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能不能開始講人話?(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想走出厚厚的教會同溫層,先從文化自覺開始。
文 / Truetrue

前言:關於走出同溫層...

近期參與了好幾場基督徒在Clubhouse上發起的對談,發現許多基督徒都很關心「教會如何走出同溫層」的問題,許多人提出想藉由善用新的平台、媒體、話題,來消彌教徒與非教徒之間的隔閡和距離,可能是多用Clubhouse等新興平台線上聚會、小組讓慕道友有更大機會加入、或是繼續發展較能觸及年輕族群的社群媒體經營(FB、IG甚至抖音)、又或是在活動中設計比較生活化、普羅大眾也能一起討論的話題云云。

「使用了新的平台、媒體、話題,我們就能走出同溫層了?」

這一兩天我花了一些時間思考、也和幾個朋友深度聊天,試著釐清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對於上述問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並不覺得光是藉由新的軟硬體,教會或話題,基督徒就能達到所謂「走出同溫層」的效果。

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我會進一步說明我的想法。

raw-image

首先,聊聊同溫層的特性

在用戶數據至上、社交消費行為都被仔細記錄的時代,比起向廣泛卻模糊的大眾行銷,更具效益的方式是「分眾」行銷,亦即縮小受眾(TA)規模、針對該族群的喜好更精準的行銷你的產品或服務,也因此造就了資訊推送變得高度個人化,一旦系統得知你喜歡什麼,它就瘋狂地將類似的資訊端到你眼前讓你按更多讚、花更多錢和時間在你感興趣的東西上;社交平台如是,相同觀點和互動緊密的人,更容易被社交媒體互相曝光進而有更多深度的互動。八竿子打不著或言論相左的人,則是只在留言筆戰時交鋒,其餘時間都在對方看不見的地方活躍。

這是同溫層形成的背景,另一點需要意識到的是:同溫層不是靜止的,而是隨時在改變並且「增厚」的,常理而言,同溫層包圍你的速度會遠遠超越你擺脫它的速度,改變自己同溫層型態應是「漸漸挪移帳篷」的方式,而不是走出家門一樣腿一抬人就出去了;基於以上的理解,想「跨出」同溫層的想法在我看來是比較天真的。


當線上虛擬同溫層向線下轉移

想讓自己虛擬世界的同溫層產生變化,最快的一個方法是實際與人社交,讓他人為自己引薦新的資源或觀點(包含:他關注了誰?他關心什麼事件和議題?他對事情的觀點、這些觀點從何而來?)

── 這是我最初對如何跨出同溫層這道命題所獲得的解答,然而我隨後又觀察到,線上媒體平台、虛擬服務在大興大旺之後,越來越多人轉而注意到線下實體活動的可貴之處;相較於線上任何人都能輕易獲得某個資訊或服務,線下才能創造獨一無二的個人實際體驗,也因此很多原先受線上服務崛起打擊的商家開始採用OMO(Online-Merge-Offline,線上與線下融合)的行銷策略。

線上與線下不再是相互競爭,而是相互融合呼應,我認為這個現象的發生可以讓我們意識到:線上形成的同溫層,不會只鎖在我們的手機和電腦裡,而是能轉移到線下;雖然真實社交還是能讓同溫層發生一些變化,但很多時候,會不會真實社交也只是一場同溫層族群的線下聚集而已?即使有實體社交,也不能保證兩個人能「跨出同溫層」。


教會同溫層比想像中還厚

同溫層不只是同溫層,同溫層背後是文化圈。( 附上文化圈在《教育大辭書》裡的解釋節錄:文化圈是分布於一個區域的文化特質組合,在此區域內各個族群都具有同樣的文化特質。) 正因為有相近的文化,使用相似的語言,所以我們會有相近的好惡、也會關注比較多相同的議題;我認為文化圈和同溫層其實是相輔相成的,同溫層存在久了,內部也會再產生新的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圈 ( 如鄉民有鄉民用語、在YouTube圈很紅的人到了抖音就沒那麼紅了等等。)

教會同溫層也同樣源自於教會文化圈,而教會文化圈是非常嚴密全面的:一個忠實的會友,可以把他幾乎全部的時間精力都給教會、給這個信仰,參加基督教的活動、聽基督教的音樂、和基督徒的朋友們交往、閱讀基督教的書籍等等。

很多人信主之後,就沉浸在這個教會文化圈裡,關注教會的事、福音的事、基督信仰的事,不同於一般大眾,多是因為網路同溫層的形成而找到自己的歸屬和主張(原先所在的文化圈並沒有強烈的影響自己),基督徒多是把原本歸屬的教會和基督徒文化圈轉移到線上,形成基督徒的線上同溫層。


請接續下篇:《基督徒,能不能開始講人話?(下)》
在下半篇我會分享一些教會文化觀察的反思心得。


若有興趣邀約小編現場講課或其他合作,歡迎來信至 truetruefunny2018@gmail.com 與我接洽。
真實基督徒日常 IG粉專:https://lihi1.com/9gcl8
FB粉絲團:https://lihi1.com/96qZ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至少您知道Clubhouse...
Ann Chen-avatar-img
2021/02/17
身為老基督徒 受到啟發
方格子 vocus-avatar-img
2021/02/09
期待快點出下一篇
avatar-img
Truetruefunny的沙龍
33會員
13內容數
這是身為一個小小平信徒,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不同觀察。 小編很容易對不同的領域產生(三分鐘)熱度,又患有突發性資訊吸收強迫症, 所以就建了個雜談專欄,跟基督徒扯上關係的各種心得寫進來就對了。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網際網路為軸心發展的科技社會之下,這個地球上任何地方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視訊通話的方便,而使得心理距離拉近許多,依社交平台蓬勃發展而呈現立體多元的溝通對話方式。 「線上社交」不管是文字、貼圖或影片,是一個隨性即時的訊息。網路原住民對於新興媒介的出現,似乎從來沒有出現學習障礙。從一般大眾使用的Face
Thumbnail
網際網路為軸心發展的科技社會之下,這個地球上任何地方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因視訊通話的方便,而使得心理距離拉近許多,依社交平台蓬勃發展而呈現立體多元的溝通對話方式。 「線上社交」不管是文字、貼圖或影片,是一個隨性即時的訊息。網路原住民對於新興媒介的出現,似乎從來沒有出現學習障礙。從一般大眾使用的Face
Thumbnail
台灣幣圈文化可以看出,去中心化且政府無法管理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年輕人在涉世為深情況下進入,有自制水平的人懂得研究並省思賺錢後該如何運用,但大多數信徒由於「只受賺錢教育,未受道德教育」的關係,輸錢的成為命苦的韭菜,贏錢的成為自大炫富的反面教材。
Thumbnail
台灣幣圈文化可以看出,去中心化且政府無法管理的情況下,越來越多年輕人在涉世為深情況下進入,有自制水平的人懂得研究並省思賺錢後該如何運用,但大多數信徒由於「只受賺錢教育,未受道德教育」的關係,輸錢的成為命苦的韭菜,贏錢的成為自大炫富的反面教材。
Thumbnail
先撇開社群是否為項目方自己出來操作或是委託專業的社群運營團隊這個點上,這篇文章的假設的前提是純粹的「社群意識」,若硬要套上項目發行的話會比較是「項目方自行操作」。 講社群意識可以從很久遠的奇摩家族到現在的LINE社群,就是集結了一群有著「相同喜好、興趣、屬性」的人,聚集聊天打屁的地方,聊久了最後形成
Thumbnail
先撇開社群是否為項目方自己出來操作或是委託專業的社群運營團隊這個點上,這篇文章的假設的前提是純粹的「社群意識」,若硬要套上項目發行的話會比較是「項目方自行操作」。 講社群意識可以從很久遠的奇摩家族到現在的LINE社群,就是集結了一群有著「相同喜好、興趣、屬性」的人,聚集聊天打屁的地方,聊久了最後形成
Thumbnail
從獲得邀請碼開始這般神秘又稀有的入場券,引領你進入一場線上的交際盛會。先是在同溫層慢慢散播,再者藉由不同領域的人脈一個個傳開,瞬間在這個月攻佔所有社群平台以及各大媒體, Clubhouse 到底有什麼魅力?
Thumbnail
從獲得邀請碼開始這般神秘又稀有的入場券,引領你進入一場線上的交際盛會。先是在同溫層慢慢散播,再者藉由不同領域的人脈一個個傳開,瞬間在這個月攻佔所有社群平台以及各大媒體, Clubhouse 到底有什麼魅力?
Thumbnail
話語權平等等於打破同溫層? 幾乎任何時段都能在Clubhouse上找到談論Clubhouse使用心得的房間,最常討論的話題,就是Clubhouse和Facebook、Instagram、WeChat、聲網、Podcast的比較。
Thumbnail
話語權平等等於打破同溫層? 幾乎任何時段都能在Clubhouse上找到談論Clubhouse使用心得的房間,最常討論的話題,就是Clubhouse和Facebook、Instagram、WeChat、聲網、Podcast的比較。
Thumbnail
同溫層這個詞,在兩年前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尤其是在討論公共議題時常常被提及,許多意見領袖都鼓勵大家跳脫同溫層,開始與異溫層對話,聆聽不同族群、不同觀點的看法,來建立一個友善的溝通環境並消除仇恨對立。 然而有一系列的問題似乎沒有被完全解答:如何跳脫同溫層?與異溫層對話就代表跳脫同溫層嗎?為何要跳
Thumbnail
同溫層這個詞,在兩年前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尤其是在討論公共議題時常常被提及,許多意見領袖都鼓勵大家跳脫同溫層,開始與異溫層對話,聆聽不同族群、不同觀點的看法,來建立一個友善的溝通環境並消除仇恨對立。 然而有一系列的問題似乎沒有被完全解答:如何跳脫同溫層?與異溫層對話就代表跳脫同溫層嗎?為何要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