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 耳朵借我:專訪鄭興+空中現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耳朵借我 20180625.mp3
專訪鄭興+空中現場a
初次聽鄭興唱歌,是去年2017的政大金旋獎。他上台唱自己寫的「愛情朝九晚五」,很好聽,臺風很穩。後來評審一致同意頒給他最佳作詞,並列名三位「金旋創作大賞」得主之一。金旋獎也牽成了一段合作機緣:同一天得獎的創作歌手奕超後來和鄭興變成朋友,兩人在他的首張專輯合唱了「風吹過羅斯福路」。
那天晚上,是我把獎座頒給鄭興的,他非常非常高興,還在臉書寫了篇很感動的心得,說這對他意義重大。我才知道原來鄭興是陸生,到政大傳播學院念碩士,早在兩年前他就因為老師鍾適芳的鼓勵,寫信邀過我去看他在女巫店的演出,還送了我他的demo。慚愧,我對這件事毫無印象(此事不能牽拖別人,多半是我自己看過就忘了),那張demo搞不好還埋在我書房的CD山裡……。
後來我收到鍾適芳轉交的鄭興首張個人專輯《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台北》,才知道這個小伙子是來真的。他在兩岸分別發起群募,湊了台幣四十來萬,找來台灣獨立音樂圈的前輩貝斯手高潮(輕鬆玩、柯泯薰)擔任製作統籌,在北台灣東台灣好幾間錄音室,跟一群台灣朋友一塊兒磨出了這張專輯。連他的經紀人,都是政大認識的台灣同學,後來陪著他滿中國巡演。
鄭興大概想用這張專輯替自己的「台灣時期」做個總結兼紀念,畢竟他在我島待了三年。他說:原本打算碩士學位拿到之後,回到對岸從事影像相關工作,或許會拍紀錄片之類的。萬萬沒想到個人專輯迴響很是熱烈,金旋獎效應漸漸發酵,StreetVoice點聽次數扶搖直上,去年發片之後,鄭興就跑了兩輪巡演,今年還要繼續走完最後一波巡迴,唱遍全中國三十幾個城市,帶著樂手一起,也算正式宣告自己將以音樂為業。然而他最沒想到的是,《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台北》竟然還入圍了29屆金曲獎最佳新人、最佳國語專輯、年度最佳專輯三項大獎!
為了參加金曲獎頒獎典禮,鄭興回到台北,我早早趁機和他約了錄這期節目。錄音的時候,我們都不知道結果,他也對人生第一次的小巨蛋演出(儘管只有短短一小段)忐忑不已。後來我們都看到了,他揹著吉他專注彈唱的那一段表演,臺風依然很穩,感情很真,很動人。雖然最後沒有得獎,這張專輯竟帶他走到這麼遠的地方,已經堪稱「魔幻」了。
鄭興是揚州人,生於1992,上大學才離家赴北京念書,之後再來到台灣。他說:人在故鄉總嫌地方小,落後,土氣,可離了家才想念起老家的好,午夜夢迴總聽到長江輪船的汽笛,最想念媽媽做的乾拌麵(我們於是探討了一下揚州乾拌麵的做法:鹼水麵淋上熬過的生抽豬油,就這樣簡單吃,地位相當於陽春麵,不過是乾的)。他說,他在都蘭愛人錄音室吃了王繼三煮的雞油拌麵,竟然有媽媽的味道,讓他一下子想家了!
鄭興好喜歡東海岸,專輯裡「愛人」就是之前他在台東參加東海岸創作營的時候,看著海寫下的,你看這歌詞,充滿了太平洋海風的鹹味,可這語感卻又不是我們熟悉的:
愛人,請把故鄉的漁獲也送給我吧
別難過,思念它不敢在夜裡啟程
愛人,不是說所有的諾言都會消失嗎
可為何月光還緊緊擁抱星辰
沉默地盼望著你回來的那一刻
離人酒杯,千山萬水,千杯不醉
愛人,海浪在靜靜的翻滾
愛人,我的愛人
愛人,你可曾看見我轉身
再見了,我的愛人
愛人,請把山谷的嫁衣也穿起來吧
別沉默,天邊的雲朵也害怕黃昏
愛人,不是說時間會撫平所有的傷痕
可為何,海峽不肯把愛還給我們
我以為「千山萬水,千杯不醉」是原住民名曲「白米酒」給他的靈感,但並不是(他甚至不知道那首歌),只能說他聽了原住民唱歌,聽了太平洋的聲音,胸臆也有了感應吧。這個青年看著東岸的海,想到了另一邊的海峽,想到了苦澀的大歷史,想到了兩岸的糾結……。
《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台北》的歌,幾乎都是在台灣寫的,浸潤著他木柵租處多雨的潮溼氣味,光從歌名你就能看到:「風吹過羅斯福路」(那一朵被電線剪碎的雲 / 多美啊)、「台北下的雨」(從101唱到北投清晨淡水黃昏和太平洋的風)、「開往三重的慢車」(公車從民權西路上台北橋,看著雨中的基隆河而有的靈感)、「聽說北京下雪了」(在信義快速道路上收到北京同學傳來雪訊,一剎那恍然思舊)。
專輯中最早的作品應該是2009年就寫了的「城南」,當時他17歲,還在摸索著寫歌唱歌,還沒離家,卻已經有感於故鄉的變化,開始想像鄉愁的滋味了:
太陽底下,一步一步靠近媽媽的長髮
城的南邊,一天一天長出嫩綠的枝椏
等到有一天你也長出了爸爸的鬍渣
離開第一年,好像也沒那麼想家……
夏天來了,淚水悄悄模糊爺爺的遺像
離開第三年,往事也有了時差……
想念穿過四季,漫過城牆,開出一朵花
離開第五年,雨還是不停的落下
天空說的話,聽懂了嗎
這小伙子,簡直是預先替自己的未來寫好了主題曲啊。他還在間奏很有心機地取樣了「台北下的雨」……。
《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台北》當然不是完美的專輯,它還有點兒青澀,有點兒猶疑,然而它真誠,細緻,耐聽。鄭興的演唱清澈而不軟膩,歌詞有詩的質地,卻不做作。他自己當製作人,初次以音樂工業的規格做一張完整專輯,初試啼聲便能交出這樣的作品,實在是不容易。
這天的開場曲是他為今年金旋獎寫的主題曲,和Hello Nico李詠恩合作的最新作品「積雨雲」,聽得出他持續在成長,在蛻變。他彈唱了兩首歌,包括自己很喜歡但放不進專輯的「岸」,對粉絲來說,應該彌足珍貴。
期待鄭興的下一部新作,也期待他能尋得更多更多知音。
播出曲目:
積雨雲
愛情朝九晚五
風吹過羅斯福路(feat. 奕超)
愛人
開往三重的慢車
Departure
台北下的雨(鄭興現場彈唱 at Alian963)
岸(未收錄歌曲,鄭興現場彈唱 at Alian963)
揚州慢
聽說北京下雪了
告別的練習
週一、週二 18:00–20:00(CST) FM96.3 Alian 原住民族廣播電台。
週六、週日 08:00–10:00(CST)重播。
亦可利用 hichannel 網路收聽。歡迎加入FB聽友小組,分享節目錄音。
Alian電台亦有隨選重聽服務,歡迎利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鄭興,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與深刻的歌曲詞,憑藉畢業專輯《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臺北》驚艷樂壇。本文精選了他的 10 首代表作品,每首歌曲都充滿思念與情感,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音樂詩人的心路歷程及其對臺北、故鄉的深厚情感。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鄭平發行個人首張台語創作專輯《簡單一句話》,除了入圍35屆金曲最佳新人獎之外,還同時入圍最佳台語專輯、最佳台語男歌手、最佳專輯製作人獎。你可能以為這是一個音樂才子的橫空出世,其實從18歲開始組團的他,已經在獨立樂團圈深耕20年。
Thumbnail
2024年5月蔡茗淇與許峻榮合唱錄製〔感謝的情歌〕,是首輕快旋律的鄉村歌曲,由朱立勛作詞作曲,敘述一對愛侶談著甜蜜的戀情,珍惜老天安排的緣分,誓言牽手走向未來,相互感謝彼此愛意的情歌。
Thumbnail
鄭華娟的音樂才華,無庸置疑。 金韻獎比賽獲得名次後,受李宗盛賞識,以一首輕盈森巴曲風的「一千個夜」進入流行音樂圈,收錄於鄭怡『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專輯。1987年,與王新蓮共同製作的『快樂天堂』和『往天涯的盡頭單飛』專輯發行。 1989年,華視週六劇場《全家福》主題曲—「家和我一起成長」,描述家庭
Thumbnail
又是難眠感傷的夜晚。因為得知很喜愛的創作歌手-鄭華娟離世,這夜便與她的歌曲一同遊走。 知道鄭華娟,是因為《往天涯盡頭單飛》這張專輯。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標題太吸引我了,有種避世獨立的感覺,雖然大部分聽的都是西洋流行歌曲,不過對國語歌曲的關注也沒少,因為專輯名稱,動了買下專輯的念頭,聽著王新蓮與鄭華娟
Thumbnail
活躍於1980、90年代的歌手、專業作詞/作曲人及暢銷作家鄭華娟,已於2024年3月21日離世,享壽60歲。鄭華娟1980年於第四屆金韻獎民歌大賽裡獲得優勝,她的歌聲深情又帶點叛逆,真情流露地刻劃出都會女性的內心世界。而除了歌唱外,她也是專業的詞曲創作人,至今參與創作的歌曲已高達約300首。
Thumbnail
鄭興說起這幾年的經歷,他覺得自己像是一隻候鳥,不斷地遷徙、抵達與離開,但總會飛回台灣和老朋友見面。
Thumbnail
習慣待在「異地」的鄭興,用牽腸掛肚的思念,串起了成都和台北兩個盆地的關聯,以此為名,遞出了「空間詩學」第二部曲的專輯作品《盆地》。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鄭興,以其獨特的音樂風格與深刻的歌曲詞,憑藉畢業專輯《忽然有一天,我離開了臺北》驚艷樂壇。本文精選了他的 10 首代表作品,每首歌曲都充滿思念與情感,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音樂詩人的心路歷程及其對臺北、故鄉的深厚情感。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鄭平發行個人首張台語創作專輯《簡單一句話》,除了入圍35屆金曲最佳新人獎之外,還同時入圍最佳台語專輯、最佳台語男歌手、最佳專輯製作人獎。你可能以為這是一個音樂才子的橫空出世,其實從18歲開始組團的他,已經在獨立樂團圈深耕20年。
Thumbnail
2024年5月蔡茗淇與許峻榮合唱錄製〔感謝的情歌〕,是首輕快旋律的鄉村歌曲,由朱立勛作詞作曲,敘述一對愛侶談著甜蜜的戀情,珍惜老天安排的緣分,誓言牽手走向未來,相互感謝彼此愛意的情歌。
Thumbnail
鄭華娟的音樂才華,無庸置疑。 金韻獎比賽獲得名次後,受李宗盛賞識,以一首輕盈森巴曲風的「一千個夜」進入流行音樂圈,收錄於鄭怡『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專輯。1987年,與王新蓮共同製作的『快樂天堂』和『往天涯的盡頭單飛』專輯發行。 1989年,華視週六劇場《全家福》主題曲—「家和我一起成長」,描述家庭
Thumbnail
又是難眠感傷的夜晚。因為得知很喜愛的創作歌手-鄭華娟離世,這夜便與她的歌曲一同遊走。 知道鄭華娟,是因為《往天涯盡頭單飛》這張專輯。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標題太吸引我了,有種避世獨立的感覺,雖然大部分聽的都是西洋流行歌曲,不過對國語歌曲的關注也沒少,因為專輯名稱,動了買下專輯的念頭,聽著王新蓮與鄭華娟
Thumbnail
活躍於1980、90年代的歌手、專業作詞/作曲人及暢銷作家鄭華娟,已於2024年3月21日離世,享壽60歲。鄭華娟1980年於第四屆金韻獎民歌大賽裡獲得優勝,她的歌聲深情又帶點叛逆,真情流露地刻劃出都會女性的內心世界。而除了歌唱外,她也是專業的詞曲創作人,至今參與創作的歌曲已高達約300首。
Thumbnail
鄭興說起這幾年的經歷,他覺得自己像是一隻候鳥,不斷地遷徙、抵達與離開,但總會飛回台灣和老朋友見面。
Thumbnail
習慣待在「異地」的鄭興,用牽腸掛肚的思念,串起了成都和台北兩個盆地的關聯,以此為名,遞出了「空間詩學」第二部曲的專輯作品《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