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師帶的工作坊和藝術家帶的工作坊的不同之處

2021/02/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左邊是我藝術創作作品,右邊是我進行藝術治療練習的一個短時間創作的作品。
前一陣子,我帶領了一次藝術治療工作坊時,學員提出了一個很棒的問題,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該學員在參加其他畫畫課時,有其他參與者問老師能不能也上一門藝術治療的創作課,該老師說他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
沒錯,藝術治療完全是一個不同的專業。
我自己本身是受過藝術學院的專業訓練的藝術家,目前也在荷蘭官方承認的藝術治療師訓練學程研修,在藝術治療這個面向用我仍淺薄的經驗來提出看法:
1. 所受的專業訓練重點/目的不同: 藝術治療師必需有心理學、精神病(理)及各種不同心理治療理論/流派的知識,這並不是專業藝術家養成過程的必備條件。 以上提及的任何一門學問,裡面都有很深廣的理論和實務內容,通常藝術治療師也會有自己比較專業的客戶族群,以及自己偏向採納的工作法(通常是因應客戶族群的需求而調整出來的。
其實以我自己開工作坊來說,即使是線上的,我也會先事前請參與者填一個簡單的問卷,所以我能對參與者的背景、需求(有沒有心理發展上需要協助的地方)、或是家裡備有的創作材料,有基本的掌握,然後我會依此調整工作坊的內容跟引導方式,所以沒有一場工作坊會是用同一套方法,就可以進行,這可能也是我個人喜歡的進行方式。
2. 藝術治療工作坊的目的,並非以創作出一個達到一定"美學"標準的作品,而是以每個人都能自在的在創作的過程中探索自我,以這次的工作坊來說,從頭到尾我們每沒有人在創作跟討論時有:我這個畫畫美不美,其他人畫的有沒有比我好看的想法 。
另外,我可能會選擇一個題目來引導,但是讓每個參導者去創造出屬於他/她自己的獨特作品,不會有以完美的用某個藝術技法去複製出某個大師的作品(其實當代藝術學院也不大以這為目標。以藝術家來說,除非是想要針對某個大師的技法練習時才有可能會做的事),所以很有趣的是,每個人的作品都大不相同,只有"自己"才能創作出該作品。
藝術家媽媽的異常生活
藝術家媽媽的異常生活
有多元背景在荷蘭定居的台灣女性,在生了第一胎後開始拿起畫筆,懷著老二時,異想天開申請了荷蘭海牙皇家藝術學院藝術系,沒想到還申請上還真的挺著八個月大的肚子去上課,一邊顧小孩,工作,完成了四年的學業。目前從事藝術創作及藝術治療研究,因自身的離散/移民經驗,喜用記憶及心靈圖像的研究來探討世代離散及創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