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選書】成為臺灣人 從認識臺灣史開始-《臺灣歷史圖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後殖民時代」在臺灣是遲來的、壓縮的、糾葛的、重層的,是一條泥濘之路。我們的年輕人,成長於自由、民主、人權有保障的環境,比我們有機會從多元的角度去認識臺灣的過去,也能自然地親近鄉土,共享時空記憶,或許,你們能走出泥沼,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也說不定。
雖然經常與地理、公民一起,被歸類在「社會」的大分類下(至少在筆者的求學過程中),歷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歷史,我們將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過去發生過哪些事,也無法透過以往的經驗,了解該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
然而,臺灣是多民族國家,包含南島語系原住民的遷徙、大航海時代的漢人移入、西方殖民者、二戰後中華民國帶來的難民,甚至是近年來因為各種原因來台的新移民,腐雜的臺灣社會,不只讓「臺灣人」成為難以定義的名詞,「臺灣人的歷史」也是。
雖然無法定義「臺灣人」,但若限縮「臺灣」的地理範圍中,講述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或許是個解套,而《臺灣歷史圖說》正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包含最初南島語族定居於臺灣,一直到二戰時期,或者增訂版中新增的民主化之路,身為歷史學者的作者周婉窈,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豐富的圖片,訴說了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種種事蹟,以及一些或許不曾出現在歷史課本上的內容。
客民的原鄉是山鄉,他們在山地一直過著農耕的生活方式,擅長河谷平原、丘陵地、山地的耕作技能。對他們而言,海是陌生的。當他們抵達臺灣時,平原自然是理想的耕作地區,但他們比漳泉移民多出一項選擇,也就是能在與故鄉相似的地理環境中從事山區農耕。
包含客家人不只是「選剩的」才多在山區屯墾、霧社事件背後隱藏的日本納原民妾慣習,「黨外」與「黨國」的含義,都是我們在升學之下所忽略的知識。此外,書中反覆以原住民、本省人、外省人角度切換,說明對於同樣的事件,不同族群所可能產生相異的情感,也在在讓讀者省思到「過去學的,到底是誰的歷史?」(例如:對於東部原住民而言,根本不知道鄭成功與荷蘭人;對於外省人而言,直到抗戰結束前的「臺灣史」,都與他們無關。)
《臺灣歷史圖說》首次出版於1998年,就算是筆者所購的增訂版,初版也是在2009年,然而這本超過10年前的作品,卻依舊比一些近期出版的「台灣史」還要值得閱讀(不論在文筆、邏輯或是資訊量上),加上是「圖說」,裡面有非常豐富的圖片,因此也更適合出社會後就沒碰歷史類書籍,又不太想讀太多字的人。
雖然筆者本身也無法定義「臺灣人」到底是誰,但或許成為臺灣人的先決條件,就是對於這片土地的感情,以及了解臺灣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歷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喜歡看書、追劇、看電影跟聽音樂的社畜,感覺把那些作品記錄下來好像比較不浪費已經花費的時間,也希望能夠幫助讓好作品接觸到更多適合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想買甜甜圈,店家卻在交貨前先咬了一口,讓顧客當場傻眼。投資理財平台的廣告中,對於交易佣金的生動描述,讓許多人心有戚戚焉。然而,這看似荒謬的劇情,卻是所有在台移工必須面對的現實,差別只是他們不只必須每個月吃著「被咬過的甜甜圈」,還必須在購買之前,先想辦法生出五個甜甜圈給對方。
就算未來人工智慧能夠寫文章,散文作家或許還是最不需要擔心的一群。沒有5W1H的嚴謹結構,不需要起承轉合的情節,散文所需的只是作家本身的才華,而真正優秀的散文作品,則會給人一體成型的暢快感,並驚艷於作者的創意與文采。《青檸色時代》作者林薇晨的文字,就具有如此的魅力,然而相關的介紹卻極少。
韓劇帶給觀眾歡笑、喜悅,甚至是面對現實世界的動力,激勵了無數人像韓劇主角一般,努力追尋自己的「完美結局」。然而,如此帶來希望的作品,背後卻是無數勞工被壓榨、霸凌與歧視。
以「被遺忘的『台灣元素』」作為副標,對於《老屋顏與鐵窗花》這本作品而言是再合適不過的。包含宗教、社會經濟發展、常民的共同認知及生活經驗,鐵窗花不只守護了台灣人民的居家安全,也紀錄下了最寫實的常民樣態。
回顧2020影響各國最深遠的事情,毫無疑問就是肺炎疫情,從爆發至今約一年的期間,不論在人命、經濟或國際關係上,都造成莫大的破壞。然而這一連串的發展,卻讓筆者想起幾年前看過的這本小說,更意外在重新閱讀後,發現作者彷彿先知般,在數年前就預言了本次疫情從爆發到蔓延全球的必然過程。
若要票選近20年最常見競選口號,「拼經濟!」想必名列前茅。商業活動出現後,經濟發展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甚至被視為人民幸福的指標之一。然而,當社會過度追求經濟,人類是否會淪為成就數字的犧牲者?面對虛無的數字與真實存在的人,我們是否又能夠意識到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想買甜甜圈,店家卻在交貨前先咬了一口,讓顧客當場傻眼。投資理財平台的廣告中,對於交易佣金的生動描述,讓許多人心有戚戚焉。然而,這看似荒謬的劇情,卻是所有在台移工必須面對的現實,差別只是他們不只必須每個月吃著「被咬過的甜甜圈」,還必須在購買之前,先想辦法生出五個甜甜圈給對方。
就算未來人工智慧能夠寫文章,散文作家或許還是最不需要擔心的一群。沒有5W1H的嚴謹結構,不需要起承轉合的情節,散文所需的只是作家本身的才華,而真正優秀的散文作品,則會給人一體成型的暢快感,並驚艷於作者的創意與文采。《青檸色時代》作者林薇晨的文字,就具有如此的魅力,然而相關的介紹卻極少。
韓劇帶給觀眾歡笑、喜悅,甚至是面對現實世界的動力,激勵了無數人像韓劇主角一般,努力追尋自己的「完美結局」。然而,如此帶來希望的作品,背後卻是無數勞工被壓榨、霸凌與歧視。
以「被遺忘的『台灣元素』」作為副標,對於《老屋顏與鐵窗花》這本作品而言是再合適不過的。包含宗教、社會經濟發展、常民的共同認知及生活經驗,鐵窗花不只守護了台灣人民的居家安全,也紀錄下了最寫實的常民樣態。
回顧2020影響各國最深遠的事情,毫無疑問就是肺炎疫情,從爆發至今約一年的期間,不論在人命、經濟或國際關係上,都造成莫大的破壞。然而這一連串的發展,卻讓筆者想起幾年前看過的這本小說,更意外在重新閱讀後,發現作者彷彿先知般,在數年前就預言了本次疫情從爆發到蔓延全球的必然過程。
若要票選近20年最常見競選口號,「拼經濟!」想必名列前茅。商業活動出現後,經濟發展與人類社會密不可分,甚至被視為人民幸福的指標之一。然而,當社會過度追求經濟,人類是否會淪為成就數字的犧牲者?面對虛無的數字與真實存在的人,我們是否又能夠意識到真正重要的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要說喜歡嘛,其實也沒有到推薦序中作家張亦絢那樣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是在語言跟文化的隔閡之下,他者的身份經常讓我對於其描述的情節感到疏離;但另一方面作者沐雨確實在這八篇故事當中,創造了不同於台灣社會的風景,以及一種異鄉人的心境。
Thumbnail
整本作品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是關於調味料、米、糖、茶等,在飲食基礎上的知識介紹,後半段則藉由類似冷知識的方式,呈現包含副標上的「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等相對有趣的內容。
Thumbnail
臺灣社會中流傳許多關於族群的說法,然而想釐清這些說法的真相,卻不是簡單的事情。 說到台灣的四大族群,每個生長在台灣的人大概都不陌生,但在基本的架構之下,包含客家、閩南、外省與原住民等,不論族群本身或彼此之間,或許都藏著一些我們可能不曾思考過的謎題。甚至是在過去的教育過程當中,這些從未被解答的謎
Thumbnail
本文探討省籍問題如何影響臺灣的身份認同,特別是外省族群與本省族群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藉由楊孟軒的《逃離中國》一書,分析歷史創傷如何塑造今日臺灣的社會脈絡,以及多元文化在族群融合中的重要性。文章提出臺灣需要超越藍綠政治,建立包容性民族認同,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與和解。
Thumbnail
本書由國中歷史科教師吳宜蓉撰寫,以通俗的口吻,引導讀者一窺臺灣史背後的人性與現實。以古鑑今的意義,或許就在於從歷史之中發掘普世的人性。人性之中本來就有黑暗的成分,重要的是如何接納完整的自己,更對他人培養同理心。
Thumbnail
藉由家人的口述、歷史資料的搜集,她重建了祖母與台灣礦業緊密交織的一生,並且為整個歷史進程留下了紀錄;儘管就像作者說的,這些文字並沒有辦法呈現出當時礦工們的完整情境,但至少它嘗試避免了作者的家庭中,甚至是整個社會的世代,在階級轉換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經驗斷裂。
Thumbnail
本文回顧了臺灣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涵蓋了原住民文化、外來政權的統治、清朝的治理到日本的殖民,以及中華民國的建立和兩岸關係的演變。透過重要歷史事件的分析,探討臺灣的多元文化及其在當前國際局勢下的挑戰,尤其是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以及未來可能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祖國論述對臺灣人的影響,透過歷史脈絡分析「祖國」的定義,指出臺灣的歷史連結與多元文化。從中華民國的建國時間與中共國的成立來看,文章強調祖國的概念不應該侷限於當前的中共國,而是要思考其根源與歷史的交錯。通過剖析歷史背景,點出對於祖國的理解,藉此拉近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連結。
Thumbnail
在關注度相對較低的雕塑領域,黃土水像流星一般耀眼,卻也轉瞬即逝,但短短35年的人生,不只開啟台灣現代雕塑的歷史,也讓後人有了能夠瞻仰、前進的方向。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要說喜歡嘛,其實也沒有到推薦序中作家張亦絢那樣的程度,甚至可以說是在語言跟文化的隔閡之下,他者的身份經常讓我對於其描述的情節感到疏離;但另一方面作者沐雨確實在這八篇故事當中,創造了不同於台灣社會的風景,以及一種異鄉人的心境。
Thumbnail
整本作品分成兩個部分,前半部是關於調味料、米、糖、茶等,在飲食基礎上的知識介紹,後半段則藉由類似冷知識的方式,呈現包含副標上的「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等相對有趣的內容。
Thumbnail
臺灣社會中流傳許多關於族群的說法,然而想釐清這些說法的真相,卻不是簡單的事情。 說到台灣的四大族群,每個生長在台灣的人大概都不陌生,但在基本的架構之下,包含客家、閩南、外省與原住民等,不論族群本身或彼此之間,或許都藏著一些我們可能不曾思考過的謎題。甚至是在過去的教育過程當中,這些從未被解答的謎
Thumbnail
本文探討省籍問題如何影響臺灣的身份認同,特別是外省族群與本省族群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藉由楊孟軒的《逃離中國》一書,分析歷史創傷如何塑造今日臺灣的社會脈絡,以及多元文化在族群融合中的重要性。文章提出臺灣需要超越藍綠政治,建立包容性民族認同,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與和解。
Thumbnail
本書由國中歷史科教師吳宜蓉撰寫,以通俗的口吻,引導讀者一窺臺灣史背後的人性與現實。以古鑑今的意義,或許就在於從歷史之中發掘普世的人性。人性之中本來就有黑暗的成分,重要的是如何接納完整的自己,更對他人培養同理心。
Thumbnail
藉由家人的口述、歷史資料的搜集,她重建了祖母與台灣礦業緊密交織的一生,並且為整個歷史進程留下了紀錄;儘管就像作者說的,這些文字並沒有辦法呈現出當時礦工們的完整情境,但至少它嘗試避免了作者的家庭中,甚至是整個社會的世代,在階級轉換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經驗斷裂。
Thumbnail
本文回顧了臺灣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涵蓋了原住民文化、外來政權的統治、清朝的治理到日本的殖民,以及中華民國的建立和兩岸關係的演變。透過重要歷史事件的分析,探討臺灣的多元文化及其在當前國際局勢下的挑戰,尤其是與中國大陸的緊張關係,以及未來可能的解決方案。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祖國論述對臺灣人的影響,透過歷史脈絡分析「祖國」的定義,指出臺灣的歷史連結與多元文化。從中華民國的建國時間與中共國的成立來看,文章強調祖國的概念不應該侷限於當前的中共國,而是要思考其根源與歷史的交錯。通過剖析歷史背景,點出對於祖國的理解,藉此拉近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連結。
Thumbnail
在關注度相對較低的雕塑領域,黃土水像流星一般耀眼,卻也轉瞬即逝,但短短35年的人生,不只開啟台灣現代雕塑的歷史,也讓後人有了能夠瞻仰、前進的方向。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