市場並沒有實質幫助,這部分討論就留到下一次吧!
回過頭來,你有沒有想過台灣大部分民眾對中、美的好感度如何?
【台灣指標民調】更深入探討幾項關鍵統計,年齡在30-39歲的表態最極端,對美國好感度高達69.4%,對中國反感度達75.5%;認同民進黨者對美國好感度高達89.1%。
調查結果發現,台灣民眾對「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台灣指標民調】更發現政黨傾向偏國民黨者,對中國人民好感度達70.8%,對中共反感度達65.4%;傾向民進黨者,對中國人民好感為32.2%,對中共反感高達97.9%。
民調資料寶貴之處,就是讓政府不斷檢視施政方向與成果表現,並且可以滾動式的修正,進而達到貼近民意的政策,我們由上述可知,目前大部分台灣民眾傾向「親美反中」、「喜美厭中」,藉由這次防疫成果,抬高了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但這僅是一個敲門磚,不可能一蹴可幾;另一方面對中國的態度,更考驗台灣在兩岸間的智慧,也是台灣政治人物一大功課。
對民進黨執政者來說,當支持者對中國人民與中國共產黨的感受是混淆的,這確實形成莫大的政策壓力,如果只是不斷滿足綠營支持者的情感面,這對台灣大部分民眾都清楚知道「中共政權不等於中國人民」的民意是背離的,在檯面上表達的政治言語也非常危險。
我相信務實的政策必定帶來最切實的正面效果,當民意數據與實際的經貿交流已告訴我們現況,兩岸貿易依存度逐年攀升,甚至已達到無法輕易切割時,政策制度必須力攔狂瀾,並同時給予中國的政治訊號保持友善,如果「中華民國.台灣」是我們處在美、中、台三方,現階段最安全且能獲得最大利益的國家稱號,這是否可以成為我們現在的共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