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Clubhouse 魔性分析:六大影響力爆棚的聲音魔力

更新於 2021/02/10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如果你告訴我一個產品,在只有 1,500 個用戶且沒網站的時候就估值 $100M,我一定會覺得是畫虎爛。
然後你跟我說這個點子是個二十年前就存在的「語音聊天室」,我更覺得是昏了腦袋,亂投錢的不是 Family、Friend 就是 Fool 。
結果,領投的是矽谷傳奇創投 A16Z,而一年後他們再募了 $100M,還加上 180 家跟投的創業投資人,正式成為價值十億美金的獨角獸。
此時他們的總用戶還不到一萬人。
而六個月後的今天,用戶正式突破300萬。
這就是近來爆紅平台:
Clubhouse
Clubhouse 是一個透過邀請制加入的語音聊天室平台,加入後每個人可以在 Lobby 看到可以加入的聊天房間,並自由進出其中。在房間裡可以舉手,由目前的主持人拉上舞台來發言,不用開影像,也讓台上台下交流無界限。
此平台的主題由矽谷的創業圈起頭,除了科技巨頭對談以外,一路延伸到各個產業的新聞、嘻哈音樂、個人成長、休閒。裡頭可以聽到新創宣傳、深夜閒聊、甚至發洩學皮卡丘叫等。
近期因邀請到 Elon Musk 與 Robinhood CEO 對嗆和其他知名人士而爆紅,而後連Mark Zuckerberg 都加入對談,熱度一路延燒到日本、香港、中國、台灣。邀請函一度供不應求,以至於一封曾經叫價到近百元美金。可謂一夜爆紅!

Clubhouse 如何賦予聲音爆紅的影響力

一個社交產品能在全球疫情的社群大混戰中,短時間迅速擴張,簡直是網路世界的一大傳奇。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本文分析它的魔性來源:整個使用者歷程,只專注在平凡無奇的三個主畫面的 APP ,究竟如何說服人們廢寢忘食的一直聽聽聊聊下去?
這才發現這個 APP 的設計,幾乎完全符合說服技巧的經典:由 Robert Cialdini 在近 40 年前所著的這本《Influence 影響力》裡的六大原則——
  • 社會認同 / 從眾 Social Recognition / Consensus
  • 稀缺 Scarcity
  • 互惠 Reciprocity
  • 訴諸權威 Authority
  • 喜好 Liking
  • 一致的承諾 Consistency
而最後一項有利有弊,則可能讓 Clubhouse 無法長久維持目前完美社交形象。
準備好揭開這個神奇產品的面紗嗎?讓我們一起看下去!

一、社會認同 / 從眾 Social Recognition

——人都喜歡往人多的地方去,而我們在人群中,都需要被認可。
Clubhouse 雖然近期才爆紅,但美國上線已半年了。用戶在一月正式突破 300 萬,但直到現在... 它還是邀請制。
一般產品用邀請制,是為了怕流量爆棚而封閉測試,但 Clubhoue 可是有意而為之。
Clubhouse 這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尊榮感:加入私人俱樂部是個身分地位的象徵。在美國路上各處可見、但都不得其門而入。大多是什麼維多利亞式私人莊園,座落於二戰留下的古老建築。而裡面到底在做什麼?全都是「俗人勿擾」。只有被選中的人,才有資格加入。
這種光明會一樣的神秘制度,一直以來根種於西方文化,就連念哈佛的馬克祖克柏都是進不了好的俱樂部—校園裡的兄弟會—才回家憤而開發了臉書。甚至哈佛與常春藤名校本身,就是一個基於階級與資本的私人俱樂部。
前美國總統就屬最會搞這種私人俱樂部、打打高爾夫的翹楚。 Credit
同樣是邀請制,Clubhoue 與當初 Gmail 很多人廣發邀請不同。其對於邀請函發放相當嚴格,剛加入的人甚至只有兩個名額。另外一函難求的原因,更是其「推薦人印記」的設計:
一旦接受邀請,邀請人帳號連結,會直接顯示在個人檔案上。
這是一個社群上創新的設計。試想如果是 Elon Musk 邀你進來,你的帳號就大剌剌寫著 Nominated By Elon,這個帳號發言能不聽嗎? 而 Elon 又是被誰邀請進來的?能發帖給人家,得到鋼鐵人的首肯加入,這個人脈影響力的價值,肯定是世界首富等級。
Elon Musk 的邀請人是知名科技人 Sriram,現在也剛加入 a16z 創投
這樣人人可追溯的網路,讓大家不由得珍惜起自己的帳號與邀請函。
這不僅是飢餓行銷,「推薦制」更是讓 Clubhouse 成為人脈資本炫富的舞台。

二、稀缺性 Scarcity

——得不到的最想要,越少的東西越吸引人。
Clubhouse 俱樂部不只是得到邀請函不容易,還有多一個條件:
蘋果用戶限定
只有 iPhone / iOS 版本是一個神奇的作法。當然團隊早早透露會有安卓版,想這個 APP 從封測上線到現在也已經半年多了,而創辦人之一甚至是 Google Android 的早期開發工程師。
估值十億的團隊,搞個 Android App 到底有多難?
想必這個開發團隊從沒專注安卓用戶。因為蘋果用戶就是一個天然的 filter ,iPhone 在美國被科技圈重度使用,連 Google 員工都用 iPhone 手機。而且這群人平均收入、地位、社交價值都高於安卓用戶。所以根本不需要 Android 版就足夠在頂級社群爆紅,Pixel 跟 Samsung 大概要哭暈廁所了吧。
沒有 Android 和 Web 版本,也杜絕了第三方的紀錄留存。單憑蘋果的安全性以及使用者素質,基本可以讓低等級的盜錄不復存在。
這也是 Clubhouse 所強調的體驗:這些名人分享的內容,一旦錯過就沒了!

FOMO:終於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再

這種內容只存在世界上的某些時刻,如同 Snapchat / IG Story 般,現在不看就消失的特性,不僅加深了聽眾的 Fear of Missing out 心態,更加強了名人講者開砲的心理安全網:
至少在這裡講什麼屁話,不會明天就上新聞頭條。
當然數位產品的特性就是永遠可複製,自然還有各種方法可以錄下來。但不經允許的偷錄畢竟是狗屁倒灶的事情,也違反使用條例的。正人君子不會做這種事,更何況廣加散播。
到此,Clubhouse 成功營造了一個「閉門分享會」的氛圍。即使門口可以自由進出,但畢竟大部分有誠意的帳號還是都看得到臉,也可以隨時踢人,這種半私密性,使得舞台上那些大咖們能夠暢所欲言,也讓分享的內容更具有稀缺性。

三、互惠 Reciprocity

——如果你對我好,我總是想投桃報李,如果沒辦法報答你,那報答平台也可以。
Clubhouse 以邀請制成長到 300 萬用戶,簡直是現今網路產品 User Acquisition 的奇蹟。代表他們不需花錢在傳統廣吿以外,更重要的是這個增長簡直太「有機」(Organic)了:全都是因為目前的使用者太滿意!
因為其邀請函的稀缺和社會認同特性,讓人受到朋友邀請加入後,也不禁想要「把這份情傳下去」邀請別人,而想要主動拉人進這個遊樂園!
發邀請函本身其實是一個「我比你先用」,早期使用者優勢的一種虛榮展現,同時顯示自己大度、不吝分享的一面。能賣你人情,何樂而不為呢?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還記得 Dropbox 分享給朋友,自己也多 500M 嗎? Referal 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行銷手段。但在這個時代,推薦朋友還在送容量、送現金、送 Credit?實在是太俗氣了!
不如這樣吧,我送你一個邀請,你的檔案上會永遠有我的名字,作為我們友情的印記。而且所有查看你檔案的人都會看見我,搞不好也會順手看我一眼。
你當我下線、有天你出名了我也紅了!
這多層次的傳銷... 不簡直是社交版的安麗嗎?

四、訴諸權威 Authority

——如果連世界名人都在用,那我用總沒錯。搞不好我自己也能成為權威呢!

矽谷創投網紅 + 嘻哈歌手帶貨

Clubhouse 做為一個邀請制的語音聊天室,爆紅必須得歸功其全明星級的初始用戶——矽谷各知名創投。在 A16Z 領投後,這群新時代網路公司背後的投資者,就是整個科技世界的最強網紅。
矽谷 VC 創投產業,本身就非常符合一個私人俱樂部的特質。在 Palo Alto 的創投一條街 Sand Hill,幾乎人人都彼此認識,而外頭多少人眼巴巴的想走進這個圈子。
本來這些人的本領,就是從各個投資人中拿到一大筆錢,然後互相探聽討論,合作投資新創公司。這些創投創業老手,即便不到巴菲特、比爾蓋茲般的財富,但說他們是全球最能搞錢搞資源的一掛人絕不為過。
Paypal Mafia 的網路,幾乎涵蓋所有知名的新創與科技公司
這群矽谷菁英如 Paypal Mafia 或是 Ben Horowitz 的影響力,絕對不只美國新創圈,而是對全世界對於新創、募資、管理、甚至美股投資感興趣的人,都有強大的說服力。從學生時代參訪丹麥、倫敦,到 MBA 在南美洲的新創做專案時,在在發現矽谷新創的光環,是全世界大小公司、甚至各國政府都學習崇拜。
這幫人的看法,極大部分代表人類商業活動的未來:同為國際名人、我們不見得會對小勞勃道尼、還是 Joe Biden 的直播訪談有興趣,那個世界離我們太遠了。但大家都想知道:什麼時候上火星、比特幣到底有沒有搞頭,下一個 Facebook 在哪裡,有沒有機會投資發大財——他們就是商業世界的最強網紅!

病毒式行銷:母雞帶小雞

除了創業圈,另外一個有這種「圈內圈外」特性的產業即是演藝界。所以 Clubhouse 也運用其人脈影響力,找來在美國找來一批 Hiphop 明星譬如 MC Hammer 坐鎮。在台灣除了許多 Youtuber 外,麻吉大哥、周湯豪、炎亞綸也會上線閒聊。
有發現嗎?Clubhouse 的傳播,幾乎完全是人際地位 Top-down 垂直發展。
創投 -> 全球新創圈 -> 商管人士 -> 其他上班族以及投資者
金主 -> Hiphop 明星-> 音樂愛好者
社群意見領袖 -> 小型網紅 -> 業餘內容創作者 -> 內容消費者
以上開枝散葉的傳播,就涵蓋了八成的網路使用者。
自上而下的傳播非常有效。即使是難以請到的演藝名人,如果網紅與明星「背後」的金主與投資人都在玩,未來邀請旗下的藝人上線開房,是再簡單也不過了。
這樣的傳銷明顯對應了社交地位與影響力高下。即使底下有人氣有聲量,自下而上卻行不通的:
以創投界來說,NBA 的明星 Andre Iguodala 和 Stephen Curry 想盡辦法打入創投圈子,他們有資本有名氣,卻因膚色和球員職業常常不受待見。以意見領袖來說,即使平台夾帶大量使用者流量,也不一定能掌控網紅:許多創作者一槓上官方平台,就可以帶走一群支持者。何況美國很多意見領袖根本不靠 FB 或 Youtuber 。Joe Rogan 也可以把流量帶到 Spotify。
Stephen Curry 都在上 Techcrunch Disrupt SF 聊投資新創
所以,最有金錢地位的權威開始帶頭使用,就是最強的廣告。
Clubhouse 的種子傳道士,幾乎是世界權力地位的金字塔最頂端。這也是其難以複製的原因。
做語音聊天室簡單,邀請 Elon Musk 開房間才難。

Authority 之搖滾區的設計:人脈資本的展現

在使用 Clubhouse 的過程,最有趣的設計是搖滾區。
在參加實體會議時、可能前座第一排會有「貴賓席」,專門留給與講者或主辦人有特殊關係的重要人士。大家常常也睜眼看著這些人與講者眉來眼去,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何方神聖,能跟偶像沾上這層關係。
Clubhouse 竟然把這個設計帶到線上!在講者與一般觀眾之間,有一排 "Followed by Speaker" 的聽眾列表。這光環真不得了:講者已經很厲害了,搖滾區這些竟然是被講者 follow 的人,偶像的偶像還不趕緊認識一下!
忍不住想知道:到底是誰被1M follower的創辦人追蹤呀!

搖滾區人脈的傳遞

使用者的連結數量,是社交產品的「網路效應」形成最重要的 North Star Metric。也因此 Facebook 的 User Onboarding 讓新進使用者開始產生黏度的目標,就設定為「讓使用者加 7 個朋友」—— 一旦你朋友也開始用了,你就跑不了了!
因為 Clubhouse 裡頭的連結是完全公開透明,follow 或被 follow 也不需同意,「follower數」和「誰 follow 你」就變成是一個人脈資本的展現。
目前在上面的人,多少在意自己的個人形象,為了怕被大家認不出來,或是有時候能入席搖滾區,不得不趕緊把認識的人都加一加。甚至有好多人主動轉了自己帳號,到其他社交平台求追蹤。
我在剛加入時,亂入一場近百人的閒聊。恰巧其中的講者是以前朋友,頓時發現自己竟然「入席」了搖滾區的十人名單中,覺得自己好像被全場焦點注視,畢竟名字已經打了也匿名不了,趕緊換了頭像改了介紹。
因為是閒聊,講者也不時會把熟識的朋友拉上台成講者。於是根本不是什麼咖的我,拉上台以後,瞬間有了在大庭廣眾下搶麥的話語霸權,和媲美百人直播主的流量,這種人氣的傳遞效應一時嚇傻我了。
對於小 KOL 來說,這簡直是自我宣傳千載難逢的機會!也難怪現在平台上,相對一般吃瓜民眾,「內容創作主」參與的比例極高。在這個眼球經濟時代,沒法被看到沒上車,那只好改攻聲音:被聽到也好,耳朵經濟時代正式展開。

有趣的人都在聽——聽眾也是 Authority

Clubhouse 開房間的「室內設計」:也就是 UI 非常微妙。在聊天室裡竟然會顯示每一個聽眾的頭像和連結!
目前網上的其他的直播或 webinar 並不會有其他與會者的資料:有些是用「總觀眾」數字代替,或是臨時要求登錄的簡單姓名,可以捏造也沒有任何資訊。想想確實也沒有需求:大家都只是來學習或是追星的聽眾,有什麼好互相認識的?
但 Clubhouse 卻非常公開,等於鼓勵你查看別的聽眾 Profile。所以可以看到許多頭像是專業攝影、甚至許多網帥或網美等級。裡頭個人資訊雖然不足以到 Stalk,但有很高比例都有個人品牌連結,或是業餘的創作者。讓人產生一種:
「哇!這些人都是對這話題感興趣的有志之士呢!」
當然也不時會有名人在台下聽、讓我們有一種參加奧斯卡還是金馬獎頒獎典禮,和名人坐在隔壁的錯覺。有些房間裡許多百萬追蹤的名人開講,底下可能也只有百餘人。能和知名人士同處一個房間,這萬分之一的機率,好像自己也飄飄然了,這是從前直播與 Podcast 從來不曾達到的臨場感。
台灣甚至有一個聊天室不講話,只給名人用來曬名牌給別人 Follow。如果把粉絲人數比喻為打「社群影響力」這個線上遊戲的等級,被放在台上會自動被人看到加粉絲的免費廣告,簡直是開外掛自動練等了!
知名網紅進駐自動練等的聊天室

五、喜好 Liking

——喜歡一個 App 、跟喜歡一個人一樣,是不需要理由的。
如前文提到,Clubhouse 的病毒傳播,最主要是靠著金字塔頂的商業先驅投資人,那這些眼高於頂的創投 VC,憑什麼要跟你玩這個語音聊天室呢?
尤其在這個時代,技術取代的方案實在太多了。Google 有 Youtube Live Streaming,不僅有影像還可以打賞。 Amazon 有 Twitch ,Facebook 的直播甚至夾帶流量優勢和實名互動功能,此外還有數不盡的 webinar 軟體。要說只是把影像砍掉留下聲音,小眾一點吧互動多點吧,我們也還有 Discord 啊!
所以憑什麼 Clubhouse 爆紅?我相信很重要的原因是:
這是一個討人喜歡的 App
背後是個討人喜歡的創業團隊
還有一個討人喜歡的創業故事

討人喜歡的 App:完美的 UX

很多人會說,技術來看一個語音聊天室沒什麼大不了的。但 Clubhouse 卻把有限的功能做到完美。
這可以體現在很多細節上:許多人反應它的音質比電話、甚至許多線上會議要好得多了。它的介面切換即使我用四年前的 iPhone 8 都是完美的滑順,它的進出房間時的音軌接入幾乎沒有延遲。
這都是使用者體驗的微小細節,但這個只有三個主介面、四個小選單的產品都做到了極致。回頭看 Amazon 的 App,就知道這個等級的 UX,只有超一流的技術開發與設計才能達成。

討人喜歡的人:傳奇創辦人

Clubhouse 背後的創辦人之一是 Paul Davidson,他在八年前就創辦了 app 叫 Highlight,可以自動發現與你地理位置接近的朋友,就為了這個「他鄉遇故知」的 意外美好 Serendipity。當時就引起了矽谷創投的注意,最後也成功出場被 Pinterest 收購。而另一位創辦人 Rohan Seth 則是創辦了 Talkshow,一個讓 Podcaster 更好找到共同合作主持的應用。
在創辦 Clubhouse 之前,Paul 早已是個成功的連續創業家
他們都致力於讓社交與內容產生更為容易,也同時累積資本與社交人脈,可說是 Clubhouse 產品本身以外成功的必要元素。

討人喜歡的初衷故事

當然,好用的產品和誠懇的創辦人,並不足以說服投資者。
一個成功的產品,更重要的還是它要解決的需求與問題。
而「人際交流」是永遠的剛需。一個切切實實想透過科技把人與人距離拉近,產生意想不到火花的平台。在這個關在家裡窮極無聊的疫情生活下,意見領袖需要有出口,人們也想要貼近名人,有更多不同的想法刺激,與更隨性的情緒資訊輸出輸入方式。
這麼單純的需求,這樣純粹的產品故事,你怎麼能不喜歡?
社交問題不是沒有解法,但都解得不夠好。想想上一個說自己使命是 bring the world closer together 的那個 F 巨頭 ,現在 10 個 Feed 裡面有四條廣告、三則粉絲團、兩個業配順便賣一份個資的時代,我們還能相信網上能有可以沒壓力地聊天、分享、交朋友的純粹美好嗎?
如果不是有這樣的願景,矽谷的創投不會願意下海開房間,Elon 和 Mark 不可能隨便捨棄其他 Youtube、Twitch、FB 平台來 Clubhouse 上線開直播。來自最愛惜羽毛的人們的擔保,都是為了對平台的這一份喜歡,一份信任。
如何堅持這份初衷,這也是 Clubhouse 未來發展的最大問題。

六、一致性

——十年練一劍, Paul 對社交平台的興趣已經搞了十年。
A16Z 發佈的文章,說他就是因為 Paul Davidson 的「堅持」作社交平台,而率先獨排眾議,投資大筆資金。
但出來跑的總是要還的。爆紅以後,Clubhouse 的路要怎麼走呢?
目前 Clubhouse 描繪的願景很美好,不禁令人懷疑:它能繼續堅持下去嗎?

願景 VS 盈利的堅持

很多人討論 Clubhouse 未來如何流量換現。雖然言之過早,但無論任何方式的牟利,與創辦人和投資人的願景相比,都會顯得俗氣。
賣廣告嗎?估值十億的 App 下面秀給你小廣告?
收聽眾門票?多少錢能衡量傳奇創投分享遠見的價值?
開房間收費?頂級講者拜託人家用都來不及了,還怎麼跟他們收費呢?

菁英對談 VS 娛樂化的堅持

現在 Clubhouse 的使用體驗非常神奇,一個房間裡可能是各個意見領袖的高峰會、像與蘇格拉底課堂對談一樣的產業辯論。另一個房間在學皮卡丘叫、再跳到另外一個房間是大尺度小模的嗲聲撒嬌。這個平台的調性究竟要走大咖對談還是好玩就好?
許多平台起初很有野心什麼都做,但最終都回歸一種調性:譬如直播平台用的最多還是小模、 Twitch 跟 discord 大多就是打遊戲。即便可以錯置,譬如在 BiliBili 教數學,或是用 Spotify 不聽音樂只聽 Podcast ,但畢竟還未成主流。
作為用戶,我們當然希望 Elon Musk 對嗆 Vlad Tenev(Robinhood CEO )這種張飛打岳飛的傳說對決可以一直出現。但平台的增長需要創業以外的族群,而搞笑喇賽是最好的催化劑時,如果逐漸娛樂化是難免,如何維持「菁英俱樂部」的形象,成為一大挑戰。

用戶成長 VS 內容素質的堅持

2/3 台灣時間半夜三四點,周湯豪、炎亞綸還可以在幾百人的聊天室裡頭打屁。未來當房間裡隨便都幾萬人的時候,他們還聊得下去嗎?當奇怪的酸民、搶新聞的記者,全部都混在聽眾群裡面等爆料的時候,名人們還可以在上面亂聊嗎?
樹大有枯枝、當無法控制底下是誰,講話就多有顧忌。要是最後又淪為開記者會一般官腔無趣,留在 Clubhouse 上就沒有意義。公眾人物要開粉絲會,大可以很容易轉移到更沒有進入門檻的競品。

以上的問題的思考,讓我在試用一天後產生高度的懷疑,相當不看好其發展潛力。
但過兩天後,我驚訝地發現以上問題都可以得到適當的解法,這都來自於非常精細的設計:

盈利:維持俱樂部形象的會員費

創辦人 Paul 在長達一小時的新進用戶指南中,主動提到未來第一個想到的盈利模式是 “Club Membership fee“。
Club 是目前尤其是中文使用者比較少用到的功能,但它可以很好的讓人發現興趣主題。而內部的 Club 收入會費並抽成,興趣以外也可以創立粉絲俱樂部,同時維持與大咖交流機會的形象,並運用既有的網路效應和 FOMO,競品難以複製,是目前毫無破綻的盈利。
話題和 CLUB 可以非常有廣度和深度,等待不同語言的使用者集聚

過度娛樂:沒有壞朋友帶路可不行

而 Clubhouse 上,只有用戶追蹤的人或是 Club 的房間,才會主動在 Lobby 的畫面顯示。而「沒有」搜尋房間的功能!
這代表:沒有 follow 的人在的房間,你是進不去的!
完全是次元切割!把稀奇古怪的亂叫群與變態群,與一般用戶隔離開來。
只能搜尋人與 Club ,沒法搜尋房間標題,聽說有好玩房間也進不去。
我相信這是有意而為之。而且是一個大膽的設計。房間推薦與發現幾乎是最重要的設計,維持推薦與用戶興趣的高度相關的同時,也很容易反噬造成用戶不便:
一次朋友邀請我共同主持美國生活話題,但由於房間不是我創立的,在我一度中離、朋友也退出房間以後,由於沒有其他朋友在裡頭,我驚覺我無法找到自己原本主持的房間了!畢竟也有上百人、花了一兩個小時有點感情,頓時有種找不到家的失落感。
是的,沒有朋友的所在,等於不存在。這是對於使用者體驗的最強保護。
註:Paul 提到未來會優化 room discovery 和加入 tipping ,我相信會是一著險棋。

人設向上:全世界都知道你在哪裡

Clubhouse 的設計,對於隱私毫無顧忌。使用者的所在房間,會顯示在所有 follower 上。而 follow 對方不需要互相同意,所以全世界都可以知道你在哪裡。
這等同強迫大家維持形象:帳號一旦放了照片、有了這些陌生 follower ,就沒法再去進千奇百怪的房間,做些偷雞摸狗的事情。無法隨意隱身,社交菁英自然不敢破壞人設。沒有匿名性與隱私,很大程度讓提升整體用戶形象與聊天素質。
我能接受朋友看到我在皮卡丘群,但再往下去... 就算我能接受,老婆也不行:)

少就是多的產品設計

Clubhouse 的橫空出世,自然是挾帶這矽谷流量無法複製,但其目前極其精密的產品流程設計,也讓人重新思考究竟「使用者需求」是什麼。
要在現有產品上加功能,技術上非常容易的,而這些都可以輕易增加產品指標。
—譬如想要用戶增加連結數,它可以與 FB 帳號連結,可以讓人更容易找到好友。
—要讓使用者花更多時間、可以增加傳訊息、傳照片等功能。
—要增加用戶數最容易,直接開放自由註冊,解除邀請制就可以。
但這些功能是否能讓使用體驗更好?
或是 Less is more 不如不要?
無論擴張或盈利以後路會不會走歪,Clubhouse 已經重新帶我們體驗了產品設計與使用者研究的奧妙。融合六大說服技巧,包含技術、設計、美學、經濟、行為心理學的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精密設計,在短期間成功爆紅。相信會成為往後 2C 產品開發與用戶成長的標竿,TikTok 之後,沒有之一。
我是 @ykhuang 難道你也想偷窺我在哪間房嗎?但寫完這篇以後已經算試用完畢了,衷心希望自己與大家都別太上癮啦!
我還有個佛系經營的粉絲團:
MBA的在美學習筆記,歡迎追蹤!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瘋狂的群眾闖入議會殿堂,挑戰長久政權。高喊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執政者即使兵權在握,但也怕真的引起暴亂,面對逮捕或推翻的恐懼、對於權力的貪婪交織,全場一片混亂。 這樣的情境 2021 不僅發生在白宮,更發生在華爾街。只不過暴民換成了散戶,權貴換成了機構,暴亂發生地點是金融巨鰐主導的財富世界。
    Pixar  趕在歲末這一波在 Disney Plus 推出了動畫 Soul 。這幾天獲得朋友圈的強力推薦。看完後發現靈魂根本沒轉彎,而是重新用一個看似離奇,其實樸實的故事,來帶領我們重新思考。當看慣世事的「憤世嫉俗」與無論生死的「滿腔熱血」相遇時,我們如何看待人生的意義?
    我參訪了 C3 在 Redwood City 的總部。聽完他們的商業模式與營運狀況,我對這家公司的未來一片看好,一回到家我就投了履歷,沒想到這場面試的第一題,卻大出我所料。帶領大家一同認識本月上市的這頭超級獨角獸:C3.ai。
    人們喜歡把連續的事物給離散化,再加以編碼。譬如整年氣候變化明明是連續的,我們卻分成四季。好像過了立冬,季節代碼就從秋天變成冬天,讓冷冽取代颯爽、霜白取代昏黃。​我們的心智也應該像是對應時間的連續函數,一分一秒的逐漸熟成嗎?還是更貼近 Event Driven 、離散式的成長模型呢?
    怎麼可能天天都被夢想叫起床!如何應對職場負能量?每回工作到厭世,一旦職場倦怠,是不是辭職就一切搞定呢?我相信拿回工作的主導權,駕馭自己的倦怠心魔,才是長久的應對之道!
    工作了幾年後,有不少我認為職場表現最優秀、名校大公司升遷順利的人才,卻說自己從生活以及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與目標。 才三十出頭,傳統上被認為是在職場有些積累,正要大展身手的時間,我卻沒有想到這種「pre中年危機」的症候群會這麼早出現。我才終於正式體認到:職業倦怠潮正悄悄襲來。
    瘋狂的群眾闖入議會殿堂,挑戰長久政權。高喊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執政者即使兵權在握,但也怕真的引起暴亂,面對逮捕或推翻的恐懼、對於權力的貪婪交織,全場一片混亂。 這樣的情境 2021 不僅發生在白宮,更發生在華爾街。只不過暴民換成了散戶,權貴換成了機構,暴亂發生地點是金融巨鰐主導的財富世界。
    Pixar  趕在歲末這一波在 Disney Plus 推出了動畫 Soul 。這幾天獲得朋友圈的強力推薦。看完後發現靈魂根本沒轉彎,而是重新用一個看似離奇,其實樸實的故事,來帶領我們重新思考。當看慣世事的「憤世嫉俗」與無論生死的「滿腔熱血」相遇時,我們如何看待人生的意義?
    我參訪了 C3 在 Redwood City 的總部。聽完他們的商業模式與營運狀況,我對這家公司的未來一片看好,一回到家我就投了履歷,沒想到這場面試的第一題,卻大出我所料。帶領大家一同認識本月上市的這頭超級獨角獸:C3.ai。
    人們喜歡把連續的事物給離散化,再加以編碼。譬如整年氣候變化明明是連續的,我們卻分成四季。好像過了立冬,季節代碼就從秋天變成冬天,讓冷冽取代颯爽、霜白取代昏黃。​我們的心智也應該像是對應時間的連續函數,一分一秒的逐漸熟成嗎?還是更貼近 Event Driven 、離散式的成長模型呢?
    怎麼可能天天都被夢想叫起床!如何應對職場負能量?每回工作到厭世,一旦職場倦怠,是不是辭職就一切搞定呢?我相信拿回工作的主導權,駕馭自己的倦怠心魔,才是長久的應對之道!
    工作了幾年後,有不少我認為職場表現最優秀、名校大公司升遷順利的人才,卻說自己從生活以及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與目標。 才三十出頭,傳統上被認為是在職場有些積累,正要大展身手的時間,我卻沒有想到這種「pre中年危機」的症候群會這麼早出現。我才終於正式體認到:職業倦怠潮正悄悄襲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Clubhouse在農曆年前曾經爆紅一時,過年期間使用人數達到高峰,但近期很多人開始不太使用Clubhouse了,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為何變化那麼大?Clubhose未來發展會如何呢?
    Thumbnail
    從獲得邀請碼開始這般神秘又稀有的入場券,引領你進入一場線上的交際盛會。先是在同溫層慢慢散播,再者藉由不同領域的人脈一個個傳開,瞬間在這個月攻佔所有社群平台以及各大媒體, Clubhouse 到底有什麼魅力?
    Thumbnail
    這兩週討論度最高的莫過於clubhouse這款app,到底為什麼能夠受到大家青睞、矚目,我分析並歸結出三點結論。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Clubhouse在農曆年前曾經爆紅一時,過年期間使用人數達到高峰,但近期很多人開始不太使用Clubhouse了,短短的一個月的時間為何變化那麼大?Clubhose未來發展會如何呢?
    Thumbnail
    從獲得邀請碼開始這般神秘又稀有的入場券,引領你進入一場線上的交際盛會。先是在同溫層慢慢散播,再者藉由不同領域的人脈一個個傳開,瞬間在這個月攻佔所有社群平台以及各大媒體, Clubhouse 到底有什麼魅力?
    Thumbnail
    這兩週討論度最高的莫過於clubhouse這款app,到底為什麼能夠受到大家青睞、矚目,我分析並歸結出三點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