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十七年蟬 是智慧還是災難?

2021/01/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小學搬到台中市區後,就住在台中公園附近,夏天時,帶著黏貼小片捕蠅紙的細竹竿,到公園裡捕蟬。但捉到的蟬似乎受到驚嚇,在一陣折騰後,不再鳴叫,沒多久就死了。
 當時純粹是出於好奇與好玩,就像捉蜻蜓、捕蝴蝶一般,沒有想太多。後來從書上知道蟬、蝴蝶和蜻蜓都屬於必須經過蛻變的昆蟲,蝴蝶的幼蟲生活在樹葉上,蜻蜓的幼蟲在水中,蟬的幼蟲則在地底。但從受精卵到蛻變完成,蝴蝶只需半個多月或稍長,蜻蜓也只需一個月或更長,而台灣熊蟬卻需要約五年的時間。
 在暗無天日的地底度過漫長的五年歲月,才鑽出地面,爬上樹幹,蛻變成蟬後,卻又只有一兩個禮拜的生命,雖然在這短暫的時間裡以嘹亮的聲音盡情歡唱(其實只有雄蟬才會鳴叫),為夏日增添風采,但總覺得這樣的生命歷程安排似乎不太合理。後來,知道北美洲居然還有一種蟬需在地底生活十七年,然後才能鑽出地面,過一個月的陽光生活,那就更加讓人納悶。自然或者說造物主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安排呢?
 有人從這裡面看到兩個生命啟示:一是想要飛上枝頭或飛黃騰達,通常需要經過漫長而寂寥的蟄伏、沉潛或默默努力,也就是俗語所說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一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凡有生者必有死,與其自我壓抑不敢說話,不如痛痛快快地暢所欲言。雖然說「自然無言」,這些不過是人們在強作解人,但有意思總比沒意思好。
 不過,在懂得更多生物學後,感覺自然或造物主會做這樣的安排可能另有用意。已知世界上大約有近三千種蟬,絕大多數每年都會出現蹤跡(台灣蟬均屬之);但另有一種「週期蟬」——蟄居於地底的若蟲在間隔多年後的同一時段從地底冒出,大量羽化成蟬;「十七年蟬」就是其代表,雖然只是極少數的蟬種,但卻讓人印象深刻。
 目前已知世界上有十五種週期蟬,多在北美洲,統稱為布魯德X蟬(BroodX),X表示生命週期,譬如三年蟬、五年蟬、十三年蟬、十七年蟬,後兩種都存在於北美東部,是已知壽命最長、也是被研究得較多的週期蟬。羽化後的蟬只有約一個月的壽命,但為什麼要在地底蟄伏十七年之久呢?
十七年蟬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37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紅塵阡陌:王溢嘉的人生筆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907會員
465內容數
分享個人生命中有趣、有意義的各種閱歷及所思所感,讓讀者在心靈的饗宴中,開闊自己的人生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樣貌,做個感性與理性齊備,兼顧理想與現實的現代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