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與花蓮

2021/01/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哪個車站有花蓮車站這種景?
2020年,我一共去了花蓮十幾趟。走了數條太魯閣世界級步道、品嘗了許多特色美食、探索了好幾家營業時間都不長的個性咖啡店。美崙溪畔、南濱公園大石頭海岸,都成為我反覆造訪的鍾愛之地。花蓮市,成了除台北、台南外,我最熟悉的地方。
很難想像在此前,花蓮對我來說是個遙遠難以到達之境,一生造訪過的次數不到三次。會有這機緣,還得「感謝」我的頸椎……
2019年12月的芝加哥行,去程時轉機飛機故障,花了一天一夜才抵達夜晚寒冷的芝加哥。當時發現,左手臂在向後伸展、上下後背包時背部不太舒服。回國後照過去受傷習慣,先後去找傳統療法貼膏藥、又去找了復健科復健,沒有改善。想到傳統療法師傅說我痛的部位是膏肓、屬於神經痛,便去台北醫學院復健科診斷。照了X光,頸椎第五六節處有骨刺(後來照fMRI更確認椎間盤突出),果然是神經問題。對應之道是開止痛藥、然後開始了一段幾乎天天到復健科熱敷、拉脖子、電療的日子。
因為不理解生害怕,當時讀遍坊間與頸椎有關的書,理解頸椎構造與所有可能問題與對應之道。每本書結論都差不多,沒有傷到脊髓不需開刀,從疼痛中復原大抵不難,後續正確的行住坐臥姿勢與運動則至為關鍵,不然很容易再出問題。正確姿勢原則都一樣,至於該做什麼運動每本書則不太相同。
雖然從書中得到信心,然而,我於日日復健,次數一到再看診的輪迴中,狀況絲毫沒有好轉。甚至從原本只是特定動作才不舒服,演變成不定時疼痛。每天起床時都要面對可能的疼痛,許多需要左手的動作都有問題,像是騎車、開車、洗澡……更別說是搬重物與網球發球了!。面對我的疑問,醫師與治療師除了多開止痛藥和漸漸加重的頸部牽引(拉脖子)重量,沒有別的說法。
過了一個多月,有點絕望的我想到搬到花蓮的球友學信。因為長年羽毛球國手的操練,他有頸椎與腰椎問題,在台北時他就長期針灸治療脊椎問題,我去電詢問他針灸事宜,閒聊間他推薦在花蓮的賴醫師。
這就是我與花蓮結緣的開始。
第一次治療完畢,賴醫師很有把握的叫我可以去打網球看看。事實上,從那之後,我的疼痛就不曾再出現。此後,我開始注重行住坐臥的姿勢並在另一位球友Thomas介紹下,學習智能氣功(這是一套好功法,日後再專文敘述)。
四十多年來,我沒有好好對待我的頸椎與身體。雖然頸椎問題不再出現,我還是定期去找賴醫師「保養」身體。除了頸椎,不管我膝蓋或哪裡不舒服,他總能找出根源,告訴我是哪條肌肉移位或是太緊,然後幫我解決。因為他,我開始質疑許多醫生的做法是否只是治標不治本。我也不知道是醫生的知識不足,還是健保制度下不管什麼醫生收費都一致造成的結果。
我的頸椎不是「我的」頸椎,她沒有對不起我,是我對不起她。我還要感謝她,除了幫我承擔大頭重量,還讓我與花蓮結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樂思哈學
樂思哈學
女兒樂樂,名字裡有個「思」; 兒子哈哈,名字裡有個「學」。 老爸覺得,沒有思與學,人生沒意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