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大一歷史的學分後就幾乎沒怎麼讀過臺灣史的我,在一年前得到了一份整理日治臺灣史料的工作,生活中也漸漸因著這份工作的關係,打開了一個過去我很少注目的世界,甚至有些為此著迷。
與朋友約會去桃園神社或者改建的日治宿舍走走;與家人開車出遊會去找那曾經間在原住民的山頭,如今已被遺落的神社遺址(還好他們沒抱怨爬那麼久結果只剩下幾塊石頭XD);而日常閱讀自然也開始接觸這段曾經因為改朝換代被抹去顏色的時代。
也差不多是在一年多前,因為另一份在出版社做電子書的工作,開始使用電子書。兩份工作看似無關,卻在我第一次嘗試使用Hyread這個可以借閱各個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平台時,輸入日治的關鍵字,翻開了這本書。
**
近年來台灣的出版界出了很多這種大眾史學取向的書,希望歷史走出象牙塔,落置到平民大眾的生活之中。而這本《島嶼浮世繪》就是由作者整理出的,關於這片土地上,近一百年前的臺灣人的生活。
作者由八個面向切入,共選出41個關鍵字,一個一個去介紹。這些關鍵字多半來自於台南的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記。他人生在府城,赴日留學,結識許多文人雅士,回臺後作為醫生薪水不錯,生活有餘,精神生活也豐富,再後來經歷了戰爭⋯⋯這些都記錄在他的日記裡。這樣的身份、地緣關係以及時代背景,也難怪作者會選這本日記作為提取關鍵字的基底。
書中也收錄了許多舊照片、地圖作為豐富文字的佐料,當然因為時代背景,這些關鍵字的背後時常與殖民政府的政策有關,卻比過去在課本中看到的「殖民」更加入侵人民生活。
比如「銅像」、「始政紀念日」塑造了什麼樣的國家認同不用多說;「圓山動物園」居然也是被權力宰制的休閒空間;「珈琲店」提供的虛擬戀愛服務;夜市的前身「納涼會」;我一直疑惑隔壁三合院的阿伯養鴿子到底是哪來的習慣,終於在看到「傳輸鳩」這個部分能了解一些所以然;「女學生」這一條目下甚至公佈了當初的女學生們的理想條件⋯⋯
這本書的編輯非常嚴謹,每一章節下的每一個條目都能體會到研究者得有條有理,〈前言〉中更是將構思本書時的脈絡架構都一一解析,看完是真的可以從方方面面都了解那個朝向現代化,卻被殖民壓迫、被戰爭驚擾的島嶼生活。
「覷百年浮世,似一夢華胥。」
對我們這個科技爆炸的時代居民來說,回望這些日治人民的生活史彷彿一場大夢,我們知道他們的存在,卻從未真切的體會。然而即使浮世無常縹緲,終究有那些研究者們願意提筆動腦,由一點點、一滴滴的史料去拼湊已然流逝的夢。
無論是好夢還是壞夢,看完這本書,很開心有人繪出過往人民的生活痕跡,不致受他人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