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篇幅大半是觀後感,鮮少書籍介紹。
前言
雖然整本書只有中國這個國家我也去過,但閱讀過後卻像是和作者一起遊覽了她的所見所聞,細膩的筆下撰寫了鮮明的人物性格,以及充滿反思的文字。若要用心靈雞湯比喻的話,這本書可能是雞湯塊吧!一個單位的份量需要用300cc的理解,加上500cc的感同深受,才能一解書中風采。
有些人出國是為了體驗風土民情,有些人出國,是為了出國。若是自顧自的活在舒適圈裡,那臺北的市中心到苗栗,可能也是遠距離,登出在出高鐵站的那一刻,或是登出在找捷運站的時刻。
旅行的意義
「旅行」聽起來是很慎重的一件事,像是國小、國中時期的畢業旅行,都曾讓我前一晚興奮的睡不著,明明平時都是自己坐公車回家,怎麼坐上旅行的巴士,卻是一場全然不同的體驗,在尚未社會化時期的小時候,總以為每個階段的見解就是全世界。小小的身體裝著過大的靈魂,而顯得自信。我想,會興奮到睡不著只是因為,對於那個年紀的我們來說,畢業旅行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大事,它是未知的、有趣的、難得的......。
但其實,說到底,旅行只是換一個地方生活而已。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在既有的生活圈裡習慣成自然,三點一線的社交動線時常讓人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生活的熱情是每天睡醒後會期待吃早餐,吃完早餐後會期待上班/上學的路上是否會遇到哪些有趣的事呢,也期待今天會是獨一無二的一天。我們會對新的事務產生興趣其實是因為「不夠愛自己」,因為不夠愛自己而導致對周遭事務厭倦,從而錯以為自己不喜歡。當我們足夠愛自己,有了足夠的自信,便會對平凡無奇的瑣事別有一番見解,腦子會熱絡的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聰明的生物!(這種對未來充滿期待的感覺,除了旅行,還可以透過多方閱讀達到。希望大家都至少能體驗一次!真的很奇妙啊!)
旅行的啟示
在書中第二章的〈自由從來不是理所當然〉這篇小文中,身為熱愛自由行的作者,因為北韓官方的規定,而鮮少的報名了旅行團。她提到在還沒去北韓之前,根本沒想過「自由」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自由應該像是空氣一樣瀰漫在周圍、像風一樣自然。但由於北韓的政權所導致的社會氛圍,總讓人緊張。
我總共去過北京兩次、泉州一次。一次北京是參與學術交流的團體為期一週,一次是去當地的文創公司實習一個月,泉州的經驗則是因大學課程安排,教授安排我們與泉州師範學院的同學們交流、學習,也帶我們走街串巷,體驗泉州的茶文化。
儘管在大學四年的時間裡,前前後後去了中國三趟,但每次都收穫很多,包括文化的衝擊、人生的體悟、生活的難處。旅行像是看電影一樣,場境、內容固定不變,但每個人所感觸的卻截然不同。旅行不是在護照上多蓋一個印章,也不是為了睡高級飯店,旅行其實就是換一個地方生活,讓新的事物灌溉枯燥的靈,讓自我成為想像中的模樣。
常有人說,人生和考試一樣,不是比誰比較厲害,而是比賽誰能堅持到最後。世界上可能有幾千、幾萬個和你實力相當的人,但這些人當中又有多少人能堅持到最後,並且放手一搏呢?「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老話似乎道進了努力的根本,若徒有衝勁而未有謀略,那僅僅只能說是魯莽,若空有堅持而未取捨,那就只是在耗盡任性的資本。「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很多,但有種的很少」,旅行可能沒有想像中的慎重,畢竟,它只是換一個地方生活。
人類需要旅行不只是為了調劑身心,更是為了去看看在相同時空下,那些不同的、獨一無二的物理空間。政治+氣候、政治+地形、氣候+地形......,不同的排列組合都將造就出獨特的文化,而文化便塑造了各個國度的鮮明獨立。
購書連結
佳句收藏
- 世界上一定會有壞人來打擊你,但總會有更多的好人出現拯救你。
- 生活不需要擁有太多,生活夠了,剩下的便拿去豐富心靈。
- 需要錢的不一定是壞人,他們只是更需要錢而已。
- 不能說他們是壞人,但是他們對我的好意是有雜質的,不是純粹的。
- 旅行中你會在短時間內遇到大量的相遇和分離、大量的選擇和失去、大量的思考和懷疑,沒辦法説「隨便」來應付生活。
後記
大學前一年半念讀的是位於臺東的學校,後兩年半則是在花蓮唸書,每當人們說起後山時使用了「花東」這樣的字眼,都會倍感親切,因為這兩個地域都有我生活的足跡呀。在花東縱谷裡的花蓮、在海岸山脈尾端的臺東,這裡沒有高鐵經過,返鄉遊子還有旅人們必須自行駕車,或是選擇在鐵路上移動,才得以遊覽大山大海的壯麗。
大學四年不知道花了多少時間在火車上,每一節車廂都承載了我的成長,容納了喜怒哀樂,也藏進悲歡離合。有時會煩悶的希望高鐵趕快開通,這樣就可以縮短交通移動時間,有時卻因為課業、工作壓力太大,而隨意買了一張綠皮區間,就這樣望著窗外發呆,讓惱人的情緒遺留在穿梭的田野。三民、東竹、海端、瑞和、山里,我算不上是一位鐵道迷,但是這些只有區間車會抵達的小站,純樸的讓人覺得活著真好。
我想,旅行不一定是要去到幾百公里外的海島,或是花多少錢報名旅行團。很慶幸當初的自己在選填大學志願時,抱持著「我一定要去臺東生活看看」的心態,才能讓現在的我,心靈如此富足。
購書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