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釀影癡|影史公案終於見真章?──解析《曼克》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2020/12/3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Netflix 原創電影《曼克》(Mank)近日掀起了許多話題,尤其是一樁「影史公案」再次浮上檯面,成為許多資深影迷們茶餘飯後的討論對象。《曼克》以好萊塢劇作家曼克維奇(Herman J. Mankiewicz)的創作生涯為故事背景,描繪了他在三〇年代好萊塢片場的風光與挫折,進而在編寫電影《大國民》(Citizen Kane)後引發了諸多爭議。這些爭議內容包括《大國民》影射了當時的社會顯要,以及劇作家為了掛名問題爭執不下。某方面來說,《曼克》的問世彷彿替這樁影史公案劃下了爭論休止符。但撇開歷史真相不談,你也可以說《曼克》替這個長達八十年的影史爭論,增添了許多豐富的血肉色彩。
時間回到 1930 年代,美國百老匯劇場神童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出道劇壇便一鳴驚人。1938 年,他曾將《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改編成廣播劇,以新聞報導的紀實方式誤導聽眾以為「火星人侵略地球」,並引起了相當大的社會騷動。這種才華(或說惡名昭彰)旋即引起好萊塢的注意,1939 年雷電華影業(RKO)便和毫無電影經驗的奧森・威爾斯簽約,並且賦予他史無前例的合約特權,包括絕對自由的創作與選角空間,以及電影定剪的決定權。簽約後,奧森・威爾斯便開始協同曼克維奇編寫《大國民》。電影描述了報業大王肯恩臨死前留下了一句「玫瑰花瓣」,讓眾記者們開始探尋這個密語背後的八卦故事。豈料,重探肯恩叱吒風雲的一生,最終卻發現它「毫無意義」,就跟那句密語一樣。
《大國民》在影史上富有盛名,尤其是奧森・威爾斯運用了許多「深焦鏡頭」重新佈局人物和景深的關係,加上他獨樹一格的導演場面調度,都成為了古典好萊塢時代相當吸睛的統合美學。《大國民》收穫了影史藝術成就,但當年票房卻是慘兮兮。傳說,當時的媒體大亨威廉・藍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下令封殺本片,因為《大國民》中影射的那位魯莽、顢頇的主人翁,就是赫斯特本人。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1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