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是我的減法人生年,其中的一項目標是降低垃圾產生。
在台灣長大養成的好習慣,我一直都有做居家垃圾分類。紐約市的垃圾分類規則相對簡單:公寓大樓裡面的回收桶就是紙類一桶,然後塑膠、金屬、玻璃等製品另外一桶。不能丟進回收桶的,就全部當成垃圾處理。這其中包括了沒有食用完畢就被丟棄或來不及烹調就壞掉的食物,還有食物不可食用的部分(像是果皮和骨頭)和殘渣。
根據
紐約市政府衛生局的統計:在紐約,每年約有100萬頓的食物被當成垃圾丟棄。這些食物進入垃圾掩埋場,會增加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劇氣候變遷。全球棄置食物所造成的溫室氣體佔總排放量 的8%。
為了減少垃圾,我選擇從更妥善地處理廚餘開始。我開始研究在紐約可行的處理方式。
美國不像台灣,沒有用廚餘製作動物飼料的慣例,較常見的做法是回收後作為堆肥 (compost) 或再生能源。因為地廣,很多家裡有院子的人可以在自家放置 compost bin,製作堆肥,用來滋養院子裡的植物。美國也有一些州並不回收廚餘,而是在住家裡的水槽裝有食物絞碎機 (garbage disposal unit),可以直接將廚餘到進水槽絞成細小碎片後沖入下水道。
人口密集的紐約市裡公寓大樓居多,要在家裡自製堆肥困難度太高:空間和衛生都是挑戰。也因為下水道系統無法負荷,所以食物絞碎機在紐約是禁用的。大部分忙碌的紐約客們,就只好把廚餘當成垃圾處理。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還是有越來越多的紐約客願意多花一些力氣來做 compost,而紐約市也有環保組織定期定點提供大型 compost bins,讓民眾可以把自家的廚餘拿到收集點處理。
這類的服務通常都會和農夫市集 (farmers market/greenmarket) 一起。露天的農夫市集,本地農家會在各自的 booth 裡販售各類農產品;而大型 compost bins 就會放置在市集的某個角落,供民眾棄置廚餘。
圖為紐約最有名的 Union Square Greenmarket (photo from GrowNYC)
我上網查詢了之後,發現離我最近的兩個點:一個是我家附近的步行約10分鐘左右的公園,每週六就有農夫市集和廚餘回收點,星期天則是在一個距離我四站地鐵或步行約半小時的社區也有農夫市集和廚餘回收。
我家附近的 Fort Greene Park Greenmarket 廚餘回收點
紐約的 greenmarkets 和 Compost Program 主要由
GrowNYC 這個組織規劃營運。對於可以在回收點丟棄,用作 compost 的品項有明確的規定,並不是所有的食物都可以回收:像是動物性的食物和殘渣,包括奶蛋製品(除了蛋殼)就不接受回收,或是油膩的食物也不接受。因為這些東西容易產生惡臭、引來蚊蟲蒼蠅,也會減慢物質分解和堆肥產生的過程。
因為原則上一週只能回收一次(除非我要在週間搭地鐵到更遠的回收點),如何在一週中保存廚餘就變得非常重要。
一方面要回到減少廚餘產生的初衷。在食物採買前有更詳細的規劃,少量購買,避免放一堆食物在冰箱裡來不及吃完就不新鮮必須丟棄。而且在吃東西的時候,也要更留心,不要剩食或在碗盤留下殘渣。像是蔥薑蒜這些配料,坊間說法可以增強免疫力,疫情中是我補貨補最勤的,做菜時下手也都沒在客氣的,常常吃完飯盤子裡面留下一堆配料。現在因為規定自己在家做飯、吃飯一定要把碗盤清空,所以就不能繼續走豪邁路線,下手前要先想兩秒鐘!
在保存方面,我第一週是選擇用裝沙拉塑膠盒來裝廚餘,然後把盒子冰在冰凍庫中,避免產生異味。結果一個盒子裝不夠,還是追加了一個塑膠袋。然後在週六上午攝氏零下的室外溫度中,將冰凍的廚餘帶去回收!初體驗,成功!
同時我也繼續研究其他居家廚餘的保存方法。然後下手投資了一個竹製的小型居家廚餘桶。這款廚餘桶的設計是 countertop,標榜可以直接放在流理臺上室溫保存。
它避免異味產生的方式是在蓋子裡面有一層可替換式的 carbon filter(碳濾網)。
只是因為我的小公寓在寒冷的紐約冬天是開暖氣不開窗的,我還是有一點擔心室內的氣味,目前我是把這個新玩具放在冰箱裡面保存。
另外,茶葉和咖啡渣都有除臭的功能。我家裡剛好有一些擺了很多年的茶葉,丟了可惜,但是要我泡了喝下去,用想的都覺得肚子怪怪的。剛好用這個機會,每週放一些到廚餘桶裡回收又除臭,讓它們發揮最後的剩餘價值。(然後也警告自己,今年回台灣不准再買茶葉了!)
就這樣,在這減法的一年,我開始了我的堆肥人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