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做某雜誌的一個專題報導時,初識琳達的。那個專題是正在成長中的美國游牧族次文化,也就是二十四小時逐公路而居的一群人。*在那群漂泊的靈魂裡,有很多人跟琳達一樣是在試著逃脫經濟上的自相矛盾:不斷上漲的房租和固定不變的薪資,兩者不停衝撞,一個永遠勢不可擋,一個總是紋風不動。而這群人自覺像被老虎鉗掐住,所有時間都花在那些累死人和榨乾靈魂的工作上,拿到的薪水卻只勉強夠付房租或房貸,又找不到方法讓自己擁有更美好的未來,也看不到退休的可能。
這些感受都有鐵一般的事實做為佐證:薪資和居住成本這兩者已經嚴重分歧到有愈來愈多的美國人將原本懷抱的中產階級生活美夢,從很難達成的目標歸類成根本不可能達成。在我寫這本書的同時,美國只有十幾個郡和一座都會區裡的法定基本工資全職勞工,能夠以公平市場的租金負擔得起只有一間臥房的公寓。換言之,你的時薪必須至少是十六塊三毛五美元—比聯邦政府規定的基本工資多出兩倍多—在住房支出不會超過收入百分之三十的情況下,才租得起這種公寓。這後果是很嚴重的,因為每六戶美國家庭就有一戶得把一半以上的收入花在可用來遮風避雨的住所上,所以對這戶人家來說,下場會尤其悽慘。而對眾多低收入戶來說,這意謂他們可用來買食物、看病吃藥,和其他基本生活所需的錢根本寥寥無幾或甚至沒有。
在我遇到的人當中,有很多都覺得自己已經在這場骯髒的遊戲裡輸了太久,於是找到一個方法去反擊。他們放棄過去的傳統住家,打破租金和房貸的枷鎖,搬進旅行車、露營車和拖車式活動房屋,追逐美好的天氣,四處旅行,靠旺季時的臨時打工來確保油箱的滿載。琳達就是這個族群裡的一分子。
幾個月來,琳達一直渴望回到公路上,再重拾營地管理員的工作。她被困在洛杉磯東南側五十英里外的米申維耶霍(Mission Viejo),跟她的三個外孫住在她女兒奧黛拉(Audra)和女婿柯林(Collin)租的屋子裡,而那三個外孫都已經十幾歲了。屋裡的臥房不夠,於是她的外孫朱利安(Julian)睡在廚房外面一處缺了門的用餐空間裡(不過這樣的安排還是比這家人上次住的那間公寓好太多了,上次那地方只能把那座大到可以走進去的衣櫥充當臥室使用,讓她其中一個外孫女睡在裡頭)。至於剩下來的空間就歸琳達所有,但那只是靠門口的一張沙發而已,像座孤島似的。不管她再怎麼喜歡自己的家人,還是覺得自己被困住了,尤其她的吉普車仍卡在修車廠裡。而且不管什麼時候,只要有家人計畫外出,但又沒把她算進去的話,就一定會打琳達的沙發旁邊經過才能走到門口,而這就有點尷尬了,害得琳達不免擔心:他們會因為沒找她出去而覺得有罪惡感嗎?再說她也有點懷念以前獨立自主的生活。「我寧願當自己屋裡的女王,也不想在別人家的屋簷底下當女王,哪怕那人是我女兒。」她告訴我。
《#游牧人生》: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紙本書
城邦花園│https://bit.ly/34hB4cT
博客來│https://bit.ly/328A6xX
讀冊│https://bit.ly/328zXup
金石堂│https://bit.ly/2oFak72
誠品│https://bit.ly/3378J8O
📱電子書
Google Play│https://bit.ly/36uruFw
Rakuten Kobo│https://bit.ly/2JFIe2L
Readmoo│https://bit.ly/34iWZAh
博客來│https://bit.ly/2N7lk6G
讀冊│https://bit.ly/2ChCb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