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釀影癡|影史公案終於見真章?──解析《曼克》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Netflix 原創電影《曼克》(Mank)近日掀起了許多話題,尤其是一樁「影史公案」再次浮上檯面,成為許多資深影迷們茶餘飯後的討論對象。《曼克》以好萊塢劇作家曼克維奇(Herman J. Mankiewicz)的創作生涯為故事背景,描繪了他在三〇年代好萊塢片場的風光與挫折,進而在編寫電影《大國民》(Citizen Kane)後引發了諸多爭議。這些爭議內容包括《大國民》影射了當時的社會顯要,以及劇作家為了掛名問題爭執不下。某方面來說,《曼克》的問世彷彿替這樁影史公案劃下了爭論休止符。但撇開歷史真相不談,你也可以說《曼克》替這個長達八十年的影史爭論,增添了許多豐富的血肉色彩。

時間回到 1930 年代,美國百老匯劇場神童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出道劇壇便一鳴驚人。1938 年,他曾將《世界大戰》(The War of the World)改編成廣播劇,以新聞報導的紀實方式誤導聽眾以為「火星人侵略地球」,並引起了相當大的社會騷動。這種才華(或說惡名昭彰)旋即引起好萊塢的注意,1939 年雷電華影業(RKO)便和毫無電影經驗的奧森・威爾斯簽約,並且賦予他史無前例的合約特權,包括絕對自由的創作與選角空間,以及電影定剪的決定權。簽約後,奧森・威爾斯便開始協同曼克維奇編寫《大國民》。電影描述了報業大王肯恩臨死前留下了一句「玫瑰花瓣」,讓眾記者們開始探尋這個密語背後的八卦故事。豈料,重探肯恩叱吒風雲的一生,最終卻發現它「毫無意義」,就跟那句密語一樣。

raw-image

《大國民》在影史上富有盛名,尤其是奧森・威爾斯運用了許多「深焦鏡頭」重新佈局人物和景深的關係,加上他獨樹一格的導演場面調度,都成為了古典好萊塢時代相當吸睛的統合美學。《大國民》收穫了影史藝術成就,但當年票房卻是慘兮兮。傳說,當時的媒體大亨威廉・藍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下令封殺本片,因為《大國民》中影射的那位魯莽、顢頇的主人翁,就是赫斯特本人。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11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3/11
2017 年由楊雅喆導演執導的臺灣電影《血觀音》,奪得當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等多個大獎,劇情刻劃人前溫文華貴、巧笑倩兮的棠府三代,在炒地皮案件中的明謀暗計,以及母女間的控制、衝突、矛盾與斷裂,探討「愛」與「無愛」的形形貌貌,尤其特寫了女性間的矛盾、衝突與錯綜複雜的心理運作。
Thumbnail
2025/03/11
2017 年由楊雅喆導演執導的臺灣電影《血觀音》,奪得當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等多個大獎,劇情刻劃人前溫文華貴、巧笑倩兮的棠府三代,在炒地皮案件中的明謀暗計,以及母女間的控制、衝突、矛盾與斷裂,探討「愛」與「無愛」的形形貌貌,尤其特寫了女性間的矛盾、衝突與錯綜複雜的心理運作。
Thumbnail
2024/12/19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2024/12/19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2024/10/01
以人類所謂的「愛」之定義來說,將愛分給更多人,從來不是一種昇華。「愛」最古典、最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它的侷限性,它的自私,以及它如何將一個人雕塑為對方眼裡獨一無二的存在。然而,Samantha 似乎無法理解──到了這裡,「她」彷彿漸漸變成一個「它」了,人與機器,終究畫出不可抹滅的界線。
Thumbnail
2024/10/01
以人類所謂的「愛」之定義來說,將愛分給更多人,從來不是一種昇華。「愛」最古典、最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它的侷限性,它的自私,以及它如何將一個人雕塑為對方眼裡獨一無二的存在。然而,Samantha 似乎無法理解──到了這裡,「她」彷彿漸漸變成一個「它」了,人與機器,終究畫出不可抹滅的界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所謂史詩,並不是放置在遼闊的歷史文化脈絡下就能成事,而是人物怎麼真實活在時代中,渺小個人與龐大世界衝撞摩擦、影響交織出躍然事件之上的意義;本片有了造就史詩的一切元素,卻只是把它當成謀殺案處理,其實真正的主題正是導演過去作品中反覆描繪的「群體認同」,在本片中竟都忘得一乾二淨,許多大可著墨的切入點,如:
Thumbnail
所謂史詩,並不是放置在遼闊的歷史文化脈絡下就能成事,而是人物怎麼真實活在時代中,渺小個人與龐大世界衝撞摩擦、影響交織出躍然事件之上的意義;本片有了造就史詩的一切元素,卻只是把它當成謀殺案處理,其實真正的主題正是導演過去作品中反覆描繪的「群體認同」,在本片中竟都忘得一乾二淨,許多大可著墨的切入點,如:
Thumbnail
馬丁.史柯西斯近期因不斷抨擊商業電影遭到炎上,由於駁斥漫威電影與主題樂園大同小異,再痛批IP續集與流水生產根本毫無價值,惹了自己一身腥。許多觀眾就藉此反問,到底什麼樣的作品,或是需要哪些要素,才符合他眼中所謂的電影藝術(cinema)?我想《花月殺手》就是他給出的答案。
Thumbnail
馬丁.史柯西斯近期因不斷抨擊商業電影遭到炎上,由於駁斥漫威電影與主題樂園大同小異,再痛批IP續集與流水生產根本毫無價值,惹了自己一身腥。許多觀眾就藉此反問,到底什麼樣的作品,或是需要哪些要素,才符合他眼中所謂的電影藝術(cinema)?我想《花月殺手》就是他給出的答案。
Thumbnail
沒有被《堤》電到幾秒鐘的,都不是影癡。 多年來,這群人先後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群體。跨國界、跨世代地以這部穿越時空的科幻愛情片為連結。最為著名的就是溫德斯在《尋找小津》途中發現的酒吧「堤」。同樣到此一訪過的還有萬仁導演。 馬克創作遊歷之廣,往往讓許多影癡迷蹤,尤其帶著《堤》那份美麗誤會而身陷其中的,要再
Thumbnail
沒有被《堤》電到幾秒鐘的,都不是影癡。 多年來,這群人先後形成了一個無形的群體。跨國界、跨世代地以這部穿越時空的科幻愛情片為連結。最為著名的就是溫德斯在《尋找小津》途中發現的酒吧「堤」。同樣到此一訪過的還有萬仁導演。 馬克創作遊歷之廣,往往讓許多影癡迷蹤,尤其帶著《堤》那份美麗誤會而身陷其中的,要再
Thumbnail
我嘗想,倘若 Welles 第一部拍的是《華麗的安伯遜家族》而非招惹大亨的《大國民》,會不會他的人生完全不一樣?
Thumbnail
我嘗想,倘若 Welles 第一部拍的是《華麗的安伯遜家族》而非招惹大亨的《大國民》,會不會他的人生完全不一樣?
Thumbnail
從《大地英豪》到《頭號公敵》,不可否認曾有段時間,麥可‧曼恩發揮了一位成功的商業導演應有的票房號召力,但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好的年華,麥可‧曼恩也曾影響了這一代的我們。 謹以此為記!
Thumbnail
從《大地英豪》到《頭號公敵》,不可否認曾有段時間,麥可‧曼恩發揮了一位成功的商業導演應有的票房號召力,但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好的年華,麥可‧曼恩也曾影響了這一代的我們。 謹以此為記!
Thumbnail
而電影題為《大國民》編劇赫爾曼.J.曼凱維奇之名,也就是「曼克」,更可說是作為一個引子,再進而描繪出 1930 年代好萊塢的眾生相;與昆汀塔倫提諾《從前,有個好萊塢》用溫柔筆觸改寫歷史傷痕的方式不同,無論是 David Fincher,還是 Gary Oldman 所飾演的Mank,都把握了忠實..
Thumbnail
而電影題為《大國民》編劇赫爾曼.J.曼凱維奇之名,也就是「曼克」,更可說是作為一個引子,再進而描繪出 1930 年代好萊塢的眾生相;與昆汀塔倫提諾《從前,有個好萊塢》用溫柔筆觸改寫歷史傷痕的方式不同,無論是 David Fincher,還是 Gary Oldman 所飾演的Mank,都把握了忠實..
Thumbnail
「故事就像肉桂捲一樣圍成一個大圓圈,不是指向最近出口的直線。你無法在兩小時捕捉一個人的人生,最多只能大致勾勒出個輪廓。」— 赫爾曼.曼克維奇 Herman J. Mankiewicz《曼克》(Mank) 「描繪一個人」這件事總是偏頗的。無論是假以紀實的報導體裁試圖拼湊全貌,或是以虛擬角色代換真實人物
Thumbnail
「故事就像肉桂捲一樣圍成一個大圓圈,不是指向最近出口的直線。你無法在兩小時捕捉一個人的人生,最多只能大致勾勒出個輪廓。」— 赫爾曼.曼克維奇 Herman J. Mankiewicz《曼克》(Mank) 「描繪一個人」這件事總是偏頗的。無論是假以紀實的報導體裁試圖拼湊全貌,或是以虛擬角色代換真實人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