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面對疫情,你需要大自然的力量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接觸大自然」對身心健康有益,這個觀念應該不需要多做解釋,早已有太多研究證實了。但是在面對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時,大自然的「力量」還能不能發揮?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Impact Factor:2.311)這篇研究不但回答了這個問題,還進一步告訴我們:光是「看待」大自然的「態度」,就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態!

研究對象是813位美國人及日本人,研究者採用量表評估,將他們的「世界觀」分為「與大自然和諧共存」(harmony with nature)以及「人定勝天」(mastery over nature)兩組,分別評估疫情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影響。

研究結果發現,雖然兩組人因疫情受到的心理衝擊一樣大,但是抱持著「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世界觀的人,壓力調適與心理健康都較佳。這樣的現象在美、日兩國受試者都可見到。

最特別的發現則是:「美國」的「人定勝天」組,對疫情的心理調適能力與心理健康狀態較差,但是「日本」的「人定勝天」組並沒有這樣的現象。

研究者推論,這與傳統東方文化的思考模式(人生觀)「 naïve dialecticism」(樸素辯證法)有關。最常舉的例子就是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比如「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剛」等名言。其關鍵就是在提醒我們:事物是相對的,是會變化、發展的,除了「變化」本身之外,沒有絕對的、一成不變的事物。

若要用一句話說明「naïve dialecticism」的思考模式,那就是「接受世事無常的道理」。而且不單是面對疫情,即使是遭遇其他類型的天災人禍,抱持這樣的人生觀才比較不會覺得心有不平、甚至對老天爺憤怒。

其實與此相反的「怨天尤人」心態在身心科診間中很常見,而且對身心健康的衝擊不可小覷:

  • 公司經營遇上惡客戶,不是先想辦法解決,而是不停抱怨「我怎麼這麼倒楣?」
  • 遇上疫情影響工作收入銳減,不積極轉型尋找新財源,而是先怪政府怎麼不補助多一點。
  • 中風影響日常生活,不是積極復健努力恢復,而是抱怨老天爺:明明自己一輩子做了那麼多好事,怎麼還會被「不公平」的懲罰?

總之,就是無法「接受」無奈的現實,總是認定「世界應該圍繞著我運轉,不應該讓我遇上任何倒楣或不幸」。

再進一步討論,或許你會想到:「naïve dialecticism」和「阿Q精神」有什麼差別?

我認為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在面對事件時的「行為反應」大不相同。

  • 「阿Q精神」雖然能說服自己、安慰自己,得以減少負面事件的衝擊與影響,但隨之而來的卻是「消極不作為」。講白一點,就是「放給它爛」或「擺爛等死」。
  • 抱持「naïve dialecticism」心態,則不但能減緩受到負面事件的衝擊程度,還能緊接著採取相對應的行動。也就是說,在「接受世事無常」的同時,還能積極「採取必要行動」。

以「面對疫情」來說明就很清楚了。

  • 「阿Q精神」就是一味說服自己、安慰自己:全台灣有2400萬人,不會那麼倒楣剛好傳染給我,就算被傳染,我也不會剛好是倒楣的重症患者。既然如此,也就不需要戴口罩,更不用保持社交距離了。
  • 抱持著「naïve dialecticism」心態,能讓人在面對大自然的無常、反撲之際,保持較平和的「心態」,而情緒平穩正是維持免疫力的重要關鍵。更重要的則是在此同時,「行動」上並不是「認了」、「沒辦法了」,而是積極瞭解可以採取的、符合研究結果的防疫措施,比如口罩戴好戴滿、保持適當社交距離等。

文末再提醒一次最重要的基本原則:走出戶外接觸大自然、並適度運動,不論對「身體」或「心理」健康,都有莫大益處。

話說回來,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可預期的)層出不窮的天災、人禍?心態上、行動上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重點?近期的「智慧寶庫」將會推出「教戰守則」,敬請期待!

原始論文(可閱讀全文):〈The role of culture on the link between worldviews on natur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仕涵的思考王國
348會員
1.1K內容數
從小我就是個怪咖,想讀哲學系、文學系,結果當上醫師。27歲工作一年後離職當SOHO,不到3個月就投降回醫院。33歲自行開設診所,2021決定開始人生下半場。醫師生涯20多年以來,聽過無數故事、看遍無數人性。廣泛涉獵眾多雜學,創作內容遍及AI運用、身心靈、感情、婚姻、教養、人生、旅遊、財經、小說等領域。
2024/04/05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2024/04/05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更多即將面世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很多人已經感受到AI的威力,並且因為擔心工作不保,所以急著參加各種AI教學課程。 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結果,詳細解釋為什麼在這個時代「AI教學課程」(幾乎)沒用。
Thumbnail
2024/03/31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2024/03/31
已經成真的AI生成文字、圖片、音樂、影片,以及接下來更多的AI運用場景,每一項都將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包括抽象的人心、文化、審美、親密關係,以及實質的就業、經濟、生活、生涯規劃等。 本文我會以大量使用、測試AI的經驗,輔以田野調查的經驗,詳細說明AI時代最應該培養的四項能力。
Thumbnail
2024/03/14
三月初在Higher Education(Impact factor:5)刊出的最新研究首次明確發現:我們可以學會快樂(learn to be happy),但只有在持續練習(keep practising)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持久的好處。
Thumbnail
2024/03/14
三月初在Higher Education(Impact factor:5)刊出的最新研究首次明確發現:我們可以學會快樂(learn to be happy),但只有在持續練習(keep practising)的情況下才能獲得持久的好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如果说瘟疫灾难有什么好处,那就是它教人谦卑。……因为它将每一个经历其中的人,真正静下来回看这一切,看到自己的渺小,无力,特别是瘟疫有死亡伴随,更是将人们置于一个无比宽深的透视图中。这让我们会扯掉我们的虚荣心,借着瘟疫和带来的灾难就会说话:人再有能耐,再积累财富,再怎么跳腾,都不过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
Thumbnail
如果说瘟疫灾难有什么好处,那就是它教人谦卑。……因为它将每一个经历其中的人,真正静下来回看这一切,看到自己的渺小,无力,特别是瘟疫有死亡伴随,更是将人们置于一个无比宽深的透视图中。这让我们会扯掉我们的虚荣心,借着瘟疫和带来的灾难就会说话:人再有能耐,再积累财富,再怎么跳腾,都不过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
Thumbnail
家裡長輩現在聊起疫情,都很淡定,輕鬆的口吻說著:「那個誰誰誰也得過了阿,還有那個誰誰誰還二次感染了呢,也都好了!沒事。」 󠀠 想起前一陣子,親友們聊起疫情時,都還是有些戒慎恐懼的呢,畢竟omicron病毒對人類來講還是很陌生,沒人知道後面會發展成什麼樣。而大家現在能自在地說出:「跟這個病毒齁,就是
Thumbnail
家裡長輩現在聊起疫情,都很淡定,輕鬆的口吻說著:「那個誰誰誰也得過了阿,還有那個誰誰誰還二次感染了呢,也都好了!沒事。」 󠀠 想起前一陣子,親友們聊起疫情時,都還是有些戒慎恐懼的呢,畢竟omicron病毒對人類來講還是很陌生,沒人知道後面會發展成什麼樣。而大家現在能自在地說出:「跟這個病毒齁,就是
Thumbnail
一年前,田徑場開放限人數+實名制政策,大家的見面語是: 「你打了沒?」 堅持自然,沒打疫苗者像是禍害! 一年後,田徑場不用實名制了,因社會新聞政策,身體沒病,人心患了恐慌症,見面語是: 「你中了沒?」 甚至很怕說中了,好像患了不堪入目的傳染症似的。 許久不見的『健力教練阿倫』來了,他說:
Thumbnail
一年前,田徑場開放限人數+實名制政策,大家的見面語是: 「你打了沒?」 堅持自然,沒打疫苗者像是禍害! 一年後,田徑場不用實名制了,因社會新聞政策,身體沒病,人心患了恐慌症,見面語是: 「你中了沒?」 甚至很怕說中了,好像患了不堪入目的傳染症似的。 許久不見的『健力教練阿倫』來了,他說: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往年都從媒體得知國外因流行疾病造成無數死亡案例,那時覺得這個流行病和死亡離我們很遠也與我們無關,但今年流行疾病迅速擴散,確診和死亡案例皆快速飆升,國家因此頒布一連串的政策,全國上下都要齊心來對抗這來勢洶洶的流行病毒。   國家防疫政策頒布,大家的生活作息、食衣住行有了很大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往年都從媒體得知國外因流行疾病造成無數死亡案例,那時覺得這個流行病和死亡離我們很遠也與我們無關,但今年流行疾病迅速擴散,確診和死亡案例皆快速飆升,國家因此頒布一連串的政策,全國上下都要齊心來對抗這來勢洶洶的流行病毒。   國家防疫政策頒布,大家的生活作息、食衣住行有了很大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好了,經過一天歡樂的結衣之亂(?)後,來講一下比較嚴肅的話題。 提醒大家外出記得戴口罩,除了防疫還能美顏呢。 這次台灣的疫情必然讓人重視,但還有一項我們要注意的,是疫情下大家的心理狀況。 本來平安的日常,突然從短短一星期內轉化為三級警戒,大家都無法出遠門、正常工作、見朋友,在家也看著一堆恐慌搶口罩、
Thumbnail
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內在,讓身心安定。一旦回到內在核心,安處於寧靜的中心點時,任憑外界如何紛擾,都難以撼動這份穩固與安定的和平。但當我們認同、跟隨外境所轉時,就進入了風暴之中,深陷混亂渦流,失去內在和平,讓混亂蒙蔽智慧,變得無能、無力、無助。「承認」我正在風暴中,但「不認同」我必須要進入暴風圈中
Thumbnail
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內在,讓身心安定。一旦回到內在核心,安處於寧靜的中心點時,任憑外界如何紛擾,都難以撼動這份穩固與安定的和平。但當我們認同、跟隨外境所轉時,就進入了風暴之中,深陷混亂渦流,失去內在和平,讓混亂蒙蔽智慧,變得無能、無力、無助。「承認」我正在風暴中,但「不認同」我必須要進入暴風圈中
Thumbnail
「接觸大自然」對身心健康有益,這個觀念應該不需要多做解釋,早已有太多研究證實了。但是在面對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時,大自然的「力量」還能不能發揮?最新研究不但回答了這個問題,還進一步告訴我們:光是「看待」大自然的「態度」,就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態!
Thumbnail
「接觸大自然」對身心健康有益,這個觀念應該不需要多做解釋,早已有太多研究證實了。但是在面對COVID-19疫情席捲全球時,大自然的「力量」還能不能發揮?最新研究不但回答了這個問題,還進一步告訴我們:光是「看待」大自然的「態度」,就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狀態!
Thumbnail
之前就有想來跟病毒聊一聊,但一直覺得Coronavirus應該超可怕的,擔心會連結到什麼陰森森的東西,所以一直怕怕的沒有去感應,今天突然有個衝動,決定試著跟COVID-19打個招乎看看,感覺並不可怕,是一股很中立的能量。於是抽空進行了簡單的問答,意外的是整場溝通還蠻順利的,也得到了許多珍貴的訊息。
Thumbnail
之前就有想來跟病毒聊一聊,但一直覺得Coronavirus應該超可怕的,擔心會連結到什麼陰森森的東西,所以一直怕怕的沒有去感應,今天突然有個衝動,決定試著跟COVID-19打個招乎看看,感覺並不可怕,是一股很中立的能量。於是抽空進行了簡單的問答,意外的是整場溝通還蠻順利的,也得到了許多珍貴的訊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